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2 月 2013

讓人幸福的咒語

讓人幸福的咒語

索達吉堪布

 

        一、藏地幸福密碼
凡是來過藏地的人,就會發現這裡不管男女老少,無 ​​論出家、在家,幾乎人人手中都拿有念珠。念珠對他們而言,不是戴在身上的一種擺設,或是消災避邪的護身符,而是專門為念咒計數的工具。很多藏族人一生中精進念咒,數量甚至超過十億以上。
有些人不明白念咒有什麼作用。其實,
從究竟而言,佛菩薩的心咒與佛菩薩無二無別,觀音心咒就是真正的觀音菩薩,文殊心咒就是真正的文殊菩薩,通過持誦這些心咒,可以與佛菩薩心心相印。著名大德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中也說:勝義中,一切法皆為離戲大空性,沒有任何分別;但在名言清淨顯現中,咒語與本尊於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變,了知彼二無有差別,則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
這種境界比較高深,如果無法理解,每位佛菩薩因往昔發了不同的大願,所以,持誦他們各自的咒語,也會帶來不同的加持力。比如,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智慧本尊,若
持念文殊心咒,比念其他咒語更容易開智慧;觀音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慈悲本尊,若想增上慈悲心,念觀音心咒的作用會立竿見影 ……諸如此類依靠持咒,不但可圓滿出世間的解脫功德,還可以帶來發財、長壽、健康等世間利益。
對此,有些固執的人也許不承認:太愚癡了,不可能吧!但實際上,密咒的加持力,你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用教證、理證來說明,也完全可以成立。現在許多人常陷入一種誤區: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認為不科學,包括密咒加持、前世後世、因果輪迴……
其實科學的定義,是暫時可被知而還沒有被推翻的知識,所以科學不一定就是真理。假如一味地用科學衡量一切,此舉本身也是種迷信。因此,我們對不了知的事物,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態度,不要輕易接受一切,也不要輕易否定一切。
還有些人,對佛法不太了解,口口聲聲說不能學密宗,因為裡面有太多密咒。但實際上,漢地寺院每天的早晚課誦裡,都會念楞嚴咒、往生咒、大悲咒、十小咒等;許多人經常念的《心經》,最後也有一句密咒,被稱為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假如密咒都應視如洪水猛獸,那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在漢地的很多佛經中,都提到了密咒的殊勝性。如《楞嚴經》雲
若不持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意思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不持誦密咒,祈禱佛菩薩加持,單單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想讓身心遠離一切魔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金光明經》中也說:十地菩薩,尚以咒護持,何況凡夫?
而且,密咒也並非藏地的特產它在漢地的佛經中隨處可見。例如,《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佛陀就對除蓋障菩薩,詳述了觀音心咒嗡瑪尼貝美省的來歷和殊勝功德。
當然,佛陀所講的任何一個道理,並不是讓我們盲目地接收,而是要嘗試去證明這些是否正確。這方面,在佛教的中觀、因明等中,有一系列的觀察方法及邏輯推理。所以,對於事物的真相,佛陀是要我們知道,而不只是相信。


     
二、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釋迦牟尼佛:
若想緩解生活、工作的壓力,最簡單、最實用的禪修方法是:先專注盯著釋迦牟尼佛像,看一會兒閉目想;想不起來了,再看一會兒,再閉目想……如此不斷訓練,直至想得非常清晰。如果想打坐修禪定,這也是最有加持力的方法。長壽佛:若想增長自己或他人的壽命,避免夭折或意外身亡,可一心一意地祈禱長壽佛,專注持念長壽佛心咒嗡阿瑪Ra呢則萬德耶索哈金剛薩埵:過去有意或無意中造下的一切罪業,若生起後悔之心,一邊唸金剛薩卅心咒嗡班匝薩埵吽,一邊想著金剛薩埵佛尊降下甘露,洗儘自己的罪業,諸罪可逐漸滅盡無餘。藥師佛:虔誠、專注地祈禱藥師佛,持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能滅除一切疾病,消災延壽,也可令容貌更加莊嚴。阿彌陀佛:臨終時,若一心一意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腦海中想著阿彌陀佛的莊嚴身相,同時,周圍的人也為其念此佛號,可消除死時的痛苦、恐懼,身心得到安樂。有緣者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蓮花生大士:若虔誠祈禱蓮花生大士,一心念誦蓮師心咒嗡啊吽班匝格熱班瑪色德吽,可化解一切不祥,如本命年、爭鬥、惡兆、疾病、橫禍等,修行無有任何障礙,迅速 ​​成就所願。度母:若虔誠祈禱度母,一心專念度母心咒嗡達熱德達熱德熱索哈,能止息惡咒、自殺、疾病等損害,免除一切煩惱,消除心中恐懼,獲得錢財、勢力、名聲等世間力量。當今之世,修此法之成效最為迅速。地藏菩薩:若想所求如願以償,善根增長,福報、財富圓滿,或者超度已故亡人,可一心專念南無地藏菩薩,祈禱地藏菩薩加持。文殊菩薩:若想開啟內心的智慧,明辨所做之事如何取捨,可一心專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尤其是孩子在讀書時,常念文殊心咒,對學業大有助益。觀世音菩薩:無論遇到任何危險、急難,一心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大鵬金翅鳥:佛菩薩為利益眾生而化現為大鵬形象。若一心祈禱大鵬,能獲得無礙的威力,消除非人、鬼魔帶來的各種危害,對癲瘋、昏厥等藥物難以治療的疾患,有與眾不同的功效。

以上內容,只是滄海一粟。其實每一個心咒或聖號,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寫幾本書也寫不完。但為了方便大家選擇,我特將這些佛菩薩最拿手的特長介紹了一下,你們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念佛菩薩的心咒或聖號時,看著、想著佛菩薩的莊嚴身相非常重要,以此更容易攝住我們的散亂心,與佛菩薩的加持相應。其實,看到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可令我們遠離一切障礙,增長無量福德。如
《華嚴經》中說: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甚至以嗔恨或蔑視的眼光看佛像,也會因為與佛結緣,對來世有無量的利益,那以信心、恭敬心、歡喜心注視著佛像,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將佛像放在清淨的高處,經常誠心地禮拜、供養、祈禱,並按照佛教中的這些方法修行,久而久之,不但可息滅煩惱、緩解壓力、解脫痛苦,還能令相貌莊嚴、聲音悅耳、具足財富等,有各種無形的加持力。
我確信,一個人不管內心有何所求,只要一心一意祈禱佛,必會帶來與自己根基和業緣相應的利益。甚至僅僅稱一聲南無佛,對今生來世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最寶貴的財富

[佛教故事最寶貴的財富
摘自:《阿含經故事選》 ~ 莊春江編著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那麼就能對色、受、想、行、識不執著、不計較、不染污、不戀住,不樂於以色、受、想、行、識是我,這樣,就不會再有來世的色、受、想、行、識,而成就『無量、不可計數、無限、止息、寂靜』的解脫境界。一旦捨離了此生的五蘊,就不會再有下一個五蘊了。」 
  聽到這裡,許多摩揭陀人心想:如果色、受、想、行、識果真都是無常變化著的話,那又是誰活著?是誰在受苦、受樂? 
  佛陀知道了他們心中的疑惑,接著就說: 
  「愚癡凡夫不曾聽聞正法,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我而執著,但事實上卻是無我、無我所;是緣起空之我、緣起空之我所,一切都是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散則滅的。就是所有的苦,也是由因緣的聚集而生起的,所以,如果因緣消散了,苦也就滅除了。如來能見眾生生死相續的因緣,就依此而說:有生有死。 
  我以天眼如實見眾生隨其業力,從此世之死到往生來世之種種。如果眾生身、口、意作惡,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地獄之類的惡處之中;如果眾生身、口、意為善,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天上之類的善處之中。我深知這些,但我不說其中有一個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的不變受業報主體。 
  大王!色、受、想、行、識是常恆不變的呢?還是無常的呢?」 
  「是無常,世尊!」 
  「如果是無常,會是苦呢?還是非苦呢?」 
  「是苦,世尊!」 
  「如果是無常,是苦,是變易的,多聞正法的聖弟子,會認為『這是我,這是我所擁有的,我就在其中』嗎?」 
  「不會的,世尊!」 
  「大王!所以,你應當這樣學: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這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更沒有我在其中,應當以智慧如其真實地了知。 
  大王!如果有多聞正法的聖弟子,能夠作這樣的如實觀,便能厭離色、受、想、行、識,能厭離就能無欲,能無欲,便得解脫,解脫後,便得解脫之智: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佛陀說到這裡,頻婆娑羅王與其他眾多的聞法者,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覺法而自己解決了對法的疑惑,不需要再依賴別人,不再猶豫而證得了初果,於佛陀教導的正法中,無所畏懼。於是,頻婆娑羅王從座位起來,向佛陀頂禮,並說: 
  「世尊!從現在起,我歸
依佛、法、僧眾,但願世尊接受我為在家佛弟子!從今天起,終身歸依,直到命終。」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六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二、一般人聽到無我,總是難以接受。不是感到害怕,就是覺得善惡業報會無所著落。遇到這種情形,佛陀還是從無常的事實教起,從無常、苦而導入無我。 
  三、佛陀「能見眾生生死相續的因緣,就依此而說:有生有死。」那麼,從此生之死到來世之生,到底是如何相續的呢?一般常以具「後有愛」的「有取識」來解說。但對這樣的解說,可能又會產生「有一個識」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的想法,一個統一的、常恆的、固定的「識」又隱隱約約地成形,「我」之邪見又在其中了。以「識」來說明生死相續,還得把握此「識」也是緣起的,相依而無法獨存的、無常的、變化的,才不致於又回到「我」的窠臼之中而不自覺。

 

淨空法師關於覺悟的開示

「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我們依靠自性覺。自性覺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自性覺,前面講得很清楚。

學佛的人是把情轉變成智,諸位要曉得,情跟智是一樁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變成感情。迷惑了,智慧變成感情;覺悟了,感情就變成智慧,一樁事情。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學佛的人要從這裡下手。慈悲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動感情就錯了。

如果我們一下覺悟了,一下回頭了,我們都能夠斷惡修善,像美國布萊登先生所說的,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什麼災難都化解了。他這個說法,他不是佛教徒,沒有接觸過佛教,他是研究科學的,所講的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社會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地球上災變不是大問題,統統可以解決。

真正覺悟的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些修行總歸結為一處,那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已曾供養無數諸佛,佛說的,說給誰聽的?說給我聽的,我們人人都有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決沒有為自己,使用非常的手段,目的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不為自己,當然就不受果報。我們造殺盜淫妄為自己,這個果報就要自己承受。這個道理要天天講,要深講、圓講,大家悟得才深、才圓,不至於產生誤會、偏差,所以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道理在此地。

佛法周遍在虛空法界,決不在一個地方,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如理如法地修行,在任何地方都能把佛法發揚光大,利益這一個地方的一切眾生。 

佛法常講緣生,哪個地方有緣,佛菩薩就在哪個地方示現教化眾生。但是緣不是永恆的,緣有生滅,因此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他認識機緣、他掌握機緣。

 

天上天下無如佛—— 2012喇榮佛教大學因明系辯論賽入選稿

前言

 

頂禮遍知佛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眾生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同時,已經忘記了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在未確定的前提,為了一個未知的目標付出生命。當有一天意識到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時,此時已經沒有了重新選擇生命的勇氣,只有無奈地等待生命的完結。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確定明確的目標,讓生命充滿意義。黑格爾曾說過:“目標有價值,生活才有價值。”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離苦得樂是所有眾生的共同目標。

 

聽到止息痛苦獲得快樂很容易聯想到宗教,因為每個宗教的出現,都以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基本良善作為出發點。有了痛苦和祈求,世間便出現了神與救護主來為眾生開示離苦之道。站在公正的立場,以嚴密的理證作為前提,其實唯有佛陀的教言才是真正離苦得樂的“妙藥”。如果佛教與其他宗教一樣,只有單純的信仰與教條是不足以為信的,可佛陀每一句教言都可以得到理論和體驗的證實。所以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他所宣說的一切皆真實不虛。作為佛教徒的我們不希望任何人把迷信的標籤貼在佛教的真理上,所以為了讓那些擅長懷疑的眾生生起信解,需以充分的理證來成立。當然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也不可盲目隨從,因為佛陀也不主張他的弟子迷信他的教言,而應像錘煉純金一樣反復觀察、推敲,進而生起不可奪的智信。

 

論體分七:

一、總述佛為量士夫的原因

二、別說四諦

三、佛陀2500多年前的所說,現今被科學證實

四、遣除疑惑善知本末

五、以佛陀的一生成立佛為量士夫

六、以實踐佛言獲得感受成立佛語真實不虛

七、    結尾

 

 

一.總述佛為量士夫的根本因

 

佛陀被稱為量士夫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是萬能的神,可以賜給眾生所需要的一切;而是因為他述說了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所知。那究竟佛陀說了什麼,讓古今無數的智者以及像阿育王那樣的暴君都為之信服呢?佛陀告訴我們他通過多年修持發現的四個真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二.別說四諦分五:

(一)輪迴的真相苦諦   

(二)苦的根源集諦

(三)滅苦斷集的狀態滅諦

(四)滅苦斷集的方法道諦

(五)以宣說如是無繆四諦所知成立佛具無欺識

 

(一)輪迴的真相苦諦分二:1.總說真相;2.分說三苦

1 .總說真相

佛陀以第一個真諦苦諦,一語道破了輪迴的真相。但眾生沒有認清這個事實,夢想以美食、金錢在輪迴中找到快樂,可這無異於“孤峰釣鯉,終無所獲”。佛陀也曾嘗試過以美女、歌舞等各種娛樂來敷衍痛苦,但這些欲樂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最後佛陀接受了事實:在不淨的糞便中不可能有妙香;同樣,在輪迴中也不可能有安樂。所以佛陀說不管你有什麼樣快樂的錯覺,但苦的事實永遠不會變,接受事實是最好的選擇。

 

2. 分說三苦

1 )苦苦

有些人覺得知苦不算什麼高明的發現,凡是有知覺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誠然,苦誰都知道,但一般人了知的苦太過表面。佛陀說,一般眾生所了解的苦只停留在強烈的感知上。當你不注意喝了過期的牛奶,感覺腹內疼痛,覺得這就是苦,當疼痛結束了就快樂了。這是一般人,甚至包括螞蟻在內的小生靈都會知道的苦。佛陀稱之為苦苦。

 

2 )壞苦

佛陀不僅僅是發現了這些,而是在苦苦之上又發現了壞苦。所謂的壞苦即是變異苦。有的時候我們認為找到了一點快樂,但這種快樂很不穩定,很少人會在快樂中覺察到它的不穩定性,因為沒有人會承認沉溺在愛河的甜蜜是苦。但事實上這種甜蜜很不穩定,不論你多麼希望時間就此停止,跟隨你的想像永恆下去,但遺憾的是希望只是希望,現實的殘酷會慢慢吞噬你的希望。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快樂都將成為過去,留下更多的是回憶的逼惱。

 

其實很多人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接受苦的事實,所以選擇了敷衍。如同世間人為了擺脫失戀的痛苦,又再一次進入新的戀情中,希望這一次會永恆,但現實總沒他們想像的那麼好,不久悲劇又再次上演。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種貌似的快樂好似秋天的雲一樣不可信賴。佛陀之所以放棄親人和一切奢華的生活而出家求道,這簡單的行為背後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真相:無論你覺得多麼快樂,只要不夠穩定,事實上都是苦的本性。但很少人有足夠的洞察力發現它的本質,而總是被貌似的快樂欺騙。佛陀沒有停留在快樂的表面,而是看到了它的本質,因為他知道暫時的快樂很不穩定,終究會成為過去。

 

3 )行苦

不僅如此,更稀有的是,佛以他的智慧窺見了苦的終極實相——行苦。所謂的行苦即是:眾生整個生命的過程,無論在這期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感受——腹痛,或是一點點小快樂,還是不苦不樂的平等,只要與實相分裂,就逃不出行苦的範疇。因為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剎那都是引生後面生命最直接的因,所以每一個變化都是未來諸苦的源泉。就好比邁入刑場的死刑犯一樣,每走一步都是在接近死亡。所以只要眾生還存在這個不完美的身體和思想,就不可能遠離行苦的吞噬。佛陀發現了這個事實,並且也接受了這個事實,而沒有像無知的眾生一樣感到快樂時就忘乎所以,感覺痛苦時就敷衍自己。對於迷茫的眾生來講,可能做夢都沒想到輪迴是周遍苦性的,否則就不會費盡心思想找到一點快樂了。其實苦的真理隨時都在,只是我們缺少發現。接受苦的事實是明智的選擇。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此是苦汝應知”。

 

(二)苦的根源集諦——此是集汝應斷

接受輪迴周遍苦的事實,並不代表只有無奈的忍受。明智之士會選擇找到苦的根源,並將它連根拔除。佛陀在入道的初期也一直沉思著這個問題,最後他終於發現引生苦的因有很多,但最究竟的根源就是錯覺了“自我”的存在。佛陀以第二個真諦——集諦一針見血的地指出苦的根源。佛陀這一教言對停止痛苦非常有用,因為只有知道了病因才可對症下藥。所以佛陀說如果眾生還錯覺“我”的存在,就一定擺脫不了苦的吞噬。因為“我”就像一個盛水的器皿,所有的苦水都依靠它容納,只要有“我”就會有苦。這真是一個稀有的發現!也許有些人不太承認這種觀點,但如果能對佛教的理論稍有學習,不難接受這個事實。在此不作廣述。

 

其實“我”為苦根源的事實生活中隨處可知。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莫名其妙地被人痛罵一頓,第一個反應就是,他罵我,侵犯了我的尊嚴,為了找回“自我”反唇相譏、以拳相搏。最終結果非常不愉快。這一切都是因為有“我”而造成的,所以只要認為有“我”就不可能止息痛苦,因為沒有一種苦不是因為“我”而產生的。大到國家與國家的戰爭,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爭執。為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自我”以及和“自我”有關係的人或物發生了多少不愉快。有時想到這個問題,也真是稀有。

 

如果黃昏時把繩子誤識成蛇,心裡就會產生恐懼,同樣,如果我們誤認為有“我”,那相應自己的就貪愛,不相應自己的就嗔恨。如是便永遠在愛恨痛苦的“沙漠”裡徘徊,不得出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此是集汝應斷”。

 

(三)滅苦斷集的狀態滅諦——此是滅汝應證

通過佛陀的指引,眾生了知了苦諦和他的根源集諦。依照次序,佛陀為了讓眾生對滅苦斷集的狀態生起欲求之心,繼續說了第三個真諦——滅諦。所謂的滅諦就是痛苦止息的狀態。佛陀通過努力修持,終於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斷除了一切對“自我”的錯覺,遠離了愛與恨的束縛。此時他發現了一個深奧而平凡的秘密:原來一切眾生都具有如此非造作、離束縛的自然本智。但這樣的智慧為誰傳示亦不能了知,可平凡的是每個眾生都具有這種智慧,但因為無知與迷茫卻遮蔽了它。如果眾生能讓自心休息下來,這樣的智慧會自然現前。

 

智慧現前的時刻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也許在你放下一切煩心的工作仰望藍天的時刻,也許在你不帶任何分別色彩喝一杯清水的時刻。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境界,佛陀說:它純潔而沒有垢染、安詳而寧靜,所有文字都不足以描述它,它超越了我們能想像到的一切感覺。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地描述這種狀態,但有一點很肯定,這種狀態很美妙,你絕對想像不到它有多美妙,總之它會讓眾生疲勞的心徹底休息下來,得到永恆的釋然。對於這樣絕妙的滅諦,佛陀已經得到了實踐。如果眾生真能有所了解,絕對會放棄一切去追求。所以佛陀說“此是滅汝應證”。

 

(四)滅苦斷集的方法道諦——此是道汝應修

最後一個真諦是道諦,它如同一個處方可以治療眾生的疾病。前面提到眾生的病因是錯覺了“自我”的存在,通過對道諦的修持可以完全得到康復。其實治療病症的處方有很多種,有的可以讓疾病暫時緩解,比如世間人所選擇的慾樂;有的可以直接根除,比如佛教的無我觀。既然病因是我執,那它的正對治就應該是無我空性,空性是佛教最著名的教法之​​一。

 

有些人認為空性是一無所有,就好像杯子裡沒有水一樣。這種誤解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空性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思想範疇。它不是一個物體,也不是讓一個物體消失的空間,因為消失意味著以前有,後來依靠空性讓它不見了,就好像“自我”以前有,後來依靠空性讓它斷滅了。其實空性是告訴我們所有法的本質。

 

就好像“自我”,眾生都認為身體和思想就是“我”,對此從來沒有懷疑過。我們仔細思考一下,身體是依靠骨肉血等組成,思想是有受、想、思等法組成,其中你絕對不能具體指著那個法說,這就是“我”,因為每個法又可以分成很多的法。但依靠強烈的習氣會錯覺有一個“我”的存在,並且為了維護它不惜生命,就好像為了維護祖傳的寶盒浴血奮戰,當打開寶盒時裡面卻一無所有,這多可笑呀!佛陀宣說空性就是讓眾生認識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雖然依靠佛陀的教言了解的只是空性的模型,但依靠這個模型不斷串習修持,一定會現見真實版的空性,從而證入滅諦。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此是道汝應修”。

 

(五)以宣說如是無繆四諦所知成立佛具無欺識

以上是佛陀宣講的四個真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佛陀依靠無欺惑的智慧徹見了輪迴與解脫的真相,並且他將自己了解的真相毫無保留地述說,以此警醒開示眾生。雖然我們暫時不能現見佛陀的智慧,但可以通過佛陀宣說的真理的真實性,來推測他內心的無欺智慧。語言和行為取決於內心的見地。依靠佛陀的述說可以推知他的智慧已經達到了無有欺惑的境地。所以佛陀是量士夫。

 

 

三.佛陀2500多年前的所說,現今被科學證實

 

佛陀曾說過,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對當時的人來講這簡直是神話,但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已被科學證明為事實。還有佛陀在教化小聲聞乘的弟子時說,世界是依靠微塵而組成,我們面前所見的粗大物體只是幻覺而已,對這樣的觀點很難讓人接受。但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物理學家們,從最初發現組成物體的原子,到現在的夸克和亞夸克,足以證明佛言無欺的事實。但作為我個人來講,非常不願意因為佛陀兩千年說的很多事實,現今已被科學證實,或是因為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說佛教最符合科學,所以佛為量士夫。實際上,科學發現的事實只是佛法的註腳。若能如實了解上述四種真諦足以證成佛陀為量士夫。

 

 

四.遣除疑惑善知本末

 

此時未免有些人心中有些疑惑,佛陀雖然具有通達四諦的智慧,但不能代表他了知一切。就如同愛因斯坦等很多科學家,雖然在某些領域中有驚人的發現,但不代表他了解一切。因為在佛教的經典中並沒有記載例如眾生的數量以及如何製造手機等的方法。

 

這樣的懷疑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往往會忘記何為本、何為末。佛陀了解的不是某種領域中的所知,而是所有眾生最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名善良的醫生在治療一位受傷的病人時,他不會關心傷者是因為什麼而受傷、是誰 ​​傷了他、是在什麼情況、什麼地點、用什麼方法傷害了他,而是及時為患者療傷。同樣佛陀出世不是為了告訴眾生昆蟲的數量、如何製造手機、計算機等,而是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如此深法能無礙徹見,不難想像對那些粗大的法一定也會遍知無餘。就如同我知道最難懂的曆算程序,一定會知道11等於2一樣。

 

雖然在佛經中有提婆達多在不同的地方收集炭灰,並打上記號,裝在口袋裡,讓世尊辨別,世尊一一回答無誤的明確記載。但我們對這些大可不必關心。因為在沙漠裡給我一個饅頭並告訴我水源的位置,遠比告訴我沙漠有多大;需要走多少天才可以到達陸地有價值多了。佛陀善知本末,所以述說了眾生最想知道也最應該知道的問題——四諦法。

 

 

五.以佛陀的一生成立佛為量士夫

 

其實佛陀已經完全實踐了他所述說的一切教法。用可以接受的說法來講,他曾經和我們一樣也被生老病死的各種痛苦折磨著,但他不甘心如此下去,也不希望自己和家人以及他的子民和所有眾生如是地被痛苦吞噬,所以他捨棄了我們夢想的奢華生活而踏上了解脫之道,歷經“多種苦行,參拜依止了多位仙人與導師”,但都不能滿足他的意願,最後他以往世的願力和智慧力達成了自己最終的心願。“此處是因圓滿,即意樂圓滿'欲利生'和加行圓滿'大師'”終於在所有的無知痛苦中得到了出離,並且將他覺悟的經驗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告訴了眾生,無數的眾生也依靠他的教言得到了出離。他的所有追隨者都稱他為導師佛陀。“此處是果圓滿,即自利圓滿'善逝'和他利圓滿'救護者'。”

 

從另一方面看,佛陀所宣講的教言為何真實不虛呢?因為佛陀是救護者。為何佛陀是救護者呢?“他利圓滿——救護者”,因為佛陀自己已經實踐了覺悟之道;“自利圓滿——善逝”如何實踐的呢?經歷多種苦行通過長期地修持,“加行圓滿——大師”,他為何會不惜一切地修持解脫之道呢?因為佛陀為了實現圓滿利益眾生的願望。“意樂圓滿——欲利生”,佛陀一生的行為是無聲的語言,此中詮釋這一種指示,是要告訴他的追隨者:我已經實踐了我所述說的一切教言,如果你真的能善待自己,依循我的教言行持一定會完成自己的心願。從佛陀簡單的一生,有識之士也可以了知佛陀的教言真實不虛,他是唯一的量士夫。

 

 

六.以實踐佛言獲得感受成立佛語真實不虛

 

有一個問題我感覺非常疑惑,很多人對科學的證實也是一片迷茫,但他會相信。而佛教有如是嚴密的理證他卻不相信!難道這就是佛說的業力不可思議嗎?當然,如果只有天衣無縫的理證,而沒有實踐的感受,只能是完美的假說。佛陀的教法不僅有嚴密的理證,而且有實踐的覺受,兩者兼具。對於吃過葡萄的人,你沒必要對他說葡萄酸或甜,同樣,沒有必要對佛陀的教言有實踐感受的人建立佛為量士夫。所以,如果上述的理證還不足以生起信解,可以適當地實踐佛陀的教言,事實總是勝於雄辯的。對於鹽的味道用科學的理論和實驗進行證明未免有些可笑,只要嚐一嘗便可完全斷定。所以對於佛陀的教法有相應體悟後,定會對佛陀成為量士夫確信無疑。

 

結尾

 

最後我想說,以前因為無知感受了多少痛苦已無從知道,對於未來是要繼續走向“深淵”還是踏上解脫的光明之路,佛陀已經將選擇的權利交給了我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感恩佛陀,若不是因為他,至今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漂泊迷茫的人!

 

 

實修班  照果法師

 

淨空法師:外面的環境是隨我們的心轉

昨天是十五元宵節,是月圓之日。在星宿裡面,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十五的月亮是最大的,月光是最亮的,所以在星宿當中它算是王。

月圓的時候,有人看到感嘆,有人看到歡喜,月亮都一樣,同樣一個景觀,為什麼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心態不一樣。所以要知道,你的歡喜快樂,你的憂愁苦惱,都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什麼?是你自己內心的反應,是這麼來的。

外面的環境是隨我們的心轉,這裡面關鍵所在是清淨心。你的心純淨純善,你就得大自在。

 

少言的藝術

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聲佛;

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

──〈念佛警策〉

在佛門裡,常聽到一首偈頌:「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警惕我們不要閒言雜語,妄說是非。寧可少說一句話,把時間騰出來多念一句佛號!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一般人看待事物,往往不重視眼睛看、耳朵聽,卻喜歡用口發表自己的意見。比方,一群人出外旅遊,到了旅遊景點,明明有指路牌很清楚的標示廁所、餐廳在哪裡,帶團的導遊也宣佈:吃飯要往這邊、上廁所要往那邊,解散了以後,還是有人要問:「廁所在那裡?餐廳在那裡?」

其實在種種的修行當中,眼睛、耳朵,用看的、用聽的,比較容易積聚功德,可是人往往不懂得善用它們,還經常用口來造罪業。想一想,一個人喜歡說三道四,議論他人的長短、是非,在這當中,造了多少的罪業?

也常看到有些集會的場合,有的人上台發表言論,不懂得掌握時間、重點,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這也有所不當。「長話短說」,是溝通交流的藝術,能把話說得言簡意賅,說到重點,說到皆大歡喜,反而更能彰顯說話的美、說話的藝術。好比製作鹹菜、造酒、釀醬油,都必須把罈口密封起來。為什麼呢?這些醬料經過密封,時間的蘊釀,才會更香醇甘美。因此學習說話,第一步就是要懂得不可多話。

我童年的時候,經常因為好說話,老師走過來就是給我一個耳光:「你說什麼?這裡有你說話的餘地嗎?」眼睛喜歡東看西看,老師也是一個耳光:「你看什麼?這裡有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對啊!這個世間上,有哪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呢?

因此「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念佛有功德,用念佛的正念,可以對治我們的妄念。甚至進一步做到「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當妄念不生,心不亂想,心中有佛,真理、佛性就會現前了。



【感人】梁家輝:「如果三十年後你仍會拉她的手上街.. 那才是真正的愛情..」

當年他們結婚時..
香港雜誌封面標題是【梁家輝娶了個人人稱讚的老婆】
..
照片上的江嘉年很美.. 但人人稱羨的老婆也會變老
..
若干年後.. 梁家輝拖著線條眉眼已走樣的老婆逛街的照片
..
讓粉絲們大跌眼鏡
..
梁家輝笑瞇瞇地說:「我覺得我太太越來越美」

三年前梁家輝對媒體宣布.. 今後將大幅度減少拍戲時間..
將更多時間投入家庭.. 陪伴太太
..
一直以來.. 外界對梁家輝太太江嘉年都有點負面的評價
..
認為她體態臃腫.. 打扮土氣.. 外型跟梁家輝完全不相襯
..
然而.. 梁多次公開對媒體表示:

「我太太是世上最好的女人.. 是她的好激發了我的好」

當年兩人戀愛期間.. 因為經濟拮据.. 拍拖活動就是在家下棋..
某年江嘉年生日.. 梁家輝決定請她去喝咖啡
..
結賬時意外地發現價格非常便宜.. 這讓梁家輝很高興
..
之後便經常帶江嘉年光顧.. 還將這家咖啡店推薦給同事
..
同事們去了之後.. 回來紛紛責怪他
..
「 一點也不便宜啊.. 騙人」梁家輝挺奇怪
..
跑去問店裡的服務生.. 對方支支吾吾地告訴他
..
是江嘉年擔心他沒錢.. 又不願傷他的面子
..
事先給店裡打過招呼:

「凡是梁家輝來消費.. 一律五折結賬.. 剩下的錢由她補上」
得知真相後.. 梁家輝內心所受的震動難以形容..
他更確信自己遇到了值得一生珍重的好女人..

新婚之夜.. 身家只有$8,000的梁家輝擁著她..
站在酒店的陽台上.. 問她:「嫁給我覺得委屈嗎?」

「不覺得.. 我相信你以後是不會讓我傷心的」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對話.. 讓梁家輝刻骨銘心..
他深知妻子對自己的信任.. 期許
..
他發誓:不管以後境遇如何.. 永遠不能辜負身邊的這個人..

1993.. 梁家輝在越南參加法國影片【情人】的拍攝..
江嘉年也陪同前往.. 一天凌晨.. 他們房間的門被人撞開
..
兩名荷槍實彈.. 穿著迷彩服的壯漢噩夢一般出現在面前
..
其中一個用槍指著梁家輝的腦袋.. 命令他起床跟他們走
..
這一次.. 梁家輝被帶去了菲律賓拍戲
..
獨自留下的江嘉年也被人軟禁
..
危急關頭.. 江嘉年表現得非常鎮定.. 勇敢
..
她打電話給梁家輝.. 安慰他不要害怕不要緊張
..
梁家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至今仍很感慨:

「都說男人比女人堅強.. 關鍵時刻卻總是女人最先鎮定下來..
男人有時真的是不能沒有女人」

另一方面.. 江嘉年說服了監視她的人..
帶她去見幕後的黑社會頭目.. 與其進行了艱難的談判
..
面對對方的威脅.. 她說:

「我既然來了.. 就不怕死.. 可我死了.. 對你們也沒好處..
你們是生意人.. 無非想自己拍片子多掙些錢
..
【情人】是一部受矚目的大片
..
我敢說這部片子會讓輝仔的知名度有一個質的飛躍
..
你們讓他安心將這片子拍完了.. 再去拍你們的
..
對你們的票房只會有好處.. 你們採取這樣的行為
..
大家心裡都不痛快.. 他即使去演.. 也演不好.. 又何必呢?」

這番說話打動了黑社會的頭目.. 梁家輝得以返回香港..
飛機抵達香港機場上空時.. 又遇颱風
..
在空中盤旋了將近一個小時.. 還是遲遲不能降落
..
情況非常危險.. 飛機最終安全降落.. 在機場
..
梁家輝看見來接機的江嘉年.. 一把抱住她.. 放聲痛哭
..
這是他唯一一次在公眾場合如此失態..

經歷了那麼多風雨.. 梁家輝就此意識到作為一個男人..
娶一個好女人.. 有一個好家庭是多麼重要
..
三年前.. 是梁家輝和妻子結婚二十週年.. 當初結婚的時候
..
他們就約定.. 每過去十年.. 就要舉行一次婚禮
”..
紀念一起走過的路.. 也是把下一個十年當作全新的起點
..
這個十年.. 他準備送給妻子一枚大的鑽戒.. 朋友打趣:

「誰會買這麼大的鑽戒送老婆?那是用來取悅情人的」
梁家輝說:「對我來說.. 這樣的鑽石只有我太太才當得起..
她是我心目中的鑽石女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
..
依然美麗.. 不斷升值..

對於愛情.. 梁家輝的見解是:
一對戀人.. 頭一兩年拍拖.. 那是戀情..
之後的十年八年.. 是感情
..
如果三十年後你仍會拉她的手上街.. 那才是真正的愛情..

梁家輝:「其實我能夠努力奮鬥到今天的唯一原因..
就是當年我對太太發過誓言
..
今生一定讓她們母女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南懷瑾:財富的去向

那麼人生的目標,有錢只為飲食男女嗎?你們都知道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有一首詩,我改了一改 ,因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環望九州,前人財產後 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世事循環望九州,世間的事情就是旋轉,跟圓圈一樣循環的。望 九州,中國人有九州,世界有九大洲。前人財產後人收,前面發了財的人永遠是你 的嗎?不會的,會到別人的手上去了,所以說前人財產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後人有了財產你不要高興,更有收人在後頭。我看了九十年看了這麼多,升官這麼大,發財這麼厲害,到最後 都沒有了,所以說世事循環望九州,前人財產後人收,後人收得休 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世界上所有的財富在道理上要懂得是非你之所有,不是你所有,屬於 你所用,歸你所用。財富永遠不屬於你,只是給你所用,不是你所有 。賺了一塊錢,你只能夠五分之一歸你用,任何一個人賺一塊錢,一 塊錢賺的五分之一給你。第一份是政府,第二份土匪要搶一點, 所以你賺的錢這兩份要扣掉,王賊要扣掉,你只有五分之三。然後疾 病生病你要扣掉,還有眷屬、父母、朋友、災難,所以只有五分之一 被你所用,並非你所有,你還是兩手空空。所有人財富的道理都是這 樣。
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的理念搞清楚,有自己的商業道德行為,這是最重 要的,不能夠依賴政府、不能依賴社會,要幫助政府、幫助社會,自 律的發展起來,這是我今天濃縮時間最後一句話貢獻給大家的。
《南懷瑾講商業道德》
------------------------------ -------
所以我常常給大家講,有一個經濟學你們沒有看過,釋迦牟尼佛的經 濟學。釋迦牟尼佛他講一個原理,他說這個錢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 臨時支配權,有五分之四不屬於你的,財富多的也一樣。他說第一份 要給政府;第二份是盜賊的,騙你、搶你的、偷你的錢;第三份屬於 你的疾病;第四份屬於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這個以外,你只 剩下五分之一。這五分之一,還並非你的所有,只是你臨時可以支配 使用而已。我說他的經濟學最高了,其實那五分之一也要自己真正用 了,而且用對了,才是有效的。又有一說,世間財物,為五眾所享,王、賊、水、火、惡子
《漫談中國文化──金融 · 企業 · 國學》
------------------------------ ------------
南懷瑾老師在向浙商講財富觀時說:天下財富五家共有:一是王者 所有,即皇糧國稅,不可或缺;二是盜賊所有,貧富過於懸殊,必然 引發非理性分配,盜賊禁而不止,固有其一;三是去病所有,生命延 續,生老病痛,終有一用;四是災害所有,水災火災,天塌地陷,付 之東流;五是惡之所有,敗績敗家,不能一以貫之,終致散失。如果 把財富的去路搞明白了,來路的追逐也沒有必要太執著了。
南懷瑾說,錢財不是固有和固定的,是無時無刻都在地下潛行的,今 天歸你,明天不知在何方。財富易手,都是常態,真正的智者,要按 照轉換趨勢對事業進行散布,按照天下財富共有的規則要有意識地進 行散財,按照智性是本、理性是道的要義對情緒進行控制和散發。散 布,是事業布局;散財,是財富布施;散發,是情緒布防。
對我們普通人來講,賺點小錢有點積蓄,遠沒達到人們現代觀念上財 富的標准、厚度,雖不會有在巨富中死去是恥辱的擔心和恐慌, 但也要盡量做到按照天下財富共有的規則有意識去散財、布財,幫助 那些被災害、盜賊、健康等原因掠去財富的人。  
南懷瑾的財富觀對我們的啟示意義在於,看清了財富的去向後,我們 可以積極地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省去一些去病所有;教育 好子女,警惕驕奢淫逸、保持簡樸生活習慣,杜絕惡之所有;勤 學多思、注意安全、學會辨別和判斷,減少盜賊所有災害所 有;心態坦然平和,保證王者所有。以更加平和的心境淡然地 面對財富的得與失。  
財富的去向已明,對於財富來路的追逐也沒必要太過執著了,不必太 過捨命賭氣聚財。當然,你盡可以有追求財富的念想,一夜暴富的奢 望,但終究應拿得起,放得下。
《南懷瑾的財富觀》
----------------------------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帶了20個民營企業家到太湖廟港大學堂聽 南懷瑾老師講學,希望能夠給企業家安裝上一顆人文心,南懷瑾老師90多歲的高齡,他對浙江的民營企業講了一個價值觀問題。
南懷瑾老師說天下財富五家共有:一是王者所有,皇糧國稅不可 或缺;二是盜賊所有,社會兩極分化,必然要引發非理性分配,盜賊 禁而不止,固有其一;三是去病所有,生命延續,生老病死終有一用 ;四是災害所有,水災、火災、災害塌陷付之東流,所以不要心疼, 本來這個錢救災赈災也是一部分;五是惡子所有,敗家子,敗績敗家 不能一以貫之,富不過三代。所以你把財富關系想的這麼通,把財富 的去路搞清楚了,來路的追逐也沒有必要再執著了。
情緒沖動、情緒失落都可以得到散發,引而不發,發而中節的可能性 就大了,因此只有散財的價值觀才有散發的情緒場,這是南老說的。 他說有些財富守得這麼牢干什麼?他告訴企業家,經濟發達的地方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最早戰國時期經濟最發達是山東臨缁,後 來唐代最發達是揚州,宋代最發達在福建泉州,清代末年才到上海吳 淞。他給了我們一個大膽的想象空間,經濟重心不是一成不變,它世 易時移。
南懷瑾老師講三個觀點,情緒要散發,最好不要發,不發謂之中,情 緒要發出來但是要有節制,謂之和,致中和,所以情緒要散發;財富 積累要散財;投資落腳點要散布。所以,在人文教育方面,要重建價 值觀,這個問題很重要。
《鄭宇民講拜訪南懷瑾》

五輪塔前供燈

元宵小過年前夕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並作五輪香塔煙供.再供12座七彩蓮花燈


              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

                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
          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


                             12座七彩蓮花燈


                             12座七彩蓮花燈


                    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


                    五輪塔前供七彩酥油燈


                       五輪香塔煙供

認識生命的真諦

認識生命的真諦

—— 2012喇榮佛教大學因明系辯論賽入選稿

 

 

生死海中,芸芸眾生,為自身所集之業,無有自由地束縛在生死輪迴之中。而究其根源,即是不知道出離輪迴的方法,而欲求安樂,反而造作痛苦的因,由此而不斷地受生於三有之中。縱觀古今,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人們對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發展,漸漸地人們將生命的根本心靈——靈魂拋卻,而不斷追逐外在物質的需求。在此同時,由於人們沒有把生命之核心放在主導地位,而不斷膨脹自己內心的慾望,不擇一切手段而滿足慾望,根本沒有底線。究其根源,即沒有認識生命的本質與價值,而把一切希望寄託於物質上,根本不知心靈快樂才是根本,從而不信因果,否認前世後世的存在,而大肆地將生命推送於輪迴之中。所以在《涅槃經》中雲:“不見後世,無惡不作”。也就是若不深信有來世的存在,就會不顧一切地造作惡業。

 

面對當今社會中的可憐人,對於前生後世存在的真理有必要抉擇,而認識前生後世存在。若有這樣的前提作為人生的基礎,則對於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社會,亦會帶來和諧的氣氛。故而在學習了因明論典之後,而以《釋量論成量品》為主的抉擇方式,來闡述一下前生後世存在之理。

 

以此道理,而讓有緣者認識生命之本質——前生後世存在,以真實正確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從而對業因果生起誠信,而以修習善法免墮惡道。故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雲:“若求善趣與解脫,理當修行世正見,若持邪見縱行善,亦具難忍之苦果”。故世間正見,就是誠信業因果,誠信有前生後世,六道輪迴。若沒有世間正見,則縱然行持一些相似的善行,最終會得難忍之果。所以,通過認識前生後世之理,對當今時代來講,極為重要。

 

 

 

佛教在稱許世間正見時,主要是眾生的心識依靠自己同類前剎那的心識為近取因,而以前世或今生所造之業,再加上由愛的滋潤,而流轉於生死輪迴之中。具體來講,由於眾生無始以來,把五蘊集聚的相續,執著為我,從而為了我而造作種種善不善的業,而由業力所牽引,流轉於三有之中,不斷地感受痛苦。故《中觀寶鬘論》中雲:“乃至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有我執有業,有業複受生。”佛陀為使眾生從輪迴中解脫,而宣講了無我法門,即把輪迴之主要根本——我執,作為主要兇手。若以無我空性的智慧利刃將我執摧毀,即可從三有輪迴中出離。

 

對於如上佛教自宗所許:“眾生由前世業力而投生輪迴”的觀點,常見派與斷見派紛紛發表他們的觀點:

一、常見派:

A. 有些內道與多數外道聲稱,補特伽羅實體存在,蘊成實存在;

B. 隨學聲稱所知二十五諦的淡黃仙人的數論派;

C. 認定大自在化身為鴟梟的弟眾,承許的鴟梟派;

D. 吠陀派與勝論派說一切所知歸納在六句義中;

E. 裸體派承許所取能取空性之識恆常實有。

 

以上這些宗派中,心中始終持著一個“有”,詞句上表面似乎是超離有無,但亦有一個恆常不可破的觀點——實執。因此欲求解脫的人們務必認識到,遠離承認有為法自相成立,無為法常恒實有等一切所緣,這樣才能真實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觀察有實法常有:若承許有實法恆常則不合理。我們問他:有實法到底有沒有階段的變化?若許有暫時恆常變異之故,則如何是非剎那性之常法,應成不是剎那性常法,猶如聲音一般。若許無有階段的變異,如此一來就成了自性成立,但現量見到的青年及由他變成老朽等形象,豈能截然不同,不應該有不同,因為你們承許階段常恆穩固之故,猶如虛空。

 

觀察無實法神我等常有:

彼宗所許,遍入天等是無始無終、恆常古老的神我,所以沒有如上的過失。觀察彼:此種說法不合理。原因是,若遍入天是有實法,則需要是剎那性,若是剎那性,則處在自己形成第二時刻中的一個整體就不存在了。假設因為是恆常穩固有實法的緣故,不是剎那性,但先前存在的有實法與後來也存在的所謂陳舊物直接相違,怎麼會有這樣的事物呢?絕對不會變異,因為陳舊物決定變異。

 

綜上所述,以大概的方式破斥常見派所許常法實有的觀點,所以在《釋量論成量品》中雲:“自性無壞滅,智者謂常性”。真正之常性,僅詞句上一種安立,世間中根本尋不可得的。雖然彼宗許常,但諸宗承許有解脫、有輪迴之故,所以不是此處主要之所破的對象。但其承許常有天神等常法,主宰著器情世間眾生之故,是我們的所破。

 

二、斷見派順世外道認為:

修道等前生後世的業果根本就不存在,現在的這一神識,只不過是從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現的,就像酒麯中新生出迷醉的能力一樣,並不是來自於自己已故前世的神識。在這個世間中無論留住多久,於此期間,則會出現心識與氣息,而一旦命歸黃泉,則如同油盡燈滅般身體將散為微塵,內心融入虛空,而絕不會再有什麼後世。此宗派觀點在一切見解中最為低劣,為迎合彼宗之教義之故,不承許人有前生後世業因果存在之理。接下來破斥彼宗觀點:

 

若由身體作為產生心識之因則不合理;

* 從身體與心非同時角度來觀察:

1. 若身體產生心識則不合理,因為身體屬於四大之本性,若許四大為生心識之因,則會有凡是四大存在之處,皆有四生的存在。若以四大為因產生心識,則由於因緣齊全,果必定產生之故,為此成為一切大種都應變成心識的本性。

 

2. 若許非剎那的身體為產生心識的因不合理,因為作為身體產生的因是非次第的常法,則依外緣亦當不可改變成有前後的差別,因此觀待他者亦不存在。若由一個非次第之身體產生各種各樣的識,則由於果法——識是次第性故,則觀待其產生之因法——身體,亦將變成次第性。若一個事物處在無變異之時,若轉變產生其他某一事物,則如水火一樣無有瓜葛。身與心亦如是。

 

3. 若許心識的變化依靠身體不合理,若認為由外緣毒等使身體變化,故心有變化。其實,不是由身體變化心才變化的,因為從身體作為心的所取境之故才使心發生變化的,如同見自己兒子屍體與他人血等,由於心識執為所取境故,而才會出現昏迷的結果。若心識沒有把身體作為所取境,就不會有改變,就如同他人身體生病一樣,自己的心根本也不會改變,故心識依靠身體而變化非理。

 

* 從身與心同時的角度觀察:

1. 若許身體消失時心亦消失不合理,若身體消失亦使心消失,則由於作為因的身體存在故,由於因齊全故則心應不消失,若如是,則當死亡時或昏迷等時,直至身體存在期間心就不會消失。現量之中非如是故。

 

2. 若許心識存在與否要觀待氣息不合理;若許有氣息故才有心識,則由於先有心故才有氣息風向內引向外排。若心識由氣息產生,則氣息格外增盛與衰退,心亦當有增盛衰退的變化,因為果不可能不隨因故,同時也由於身體是氣息的因故,則成死屍中亦當有氣息。

 

3. 若許心識存在與否觀待病患違緣不合理,若許風等疾患違緣使心無有能力產生,則由於患違是身體大種界滅盡增長發生紊亂而導致不平衡,單單不平衡並非是使心滅盡之因。因為所生病的患者之身體皆有心故,若是違緣使心不生而死的話,則死亡後患違應當消失。若不消失,則死屍中生蟲等生命不合理。若消失,則四大種處於平衡時,則亦當如前一樣再度使心變成生存。實際上屍體中並沒有心。

 

* 從有無能依角度觀察:

1. 身心同時住不合理,若許身心同時,因為作為同時,則當時是互不饒益的情況,就如同瓶子與柱子一樣。若許是能依所依不合理,如果承許相互饒益,就是所依令能依安住,則所依存在故不需依靠,所依不存故亦無需依靠,所以同時之法不會有饒益的現象,就像東山與西山一樣。

 

2. 所依已住故成所依不合理,若許所依已存在,則由於能依亦同時存在故,這樣之所依亦未起任何作用。若是住因以外之他法使能依住故,則所依對能依亦未起作用。這樣一來,就成所依一點作用亦未起到。

 

3. 離開所依無有能依不合理,若許所依不存在,則能依亦不可住,則由於已經形成之能依不需要安住,若令其不滅而住,則由於所依令能依不滅之故,則能依亦就成了永不毀滅。同樣,作為同時之所依能依,而從滅的角度亦有如上三種過失。所以身體平等住時,而心識之行境有增減故,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身體無有增減安住時,但內心之行之差別,也就是說心相續中之智慧悲心等有增上與減退的情況。這樣一來所依無有差異的同時而能依有變化故,因此依身體產生心識不合理。

 

* 從有支分支角度觀察:

1. 從有支角度觀察,若許心由身體中產生,如果是從有支實體中產生,則由於有支不成立實體,亦非四大種,從其中產生不合理。因為所謂身體不成立,如果成立,則它與手等所有部分是一體還是他體?若承許是他體,則應當離開身體之外亦當有單獨的手等存在,如此一來,則手等一切分支就成了不是身體。若承許是一體,則手等任何一個支分動搖時則整個身體都應變成動搖;一個分支染色之時整個身體全部變成染色;一個分支覆蓋之時整個身體全部變成覆蓋;一個支分未覆蓋其餘部分皆應可見。所以,一個整體聚合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實體。

 

2. 從分支的角度觀察,若承許身體雖不成立,但由於分支成立故,則心應從分支中產生,不合理。若如是許,則請問:是從一切分支中產生抑或從任意一個支分中產生?若許一切分支中產生,則有即便離開鼻子之類之一個分支,心識亦不能產生的過失,因為因不齊全,果決定不會產生的。若許由任意一個支分中產生,但由於每個有情分支的數目以及它的極微數目一樣,同時之中將產生眾多心識,就像許多種子產生許多苗芽一樣,因為因若齊全,果決定會產生之故。

 

* 觀察世間人所許的觀點

觀察後世不見故,所以前後世不存在。若因為看不見就不存在前生後世,則不合理。因為我們的眼根有局限性,根本沒有能力見到前生後世的現象。若因為此,而認為後世不存在,則從這一點能力上觀察,不僅難見之後世不可見,而且就連你自己的內臟也不見,若許看不見就不存在,則凡是我們眼識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嗎?比如遠在他方的事物等。所以《釋量論成量品》中雲:“如目不明者,不見輕微煙”。故因為瑜伽士可見,而雖然中陰身等存在,但根不明了者亦是無法見到。

 

* 許大腦生心不合理。世間人認為心識是從大腦中產生的,先分析大腦的成份:人的大腦主要成份是水,佔80%、佔體重的2%,大腦由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約10萬個。從其本質上看,全由物質所組成,但若生心,是從所有細胞生心抑或單一細胞生心?若許前者,則離其中一個細胞心亦當不生,何況每天有10萬個細胞死亡,則應成心亦減少。若由其中單一所生,則成有無邊的心識。物質本身沒有生心的能力,是無情法。就大腦而言,僅是心識緣取外境的一種特法而已,根本不俱生心的能力,世間亦有無腦者亦有心,無頭者亦有心,故腦生心不合理。

 

* 心臟生心不合理。有些人認為心識由心臟中產生;若如是許,則心臟大者心亦大,心臟小者心亦小。現實中人們換心臟,是否心也換了呢?實際上並非如此。有些人心臟用機器來代替,是否機器也是心呢?所以從物質上產生一種非物質的心識根本不可能。

 

綜上所說,若許從物質身體中各個器官產生心識,是沒有任何因果隨從隨滅的關係之故。比如,各個器官在夜間休眠時,心識仍舊可以活動,思維種種事物,而亦不觀待身體之作用。所以從器官中產生心識不合理。

 

真正從佛教客觀的角度分析認為,人的心識必依於前前心識為因,而產生後後心識。若於此間承許其他事物作為心識之因,皆是智者之所破。那佛教自宗怎樣承許安立前生後世呢?具體來講,由於眾生不明了所謂的我不存在,而將五蘊之聚集體而妄執為我,經久串習,而在此中為了我而不斷地起惑造業,從而為了執取悅意的對境而產生貪欲,而執取不悅意的對境而產生嗔恨,從而造諸業惑,而不斷地流轉在三有的輪迴之中。

 

而在此分析中,有時許無明為因而導致痛苦,此時亦許愛為真正的因,為什麼不說無明與業是主因,而將愛許為主因呢?儘管無明是總的因,但由於執著某某事物有的近取因依賴於愛故,而單由無明所引而不會產生愛,亦不會直接形成有,若心中無有愛亦不會去取受。而業亦非有之近取因,有業亦不定有有之故,在沒有愛的滋潤而亦依業不會形成有,就像離開濕性的種子一樣,所以有愛滋潤故而才會有有。總的來講以無明業惑為主因,而加上愛的滋潤而使眾生不斷執取,從而投生在三有輪迴之中。

 

 

 

通過以上分析,而應當認識到,所謂常有之天神主宰有情亦不成立,由於其本體亦僅是不可起作用之常法故,常法是不可起作用,不起作用之法即是無實法,無實法僅一種名詞概念而已。而承許無因無果之斷見派以及世間人來講,雖許前後世不存在,今生中心從身體中產生,從各方面分析決定其所許之觀點皆無真實的能力。而諸人們應當認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者,而並非由其他外在之天神等主宰。之所以現在如此困苦無比,皆由自身前生所集之業而產生,今生之中亦僅受報而已。若能正視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必將會對每個人的人生有所改變。故因果偈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誠信前生後世,因果報應是當今人們必不可缺的一種人生的基礎,若有此基礎,則小則個人,大則世界亦會有全面的改變。

 

以上所述內容,通過末學自身所學的一些前世今生的道理,並結合上師及諸大德教言以簡短的語言而大概論述一番,僅起到拋磚引玉而已,若欲深入瞭解學習,則當認真研學《釋量論成量品》等諸多相關論典。文中若有錯誤之處,請諸大德批評指正。

 

 

因明班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