按月存檔:4 月 2013

印光大師十念法的正確念法!

印光大師十念法 ​​的正確念法

法宣法師


念佛有很多種方法,我大略地說一說我平常用功的方法,我最用攝心念佛、用計數念佛,我計數念佛是跟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文鈔》裡面教我們用三聲三聲四聲,我認為這位祖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傳授這個法門給我們,教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又稱十念法 ​​。他這種十念法 ​​比其他的十念法 ​​很特別,不同其他的十念法 ​​,其他的十念法 ​​是一口氣念多少聲,你念十口氣當十念法 ​​。那樣念佛好不好?好!但是功夫可以持久嗎?不能夠。為什麼?因為你用一口氣要念很多聲,你很急,心很急,你的心定嗎?不能夠定,只能是一點點定。這樣你念久了,他那裡講一天至多可以念十聲,十念,多了就不行,超過了就會傷氣,身體就會有病。今晚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十念法 ​​,印光法師教我們的,這個方法不是他們那種方法,我今天分析一下,因為我們用一口氣這樣,我學著給你們看,很簡單,我們大家不妨研究一下、討論一下,那種十念法 ​​,你吸一口氣,你開始這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這一口氣念完為止,多少句?十句、五句、三句,看你的能力。如此你重複念十口氣,當時那幾分鐘你的心可能會定,但是再繼續這樣的話,你的心慢慢地就亂了,緊張了,因為氣促,辛苦,久了就不得力,這種十口氣的十念法 ​​。但是印光法師教的十念法 ​​不是這樣的,是三聲三聲四聲。就是在我們靜坐的時候,一直這樣念,你念六個字的可以,四個字的也可以。我是這樣念的,我坐著,好像靜坐的時候,我們不出聲的,在心中念,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第二口氣又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到第三口氣時念四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三三四就共十聲。為什麼加上一個四聲呢?因為你的精神會集中在數字上,日子久了,你的心就定下來了。你不妨現在可以試一試。你這樣念,不要一口氣念多,像我現在這樣,用鼻子吸一口氣,一口氣念三聲,不讓他超過四聲,保持三聲,無論你的氣魄有多長,都不念四聲,就念三聲,第二口氣又念三聲,第三口氣保持四聲,你不斷地如此訓練,你的心就不會想東想西了。大家記住印光大師傳的這個方法,我就是用這個方法的,所以後來心就很容易定下來,以前用的方法還會亂。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數目,你念佛念得久了,就會想東西,想這想那,人坐在那裡,手裡撥弄著佛珠,但是腦子在想其他的事情。這樣你就是自己騙自己,這樣念佛很難成就。所以說,念佛要念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這回事。大家不要誤會了,這種念佛方法是叫做記數念佛。很多人有很多問題,我發覺現在的人不知道是講他聰明好呢,還是講他愚蠢好,我所講的話,講得這麼明白、這麼清楚,你們還是有人有疑問,他怎麼問,我碰到這樣的事,他說,師父,我平時是這樣念的,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我講十念念佛,並不是叫你念念這樣計呀,我是叫你心中要知道這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不是叫你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一直計到十,是不是這樣計啊?你念阿彌陀佛,再加個十,阿彌陀佛再加個一,不就夾雜了嗎?人家叫記數,心中記住這個數目,三聲三聲四聲,不是叫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念。我教給你最簡單最容易你都沒本事領悟得了。

所以說你們大家不明白,念佛是用心計數的,最好不用念珠,你在靜坐的時候,最好不要用念珠,因為你會對念珠有依賴性,你對念珠有依賴性,你的心就不能清淨。念久了,你自然就無需計數,不用計數就自然進入了,久了你念到念而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進入了正念。你有了正念就能夠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剛開始,我們要執著這個名號,久了成了一片就不會執著了,你不會執著於我現在有一個佛的名號。開始時要執著,久了就不執著了,進入了,成自然了。怎樣成自然了?就好像我們習慣了一件事,每天一起身,第一件事就想到吃飯,十二點了,吃飯,晚上要吃飯,要人叫嗎?不需要。時間到了,自然吃飯。就像你工作很忙,一想,還沒吃飯呀。要人叫嗎?不用叫。你念佛要念到這樣的功夫,不需要有人叫,自然就會念出來,這叫功夫。不是一日就成功的,要連續不斷地訓練。你有這樣的功夫了,才能自在往生啊。

所以說,學佛要清楚,這個是祖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我也是用這個方法。我用了功夫得力,所以我教給你們,我這幾年念了佛心裡沒有什麼煩惱了,沒什麼想的了,一坐下來就可以念佛。這個是念佛的好方法,這叫什麼?叫攝心念佛,正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我們用憶佛,憶佛就是想佛,想佛的相貌清淨莊嚴,念佛,你能夠有憶佛的功夫,你就能夠念佛,你憶不出佛,意思說,你想不出佛像的樣,你心中就沒有佛,你心中沒有佛,你念什麼佛?所以說,
你想得出阿彌陀佛的樣,你就念得出阿彌陀佛,你就會念佛,叫你觀想,叫你想佛你想不出,正所謂說我們人業障深重。你看,我們印了許多佛像,很小張的,給你帶在身上,拿出來想,你們以後可以發心印小張的阿彌陀佛的卡片,裝在錢包裡,作什麼用?有空的時候拿出來憶佛、觀佛、想佛。不是用來保平安的。所以有的人拿佛像問:開光沒有?我們印這些小佛像是給你作什麼用的?就好像念佛這樣憶佛、念佛,以後你如果真的想念佛好好修行,你的錢包原來放著你女朋友的相的話,拿出來,又或者裝著你男朋友的相的,拿出來,丟掉,放什麼?放阿彌陀佛的像,如果你這樣,想得多了自然就見到他了。你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了三年都想不出個影子來,叫你想男朋友、女朋友一下就想出來了,發夢都夢到他,和他一起飲茶、逛街、逛公園,做朋友,那你不和阿彌陀佛做朋友?證明你業障重嘛。阿彌陀佛如此莊嚴,你都不想他,去想那些不漂亮的。哎呀!

 

老外嘲弄十二生肖,我的反問讓他們傻眼

老外嘲弄十二生肖,我的反問讓他們傻眼

有一次,我參加接待了一個由歐洲貴族組成的參訪團.他們中的大多數跟王族有親戚關係,非常有學問和修養,待人彬彬有禮,
但他們的修養背後隱藏著一種傲慢.最後一天聚餐,可能酒喝多了,這些貴族的言談舉止變得比較率性.席間,一位德國貴族站了起來說:
你們中國人,怎麼屬什麼豬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們,都是金牛座,獅子座,仙女座…… 真不知你們祖先怎麼想的!眾人聽了哈哈大笑,
還互相碰杯,先前的優雅完全不見了.

  按理說,人家在罵你的祖宗了,你即使想不出話反擊, 起碼可以掀桌子啊!但是,所有在場的中國人都不吭聲,也可能是沒有反應過來.
我站了起來,用平和的語氣說:是的中國人的祖先很實在.我們十二生肖 兩兩 相對,六道輪迴,體現了我們祖先對我們的期望和要求.
這時,現場氣氛慢慢安靜了下來,不過,貴族們的臉上還是一幅滿不在乎的

沒有錢時如何佈施

沒有錢時如何佈施

By Christopher Guerriero


大約在兩年前,雖然當時我從事的是高收入行業,但我的個人實際收入卻很少 —— 雖然我仍有佈施的激情 —— 我只是沒有什麼東西去佈施(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後來我停止了上繳天課(即停止佈施什一稅),那個月的收入變得更糟了 —— 實際上,一些過去曾經成功運作多次的行銷策劃也開始不贏利了。我經常感到有一團烏雲籠罩著我。

從過去數年的經驗,我知道:佈施得越多,獲得的也越多。但是,我基本上沒有什麼(金錢上的)東西去佈施,連支撐我的生意和我的員工的錢都很緊張。在那些早期的日子裏,我學到這樣一個道理:我的佈施不一定要來自我的銀行帳號。我學到,在艱難的日子裏,我不需要佈施金錢;但我一定要堅持佈施,以建立我未來獲得福德的儲蓄

我學到,如果我停止佈施,我就阻斷了上蒼為我準備的的倉儲。因此我開始佈施我確實擁有的東西 —— 時間,祈禱,以及幫助那些需要我的專業技術的人們。

回首往事,那些艱難的日子就像是一場考試,來測試我是否已經學會:即使在佈施做起來很痛苦的時候,也不能夠放棄。回首往事,我還要感謝上蒼 ,感謝我的這個經歷和它所教給我的 —— 也就是 —— 永遠不要停止佈施。我可以改變天課的形式,甚至改變佈施的數量,但我永遠不會停止繳納自己的什一稅

現在,我先盡我的財力進行佈施什一稅,然後再在其他的一些項目中補齊差額款項。我經常是先交什一稅,因為為了達到我生活中的目標,我 和我的生意需要有大量的金錢來周轉。

而以我的經驗,為了讓金錢、成功、健康、愛和幸福在你的生命中永不停息的周轉,最好的方法就是佈施。

——————————————————————————–

Christopher Guerriero,暢銷書《最大化你的新陳代謝——30天內倍增你的新陳代謝!》的作者,參見:www.MaximizeYourMetabolism.com

如何得到你想要的

如何得到你想要的

By Susie and Otto Collins

 
這乍看起來是一個相當奇怪的概念 —— 把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佈施出去,你就會得到的更多。

我們(作者指他們自己:Susie Otto 夫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原因如下:

我們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愛和激情;我們也體會著和造物主之間的深刻聯繫。

但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實際上,我們過去的關係在很多方面簡直是我們所不希望的東西的一面鏡子。

在我們走到一起之前,我們各自獨立的做出決意:我們一定要盡一切力量,創造一種我們所夢想的關係。

懷著創建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妙關係的激情,我們閱讀了每一本相關的書,參加所有可能的短訓班,聆聽所有能買到的磁帶,並花了無數的時間討論和探索創建美好關係的方法。

我們最終找到的方法是什麼呢?

我們佈施愛。

發自我們對愛、親情和擁有美妙關係的激情,我們開始與他人共用我們的發現。

通過我們佈施愛的行為,和與人分享我們關於愛、關係和幸福的心得,不僅我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深刻和密切,我們銀行帳號上的積蓄也在不斷增長。

人們開始向我們詢問:你們是如何創建美好關係的呢?

於是,從1999年開始,我們創辦了一個主題為關係和個人成長的線上電子通訊。

我們與大家分享我們關於創建美好關係的心得和體會。

換句話說,我們在佈施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愛。

現在,大約已經有20,000人每週可以收到我們的《黃金關係》電子週刊。

我們還寫了三本關於關係的書,包括《溝通魔術》,《你應該走還是應該留?》,以及《創造關係的魔術》。另外還有兩本書在計畫之中。

我們不是諮詢師或治療師。我們只是真誠的將我們關於愛和關係的心得與大家分享;我真的希望我早幾年就知道這些方法——他們太奇妙了,所以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知道和應用這些心得。

我們發現,就和金錢一樣,無盡的愛正等待著我們。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敞開自己的心靈去擁抱它。

我們對深切的關愛關係的需求,超越於我們所有的其他需求之上。

我們現在可以幸福的說:我們相互之間擁有這種我們所想要的關係。

作為佈施愛的結果,我們不僅僅收穫了,我們還收穫了金錢的富足。

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宇宙。

佈施,佈施,佈施。

從那來源之處,必將湧出更多。

——————————————————————————–

Susie Otto Collins 夫婦,是 Ohio 州的關係學導師,作家。如果您希望瞭解更多他們的著作、音帶或短訓班,或註冊他們的《黃金關係》電子通訊,請到:http://www.collinspartners.com http://www.RelationshipGold.com

佈施與回報——沒人告訴過你的細節

佈施與回報——沒人告訴過你的細節

By John Zappa

關於佈施與回報的宇宙法則,各種文章討論已經夠多的了。但是,在我和很多人交往的過程中,我發現在如何實施這些法則的細節上經常有不少的誤解。

一般的說法是:你佈施得越多,獲得的回報也越多,正如俗話所說的有耕耘就有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說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我認為,有關這個奇妙法則的誤解可被該法則的一個簡單推論所清除;這個簡單的推論就是:關鍵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為什麼去做。你的意圖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這意味著你應該以佈施的快樂為你佈施的動機。反過來說,如果你期待著獲得,你就破壞了佈施的動機——宇宙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欺騙的。

以期待獲得的心理去佈施,這本身就是貧乏的表現,它向宇宙發出這樣的資訊:我需要獲得,因為我擁有的太少。你的這個信念會很快得到確認——貧乏的能量震動只會吸引更多的貧乏

譯者附注:貧乏的意識會展現(manifest)貧乏的現實;富足的意識會展現富足的現實,這是典型的吸引力原理(Law Of Attraction的結論。關於 Law of Attraction,西方有非常多的著作。我認為,這實際上是《華嚴經》萬法唯心的一個簡單推論。

這才是真正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知道有不少人在佈施的時候很不情願,或在奉獻了自己的時間或金錢後感到貧乏。如果你是出於不得已的義務而佈施,或者將佈施看成一種犧牲,你深層的感覺其實就是貧乏。以慷慨的面具裝扮貧乏的感覺,最終只能導致失望 —— 因為,在因果關係中,的關鍵在於你做事的動機()。

不要將佈施看成一種可以獲得回報的投資,那只會浪費你的時間——上帝不是一隻你可以在納斯達克股市上進行交易的股票(代碼為GODD,呵呵)。如果我佈施,我最好能得到回報或什麼的”——這種想法根源於我很貧乏/貧窮

作者評議:對於一個剛剛接觸佈施理念的初學者來說,將佈施作為一種投資也是可以的,畢竟,這可以給他以佈施的動力。但是,一定要以愉悅、美好的心去佈施。

有些人懷著隱晦的動機去佈施,而另外還有些人則根本不去佈施;他們是這樣想的:我佈施不起Henry Ford 經常說,有這樣兩種人 —— 一種認為他們能行,另一種認為自己不行;他們都是正確的。你的信念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著你的現實世界。

上面說的都是關於佈施的不要的部分;那應該怎麼做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建議:等待和生活合拍的時候。我們都有情緒的波動,有時候我們會感覺良好,有時候又會心情很糟。當你感覺很好的時候,抓住這個機會,分享那本來就屬於你的富足——佈施。

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激你眼前的一切,這樣你就會更易於和別人分享你目前的好運。這時你就會體會到,美好裏面還會有更好的來到。

我第一次真正的佈施的經理(起碼在我記憶中如此)發生在幾年前我癌症復發的時候。當我從最初得知診斷結果的震驚中恢復後,我的心靈開始覺醒,並開始清點我所已有的福祉。

經過幾個月的化療後,我得以在耶誕節去紐約遊玩,因為我的醫生認為,給我一個小小的假期,讓我從化療中解放出來幾個星期,輕鬆的玩玩,對我更有好處。紐約城的聖誕燈光、冬天清新的冷風、以及我現在還活著這個事實,都讓我情緒很好。我感到充足和感激。

在一次和妻子、兄弟一起去晚餐的路上,餐館外的一個流浪漢向我祈求能否給他一個美元。我當時的情緒很好,因此我給了他20美元。這個舉動讓我感覺 很好;讓我感覺更好的是:我使他的今天成為好運的一天。對我來說,一個重要的細節是:我是在等候我的妻子和兄弟進餐館的時候給他錢的;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這件事,也不想給任何人機會來質疑我的行為(畢竟我的收入有限,而且還是在重病治療當中)。如果我還需要向任何人解釋或辯解,我就會喪失佈施的喜悅和樂趣。

雖然在當時,我不知道未來將會是怎樣,但那一時刻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我感覺很好,不想讓任何人破壞這個感覺——如果有人來和我理論我的行為是否明智,我的情緒就會完全的被破壞了。看來,等待一個沒有人看見的機會去佈施,是佈施最好的方式。

這時一個雙贏的形勢。那位流浪漢感覺很好,這種情緒至少會持續到晚上。這是我的秘密。我感到富足,並使那位流浪漢也感到富足,因為他得到了20倍於他的所求。幾乎是偶然的,在那一刻我和生命的潮流合拍了,那是一個佈施的絕妙機會。

過了幾個月,我原本以為不可能有變化的疾患補償金莫名其妙地增加了20%。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沒有問。

我那時還不 懂什麼佈施/回報法則;我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衝動走而已。後來當我開始學習精神領域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我才瞭解到這個原則。結合我新學到的道理,我認真地反思了這件事情,才看到其中的隱含的微妙因果聯繫。

對我來說,這個原則最重要的、而且反復被證明如此的一點就是:佈施的動因比佈施的行為本身起著更為關鍵作用。如果某天你的運氣不好,或者情緒很差,就不要選擇這樣的日子去佈施。上帝那裏沒有額外的財富點數,在這種情況下對你或別人都不會有太多的益處。

譯者附記:我對此有一些補充的看法,請看本章最後的 感想。

相反的,應該等一等,等到你感覺陽光燦爛的那些日子,選擇你心情愉快的時機,讓自己進入狀態,愉悅的佈施,然後靜心觀察那美妙的結果以萬古不易的規律向你走來。而如果你還在費心算計你的錢數,還要思前顧後的考慮別人的看法,那就乾脆別佈施了,因為佈施的美感已經被你弄丟了。

要等待你重新置身于宇宙富足繁榮的大潮中時候,並根據你最初的那一瞬間的靈性衝動決定你佈施的錢數;決不能因為佈施而感覺自己的錢包或銀行帳號中少了那麼點錢——不要有貧窮的意識。

這個宇宙規律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想真正掌握可能需要畢生的時間。從現在起你就可以不斷的實踐,並在這樣的實踐中獲得樂趣。去作吧,你自己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裁判。

譯者感想:作為一個技巧,作者的這個忠告是很有用的,因為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帶著一個壞心情去佈施,確實 不是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夠從一個更高的立場去看問題,知道自己目前所有的不完美正是因為自己過往行為過失導致的,而彌補這些過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佈施,那你反而能獲得愉快佈施的動力,從而將這些不好的日子變成最好的日子,那麼在這些日子裏去佈施,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會更為巨大和顯著呢!

——————————————————————————–

John Zappa 是德州Austin市的公關顧問。他曾經在大名鼎鼎的Coporate America(美利堅公司)工作,但他現在選擇要自己創造自己的工作。

佈施確實必致獲得

佈施確實必致獲得

By Bob Burg


每當我說到網路的時候,我總是要強調我所說的網路的含義。

一般說來,網路這個概念總是被人們所誤解 —— 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把一些負面的意義和它聯繫在一起(例如,在參加一個只有一小時的商務/社交聚會的時候,盡可能多的把你的名片塞到別人手裏;滔滔不絕的向別人介紹你的公司和你的產品等)。

但我將網路定義為:對互利、互惠、雙贏關係的培養。

如您所見,這裏面強調的是佈施

等一下!你可能會問,這豈不是那些盲目樂觀者的天真思路,在現實社會中根本行不通的那種嗎?

你錯了。佈施行得通。

我再說一遍:佈施真的行得通。

這裏面絕對沒有任何過分樂觀的成分。不論是在精神層面,還是在物質層面,佈施都行得通。不過,我們現在還是先看看物質層面吧。

有一條我稱之為關於網路黃金定律,即:在所有條件等同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和那些他們熟悉、喜愛和信任的人做生意,或推薦生意機會給這樣的人。

當我們向某人佈施 —— 或者為其服務 —— 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朝向熟悉、喜愛和信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常說,獲得生意機會和推薦的最好途徑,就是給予他人生意機會和推薦。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對方知道你對他很關心,甚至要推薦生意機會給他時,他會對你有良好的印象 —— 更確切的說,是極好的印象,並願意為此而回報於你。

當然,也不是說你只能佈施生意,你也能佈施別的東西,例如資訊,不管這個資訊使有關對方生意的,還使有關對方個人、社交、甚至娛樂的。

你也可你向別人推薦(或贈送)書籍,只要你確認那是對彼真正有價值的。

也許你得知某人的孩子正在謀求某個公司的一個職位,而你恰巧認識該公司的人事經理,你可以打一個電話過去,向對方推薦這個孩子,幫助他獲得這個工作機會。

具體佈施什麼並不重要。請允許我與您分享一則我自己經歷的一件事情。那時我已經專職從事主題演講好幾年了,有一位我一直想接觸的客戶 —— 他管理著好幾個分支機搆 —— 但我卻找不到一個 切入的機會;可以說,我連如何去找這樣的機會都不知道。

後來,在一次演講者的會議上,我認識了一個老資格的演講專家。我設法與他及其家人結交,並儘量找機會和他們接觸。

那時,雖然我知道他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我從來沒有向他索求過什麼;我只是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的幫助他。有好幾次,我都已經和商家約定好了,但我最後 還是推薦他與商家合作。

因為我常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所以我還經常向編輯們推薦他作為投稿者——這對我來說並不損失什麼,但對他來說卻是一個極好的宣傳。這就是佈施的奇妙之處:它對任何人都有好處,卻不會有損任何人的利益。

幾年後我通過其他人知道,那位我一直想接觸但不得其門而入的客戶,正是這位元演講家的主要客戶之一。

也許我現在可以直接向這位資深演講家提出引薦的請求,但我覺得這樣做不太好。我不想讓他感覺到由於我超乎常情地幫助他而使他了我什麼。不過,我可以向他請教與該客戶交往的最佳方法和途徑。

我對他說:我知道這是你的一個大客戶,我並不是想讓你引薦我。不過,我確實想知道,如果我想和這樣的客戶聯絡,最佳的途經是什麼;我想起碼要讓他們知道我是誰,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以為將來進一步發展關係打下基礎。

長話短說吧,他根本沒按我說的來——

他說:我讓我經常聯繫的那個傢伙給你打電話!

他說到做到。

這位元客戶,連同我幾年來一直企盼他的公司的業務,給我帶來了數百萬元的銷售業績。

這件事不是第一個,當然更不是唯一一個提前佈施將帶來豐厚回報的例子。這是我運作我的生意的方式。這是我運作我的生活的方式。

提前佈施真的很靈。

不過請您一定要警惕:您不能以直接或間接的利益互換的心理而進行佈施。

實際上,如果你這樣想:/她能給我什麼好處?帶著這樣的心理去佈施,佈施法則就不靈了。

作者附注:按佛教的原理,只有不期望回報無住相佈施,功德才是最大的(參見《金剛經》)。因此,上面的話說得更精確些,應為:懷著對佈施的回報的期望而佈施,所獲得的福德回報反而會小得多。

這並不是說你不會得到回報,而是說,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種一次性的東西,是一種出於義務的行為;它不大可能激發人們對你的熟悉、喜愛和信任的感覺,從而不能引致人們樂於看到你的成功。

佈施——僅僅因為它是我們應當做的、正當的事情;免除對直接利益交換的期望心理,你會發現,佈施/回報的法則,是最為真實和普適的。

——————————————————————————–

Bob Burg 是跨國專題演講家,他的主題是關於商務網路正向說服技巧。他還著有《無限推薦》和《無脅而勝》,其銷量都超過 100,000 冊。如果你希望註冊他的免費電子週刊,請訪問 www.burg.com

  

愛是一切佈施的總導。

——James A. Decker, 《高尚的決定》

吃素不是一種執著

有些學佛人在很多地方只追求表面形式,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仔細觀察,其中確實有缺少正知正見的情況,沉迷在民間信仰之中,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由於內心缺乏正知正見,只能做些表面上的修行,最終並不能成為真正的修行。有一些皈依佛門多年的修行人,努力苦修,生活簡樸,吃素多年,覺得自己修行已經很好了,一旦看到有些佛教徒吃肉,就頓生邪見,甚至誹謗或衡量他人過患。

 

像這樣的人,吃素不就變成了修行上的障礙了嗎?

這還有功德嗎?

像這種吃素,只是他的“色蘊”在吃素,並未起到提升自己生命品質的作用。這樣吃素也是一種執著,更是一種造業。當我們看到別人吃肉的時候,應該接納包容,不要分別,訓練自己的心胸廣大,包容一切,培養訓練自己的清淨觀。

 

 

一個人能做到吃素是相當不容易的,我非常隨喜讚歎!

 

但是,千萬不應該因為自己能做到吃素而對他人不吃素起邪見。

 

 

我們畢竟是凡夫,所以總是自以為是,自己做到的事情,發現別人做不到,就立刻有反應。

 

 

你想一想這樣的修行如法嗎?

這能不成為修行的障礙嗎?

看到別人做不到像自己一樣吃素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 瞧不起人家。

這樣吃素不就變成輕視別人的助緣了嗎?

 

第二個反應是—— 別人做不到吃素的事情,自己已經做到了,感到自己比別人優秀,由此生起我慢。

 

於是,吃素又變成產生我慢的因素了。這非常的可怕!我慢山高法水難入啊!這樣的修行不但沒有解決修行上的障礙,反而助長了我們的煩惱。

 

 

佛陀為我們宣說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調伏“我執”和對治“煩惱”,而不是增長煩惱的助緣。每個人都具備不同的優點,但所有人優點的呈現是不一樣的。自己做得到的不一定別人也能做得到。同樣的道理,別人做得到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我們不能總是拿自己的優點去跟別人的缺點比較,而應該拿別人的優點來跟自己的缺點比,這樣才會發現自己人格上的問題和修行上的不足。否則,我們永遠發現不了自己為人和修行上的很多缺點。

 

 

雖然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偉大無與倫比,佛陀的法教殊勝不可思議,再加上從古至今的高僧大德們很了不起。但看如今整個社會現像中,除了這些優秀的大德們以外,當今佛教徒很少能成為人們的楷模。而在基督教的教團中,我們看到他們的信徒相處和睦、彼此愛護包容,對人對事以誠相待,實實在在地幫助別人做一些實事、好事,令我感動,也感到慚愧。

 

 

既然我們佛教有這麼偉大的導師,有這麼殊勝的教法,又有很好的善知識引導,為什麼我們個別佛教徒的言談舉止、修養作為和為人處事的方法還都很不圓融、不正常,甚至存在極端怪僻的狀況。

 

因此,我感到非常遺憾!當然一方面是有無明業力影響的原因,使人們體會不到佛教的偉大;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確沒有做到遵循佛陀的教誨去依教奉行。

 

在我們所謂的修行上,往往只注重和停留在形式上,而未真正深入拓展內心的潛能—— 慈悲與智慧。

形式上貌似修行,裝模作樣,怎能提升內在優秀的生命品質?!

 

只有我們內在優秀的生命品質自然而然真實的顯現出來了,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感動他人,令人信服。

 

 

最後,希望我們佛弟子要盡心盡力、想方設法地將佛教的博愛精神和智慧精髓,真正落實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使所有的人類社會,包括非佛教徒,都能甚深地體會到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這都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肩負著的使命。

 

 

既然我們大家還肩負著服務眾生的使命,那麼我們就應該從不殺害生命開始做起。而不殺害生命又應該從吃素開始做起,吃素就應該從修心開始做起。

 

 

這點非常重要,我本人也正在努力當中,也願所有的修行人都能夠相互提醒和指點。我真心的希望所有教派的修行人都能踏上解脫的正確軌道,並迅速開啟智慧,淨化心靈,更好的服務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大家的責任!佛法得以廣大的弘揚也是我們所有佛教徒的心願!

 

 

在金剛乘中對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淨觀。

 

素食為什麼不能吃五辛?

相信各位已茹素、學習茹素及葷食的朋友心中勢必都()有這個疑 問。五辛也是植物,但為何吃素的人及僧人都不碰這些呢?
  
所謂素食,不僅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連蔥、洋蔥、韭菜、大蒜和蒜 頭也不吃。為什麼呢?《大佛頂首楞嚴經》經中有記載「五葷菜」, 五葷是大蒜、小蒜、蔥、韭菜、興蕖。從前中國沒有興蕖,所以就用梵文翻譯。現在曉得興蕖就是洋蔥,性質是相同的。佛講 這些是對初學人,修學功夫尚未成就的人,是有妨礙的。真正有功夫 ,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如果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就有障礙。但是初學的人,真的是處處都有障礙。而在《首楞嚴經》 裡也有這麼一段經文:「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 ,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 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
  從《首楞嚴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飲食對身心的重要性,因此 對於食物,絕對不能不謹慎選擇。而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蔥、蒜 、韭、薤、興渠,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 裡面所含的成份,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 的身心。因為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 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助長淫欲的念頭。無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 種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惡行,斲喪我們的法身慧命。
世間有人辯才無礙,能講說一切經典,但如不斷除五辛,即使有諸天 菩薩、護法龍天想發心護持,然而一聞到口中的臭味,便避之惟恐不 及,當然也就不肯來守護了。而且由於本身的臭穢氣味,剛好與鬼道 的眾生臭味相投;因為餓鬼本就喜歡臭穢的味道,所以一聞到口中的 氣味,便會感召他們來舔舐嘴唇。因此,常常和鬼道眾生在一起,善 法、善緣逐漸地遠離,福德也就日漸消減了。總而言之,食用五辛不 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還有種種的壞處;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必須戒 除五辛,才能趣得清淨。

  這五種食材雖然不是動物肉食,但是味道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影 響情緒,甚至引起貪著。尤其對於修行人,是修行上的一個障礙,所 以叫它們為小葷。以下兩點說明素食者不宜食用之理由:
一、醫學角度:從化學結構來看,五辛之臭是因含有二硫化物等黃色 臭油質,有特殊的滲透臭,散發極臭的辛辣氣味。其中除興渠外,蔥 蒜薤韭為同一百合科植物,學名皆有Allium,即為丙烯基,具 催淫增欲作用,又稱為蒜臭基(Allyl),極臭,所以五辛同臭 增欲。
  吃素者因為沒有吃肉,所以胃璧不若吃葷者有那麼多的脂肪,蔥 蒜屬較刺激的食品,所以吃素者若吃了蔥蒜..等刺激食品容易使胃 璧受到損害。
  根據達摩寶傳記載:修行人食五葷會傷五臟──蔥傷腎,蒜傷心 ,韭傷肝,菸傷肺,薤傷脾,修行人要修得五氣朝元必須戒此五葷

二、經典記載:釋迦如來在經文中, 當初曾有禁止弟子人員食用蔥韭蒜, 衪禁止的理由是:1.蔥韭蒜, 其藥性『生食瞋恚,熟食發淫』易助長心性無明、 妄想、 令其教化失功。2.蔥韭蒜既食己, 藥性與心性, 混合共會, 共長無明, 助發貪瞋癡, 亦生臭味四溢。 禪定時~~善神亦不欲近, 妄邪來近身, 所以如來說~~食此食, 正定不易成就。反觀薑、辣椒之所以不算在五葷裡,是因為其本身有 去寒保暖的作用,不論燉補、炒菜都會放薑來去腥提味,而且食用後 不會產生辛臭味,對身體無刺激性,修行人心性自然不受影響。
  
以上說明,不知道是否有解開您心中的疑惑了呢?敬祝各位都能素得 健康、速的快樂!

論顯密二宗不相違 作者:陳士東(天晟傳統文化研究所 )

近幾年來,為出版能海老上師有關著作,翻閱了大量的老上師論著,這其實同時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在書的編著中,即曾深受教益。老上師是顯密圓通的一代大德,他指出:“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有則雙存,無則並遣。若不知顯,則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則不悉顯之作用。故密固密,顯亦密;顯故顯,密亦顯。”

 

前幾日,又詳細觀看紀念清定上師的一些光碟片,見昭覺寺圓通殿開光時,能海老上師女眾上首弟子隆蓮法師出席,曾對大眾開示說,有的人以為顯和密是二宗,如何能圓通呢?老法師說,《楞嚴經》上有二十五圓通法門,法是可以圓通的,因顯密是一個整體,此方為圓;如只有顯或只有密,不能稱為圓。

 

她還舉能海老上師常教示的一個例子作說明,即顯密不可分,如一件衣服有外邊有裏子,不能說只有外邊而不要裡子。漢地有些人對密宗多懷異類之見,這是因雖然以前有諾那、貢噶、根桑等上師亦來漢地傳法,但因語言溝通上之問題,加之這些上師於漢地停留時間很短,所攜法本又不甚全面,無法全面於一時間內介紹出藏傳佛教之全貌,而只能是應時應機的教授一些密法及密咒,或講一些綱領式的開示。漢人對藏傳佛教不瞭解,因此便以不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它,或只視為神秘之術。

 

其實於西藏是強調顯密圓融的,當然,也因傳承之不同,所修習之經教亦有稍許區別,如比較強調密宗的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比較強調顯密兼融的噶當派、格魯派等。尤其是噶當派祖師阿底峽,是他於西藏最先提倡先顯後密這一原則的,在他著名的《菩提道燈論》著作中,結合波羅蜜多乘和密咒乘,形成一部貫通顯密的修道次第。

 

宗喀巴大師(格魯派創立者)曾問京俄·仁欽培(寶增)(京俄大師為噶當派僧人,做過宗大師之上師),宗大師問:“所謂噶當的意義是什麼?”京俄大師答道:“對如來教言,不捨一字,悉瞭解為教授之意”。宗大師聞解生喜,立稱:“如是如是”。回到僧舍,遂對人說:“我得仁欽培大善知識給我帶來了正法的大禮物,他作的這種解釋,最為精當”。

 

由此可見,噶當派及後來的格魯派是強調顯密為一個整體的,而我們漢地有的人將顯密絕然分開,並將密宗視為異類,這顯然是有失雅量的,為說明這兩者並不相違,我於此舉例證來說明之,誠希望有益於大眾理解。

 

以成就來論,有人認為密宗的即身成佛無有是理,顯宗談三大阿僧祇劫,為何密宗能獨出其右呢?要知道劫數無定,時間由心,所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禪宗不是也提出了見性成佛嗎?如非要如此長久才能成佛,那麼顯宗亦不應於當生即有成就者。天臺宗有所謂“一念三千”之說,是說一念之間與十法界皆相關聯,起一念而落一界,有妄念即有三千世界,證空性即是與佛等同。

 

禪宗有一事例更能說明時間無定,謂中峰明本禪師,於高處打坐,因有此精進,而感韋陀來護法,他從高處不小心跌下,自思必死,結果被韋陀接住,安然無恙。他生起了歡喜心,認為自己功德很高,連韋陀都來護持,以此妄想,韋陀不喜,言一劫中都不來護持。中峰禪師痛悔不已,息卻妄想,從新精進修行,後又跌下,以為無護法護持,此次必死,然又被韋陀接住,中峰禪師問其言一劫不來護持,此次又因何而救自己?韋陀言,以汝一念真誠懺悔與精進,一劫已過,故來護持,可見劫數無定。

 

有人說息去貪、嗔、癡即是圓成三大阿僧祗劫,是有些道理的,因此密宗當生成佛與顯宗所言三大阿僧祗劫成佛是不矛盾的。《佛本行經》上亦有讚佛頓超九劫之說,謂釋迦佛過去與彌勒同修菩薩行,彌勒應先​​成佛,而釋迦以七日七夜翹一足唱一偈贊弗沙佛,以此功德,超越九劫而先於彌勒成佛,而彌勒成為後補佛,成為未來娑婆世界教主。

 

或言,如此時間上亦能說得過去,法上是否能一致?隆蓮大法師於《心經講記》上指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淨檢,晉朝人,當時由於沒有外國來的比丘尼,淨檢法師直接從比丘中受比丘尼戒,當受戒時異香芬馥,撲鼻而來,這說明她所獲功德大,得戒殊勝。她七十多歲要圓寂時,眾人又聞到了受戒時的異香,並見到了天上現一道祥光,從光束中下來一位持花的女人,淨檢法師告訴眾人她要走了,就與這個女人牽著手從彩虹中以肉身飛升上天了,此在梁代高僧寶唱所寫的記錄中可查據。

 

有人因為不知曉密法,妄說淨檢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其實大錯,往生極樂者非肉身,否則於彼極樂如何蓮花化生?審慎者豈能不想到此點呢!後來西藏盛傳“空行母成就法”時,才知淨檢是此法之最高成就者,修此種法最高成就是以肉身成就,次一等是身體走而衣服不帶,再次一等是身子縮小,神識往生到空行淨土。

 

淨檢法師是漢地人,又未學過藏傳佛教,但卻能達到藏傳佛教的證境,這說明顯密的成就法是一致的。筆者曾於年少時得以親近一位上師,有一日我夜夢一女持花送我,並見其於空中舞蹈等等,後以此夢如實稟告於上師,上師謂我有緣應受空行母灌頂,遂傳此法於我,並預言將來可更深學此法。

 

誠如上師之言,二○○四年二月於天臺,我更受小昭寺資赤塔青上師灌金剛瑜伽母頂,並傳《那若卡覺瑪自生儀軌》等法本,與上師相見時,我欲禮拜,上師以頭觸我頭行碰頭禮,後並於一日單獨與我談話,問我有何所求,希我與他一同走,並同意我為其寫傳記,惜自己一直忙於他事,至今未寫出,愧對上師!因有此機緣,我曾多次向上師問法,深知顯密是不二的。學顯與習密者同一人體,同一佛法,又豈會有證悟之差異乎!《金剛經》上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即是對於空性的認知,法無頓漸,只不過是認知上有所差別罷了!

 

又如摩頂一說,現今西藏上師一般於舉行法會上都要為信徒摩頂賜福,加持善根不失,這種做法漢人亦持異議,如有某師雲:“若真的摸摸頭就可以得度了,當初佛陀何必講經說法呢!四十九年說法是何等艱辛,他老人家給人摸摸頭豈不更輕鬆省事?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迷信,不要被人騙了”。

 

怪哉斯論,我認為他這簡直是失智之言,密宗又並未說摩頂必成佛,你又何必大驚小怪,豈不是自己在杞人憂天嗎!摩頂確有效驗,顯密均有,佛亦為人摩頂,你難道也反對嗎!《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文殊菩薩時,“是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法華經》中亦有“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

 

或有人言,佛乃大神力者,摩頂是可以的,你西藏上師是佛嗎?我答道:你又怎知其不是佛耶?另外,也並非僅是佛陀可為人摩頂,此亦有先例於漢地,樂觀法師在《金山活佛神異錄》中就講了這樣一則事例,大家不要一聽金山活佛就以為是西藏人。金山活佛其實是漢人,也未到過西藏,也並未修密宗,況本事例又不是講金山活佛。

 

樂觀法師言,在清朝時,其鄉湖北武昌洪山寶通寺,出了一位名叫“摸腦和尚”的,不計大病小病,只經他手一摸,便霍然痊癒。湖北制臺端方的小姐瘋魔了,也是經他的手摸好的。為什麼他的手有如此妙用?據說該寺有一座寶塔,他每天到塔下行持,一隻手摸著寶塔磚石,閉著眼,心裡默誦大悲咒,一邊繞塔,一邊持咒,不計寒暑風雨,日日不間斷,如此十多年,得到感應,故有此神奇。

 

為何要摩頂呢?以密宗說法,通過加持使其至大智慧之頂!以世俗說法,頂為百脈之所匯,又為思想之機關,通過加持可產生生理、心理兩方面效用。由此可見,摩頂並非藏地獨有,亦非只佛陀才可使用,而摩頂確有效驗,只有那些無受用者才會以為是異端,不必對其說大驚小怪也!

 

與摩頂相關類似的是灌頂,人們常將此二者混同為一事。有的人一到西藏,或於漢地受某上師一摩頂,便認為已得灌頂,這是大錯特錯的,灌頂中可能會有摩頂之一項,但摩頂絕不是灌頂。如同摩頂一樣,有人以為灌頂是西藏獨有的,其實並非如此,早在印度釋迦佛之前,就已有了灌頂一說,那時王子繼承王位,要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以表擁有四海之權。釋迦佛之教亦有灌頂,只不過世俗之灌頂成立的是人王,而佛教的灌頂是培育法王,有世間及出世間之別。

 

顯宗《楞伽經》上言:“一切諸佛手灌其頂”,及“無量剎土諸佛灌頂”等句,經有明文。佛經上講為等覺或十地菩薩,受佛職位之儀式也。於十地中,由佛親手以一切智水灌其頭頂,令得一切智,與諸佛無二。十地菩薩當寄住於色究竟天,由諸佛灌頂而成。所以說灌頂是佛所行持之法,並非西藏獨創,豈可以異類視之!

 

另外,筆者於叩詢能海老上師教示時,曾見老上師雲四禪廣果天有佛說密法,學密未成者於此補習之說,可見密法確為佛許,不習者實是因緣所致,唯不可排斥也。如有人言我只念佛而不念咒,咒是密法,不應學,殊不知顯宗中亦有咒,你要不要學呢?如常見的大悲咒、往生咒、準提咒、楞嚴咒(與西藏大白傘蓋佛母法會通)等等。

 

有人言,灌頂確為佛法,然為接近成佛時始行,為何西藏初入門便受灌頂耶?有此想法者是不知密法實況,蓋初入門有入門灌頂,高級的有高級之灌頂,又豈盡然相同。又密宗為果位教,因其許即身成佛,即此世身而成佛,此也必要灌頂方可。密法講“倒果為因”,以果位之究竟法而成全出世之因緣,正是其不共於顯法之特色也。

 

從事相上論,顯密亦是不相違的,昔曾有一友告知我,他曾持西藏一生死輪迴圖(斯巴霍,斯巴即生死輪迴意,霍即圖),去請教某漢地大德(因係一名人,不便公開其名),該大德不以為然,謂“此藏地小把戲,非我佛之大法”云云。奇哉!何以藏地所出便是小把戲,而非佛門大法呢?

 

以藏傳佛教理論講,此絕非小把戲,而是印度傳來之大說教也,名五趣生死輪,為過去印度寺院所繪之一種表示五道輪迴的壁畫,後傳入西藏,亦為所尚,常繪於山門前牆壁上,用以警醒世人,要常勤精進,勿忘還處於輪迴中,此如同我們漢地之常將死字貼在門頭上一樣,是弘法之方便。

 

生死輪迴圖本出自印度,佛教典籍中有明文記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四述其畫法雲:作輪形,安五輻表五趣,轂中畫佛,佛前畫鴿、蛇、豬三物以表貪、嗔、癡三毒,又畫十二有支生滅之相,即羅剎相表無明支,陶家輪相表行支,獼猴相表識支,人乘船表名色支,六根相表六處支,男女相撫相表觸支,男女受苦樂相表受支,女人抱男相表愛支,丈夫汲井相表取支,大梵王相表有支,女人誕孕相表生支,男女衰老相表老支,病、死、憂、悲、苦、惱各相其情。頂輪畫無常大鬼,兩邊書二伽陀,一雲:“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像摧草舍”,一雲:“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於鬼頭上畫一白圓壇相,表涅槃圓淨。

 

按西藏當初佛法最為鼎盛時,乃赤松德贊時期,他迎請印度寂護大師及蓮花生大師到西藏傳法,同時向印度聘請持律比丘二十人,如律建立僧伽,並選藏地優秀弟子七人從這些比丘中受戒,因請來之二十人均為說一切有部之比丘,故出家受戒均採用一切有部所傳,迄今仍然沿用此部律藏。

 

漢地流傳之乃四分律,近世之弘一大師一再振興南山律,使近年對南山律又有所研習者。然說一切有部律於漢地則未得到應有之弘傳,故漢藏二地因律制不同也就有了一些差別,如袈裟式樣等。生死輪迴圖之畫法既出於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戒律),而西藏繼承的是一切有部的戒律,自然也就繼承了此圖​​之畫法,這是很正常的,漢地一些人不知,只是自己的佛法修持有欠圓通,豈可亂講之!至於西藏的生死輪迴圖畫法,也只是表法而已,不可因略似別法或以前未見過而引為異類!

 

如有一種斯巴霍,中心畫九宮格,外有八卦及十二生肖,有人以此便說此圖源於道教,實際上九宮、八卦為《易經》中所有,並非起自道教,另外此九宮、八卦等亦是起表法之作用,因這當中涉及無上密法之奧義,筆者不便過多提及,只能略說之,有緣之人可參看《文殊菩薩能輪除一切過患所不可缺少之竅訣寶鏡》。

 

九宮者,為“戴九履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五居中央”,縱橫相加數皆十五,這是表藏傳佛教的五智理論(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法界體性智),五居中央者即此意,與《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相應的。

 

十二生肖,即表示十二有支生滅之相,無明為子(鼠),無明緣行,行則為醜(牛),以此類推。於圖上方,左右各有一圖,一為十相自在圖,表時輪密法之精要,超越時輪則可出輪迴,獲佛菩薩十種自在,如轉生自在、業力自在等。

 

另一圖為單獨之九宮格,內有藏文,用五種顏色描繪,中間黃色為土,代表五方五佛。二圖中間為密乘之三本尊,即文殊、觀音、金剛手,此也有甚深密義。略講是,漢地為文殊教化之地,藏地為觀音教化之地,西方為金剛手教化之地,文殊菩薩道場在漢地山西五臺山,西藏布達拉宮是普陀落迦的另一譯音,而西方人剛猛難化,需要金剛手去調伏。另外,文殊為大智,觀音為大悲,金剛手為大勇,學佛以獲得大智為主,但要兼具大悲及大勇,即菩提心及精勤力(不畏魔障),缺一則不可。

 

於密宗法器法物上,與顯宗理論亦是不相違的。西藏許多佛菩薩手中持骼髏杖,有人以為十分恐怖,實際上顯宗亦有錫杖,用軟金屬製成,有不傷害生靈之用意,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密法之骼髏杖為仿白骨做成,表生死即涅槃之意,又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一以貫之,生前、中陰、後生皆為一體度化。

 

另外,西藏人常用之嘛呢輪(轉經筒),內儲經文,外刻六字真言,執於手中轉動,同時念誦六字大明咒,現還有手推、腳踏、電動等等多種,謂轉動一圈表示念經文一遍。有人雲,藏人以轉經筒來偷閒,教人舒服消業,無有是理。

 

其實藏人並非偷閒,他們在轉動時(身密),口中亦念經咒(口密),心中亦觀想佛菩薩(意密),這是一種綜合修行方法。漢地流行念佛機,那麼若依此看法來論,為何不自己念而要用機器念呢?是自己成佛還是機器成佛呢!漢地講“手藝精不如工具妙”,西藏不過是利用種種方便引人學佛,何況正統寺院中的修持又不是專靠此種經輪。

 

另外,若說藏人偷閒,則漢人亦有偷閒者,因​​漢人也有類同經輪之物,漢地佛寺過去有一種能轉之經櫥,一般說始造於梁善慧大士傅翕(傅大士) ,他鑑於老弱婦孺不識字,無法讀取佛經,於是想出了此辦法,將經律論三藏經典(有加上雜藏為四藏的),放在轉輪藏的各格中,令信者去推,即與看讀同功(見《釋門正統塔廟志》)。

 

唐樓穎《善慧大士錄》中謂其“乃就山中建一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無礙,謂之輪藏。仍有願言:願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菩提心者,志誠竭力,能推輪藏,計轉數,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

 

另外,《南朝佛寺志》記宋元嘉十二年(435)曇摩密多曾在鐘山上定林寺設輪藏,《憨山大師年譜》上亦載:“予(憨山大師)自募造華藏世界轉輪藏”,即依據《華嚴經》建造輪藏。

 

在內地寺廟過去還專有轉輪殿,有供傅大士像的,有時身邊還有二小童子,表情歡愉,被俗稱為“笑佛”,但缺出處之記載,有說即是傅大士的兩個兒子,左邊的名普建,右邊的名普成。

 

在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上還有轉輪殿,內中木製的輪藏很高大,輪藏下有地下室,當皇帝、太后要用手扶動時,地下室也要有人配合推動。宋代李誡著的專講建築規格的名著《營造式法》裡記載了轉輪藏的詳細尺寸要求,它是八楞形的,有的寺廟還在這八面龕中塑造了八神將像,也有的塑一尊供奉鮮花的將軍像。

 

總之,關於顯宗與密宗相通之處還有很多,因文章所限,實在是不能一一盡述,他日有緣或可再詳論。關於二者間存在著一些不共之法,我認為對其亦不應大驚小怪,想今上座部流傳地與我漢傳佛教之法也有許多不盡相同處,豈可一律謂不同者便為非法乎!

 

我們認定是否佛法,應以法印為主,去依法鑑定,而不能單以某一傳承佛教的內容為標準。同一手還有五指,亦有粗細短長之差別,豈可單說大拇指為手指,其他的都不是耶!

 

藏傳佛教興盛地之西藏因近於印度,有很多法是漢地未傳入者而其處得傳,我們只能歡喜讚歎,取長補短,不可排除異己。漢地傳譯的《大毘婆沙論》,題為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大師譯為漢文,共二百卷,此論於藏地缺譯,如以此處無而他處有便視為異類,是否可以理解為藏地無此論,就是為漢人自造,非佛正法之結論呢?顯然是武斷且不合邏輯的。留學西藏的法尊法師如有此種想法,可能他就不會辛苦地將之譯成藏文,而傳入於西藏了。但圓通者眼光自然與眾不同,他不僅無此想法,而且還極具超前意識,努力把這件事完成,我真誠希望有此胸懷者越來越多,則佛法幸甚,眾生幸甚矣!

 

作者:陳士東(天晟傳統文化研究所 

 

佛教如何觀察人生

對於人生的觀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觀點,約略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渾渾噩噩的人生,他們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塗塗地生,懵懵懂懂地死,例如愚夫愚婦之類;第二種是模棱兩可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認識不清,自己沒有主見,這樣不差,那樣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類;第三種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見,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學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種是洞達實相的人生,由於修養而徹悟人生的本體,了知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例如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夜觀明星,朗然大覺,徹知宇宙原理是緣起無盡,人生真相是業力輪迴的順生與還滅而已。

 

現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一個研究不盡的問題;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問題。其實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問題,增加自己對人生真理的理解與認識,是有意義的。

 

再來說明佛教對於人生現象的分析與原理的觀察,大約可以分成四項: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這句話是誰都知道。一般讀書的普通學者,對人生短促的見解,也有見之於文字的。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就是說明人生不是長命永生,而是短促有限的。李太白有一首詩中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個妙齡少女,晚上就變成白髮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白駒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馬閃過,比李太白的朝絲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對於人生體驗的速度,則尚覺不如。怎樣見得呢?在《四十二章經》中,佛問諸沙門曰:“人命在幾間?”沙門答曰:“在數日間。”佛曰:“子未能為道。”又一沙門答曰:“在飯食間。”佛曰:“子未能為道。”又一沙門答曰:“呼吸之間。”佛曰:“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修道者能夠體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所謂“一口氣不來,便是來生”,他為爭取時間用功,向道之心才會慰切而勇猛精進,迅​​速地獲得道業上的成就。

 

佛教對人生基本的觀察,如上座部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前三法印是說明世間法的生滅無常,苦空無我,也是顯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爭取時間,勤求為道,斷惑證真,就可以達到“涅槃寂靜”的出世的解脫境界。因此佛教體察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義是要人提醒警覺,趕快修善,不把時間虛棄,空過一生,並非因說時間短促,而叫你於此世界不感興趣,生起消極厭離的短見,走上逃避現實的行徑。

 

二、多苦的人生

 

人類共同的心理,都是貪生怕死,愛樂厭苦的;但事實上,人類偏多痛苦,雖然亦有快樂,而那些快樂都是暫時性的,或樂極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麼痛苦呢?按照佛陀的體驗,有三苦和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二是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三是行苦,行是生滅遷流之義,由世間諸法的遷流無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惱。

 

八苦,一是生苦,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風觸身,猶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齡漸老,雞皮鶴髮,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襲,輾轉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臨,世間萬般,皆帶不去,一身業障,隨之受報。五是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物和財物,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是怨憎會苦,可怨恨、可憎厭的人,不欲見到,偏偏會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質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橫生。八是五蘊熾盛苦,是肉體與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熾然,熱惱煎逼。這八苦是從果報上說的,人生不論是誰,過去造了業因,今世是誰都難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與磨折。

 

人生從所造的業因上說,還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內外兩種:外五欲是眼貪好色,耳耽妙聲,鼻愛名香,舌嗜上味,身觸細滑,求之不得,煩惱既多,苦悶尤甚;內五欲是飢思食、渴思飲的食慾,貪圖金錢的財欲,希求美豔的色欲,愛好讚譽的名欲,貪圖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這些不同的愛好,如果達不到慾望,自然亦是痛苦。這種種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實,所以佛教說人生是苦多樂少。

 

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佛說很簡單:是每人過去有了煩惱,造了惡業之因,現在才感受這身心上的苦報;若我們要未來不受苦報,必須現在修習善道,種了好因,將來就能離苦得樂,捨去劣報,轉成勝身。因此佛教闡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進而改造為身心的美滿,不但美化身心,還要淨化國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厭離人世,逃避現實,消極自了。故以佛教多談人生苦、空、無常、無我,而錯認佛教是厭世的宗教,那是極不正確的錯覺。

 

三、還債的人生

 

還債的人生,是說明現實的人生,是來償還過去的業債,也可以叫做“受報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報,是必須從因果的理則,才能說明;而且這因果不是只談一世二世,需要廣明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透過生前和死後,因果的理則不斷不絕地繼續下去產生善因善果,或惡因惡果。明白地說:就是前生的善惡業因,成為現在的善惡果報;而現在的善惡業因,又成為未來的善惡果報。所以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在這些不斷相續的業因業果上分析,還有引業與滿業,共業與不共業的不同。引業,是被過去已做的業因所牽引,你過去是做人道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引到人道的果報中來,做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到天道或畜道的果報中來;但是雖然生到人道,同樣的人而有智愚、強弱等差別,同樣是天人,有勝劣、高下等不同,同樣是畜類,有美醜、壽夭等區別,這便叫做滿業,因填滿這果報身體的內容,卻隨著各人前世做的各別不同的業因,而受著差別各異的享受。說個譬喻,引業好似畫師繪出一副模型的輪廓,滿業就如畫師在模型的輪廓中填上種種不同色彩的花紋和潤飾,技巧不同,勝劣判然。

 

至於共業不共業,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業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報亦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個地方,所受環境的好壞亦多是一樣的相似相同,這叫做“共業共報”;雖然依報的住處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報身體,貧富懸殊,苦樂回別,這叫做“別業別報”,就是由各人​​過去所造的​​業因各別有自,故現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會懷疑:因果之理如可信,為何世間有些作惡之人而不受罰,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見受賞,反而境遇坎坷、窮愁潦倒呢?這在佛教,已有“四時不同的業報”來解說:

 

(一)現業現報:這是現在造下業因,現生即受果報,如人年輕勤勞事業,年老成為富豪。或去年殺害於人,今年即被人所殺。此順現報,容易信解。

 

(二)現業生報:這是現在作業,來生受報,因緣未熟,不能即受。如現在做善受苦,因其過去所作業因之惡緣已熟,故先受苦報;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緣未熟,故須待來生受報。如顏回仁德而不壽,盜蹠兇殘而長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現在作惡而受好報,其理亦是如此,因他過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現在所作惡因,要在來生才受惡報。如瞽叟生舜,堯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復雜的因緣果報的成分。

 

(三)現業後報:這是現在作善作惡,因緣未熟,不但現在來生未見受報,可能過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後才受報。因業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四)不定業報:這是三世受報,不定時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業的人,應要受極重之惡報,但因他中間遇了極善之緣,悔過懺罪,多作好事,業報雖難抵消,而已時時減輕,再後會弄到“重業輕受”,或以法力加持轉變定業,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實亦因果理中特殊變化的情形。在《阿含鹽喻經》中說:如人做了重業,如果他能懺悔修善,又有長的時間許可他改往修來,重業便能漸漸消去。如一大包鹽放在小水中,其味鹽苦,若許以時間每天滲水一勺,滲得久了,已成大水,鹽味完全化淡,是不無可能的。

 

從三世受報的人生看來,我們來作人,便是來還債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婦、戚眷的關係,亦是一種債務的關係。所謂“無緣不成夫婦,無冤不成子女”。這緣是業緣,所以夫婦亦叫“歡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則有些來還他欠你的債,所以他生下來就會使你事業順遂成為富豪;有些是來討回你欠他的債,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氣,好似“掃把星”降臨,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積的產業,掃得精光。自己眷屬是真接的債務關係,其餘的朋友或他人,種種盈虧消長,是間接的關係,也無非是在互相討債還債罷了。

 

四、解脫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報還債的,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縛的人生”,是屬於世間法的,所以不得解脫。而我們學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脫的人生。因為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們肉體和精神上受了種種磨折,生出種種苦惱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學佛是要求人生離苦得樂,達到解脫的目的。

 

但是人生雖多苦,究竟以什麼東西為最苦呢?世人觀點不同,各有各的說法。如《法句經》中說,有四個新學比丘,一次共坐樹下,討論到人生以什麼為最苦?一個鷹轉世的,說飢渴最苦;一個鴿轉世的,說淫欲最苦;一個蛇轉世的,說嗔恚最苦;一個兔轉世的,說驚怖最苦。共相諍動,議論不休。佛知其事,告訴他們說,你們各據結習諍論,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義;須知人生最苦,莫過有身,所有飢渴、淫欲、嗔恚、恐怖,皆由身來。身為諸苦之本,眾禍之源,須求寂滅之法,離去生死的纏縛,體證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脫,但這解脫的境界,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呢?簡單地說有三個條件:

 

(一)通達無我——人生不得解脫,為了有身有我,執我造業,自己縛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縛,先要瞭解無我,要瞭解無我,又要先知無身。

 

我們的生命身體的組成,照佛經說,是由於“名色”的和合,或“五蘊”的構造而來的。人生的虛妄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由無明而造行業,由行業而感妄識入胎,最初的結合,是精血和妄識混合的個體,叫做“名色”。“名”屬於精神作用(妄識),“色”屬於物質作用(精血)。這二種作用具體化、明朗化、就表演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由這精神與物質的五種要素結合,就成了我們的生命寄託的身體,迷之者執以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體乃由五蘊眾緣所成,原無實質,其性本空,那麼我在那裡呢?為何要愚昧執我而為我,為我造業而受苦呢?經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執,人生就會開始走上解脫的大道。

 

(二)捨離愛取——人能理解無我,就會捨離愛取。“愛”和“取”,是十二因緣中的兩支,屬於現在執著造業的兩個成分。人生貪愛世法,執取境界,不出貪愛我的身體和執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體愛”,就是執著有我;後者​​叫做“境界愛”,就是執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愛”。人生執著有我的“自體愛”,和我所的“境界愛”,是因不瞭解五蘊諸法、緣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這由五蘊元素組成的身體,是眾生顛倒虛妄的結合,其性本空,原無實體,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緣生性空。這樣通達無我無法,內心不再愛著虛妄生命所託的自體,外面不再執取客觀的虛妄境界,於是人生就離開愛取,不作業障,得大解脫。

 

(三)豎立正見——人生捨離愛取,由於體達無我,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無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說“三解門”,首先以空為“大解脫門”,如果不能知空,永遠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脫的法門之外,也不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經》說:“空為大解脫門……若諸法不空者,不動不出。”所以能於諸法了知性空,便可豎立正見;由於正見的認識不謬,才不會在我和我所的諸法上生起迷繆的執著,造業受苦。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正見是很需要的。如果見地不正,思想偏差,則由思想所生的行為,也必定一錯再錯,弄到錯誤百出。故佛陀常說,我們欲破魔軍,離貪愛網,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見來做工夫不可。這涅槃,便是人生解脫最高的境界。

 

人生由多苦而離苦,由離苦而解脫,便是人生最高的歸趣。一個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應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歸趣,作為究竟的歸宿;否則混混噩噩,醉生夢死,散漫無章地虛度韶華,空過一生,它之將至,即與荒煙蔓草同腐,什麼人生的意義都談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