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10 月 2013

【轉貼】感冒為什麼不要一直吃藥? /林燦成醫師/

【轉貼】感冒為什麼不要一直吃藥? /林燦成醫師/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 繼續閱讀

【相好莊嚴、財寶豐饒的前世今生】

令生生世世相貌美麗莊嚴的基因

佛經裡有女人為什麼有貧富貴賤和美醜

⋯⋯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國的王妃。

  勝鬘夫人地位尊貴,但面貌卻長得不太好看,她心裡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當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的時候, 繼續閱讀

楞嚴經:正法的代表(宣化上人)

 在佛教裏,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唯獨《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流血流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

       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因此,我們佛教徒,必須以性命來護持《楞嚴經》,以血汗來護持《楞嚴經》,以志願來護持《楞嚴經》。令《楞嚴經》永住於世, 繼續閱讀

一張紙幣

一張紙幣
他是苦孩子,出身窮苦,3歲死了爹,娘給人家洗衣服賺錢。所以,他知道自己應該分外努力。

18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母親為了給他湊足學費曾去賣過血,他裝作不知道,怕刺傷母親的心。

他也瞞著母親去賣過血,搬過石頭磨破了手, 繼續閱讀

希望我能做菩薩

有一個看守佛堂的年輕人,看到人們都向菩薩祈禱,他覺得做菩薩真好,能力很大,受人尊重。他也祈禱:希望我能做菩薩!
有一天晚上,菩薩在他夢裏顯現,說:你要體驗做菩薩的感覺,我就給你個機會。條件是:當別人向你祈禱時 繼續閱讀

【轉貼】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一個年薪200萬竹科高階主管的分享

當我的女朋友告訴我,要走出來學習成長、找備胎時,我心想:我的工作這麼好了,還要出來學什麼,找什麼備胎。

我的老師,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危機,便告訴我『你的工作非常的好,但是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隻海螺,常看到漁夫拿著長長的釣竿要釣他,每當他看到這危機時, 繼續閱讀

從虛雲和尚說到現代佛教僧源及教育

近代影響佛教發展的大德有很多,但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虛雲和尚與太虛大師。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為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虛雲和尚則從信、解、行、證的角度,為後之來者留下了寶貴而根本的實踐財富,是佛教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繼續閱讀

不能歧視傷害眾生

不能因為擁有人身而歧視傷害眾生

雖然我們有幸獲得了殊勝的暇滿人身,但絕不能因此而產生我慢,自認為很了不起,很有才學,種性高貴,更不能因此而歧視他人,包括一隻昆蟲也都不可以歧視、不可以傷害。

做出這樣自律的要求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一切眾生都是有佛性的, 繼續閱讀

人的福報皆有定數

人的福報皆有定數

      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享樂而展開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

  前些年某地來了一個術士,有人請他測一個人,他問這個人有沒有當官?人家問當官怎麼講?沒當官怎麼講?他說:如果沒當官,則他還活著,如果當了官,則他已經死了。果然,此人是一個小電站的站長,剛剛死。因為他的福報小,當一個小官就把福報折損完了。

  有人千方百計地想出名,其實如果沒有實際的功德和福報,出了名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報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災禍,而且如果災禍還抵不了名聲的話,還要到惡道中去消業。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億觀音心咒,她到處跟人講,後來請一位仁波切給她作回向。仁波切說: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麼多人的稱讚,再加上自詡功德,功德裏夾著傲慢,已經消耗掉了。

  世間很多人都想當官,然後貪污受賄,不知道這是愚蠢至極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該有的福報,如果享用太過,都容易招災,何況是不義之財?

  他失去的福報、得到的災禍比得到的不義之財不知要多多少倍!簡直不可想像!所以,真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幹貪污這種愚蠢的事情的。

  俗話說"吃虧是福"。吃了虧之後,比如說被人冤枉,被人誹謗,要是心裏很坦然,不起怨恨,則是消了業,就是福報。要是怨恨不平,則又造了業。

  我們的民族有惜福、積福的傳統,比如吃飯要吃乾淨,不要浪費,不然會折損福報;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舊了不要用作糞桶,襪子用破了不要用來抹桌子,帽子不要用來墊坐;要孝順父母,恭敬長輩;佛像佛經要放在較高的、乾淨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長輩溺愛孩子,會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報。

  很多地方的人喜歡給小孩或老人做壽,大辦酒席,殊不知這樣也非常折損福報。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給人這一拜,只能活五年。

  況且做壽時一般都要殺生,這些命債除了殺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來承擔。如果親人死的時候這樣做,則是直接把亡人往惡道火坑裏推。

  許多大德開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對它上香。很多人以為這樣先人會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樣做對先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我們可以把先人的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為先人祈願,願他們脫離輪回。

  這樣,我們其實是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動佛的像,並請大德誦經開光,然後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這樣做,對先人的利益極大。如果沒有條件造佛像,應該請大德為骨灰誦經,然後把骨灰帶往聖地朝禮,最後把它撒在乾淨的山上或海中。

  《百業經》裏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法華經》的“如來使”

佛教三部大經之中,《法華經》歷來被譽為成佛的法華,這部經宣導修行以一佛乘為歸,將大乘菩薩行者稱為佛子、如來使。經中把佛子定義為明瞭佛乘、修習六度的菩薩,佛子應當具足定慧雙修、精進求道、忍辱大力、對機說法等等的德行。關於佛子這一名稱的來由,《法華經·譬喻品》說到,舍利弗尊者聽聞了佛陀應三請方說的一乘妙法以後,歡喜表白說:“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這裏的佛子即是志求一乘妙法的菩薩。《法華經》又將具有大乘菩薩行的佛子稱為如來使,因為,佛子的使命是弘揚佛法,護念眾生,無論是輪轉六道的人乘、天乘,還是已得寂滅之樂的聲聞、緣覺,統統令他們趨於一乘佛道。

如來使最重要的特徵是具有弘揚大法的使命感。神聖使命感會帶給佛子一種源源不竭的力量,是菩薩積極獻身于度生事業的起點。一個人在弘法度生過程中難免要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譭謗、侮辱或傷害,但只要心裏有一神聖的使命感在,這位佛子就能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奮力地傳授佛法的教義,乃至在不能完成任務時產生以身殉教的勇氣。

在末法時代,能夠熱心護持佛法,積極弘法利生、護持佛法的人都是光榮的如來使,是十方諸佛讚歎的大乘菩薩。

一、《法華經》所說的如來使

如來使同佛子一樣,是弘揚佛法的菩薩行者的別稱。但佛子一詞廣為人知,其最為人知的意義是信奉佛陀教法者的通稱,如來使則是《法華經》中特有的稱呼,是指能夠在末法時代不畏邪惡艱難、負起弘揚佛法使命的悲智雙運的深心佛子。

談到如來使,就要提及《法華經》的流通分。此經的流通分比較特別,一般經典流通分十分簡短,《法華經》的流通分卻占了很大比例,共有十七品1。而且,其他經的流通分說到佛陀諸弟子信受奉行而已,《法華經》的流通分中卻有許多菩薩反復多次發願流通本經,並特別強調如來使在末世的弘揚作用。

如來使即是跡門流通分《法華經》卷四〈法師品〉第十中出現的名稱: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于大眾中廣為人說。

這是佛在《法華經》中對如來使所下的定義。如來使者,主之所使曰使,如來為一化之主,如來使的任務就是“行如來事”。什麼是如來事?如來已證成佛道,更無他事,唯以說法化生為事。所以如來使即如教而宣,如理而行、代佛說法的大乘使者。

《法華經》宣導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一佛乘思想,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圓融絕妙的,即使有深淺大小的不同,最終都能融入佛之知見。如來使的任務是弘揚這一思想,也即宣揚圓融的菩薩道精神,所以凡是發心上弘佛道,下化眾生,不論弘揚什麼法門,身份級別如何,都是如來的使者。他們可以是任何的善男子、善女人。即使他們能為一人說一句《法華經》,也是度化眾生,行如來事。因為《法華經》是教化一切、顯示諸法實相的無上妙教,所以有人能以大悲心將此經的諸法實相之理,為餘人說法,令得利益,就是如來使,就是在行意義重大的如來事。

因此,從廣義上說,如來使的身份並不僅僅限於弘揚法華者,而是涵蓋了弘揚一切佛法的菩薩。歷代有許多祖師並沒有專門弘揚法華,但往往因其對佛教的重大貢獻被後人贊為如來使,如道宣律師因他對律宗的重大貢獻,在他圓寂後被穆宗皇帝讚歎為如來使即是一例2

二、如來使應當具備的品質

說如來使是一切發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可以擔任的一個角色,並不是降低如來使的資格,而是鼓勵一切發心菩薩勇敢承擔如來家業。因為忍難弘法,深位菩薩猶可做到,初發意菩薩則未必都能做到安忍順逆各種境界,所以經中對如來使的個人修持以及所應具備的品質做了詳細闡述,以使如來使者順利圓滿完成所擔負的使命。在實踐層面,《法華經》中有很多的菩薩已經為末世眾生作了示範,比如常不輕菩薩、藥王菩薩等;教說層面,主要提到弘經三軌和四安樂行等修行要領。

(一)弘經三軌

弘經三軌是室、衣、座三軌,這是《法華經·法師品》中的內容,強調弘揚一佛乘的如來使應當具足空性見和大悲心: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舉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這是說,佛滅後的五濁惡世,弘揚佛法的如來使應當具備三方面的素質,即具足室、衣、座弘經三軌,始足以上弘下化,自利利人,堪擔如來家業。

1、如來室。這是譬喻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慈悲是能緣之心,眾生是所緣之境。因眾生無邊,故慈悲亦應廣大。室有二義:一依止,二蔭覆。大慈大悲之心,既為眾生依止,又能蔭覆眾生,這是“室”的內涵。所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入如來室,不是小乘以空寂為室,無慈悲心,不肯度生;而是于九界眾生,起悲濟心,拔一切二種差別生死之苦,作無緣慈,與一切一乘平等涅槃之樂。世間生死凡夫,障深慧淺,如來使者惟有低眉垂憐,委屈求全,再加以種種化導,循循善誘,方足以引入佛道,助其解脫。所以慈悲心是如來使者首要具備的條件。

2、如來衣。這是譬喻柔和忍辱之心。衣服的作用是外調寒暑、內護身命,菩薩行者能柔和忍辱,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這稱為著如來衣。忍辱是菩薩行者必須修行的要目,要求在對境的時候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惱害,所謂柔能克剛,和能攝物。這實際上是一個修行上如何去除我執的問題。

如來使者,心中一片柔和,故能隨時安忍外境所加之於身的憂苦逼迫,而不起嗔恨惱怒之意。如《法華經·勸持品》雲:“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是如來使為了弘經,可以忍辱一切譭謗辱駡,乃至不惜生命。因為,著如來衣,並不是小乘離垢之衣,超出三界不能忍苦;而是以大悲願力甘願出入塵勞,令九界眾生,修寂滅定,得一切事究竟。這柔和忍辱心,是如來使須具備的第二要件。

3、如來座。這是譬喻一切法空。座有二義:一威嚴,二承受。一切法空,既能承受諸法,又能說法無畏,于諸法中得最自在,故稱為座。法空是佛自證的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如來自證的第一義空法性,即為如來所安之座。佛法對有所得、有執著、能產生定見的東西統統加以否定,連所得空亦空,稱為第一義空。

如來使者必須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心世界,因緣生滅,哪有人我是非?法幢雖舉,亦不過只是水月道場,空華佛事,何能常住?所以無喜無憂,無得無失。坐此法空之座,心中坦蕩蕩,隨緣做佛事,而不執著高踞。教坐如來座,並不是小乘人空座,不達法空;今既作佛,應坐法空之座,說一切諸佛權實之法,使悟無二無三,證一切諸佛實智之道,令眾生皆入一相一味。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所以坐法空座乃如來使所應具備的第三要件。

室衣座三軌是末世弘經不易的方軌。利物以慈悲為首,涉有以忍辱為基,說法以無我為本,能行此三法,則大教弘宣。如來使必須安住於這三法,乃得化滿塵方,用週三際,生無不度,道無不行。

(二)四安樂行

四安樂行是《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第十四中提出來的。本品是跡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主要談如來使的行持。因為前品〈勸持品〉第十三談到諸菩薩敬順佛意,發願於惡世中,周旋往返十方國土,不惜身命,忍難弘經。事實上在末世流通此經的過程中必定遇到更多磨難,如人為的擾亂、罵詈毀辱以及惡鬼入身等種種苦難,使得初發心者,可能望而卻步。所以文殊菩薩代表一切初心菩薩,啟問如來行何方法才能順利在佛滅後的惡世末法弘揚此經。世尊為其開示,佛滅後惡世末法中弘揚《法華經》的五種法師應當住于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行。

第一、身安樂行。一是安樂住于菩薩行處;二是安樂住于菩薩的親近處。菩薩行處是指菩薩的大行,即如佈施等六度、普賢菩薩所修的諸大願行。本品主要指菩薩的事理融通的心行:“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事無以涉俗,非理無以契真,理事兼通,才能真俗不礙。以這樣的智慧與方便說法利生,才能身心安樂。

親近處是指菩薩應當親近的善知識。凡是知法知律的具德善知識,均宜親近,廣則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指引之下,參訪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

相對於親近善知識,經中用否定的方式列舉了不該親近的人及惡知識等,主要有十種惡緣之處:1、豪勢;2、神人邪法;3、兇險嬉戲;4、旃陀羅;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弟子沙彌小兒。這些惡緣是戒律所不允許或妨礙修道的人事,所以應當遠離。身遠離此十事,平日以坐禪為要務,修攝其心,故此名身安樂行。這可看成是由戒生定。此稱為初親近處。

菩薩另一種親近處是指行中道實相觀,即由定發慧。如經雲: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這是說,一切法體性皆空,實相亦即如是,屬空觀。真空故,因緣和合而幻有,根身器界莫不由迷妄而成、顛倒而有,此屬有觀。菩薩常作如是觀,則佛智自然顯現。所以身安樂行實際上已概括了戒定慧三學的基本內容,是菩薩弘法的修學基礎。

第二、口安樂行。要求菩薩離口業的種種惡而修善行。主要是指法師宣說《法華經》時,口應遠離說人過、說經典過、說人好惡長短、輕慢諸余法師、贊小乘、怨嫌小乘等七種過惡。修善行是指他人有所難問,菩薩善巧方便,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漸漸增益,令得一切種智。口安樂行實際上是菩薩處世的一種圓融和智慧,以及大乘包容小乘的心胸。

第三、意安樂行。要求菩薩離惡、集善。離惡行是指法師應遠離嫉妒心、諂心、誑心、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之心、惱亂他人、戲論諸法等六種意惡行。意集善行是指菩薩意業應住三想中: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將四生九有眾生皆納在吾人惻隱之心,湣其沉迷,運悲思濟;于諸如來起慈父想,因為行者所成就的四十二位功德盡在如來範圍之內,由如來方能檃括規正;于諸菩薩起大師想,因為菩薩之道皆我之成法,如文殊成我智,普賢成我行,非觀音不成我普門之德。為了報恩,故以無驕慢心對十方諸大菩薩深心恭敬禮拜,以平等心為一切眾生說法。意安樂行是菩薩悲天憫人的胸懷和意志,由此能將心量擴展到與眾生同體的無緣慈3上來。

第四、誓願安樂行。發菩薩行的大誓願,對於眾生的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一乘妙法,菩薩誓願于得無上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導眾生,令得住是法中。這一誓願實際上就是普賢菩薩無盡的普賢大願行,是成就佛道、精進不息的動力。天臺二祖慧思禪師受四安樂行影響,也立了大誓願,在他的《立誓願文》中說,欲求如來一切神通,度盡十方無量眾生。

總體來看,四安樂行是教示初發心菩薩要修習戒定慧使三業清淨,以慈悲心、中道正觀和逗機智慧來弘通妙法。事實上,《法華經》強調修習四安樂行即是修習一乘之行,由此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一乘之果,並以此作為末世佛弟子自行化他的軌範。

三、如來使的身份和角色

《法華經》對如來使沒有明確的身份級別限制,如來使可以是各行各業的人非人等,除了上文所講一切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可以擔負外,還提到,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五種法師亦是如來使。此五種法師可攝為三業:受持為意業,書寫是身業,讀誦解說是口業。以三業自修,即自行法師;以三業教人,即是化他法師。所以《法華經》中的法師並不局限于出家身份者,任何一位以三業行化的人皆可稱為法師,皆是如來使。

如來使有弘法和護法兩類。以弘法者身份出現的菩薩在《法華經》重要的有:智慧著稱的妙光菩薩(即文殊菩薩),敬視法華、禮拜一切四眾的常不輕菩薩,燒身燃臂供佛供《法華經》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教化父王受持法華的淨藏淨眼菩薩等;以護法者身份出現的有:普賢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刹女及鬼子母等。護持《法華經》的人也可以稱為如來使,包括護持佛法的神靈之類,如護法神。

印光法師曾為普陀山撰聯讚歎四大天王為如來使:“企慈雲普覆塵寰,以天王身作如來使;期法雨均沾沙界,現大人相鎮圓通場。”又如潮州開元寺的韋馱天將左右兩闕楹聯分別是:“現將軍身具慈悲念,摧邪輔正兮威而不怒”,下聯“為如來使發菩薩心,護國安民兮勞而不辭”。這是讚歎韋馱為如來使。所以,如來使可以是弘法者的身份,也可以是護法者的身份。

從身份來看,弘法者以出家菩薩為主,也有在家菩薩;護法者也是僧俗不拘,出家在家、人非人等皆可。故無論弘法、護法皆是如來使,兩者在某些特殊因緣下還可以進行角色轉換。經中的護法者對惡世弘經者都發願護持,並說了神咒以示守護,以便佛子順利弘通大教。雖是護法者的身份,他們的護持功德也和弘法者一樣殊勝,特別是末法時代,人多蔽惡,弘揚正法舉步維艱,需要有人來擔當起弘法的重任,更需要有人大力護法。

清末楊仁山居士,在當時時局極為混亂,許多佛教典籍毀於兵火的艱難情況下創辦了金陵刻經處,為中國近代佛教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於金陵刻經處百餘年來的歷程,趙朴初居士讚歎金陵刻經處“歷時一百二十年之佛教文化中心,幾經滄桑而慧燈不熄4”。這位偉大的在家菩薩就是既能護持法藏又積極弘法利生的如來使!

又如近代重興南山律宗弘一大師從末法時代律學不振的頹敗氣象入手,認為要抵制當今時代道德腐敗、罪惡孳生之潮流的衝擊,一定要嚴持毗尼,以戒為師。所以他曾兩次燃臂香和發願,以弘揚南山律為自己的使命,並身體力行嚴持佛戒。他就是光大正法、不辱使命的如來使!

在這五濁惡世能保持不退心是非常艱難的,尤其是初心菩薩。《法華經》中講到菩薩和聲聞因為願力的差別而選擇清淨或污濁的弘經國土。其中,以藥王與大樂說為上首的二萬菩薩發宏誓願,不怖惡世、不惜棄命而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奉持《法華經》;得到佛陀授記的五百羅漢、八千有學、無學、六千比丘尼等四類聲聞於佛前發大誓願,于他方清淨國土奉持此經。

為什麼聲聞不在娑婆,要往他方國土弘經?這是因為聲聞一向自求涅槃,雖受佛記,但仍怖畏生死,不易於濁世中行菩薩道,所以發願往他方清淨國土持經。由此看來,能夠在娑婆國土這樣的五濁惡世行菩薩道的人實是非常難得,他們是真正荷擔如來家業的菩薩,是秉佛遺命、光大釋迦教法的如來使。

《禪林寶訓》說:“與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領眾于叢林”。5有人行道,有人弘法,佛祖之道才能恒存而不亡。五濁惡世,需要有更多的佛子發心拯救眾生。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都應當以佛法的宏大誓願和慈悲心行主動承擔起淨化人心、化導社會的重任,讓沉迷在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貧困中的芸芸眾生能夠提升精神品格,重塑人生理念,最終皆入一佛乘。這是摩訶衍教下的如來使在新時代應當擔當的神聖使命。

【注 釋】

1]《法華經》的科判為二門六段的分科方法,前十四品的跡門和後十四品的本門各有兩個序、正、流通,共六分。《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的流通分。《分別功德品》後半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

2]其贊偈為:“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魔歸依,嶽神奉侍。聲飛五天,詞驚萬古。金烏西沉,佛日東舉。稽首歸依,肇律宗主。”

3]無緣慈悲是指照見生佛同體,無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

4]呂建福《楊仁山與金陵刻經處》,《法音》1997年第6期。

5]宋妙喜、竹庵輯《禪林寶訓》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