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土登曲吉札巴老上師

塔公佛學院曲扎老上師的房間

 


凡是到塔公佛學院禮佛的漢地居士,一定都會前往老上師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的住所瞻仰,緬懷這位將畢生精力和心血傾注於培養佛教師資的大教育家、大成就者。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創建了塔公佛學院、嘉絨佛學院,擔任過四川省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首席大堪布,受十世班禪大師之邀在北京黃寺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講學。其門下弟子無數,很多都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導師和教育家。沒有到過塔公的師兄,可以跟隨我們的鏡頭,來參觀一下老上師的住所。


房間裡擺放著老上師的照片


                  老上師穿過的衣服還擺放在床榻上


                                    老上師住所內的客廳


                  每天都有喇嘛在這裡供水供燈


客廳內擺放著老上師的照片,還有其他高僧大德的照片,
如土登尼瑪仁波切,白雅仁波切的照片。


             每天都有信眾來 ​​這裡瞻仰、頂禮


                         老上師的法衣


                老上師房間裡的二十一尊度母像


每尊度母像都形態各異,手裡拿的法器也不一樣。我是第一次看見完整的21度母像。


                                    老上師的法衣


                           老上師住所的院子


                             老上師住所的外觀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五)

7. 皈依 7. 皈依
关于入佛之先在于皈依三宝,本论说: 關於入佛之先在於皈依三寶,本論說:

世神身陷轮回狱,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护佑不负众,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神身陷輪迴獄,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護佑不負眾,皈依三寶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些世间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轮回的牢狱中,并被业和烦恼的铁链束缚,因而不论他们有多大的神通,都没有能力解救任何一个众生出恶趣和轮回的苦难。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世間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輪迴的牢獄中,並被業和煩惱的鐵鍊束縛,因而不論他們有多大的神通,都沒有能力解救任何一個眾生出惡趣和輪迴的苦難。 佛法僧三宝是惟一能够解救众生出轮回苦难的、使一切皈依者永远不失望的、最神圣的怙主。 佛法僧三寶是惟一能夠解救眾生出輪迴苦難的、使一切皈依者永遠不失望的、最神聖的怙主。 皈依三宝,一切拜托三宝,是佛子菩萨们的实践之一。 皈依三寶,一切拜託三寶,是佛子菩薩們的實踐之一。
《入行论》中说:佛法僧是众生的怙主,是为解救众生出轮回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难的神通极大的怙主。从今以后决心一切拜托佛法僧。 《入行論》中說:佛法僧是眾生的怙主,是為解救眾生出輪迴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難的神通極大的怙主。從今以後決心一切拜託佛法僧。
所谓众生的怙主是指对所有众生一样慈悲,没有亲疏之分。 所謂眾生的怙主是指對所有眾生一樣慈悲,沒有親疏之分。 不论这个生灵是不是对三宝供奉过,三宝都一样地一心为护佑所有众生而努力不止。 不論這個生靈是不是對三寶供奉過,三寶都一樣地一心為護佑所有眾生而努力不止。
所谓神通极大是指三宝都是自己已经从恐惧中摆脱出来的意思。 所謂神通極大是指三寶都是自己已經從恐懼中擺脫出來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难是指善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難是指善於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意思。
我们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这四种特点的人。 我們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這四種特點的人。 只有佛才具有这四个特点。 只有佛才具有這四個特點。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备这些特点。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備這些特點。 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因此必須、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同样,佛所讲述的佛法以及追随佛陀并实践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对象。 同樣,佛所講述的佛法以及追隨佛陀並實踐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對象。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脱者的皈依处。至于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为佛门弟子等等。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脫者的皈依處。至於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為佛門弟子等等。
归结起来,正像《现观庄严简论》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体的话,那么这三干大世界都装不下它。 歸結起來,正像《現觀莊嚴簡論》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體的話,那麼這三干大世界都裝不下它。
假如不虔诚地信奉三宝的话,就难以获得这些功德。 假如不虔誠地信奉三寶的話,就難以獲得這些功德。 至于不皈依的害处则正好与上述功德相反(有关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导请参看相关的经、论和书籍)。 至於不皈依的害處則正好與上述功德相反(有關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導請參看相關的經、論和書籍)。
阿底峡说:上师和三宝是至上的皈依处。要好好地投拜他们,要热忱地、虔诚地依靠善业的大福田上师和三宝。 阿底峽說:上師和三寶是至上的皈依處。要好好地投拜他們,要熱忱地、虔誠地依靠善業的大福田上師和三寶。
阿底峡把皈依看作学佛的最根本东西,并在聂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阿底峽把皈依看作學佛的最根本東西,並在聶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人们称他为皈依上师。 人們稱他為皈依上師。
仲顿巴也说: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是很困难的。同样轮回的苦难也是难以忍受的,你肩负着解救父母等众生出轮回的责任,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托处,没有什么比三宝更好的皈依拜托处。”“没有可与佛陀相匹配的导师,没有可与佛法相匹配的护佑者,没有可与僧侣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仲頓巴也說:要想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很困難的。同樣輪迴的苦難也是難以忍受的,你肩負著解救父母等眾生出輪迴的責任,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託處,沒有什麼比三寶更好的皈依拜託處。”“沒有可與佛陀相匹配的導師,沒有可與佛法相匹配的護佑者,沒有可與僧侶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们这些身处轮回和恶趣痛苦之中的人们应该皈依如来佛。其他世间的卜卦师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广大的神与鲁等都不配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当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时便更加信仰佛;当你的心灵越发纯净时便会得到加持。由于你坚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诚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导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个灵验的卦师。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們這些身處輪迴和惡趣痛苦之中的人們應該皈依如來佛。其他世間的卜卦師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廣大的神與魯等都不配作我們的皈依處。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當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時便更加信仰佛;當你的心靈越發純淨時便會得到加持。由於你堅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誠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導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個靈驗的卦師。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没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坚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声望的当属坚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皈依佛、法、僧,同样也会获得平安、幸福和声望。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沒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堅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聲望的當屬堅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皈依佛、法、僧,同樣也會獲得平安、幸福和聲望。
卡热巴说:只要皈依就决不会欺骗你,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时时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卡熱巴說:只要皈依就決不會欺騙你,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時時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佛子陀美指出:世间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还未从轮回的危难中解脱出来,因而没有解救其他众生出轮回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众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只有佛法僧才能给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乐。因此要真诚地拜托佛法僧,并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并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学佛的一切障碍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指出:世間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還未從輪迴的危難中解脫出來,因而沒有解救其他眾生出輪迴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眾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只有佛法僧才能給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樂。因此要真誠地拜託佛法僧,並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並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學佛的一切障礙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了这些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了這些教導。

(二)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个层次,这就是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個層次,這就是三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恶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惡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释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恶业生。'即令身处生死关,誓不作恶佛子行。 釋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惡業生。'即令身處生死關,誓不作惡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恶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说去感受,就连听到都叫人害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三惡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說去感受,就連聽到都叫人害怕。
这些痛苦绝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恶的行为所造成的。 這些痛苦絕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惡的行為所造成的。 这是深明业及业的因果关系的、遍知一切的释迦牟尼所说的。 這是深明業及業的因果關係的、遍知一切的釋迦牟尼所說的。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胁也决不作罪恶的事情。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脅也決不作罪惡的事情。 这是一切想成为菩萨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恶取舍无误的具体行动之一。 這是一切想成為菩薩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惡取捨無誤的具體行動之一。
《致国王书》中说:应该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热的地狱;要想到时刻又饥又渴的饿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无数痛苦的畜类。 《致國王書》中說:應該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熱的地獄;要想到時刻又飢又渴的餓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無數痛苦的畜類。
地狱分十八层,饿鬼分三类,畜类则分两类。 地獄分十八層,餓鬼分三類,畜類則分兩類。
处在三恶趣的众生遭受冷热、饥饿、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们作了不善的原故。 處在三惡趣的眾生遭受冷熱、飢餓、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們作了不善的原故。 因此说:前世不善今生苦,恶趣皆因罪业起。 因此說:前世不善今生苦,惡趣皆因罪業起。
《入行论》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种恐惧、欲望不能实现等都是由罪恶的行为造成的。又指出:苦难皆由不善来。……应该时时想到这一点。由此可见,应该时时想到因果报应,这是很重要的。 《入行論》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種恐懼、慾望不能實現等都是由罪惡的行為造成的。又指出:苦難皆由不善來。……應該時時想到這一點。由此可見,應該時時想到因果報應,這是很重要的。
至于如何思考因果报应问题呢 ? 至於如何思考因果報應問題呢 ?
总体上说,因果报应是:业必有果,业果增长极快,非业因不遇,业果不会消失等。 總體上說,因果報應是:業必有果,業果增長極快,非業因不遇,業果不會消失等。
具体地说,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恶报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报。 具體地說,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惡報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報。
有异熟果、等流果、灌顶果等等。 有異熟果、等流果、灌頂果等等。 而且该得什么果就会得到什么果,决不会错乱,对此应该深信不疑,从而产生坚定的信仰。 而且該得什麼果就會得到什麼果,決不會錯亂,對此應該深信不疑,從而產生堅定的信仰。 这是极为重要的! 這是極為重要的!
只要认识到轮回的苦难就会产生厌离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認識到輪迴的
苦難就會產生厭離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认识到因果报应就会以虔诚之心正确地进行取舍。 只要認識到因果報應就會以虔誠之心正確地進行取捨。 这些都是认识、思考因果报应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這些都是認識、思考因果報應所帶來的積極作用。 如果,不认识、不思考因果报应就会有相反的消极作用。 如果,不認識、不思考因果報應就會有相反的消極作用。
尊者阿底峡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结果招来恶趣苦。”“最深奥的莫过于业报,见到本尊便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带毒的,枝叶也一定是带毒的。 尊者阿底峽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結果招來惡趣苦。”“最深奧的莫過於業報,見到本尊便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帶毒的,枝葉也一定是帶毒的。
由于阿底峡在阿里专讲因果报应,因此人们称他为因果上师。 由於阿底峽在阿里專講因果報應,因此人們稱他為因果上師。
仲顿巴也指出:一旦堕入三恶趣,那只有痛苦而没有一丝安乐。生前行善或作恶,来世必有业报。 仲頓巴也指出:一旦墮入三惡趣,那隻有痛苦而沒有一絲安樂。生前行善或作惡,來世必有業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话,来生一定会遭到痛苦。”“阿底峡派们不应该太大意,这因缘很脆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話,來生一定會遭到痛苦。”“阿底峽派們不應該太大意,這因緣很脆弱。
格西波多瓦说:只要我们此生放弃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话,那么你希望碰到三恶趣也不会碰到。相反如果放弃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话,那么善趣和解脱是绝对与你无缘。”“最严密、最深刻的莫过于业与果,自性空之理也证明了这一点。 格西波多瓦說:只要我們此生放棄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話,那麼你希望碰到三惡趣也不會碰到。相反如果放棄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話,那麼善趣和解脫是絕對與你無緣。”“最嚴密、最深刻的莫過於業與果,自性空之理也證明了這一點。
普琼瓦说: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学会区分贤与愚。 普瓊瓦說: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學會區分賢與愚。
康隆巴问普琼瓦:过去格西们一再指出,惟有认识业果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讲、不值得听、不值得修习的东西呢 ? 认识业与果还是不是最难的事情 ? 康隆巴問普瓊瓦:過去格西們一再指出,惟有認識業果是最重要的。那麼,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講、不值得聽、不值得修習的東西呢 ? 認識業與果還是不是最難的事情 ?
普琼瓦答道;正是这样。认识业与果是最难的事情。 普瓊瓦答道;正是這樣。認識業與果是最難的事情。
朗唐巴向坚俄瓦请求赐示时,坚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峡大师传授的思考业与果这个诀语。 朗唐巴向堅俄瓦請求賜示時,堅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峽大師傳授的思考業與果這個訣語。
卡热巴说:恶趣即为苦之源,劝君莫作罪恶事。 卡熱巴說:惡趣即為苦之源,勸君莫作罪惡事。
夏热瓦说:不去认识和思考业与果就想获取至上修习成果,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样是决不可能的。 夏熱瓦說:不去認識和思考業與果就想獲取至上修習成果,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樣是決不可能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热饥饿相蚕食,种种苦难恶趣煎。善趣恶趣乐与苦,皆由善业恶业来,即令到死莫作恶,时时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熱飢餓相蠶食,種種苦難惡趣煎。善趣惡趣樂與苦,皆由善業惡業來,即令到死莫作惡,時時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亲身实践了这一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親身實踐了這一教導。
2.
中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中士道就是不满足于轮回的安乐而追求自身解脱。 中士道就是不滿足於輪迴的安樂而追求自身解脫。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三界安乐草尖露,瞬间即逝是常理,解脱才是永恒道,致力解脱佛子行。 三界安樂草尖露,瞬間即逝是常理,解脫才是永恆道,致力解脫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乐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间就会消失,因而决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樂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間就會消失,因而決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 只有至上解脱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恒不变的安乐之道。 只有至上解脫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恆不變的安樂之道。 因此要怀着对轮回厌离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因此要懷著對輪迴厭離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这正是佛子菩萨们争取解脱成佛的实践之一。 這正是佛子菩薩們爭取解脫成佛的實踐之一。
《四百颂》中说:只要对轮回还没有产生悲厌之心,就不可能产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愿望。 《四百頌》中說:只要對輪迴還沒有產生悲厭之心,就不可能產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願望。
《入行论》中也指出:没有感受过痛苦的人不可能产生厌离之心。 《入行論》中也指出: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不可能產生厭離之心。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轮回本来就是充满苦难,没有产生摆脱这一苦难的愿望,就不可能产生为消除这一苦难而求解脱的欲望。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認識到輪迴本來就是充滿苦難,沒有產生擺脫這一苦難的願望,就不可能產生為消除這一苦難而求解脫的慾望。 因此要有一种对善趣的安乐也不依恋的心情。 因此要有一種對善趣的安樂也不依戀的心情。 如果依恋善趣的安乐,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如果依戀善趣的安樂,就不可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经藏》中指出:凡是依恋轮回的人始终深陷在轮回之中。要想产生追求解脱的厌离之心,就必须认清轮回的害处以及轮回的成因。 《經藏》中指出:凡是依戀輪迴的人始終深陷在輪迴之中。要想產生追求解脫的厭離之心,就必須認清輪迴的害處以及輪迴的成因。
轮回的总体害处有:仇人和亲人不固定、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断更换和丢弃灵魂所寄居的躯体、灵魂又不断地入胎,众生之间的彼此地位高低总是在变化、孤独无友等共六个害处。 輪迴的總體害處有:仇人和親人不固定、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不斷更換和丟棄靈魂所寄居的軀體、靈魂又不斷地入胎,眾生之間的彼此地位高低總是在變化、孤獨無友等共六個害處。 还有八苦或三苦等。 還有八苦或三苦等。 正如前述,每个苦也可具体细分,不仅三恶趣充满苦难,而且三善趣也充满苦难。 正如前述,每個苦也可具體細分,不僅三惡趣充滿苦難,而且三善趣也充滿苦難。
《经藏》指出:轮回如同坐针尖。 《經藏》指出:輪迴如同坐針尖。
慈氏说:肮脏的东西不可能发出香气,五趣类都没有安乐。 慈氏說:骯髒的東西不可能發出香氣,五趣類都沒有安樂。
《四百颂》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连善趣也同地狱一样可怕。 《四百頌》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連善趣也同地獄一樣可怕。
修习中士道时只是达到下士道的认识——即只是认识到恶趣的罪孽——还不够。 修習中士道時只是達到下士道的認識——即只是認識到惡趣的罪孽——還不夠。 应该认识到整个轮回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样苦不堪忍。 應該認識到整個輪迴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樣苦不堪忍。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追求解脱,从而获得涅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會追求解脫,從而獲得涅    寂静。 寂靜。
《章论》指出:如果认清了上述诸多罪因,便能很快获得涅 《章論》指出:如果認清了上述諸多罪因,便能很快獲得涅   
关于集谛及轮回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轮回的一切苦难都是积诸业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烦恼集所形成的。 關於集諦及輪迴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輪迴的一切苦難都是積諸業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煩惱集所形成的。 烦恼的根源则是我执。 煩惱的根源則是我執。 如果能克服我执就能消除一切苦难,进而求得解脱。 如果能克服我執就能消除一切苦難,進而求得解脫。
所谓解脱就是指:从烦恼业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所謂解脫就是指:從煩惱業的束縛下解脫出來。
解脱的道路就是实践戒、定、慧。 解脫的道路就是實踐戒、定、慧。
其中克服轮回之根源——即我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无我的智慧。 其中克服輪迴之根源——即我執——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樹立無我的智慧。 而这一智慧则要靠禅定来实现。 而這一智慧則要靠禪定來實現。
这一切的基础是守戒。 這一切的基礎是守戒。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劝戒亲友书》中说:为了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要为消除转生而努力。我们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没有生在八无暇,有幸——获得非常好的因缘,为根除转生、求得解脱而努力。 正是由於這一點,《勸戒親友書》中說:為了擺脫生死輪迴而努力。”“要為消除轉生而努力。我們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沒有生在八無暇,有幸——獲得非常好的因緣,為根除轉生、求得解脫而努力。
阿底峡指出:各位朋友,在轮回的泥潭中没有任何安乐,应该登上解脱的干地。 阿底峽指出:各位朋友,在輪迴的泥潭中沒有任何安樂,應該登上解脫的干地。
即令是彻底遵守了三律,但是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产生厌离之心的话,那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四)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佛子行诠释(佛弟子菩萨的实践及其详解) 佛子陀美作 土登曲吉扎巴详解 达瓦次仁翻译 录一 . 礼赞与誓愿 佛子行詮釋(佛弟子菩薩的實踐及其詳解) 佛子陀美作土登曲吉扎巴詳解達瓦次仁翻譯 目錄一 . 禮讚與誓願
(一)礼赞 (一)禮讚
(二)誓愿 (二)誓願
. 详解 . 詳解
(一)皈依佛门 (一)皈依佛門
1.
暇满人生的意义……… 1. 暇滿人生的意義………
2.
舍弃故里……………… 2. 捨棄故里………………
3.
置身幽静 3. 置身幽靜 …………… ……………
4.
舍弃此生……………… 4. 捨棄此生………………
5.
抛弃恶友……………… 5. 拋棄惡友………………
6.
投拜善师友………… 6. 投拜善師友…………
(1)从思想上投拜老师……… (1)從思想上投拜老師………
2 )从物质上投拜老师…… 2 )從物質上投拜老師……
7.
皈依…………………… 7. 皈依……………………
(二)三士之道 (二)三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3.
上士之道…………… 3. 上士之道……………
(1)发菩提心 (1)發菩提心
(2)实践菩提二心 (2)實踐菩提二心
〈一〉修行实践世俗谛菩提心 〈一〉修行實踐世俗諦菩提心
1.
修行等引自他相换…… 1. 修行等引自他相換……
2.
勇于接受后得的不幸和灾难 2. 勇於接受後得的不幸和災難
a.
勇于接受四个不愿意 a. 勇於接受四個不願意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
(2)勇于接受苦难 (2)勇於接受苦難
(3)承受毁誉 (3)承受毀譽
(4)承受贬损 (4)承受貶損
b.
忍受两个难以忍受的遭遇 b. 忍受兩個難以忍受的遭遇
(1)忍受恩将仇报的行为 (1)忍受恩將仇報的行為
(2)忍受欺凌 (2)忍受欺凌
c.
贫富都能忍受……… c. 貧富都能忍受………
(1)忍受贫困 (1)忍受貧困
(2)能够承受富贵 (2)能夠承受富貴
d.
爱和恨都能承受…… d. 愛和恨都能承受……
(1)能够承受恨 (1)能夠承受恨
(2)能够承受爱 (2)能夠承受愛
〈二〉修行实践胜义谛菩提心 〈二〉修行實踐勝義諦菩提心
1.
平等住离戏思想………… 1. 平等住離戲思想…………
2.
修行克服对后得的爱恨之物的爱憎思想 2. 修行克服對後得的愛恨之物的愛憎思想
(1)修行克服对爱物的爱恋思想 (1)修行克服對愛物的愛戀思想
(2)修行克服对可恨之人和事的憎恶思想 (2)修行克服對可恨之人和事的憎惡思想
3.
学习发菩提心的教导 3. 學習發菩提心的教導
A
学习并实践六波罗蜜多 ( 六度 ) A 學習並實踐六波羅蜜多 ( 六度 )
(1)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布施 (1)學習並實踐徹底的布施
(2)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守戒 (2)學習並實踐徹底的守戒
(3)学习并实践彻底的能忍 (3)學習並實踐徹底的能忍
(4)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精进 (4)學習並實踐徹底的精進
(5)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禅定 (5)學習並實踐徹底的禪定
(6)学习并实践彻底的上智 (6)學習並實踐徹底的上智
B
学习四法…… B 學習四法……
(1)自行鉴别并克服自迷…… (1)自行鑑別並克服自迷……
(2)放弃指摘菩提心者的过错 (2)放棄指摘菩提心者的過錯
(3)克服对施主家的依恋之心 (3)克服對施主家的依戀之心
(4)决不说恶语粗言……… (4)決不說惡語粗言………
C
学习克服烦恼…… C 學習克服煩惱……
D
学习清醒而自觉地为他人谋利…… D 學習清醒而自覺地為他人謀利……
E
善果利于圆满成佛…… E 善果利於圓滿成佛……
. 结束语…………… . 結束語……………
()写作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
()正确的行为准则………… ()正確的行為準則…………
()自谦地请求他人见谅………… ()自謙地請求他人見諒…………
()撰写本论所获得的善果用于成就菩提心 ()撰寫本論所獲得的善果用於成就菩提心
()四完美的署名……… ()四完美的署名………
跋语…………………… 跋語……………………
《佛子行》原文………………… 《佛子行》原文…………………
佛子陀美生平简介…… 佛子陀美生平簡介……
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简介…… 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簡介……

一、礼赞与誓愿 一、禮讚與誓願

(一)礼赞 (一)禮讚

   南无罗嘎夏热亚! 一语为梵文,意思是向自在梵天 (应为观自在 叩头。 南無羅嘎夏熱亞! 一語為梵文,意思是向自在梵天 (應為觀自在 叩頭。

明知诸法无来去,只缘一心为众生,上师观音勤不懈,我当时时三门拜。 明知諸法無來去,只緣一心為眾生,上師觀音勤不懈,我當時時三門拜。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不知的遍知一切者,他们本来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所谓来与去,无所谓产生与消亡,并不存在永恒与断灭,等等。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師和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不知的遍知一切者,他們本來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無所謂來與去,無所謂產生與消亡,並不存在永恆與斷滅,等等。 然而,出于大慈大悲的悲悯之心,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众生的利益。 然而,出於大慈大悲的悲憫之心,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眾生的利益。 他们是指引人们走上大乘之路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则是集一切佛陀的慈悲之心于一 身的慈悲化身,是众生的怙主。 他們是指引人們走上大乘之路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則是集一切佛陀的慈悲之心於一身的慈悲化身,是眾生的怙主。 我们要时时刻刻以身、语、意向上师和观音菩萨叩头致礼。 我們要時時刻刻以身、語、意向上師和觀音菩薩叩頭緻禮。

(二)誓愿 (二)誓願

众生利乐源自佛,事佛方能成佛陀,能否成佛在行动,故而讲说佛子行 眾生利樂源自佛,事佛方能成佛陀,能否成佛在行動,故而講說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众佛是众生眼前的利益与终极安乐的源泉。 這段話的意思是:眾佛是眾生眼前的利益與終極安樂的源泉。 而众佛都是通过彻底实践大乘之道来成佛的。 而眾佛都是通過徹底實踐大乘之道來成佛的。 也就是说,首先要发大慈大悲的根 本之心,然后要实践施舍等方法并弄懂诸法无自性的上智等六波罗蜜多所包含的二资粮。 也就是說,首先要發大慈大悲的根本之心,然後要實踐施捨等方法並弄懂諸法無自性的上智等六波羅蜜多所包含的二資糧。 我决心为那些想成佛而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们讲授佛子们如何实践大乘佛法菩提心的问题。 我決心為那些想成佛而修習大乘佛法的人們講授佛子們如何實踐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問題。
《毗卢遮那现证》中指出:密乘本尊的上智是从慈悲之心得到的,是从菩提之心得到的。菩提之心是至上 ( 彻底 ) 的方法。 《毘盧遮那現證》中指出:密乘本尊的上智是從慈悲之心得到的,是從菩提之心得到的。菩提之心是至上 ( 徹底 ) 的方法。
龙树所作的《致国王书》中指出:要想成为菩提心者就要树立稳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树立对普天下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上智。 龍樹所作的《致國王書》中指出:要想成為菩提心者就要樹立穩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樹立對普天下所有眾生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上智。
佛子陀美之所以敢于讲述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是因为他拜了许多善师友学习并通晓了浩如烟海的大乘经典,受到了本尊的垂视,完全具备了撰写本论的条件。 佛子陀美之所以敢於講述佛子菩薩的行為準則是因為他拜了許多善師友學習並通曉了浩如煙海的大乘經典,受到了本尊的垂視,完全具備了撰寫本論的條件。 特别是他本人完全实践了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因而的确有资格讲述本论。 特別是他本人完全實踐了佛子菩薩的行為準則,因而的確有資格講述本論。

二、详解 二、詳解

(一)皈依佛门 (一)皈依佛門
1.
暇满人生的意义 1. 暇滿人生的意義
为什么难得暇满人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呢? 為什麼難得暇滿人生一定要過得有意義呢? 本论指出: 本論指出:

获得暇满大船时,只为渡济轮回海,日夜闻思修佛法,此即佛子菩萨行。 獲得暇滿大船時,只為渡濟輪迴海,日夜聞思修佛法,此即佛子菩薩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你获得暇瞒的人生时,不应把宝贵的人生耗费在无谓的事情或小事情上,而应当用在使自己和其他一切众生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之上,并为此日夜不停地、一心一意地在善师友跟前听讲大乘教导,并且从四个方面分析思考其理论,不折不扣地修习、实践它,这就是佛子们使暇满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作法。 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你獲得暇瞞的人生時,不應把寶貴的人生耗費在無謂的事情或小事情上,而應當用在使自己和其他一切眾生從輪迴的大海中解脫出來之上,並為此日夜不停地、一心一意地在善師友跟前聽講大乘教導,並且從四個方面分析思考其理論,不折不扣地修習、實踐它,這就是佛子們使暇滿人生過得有意義的作法。
[
没有转生在八无暇的叫做八有暇,学佛所需要的自我条件叫五自圆满,客观条件叫五他圆满,合起来叫做十圆满。 [ 沒有轉生在八無暇的叫做八有暇,學佛所 ​​需要的自我條件叫五自圓滿,客觀條件叫五他圓滿,合起來叫做十圓滿。 要获得具备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生——即暇满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獲得具備八有暇和十圓滿的人生——即暇滿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只有获得了暇满人生,才有求得解脱或修行成遍知一切——即佛——的可能。 只有獲得了暇滿人生,才有求得解脫或修行成遍知一切——即佛——的可能。 ] ]
《华严经》指出:要想获得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极端困难的,要想获得完全闲暇的机会也是极不容易的。 《華嚴經》指出:要想獲得永恆不變的東西是極端困難的,要想獲得完全閒暇的機會也是極不容易的。
《入菩萨行论》指出:暇满人生极难得,得即当去作士夫。借助人生这艘船,渡过苦海与苦河。 《入菩薩行論》指出:暇滿人生極難得,得即當去作士夫。借助人生這艘船,渡過苦海與苦河。
《劝戒亲友书》指出:获得人生极不易,但愿正法成正果。在这里暇满一词本身就说明闲暇圆满的含义;大船渡济轮回的大海一语指明了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即不论是去争取士夫的地位,还是争取天神的安乐,还是去实现获得至上的、遍知一切佛的地位都可以依靠这个暇满人生来实现。 《勸戒親友書》指出:獲得人生極不易,但願正法成正果。在這裡暇滿一詞本身就說明閒暇圓滿的含義;大船渡濟輪迴的大海一語指明了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即不論是去爭取士夫的地位,還是爭取天神的安樂,還是去實現獲得至上的、遍知一切佛的地位都可以依靠這個暇滿人生來實現。
为什么说暇满的人生是极不容易获得的呢 ? 為什麼說暇滿的人生是極不容易獲得的呢 ?
关于这一点佛子陀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1 )从比喻的角度,( 2 )从数量上,以及( 3 )从因缘条件的角度; 關於這一點佛子陀美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1 )從比喻的角度,( 2 )從數量上,以及( 3 )從因緣條件的角度;
日日夜夜不懈怠,一心一意闻思修。一语指出:为了暇满人生的心经,应当努力修佛。 日日夜夜不懈怠,一心一意聞思修。一語指出:為了暇滿人生的心經,應當努力修佛。 如果此生不去修佛,来生很难再次获得这样的人生。 如果此生不去修佛,來生很難再次獲得這樣的人生。
《入行论》中又指出:假如今生不把暇满人生用于做有意义之事,来生怎么可能再次获得这样闲暇圆满的人生呢?”“正如这样的船是极不易获得的,因此……” 《入行論》中又指出:假如今生不把暇滿人生用於做有意義之事,來生怎麼可能再次獲得這樣閒暇圓滿的人生呢?”“正如這樣的船是極不易獲得的,因此… …”
尊者阿底峡指出:闲暇圆满此人生,极难获得今已得,来生殊难再次得,努力修佛求意义。 尊者阿底峽指出:閒暇圓滿此人生,極難獲得今已得,來生殊難再次得,努力修佛求意義。
仲顿巴也指出:暇满人生实难得,有缘遇佛更不易,劝君莫把暇满废。并问坚俄瓦:你是否真的意识到今生获得了暇满人生呢 ? 仲頓巴也指出:暇滿人生實難得,有緣遇佛更不易,勸君莫把暇滿廢。並問堅俄瓦:你是否真的意識到今生獲得了暇滿人生呢 ?
坚俄瓦说:一想到暇满人生如此难得就觉得再也没有功夫睡觉,再电没有功夫闲逛。说完便发了誓言:一定要抓紧时间修佛。 堅俄瓦說:一想到暇滿人生如此難得就覺得再也沒有功夫睡覺,再電沒有功夫閒逛。說完便發了誓言:一定要抓緊時間修佛。
普琼瓦也指出:如果获得了暇满人生而不去行善,虚度了一生,就像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不加使用而被扔掉一样。如果把暇满人生用于做坏事,就像吞食掺有毒药的食物一样。 普瓊瓦也指出:如果獲得了暇滿人生而不去行善,虛度了一生,就像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貴的寶物不加使用而被扔掉一樣。如果把暇滿人生用於做壞事,就像吞食摻有毒藥的食物一樣。
格西波多瓦指出:这暇满的人生不仅难以获得,且很容易失去。因此不应白白地虚度它,而应当使其充满意义。 格西波多瓦指出:這暇滿的人生不僅難以獲得,且很容易失去。因此不應白白地虛度它,而應當使其充滿意義。
卡热巴也说:暇满可贵此人生,殊难获得今已得,得到不应虚度之,致力求取功与德。”“借助暇满人生之船……” 卡熱巴也說:暇滿可貴此人生,殊難獲得今已得,得到不應虛度之,致力求取功與德。”“借助暇滿人生之船……”
夏沃瓦说:既然,我们此生获得了暇满的人生,并且有缘遇到了善师友,结缘与大乘佛法,就应当为来生求解脱和成遍知一切的佛而打下基础。 夏沃瓦說:既然,我們此生獲得了暇滿的人生,並且有緣遇到了善師友,結緣與大乘佛法,就應當為來生求解脫和成遍知一切的佛而打下基礎。
法王佛子陀美也指出:当你获得难得的暇满人生时,应该去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劝有识之士不要荒废人生,应当严格地闻、思、修、行,认真地修佛,以此来使暇满人生具有意义。

老上師90歲生日電視台採訪專題


   

老上師90歲生日電視台採訪影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64b870100b6yg.html

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尊者攝受祈請文

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尊者攝受祈請文
竹慶白瑪格桑仁波切造

諸佛總集大恩上師尊土登曲吉扎巴我祈請
祈願生生世世恆攝受究竟成就與尊無二別

錄入者註:此文也是祈請老上師早日轉世的祈禱文,除平時念誦外,可於放生、會供後多念。 改天發個藏漢文對照掃描版。

老上師堪欽突登卻吉札巴​​仁波切長壽祈請文
譯音
嘉棍其竹堪洛卻松吉
仍陸恩久切哇珠殿巴
夏珠滇比卓珍達美參
固策格加措休夏殿索
滇卓敦棍巴美隆珠修

譯義
諸佛之總體師君三尊
舊譯體系具足六殊勝
持藏講修教法名達瑪
祈請住世百劫壽長久
益法利眾任運願成就

措普多羅筆。 如意、成就、吉祥。
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曲扎老上師)荼毘大法會

    寧瑪派大學者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曲扎老上師)於公元2005年5月8日圓寂,享年九十有餘。 曲扎老上師的荼毘(火化)大法會於公元2005年5月25日在四川甘孜州塔公佛學院隆重舉行。 佐欽白瑪格桑法王應邀主持大法會。 由於參加荼毘法會時祈請、發願極為殊勝,因此有許多僧眾和居士前往參加,參加法會的還有甘孜州地區的寧瑪派、薩迦派等教派的許多寺廟的住持和僧眾,以及曲扎老上師的主要弟子多吉扎西仁波切、阿土仁波切、噶陀寺的嘎瑪仁波切和根讓仁波切等高僧大德。

佐欽寺官方網站的信息(有圖,請查看)
http://www.zuoqinsi.com/98kanqintudengqujizhabaquzhalaoshangshi.html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三)

 4. 捨棄此生
既然人生是无常的,就应该舍弃此生的眼前利益。 既然人生是無常的,就應該捨棄此生的眼前利益。 关于这一点本论中指出: 關於這一點本論中指出:

至交故友分两世,一生积蓄成遗产,灵魂抛弃寄宿身,舍弃此生佛于行。 至交故友分兩世,一生積蓄成遺產,靈魂拋棄寄宿身,捨棄此生佛於行。

这段活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论生前有多少个亲朋好友,死去时就得全部抛弃,独自一人离开这个世界; 這段活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論生前有多少個親朋好友,死去時就得全部拋棄,獨自一人離開這個世界;
生前你不顾吃苦和造孽积累起来的所有财产,死去时一点带不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留在身后。 生前你不顧吃苦和造孽積累起來的所有財產,死去時一點帶不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留在身後。 你就像酥油中抽出的一根毛一样光溜溜地走掉。 你就像酥油中抽出的一根毛一樣光溜溜地走掉。 不仅如此,与灵魂同生的血肉躯体——这个灵魂的客店” ——也得抛弃,孤孤零零地走向那陌生之地。 不僅如此,與靈魂同生的血肉軀體——這個靈魂的客店” ——也得拋棄,孤孤零零地走向那陌生之地。
既然如此,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抛弃一切意义极小而罪孽极大的俗事:征服仇敌、维护亲友、务农经商等。 既然如此,活著的時候就應該拋棄一切意義極小而罪孽極大的俗事:征服仇敵、維護親友、務農經商等。 为来生的利益下定决心修佛,这就是佛子菩萨的实践。 為來生的利益下定決心修佛,這就是佛子菩薩的實踐。 《经藏》中指出: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似演戏。《经藏》中类似的比喻举了很多,都是说明众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非永恒的。 《經藏》中指出:三界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似演戲。《經藏》中類似的比喻舉了很多,都是說明眾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非永恆的。
《佛本生》也指出:自那怀胎当夜起,世上众生便起步,径直沿着一条道,步步朝着阎王走。 《佛本生》也指出:自那懷胎當夜起,世上眾生便起步,徑直沿著一條道,步步朝著閻王走。
《入行论》中指出;逃出烦恼罗网,…”凡是出生的最终难逃一死。 《入行論》中指出;逃出煩惱羅網,…”凡是出生的最終難逃一死。 因此,时时要想到必有一死。 因此,時時要想到必有一死。
如何才能时时想到必有一死呢 ? 如何才能時時想到必有一死呢 ?
在这一方面有许多修行方法。 在這一方面有許多修行方法。 归结起来要从三个根本、九条理由和三条抉择的角度进行修行。 歸結起來要從三個根本、九條理由和三條抉擇的角度進行修行。
三个根本即:必有一死、死时不定、只有修佛才对死后有益。 三個根本即:必有一死、死時不定、只有修佛才對死後有益。
关于人必有一死,应该这样来认识:从古至今没有一个长生不死的;躯体是诸行多种因素构成的,每一刻都在消耗生命。 關於人必有一死,應該這樣來認識:從古至今沒有一個長生不死的;軀體是諸行多種因素構成的,每一刻都在消耗生命。
关于死时不定,应该这样来认识:谁也说不准寿命有多长,躯体是无实义的,招致死亡的因素则很多很多。 關於死時不定,應該這樣來認識:誰也說不准壽命有多長,軀體是無實義的,招致死亡的因素則很多很多。
关于只有修佛才对死后有益,应该这样来认识:对于来生来说,亲友起不了任何作用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二)

二、详解 二、詳解

(一)皈依佛门 (一)皈依佛門
1.
暇满人生的意义 1. 暇滿人生的意義
为什么难得暇满人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呢? 為什麼難得暇滿人生一定要過得有意義呢? 本论指出: 本論指出:

获得暇满大船时,只为渡济轮回海,日夜闻思修佛法,此即佛子菩萨行。 獲得暇滿大船時,只為渡濟輪迴海,日夜聞思修佛法,此即佛子菩薩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你获得暇瞒的人生时,不应把宝贵的人生耗费在无谓的事情或小事情上,而应当用在使自己和其他一切众生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之上,并为此日夜不停地、一心一意地在善师友跟前听讲大乘教导,并且从四个方面分析思考其理论,不折不扣地修习、实践它,这就是佛子们使暇满人生过得有意义的作法。 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你獲得暇瞞的人生時,不應把寶貴的人生耗費在無謂的事情或小事情上,而應當用在使自己和其他一切眾生從輪迴的大海中解脫出來之上,並為此日夜不停地、一心一意地在善師友跟前聽講大乘教導,並且從四個方面分析思考其理論,不折不扣地修習、實踐它,這就是佛子們使暇滿人生過得有意義的作法。
[
没有转生在八无暇的叫做八有暇,学佛所需要的自我条件叫五自圆满,客观条件叫五他圆满,合起来叫做十圆满。 [ 沒有轉生在八無暇的叫做八有暇,學佛所 ​​需要的自我條件叫五自圓滿,客觀條件叫五他圓滿,合起來叫做十圓滿。 要获得具备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生——即暇满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獲得具備八有暇和十圓滿的人生——即暇滿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只有获得了暇满人生,才有求得解脱或修行成遍知一切——即佛——的可能。 只有獲得了暇滿人生,才有求得解脫或修行成遍知一切——即佛——的可能。 ] ]
《华严经》指出:要想获得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极端困难的,要想获得完全闲暇的机会也是极不容易的。 《華嚴經》指出:要想獲得永恆不變的東西是極端困難的,要想獲得完全閒暇的機會也是極不容易的。
《入菩萨行论》指出:暇满人生极难得,得即当去作士夫。借助人生这艘船,渡过苦海与苦河。 《入菩薩行論》指出:暇滿人生極難得,得即當去作士夫。借助人生這艘船,渡過苦海與苦河。
《劝戒亲友书》指出:获得人生极不易,但愿正法成正果。在这里暇满一词本身就说明闲暇圆满的含义;大船渡济轮回的大海一语指明了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即不论是去争取士夫的地位,还是争取天神的安乐,还是去实现获得至上的、遍知一切佛的地位都可以依靠这个暇满人生来实现。 《勸戒親友書》指出:獲得人生極不易,但願正法成正果。在這裡暇滿一詞本身就說明閒暇圓滿的含義;大船渡濟輪迴的大海一語指明了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即不論是去爭取士夫的地位,還是爭取天神的安樂,還是去實現獲得至上的、遍知一切佛的地位都可以依靠這個暇滿人生來實現。
为什么说暇满的人生是极不容易获得的呢 ? 為什麼說暇滿的人生是極不容易獲得的呢 ?
关于这一点佛子陀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1 )从比喻的角度,( 2 )从数量上,以及( 3 )从因缘条件的角度; 關於這一點佛子陀美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1 )從比喻的角度,( 2 )從數量上,以及( 3 )從因緣條件的角度;
日日夜夜不懈怠,一心一意闻思修。一语指出:为了暇满人生的心经,应当努力修佛。 日日夜夜不懈怠,一心一意聞思修。一語指出:為了暇滿人生的心經,應當努力修佛。 如果此生不去修佛,来生很难再次获得这样的人生。 如果此生不去修佛,來生很難再次獲得這樣的人生。
《入行论》中又指出:假如今生不把暇满人生用于做有意义之事,来生怎么可能再次获得这样闲暇圆满的人生呢?”“正如这样的船是极不易获得的,因此……” 《入行論》中又指出:假如今生不把暇滿人生用於做有意義之事,來生怎麼可能再次獲得這樣閒暇圓滿的人生呢?”“正如這樣的船是極不易獲得的,因此… …”
尊者阿底峡指出:闲暇圆满此人生,极难获得今已得,来生殊难再次得,努力修佛求意义。 尊者阿底峽指出:閒暇圓滿此人生,極難獲得今已得,來生殊難再次得,努力修佛求意義。
仲顿巴也指出:暇满人生实难得,有缘遇佛更不易,劝君莫把暇满废。并问坚俄瓦:你是否真的意识到今生获得了暇满人生呢 ? 仲頓巴也指出:暇滿人生實難得,有緣遇佛更不易,勸君莫把暇滿廢。並問堅俄瓦:你是否真的意識到今生獲得了暇滿人生呢 ?
坚俄瓦说:一想到暇满人生如此难得就觉得再也没有功夫睡觉,再电没有功夫闲逛。说完便发了誓言:一定要抓紧时间修佛。 堅俄瓦說:一想到暇滿人生如此難得就覺得再也沒有功夫睡覺,再電沒有功夫閒逛。說完便發了誓言:一定要抓緊時間修佛。
普琼瓦也指出:如果获得了暇满人生而不去行善,虚度了一生,就像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不加使用而被扔掉一样。如果把暇满人生用于做坏事,就像吞食掺有毒药的食物一样。 普瓊瓦也指出:如果獲得了暇滿人生而不去行善,虛度了一生,就像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貴的寶物不加使用而被扔掉一樣。如果把暇滿人生用於做壞事,就像吞食摻有毒藥的食物一樣。
格西波多瓦指出:这暇满的人生不仅难以获得,且很容易失去。因此不应白白地虚度它,而应当使其充满意义。 格西波多瓦指出:這暇滿的人生不僅難以獲得,且很容易失去。因此不應白白地虛度它,而應當使其充滿意義。
卡热巴也说:暇满可贵此人生,殊难获得今已得,得到不应虚度之,致力求取功与德。”“借助暇满人生之船……” 卡熱巴也說:暇滿可貴此人生,殊難獲得今已得,得到不應虛度之,致力求取功與德。”“借助暇滿人生之船……”
夏沃瓦说:既然,我们此生获得了暇满的人生,并且有缘遇到了善师友,结缘与大乘佛法,就应当为来生求解脱和成遍知一切的佛而打下基础。 夏沃瓦說:既然,我們此生獲得了暇滿的人生,並且有緣遇到了善師友,結緣與大乘佛法,就應當為來生求解脫和成遍知一切的佛而打下基礎。
法王佛子陀美也指出:当你获得难得的暇满人生时,应该去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劝有识之士不要荒废人生,应当严格地闻、思、修、行,认真地修佛,以此来使暇满人生具有意义。他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亲身去实践了这一教导。 法王佛子陀美也指出:當你獲得難得的暇滿人生時,應該去從事有意義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勸有識之士不要荒廢人生,應當嚴格地聞、思、修、行,認真地修佛,以此來使暇滿人生具有意義。他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親身去實踐了這一教導。
2.
舍弃故里 2. 捨棄故里
关于舍弃烦恼产生之源的故里,《佛子行》中指出: 關於捨棄煩惱產生之源的故里,《佛子行》中指出:

故里使你深爱亲,与敌仇恨似火烧,不谙扬弃昏且痴,舍弃故里佛子行。 故里使你深愛親,與敵仇恨似火燒,不諳揚棄昏且痴,捨棄故里佛子行。

入佛学法时,倘若待在家乡,就会出于对父母双亲的感情、对亲朋好友的情感,使你沉溺于世俗的琐事,贪欲如泉涌;同时,出于对仇人的愤恨,内心产生毁掉一切善根的仇恨烈火。 入佛學法時,倘若待在家鄉,就會出於對父母雙親的感情、對親朋好友的情感,使你沉溺於世俗的瑣事,貪欲如泉湧;同時,出於對仇人的憤恨,內心產生毀掉一切善根的仇恨烈火。 其结果是使你失去扬善弃恶的辨别力,陷入痴愚的黑暗之中。 其結果是使你失去揚善棄惡的辨別力,陷入癡愚的黑暗之中。 舍弃如此有诸多害处的家乡是佛于们根除贪恋和憎恶之心的具体作法。 捨棄如此有諸多害處的家鄉是佛於們根除貪戀和憎惡之心的具體作法。
《增上意乐书》指出:若见奢华与诤斗,应该远避百由旬;凡是充满烦恼地,自当一刻不住留。家乡故里是使你产生贪欲、嗔恚之心,陷入奢华与争斗的根源。 《增上意樂書》指出:若見奢華與諍鬥,應該遠避百由旬;凡是充滿煩惱地,自當一刻不住留。家鄉故里是使你產生貪欲、嗔恚之心,陷入奢華與爭鬥的根源。 只要你待在老家,心就会被烦恼所左右而不能成佛。 只要你待在老家,心就會被煩惱所左右而不能成佛。 因此,一定要背弃家乡。 因此,一定要背棄家鄉。 出家为僧的目的就是避开使你爱恋的亲友和使你憎恨的仇人,一门心思地追随佛陀。 出家為僧的目的就是避開使你愛戀的親友和使你憎恨的仇人,一門心思地追隨佛陀。
《增上意乐书》中继续指出:奢华皆凭财与产,无田无产无所卖,即无妻妾亦无子,家室亲朋皆无有,无奴婢来无权势,出家自然争斗息。 《增上意樂書》中繼續指出:奢華皆憑財與產,無田無產無所賣,即無妻妾亦無子,家室親朋皆無有,無奴婢來無權勢,出家自然爭鬥息。
关于舍弃亲友,《入行论》指出:诸法皆为无常物,…” 關於捨棄親友,《入行論》指出:諸法皆為無常物,…”
《佛本生》也指出:事佛必然荒稼穑,依恋家室怎事佛 ? 这些都是有关家庭的害处和出家的功德方面的教导。 《佛本生》也指出:事佛必然荒稼穡,依戀家室怎事佛 ? 這些都是有關家庭的害處和出家的功德方面的教導。 所谓出家为僧就是要无家、无亲、无财,像野生的飞禽和动物一样一无所有。 所謂出家為僧就是要無家、無親、無財,像野生的飛禽和動物一樣一無所有。
《月炬》中指出:无所常归己,无所归己常,如同野生鹿,酷似空中风。即便是离家出走到了其他城镇村庄以后,如果仍不能摆脱贪欲和嗔恚,这就有违于佛法。 《月炬》中指出:無所常歸己,無所歸己常,如同野生鹿,酷似空中風。即便是離家出走到了其他城鎮村莊以後,如果仍不能擺脫貪慾和嗔恚,這就有違於佛法。 阿底峡指出:故里堕魔狱,俗事解缘索,远避亲与仇,逃遁恩怨地。”“要远离那搅乱人心的家乡,时时呆在那倍增善果的地方。 阿底峽指出:故里墮魔獄,俗事解緣索,遠避親與仇,逃遁恩怨地。”“要遠離那攪亂人心的家鄉,時時呆在那倍增善果的地方。
仲顿巴也指出:要彻底地抛弃使你深陷轮回的家乡”“要待在那使你不产生恩怨的地方。 仲頓巴也指出:要徹底地拋棄使你深陷輪迴的家鄉”“要待在那使你不產生恩怨的地方。
格西波多瓦指出:要背弃家乡、远离亲人。”“如日月行空永不待在一个地方。他又指出:舍弃家乡、断绝亲友的来往和抛弃一切无常之物,这三者历来是热振派的传统。可惜后人却难以实行。 格西波多瓦指出:要背棄家鄉、遠離親人。”“如日月行空永不待在一個地方。他又指出:捨棄家鄉、斷絕親友的來往和拋棄一切無常之物,這三者歷來是熱振派的傳統。可惜後人卻難以實行。
卡热巴说:要舍弃三样东西,即要舍弃家乡故里、舍弃家庭、舍弃俗务。 卡熱巴說:要捨棄三樣東西,即要捨棄家鄉故里、捨棄家庭、捨棄俗務。
佛子陀美也指出:要舍弃那罪恶之源的家乡,要待在那若果倍增的地方。他还引用《入行论》详细论述了要想实践大乘之道就必须抛弃使你产生恩怨之地的家乡故里。 佛子陀美也指出:要捨棄那罪惡之源的家鄉,要待在那若果倍增的地方。他還引用《入行論》詳細論述了要想實踐大乘之道就必須拋棄使你產生恩怨之地的家鄉故里。 不仅如此他还亲身实践了这些内容。 不僅如此他還親身實踐了這些內容。
3.
置身幽静 3. 置身幽靜
人迹罕至的幽静之地是功德之源。 人跡罕至的幽靜之地是功德之源。 修佛应当置身于幽静之地。 修佛應當置身於幽靜之地。 本论指出: 本論指出:

背弃故里烦恼少,因无逸懒善业兴,智力清晰信佛法,置身幽静佛子行。 背棄故里煩惱少,因無逸懶善業興,智力清晰信佛法,置身幽靜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舍弃故乡等与事佛不利的地方,置身于幽静的地方,就能使恩怨等烦恼逐渐得以消失,戒律更加完善。 這段話的意思是捨棄故鄉等與事佛不利的地方,置身於幽靜的地方,就能使恩怨等煩惱逐漸得以消失,戒律更加完善。 由于幽静之地没有亲友等,也就用不着为自己和他人经商事农,完全可以一门心思地入定于瑜伽,使身、语、意三门的善业自然得到增长。 由於幽靜之地沒有親友等,也就用不著為自己和他人經商事農,完全可以一門心思地入定於瑜伽,使身、語、意三門的善業自然得到增長。 由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虑,就能做到思维清晰,就能用智慧思考佛法的道理,从而对佛法产生虔诚的信念。 由於能夠靜下心來思慮,就能做到思維清晰,就能用智慧思考佛法的道理,從而對佛法產生虔誠的信念。 这样自然能使戒、定、慧的实践得到增长。 這樣自然能使戒、定、慧的實踐得到增長。 这一切都是置身幽静之地的功德。 這一切都是置身幽靜之地的功德。 因此佛子菩萨们无一不置身幽静之地修佛。 因此佛子菩薩們無一不置身幽靜之地修佛。
《庄严经沦》中说:有识者应当选择好修习之地,要选择便于化缘的地方,要选择上乘的地方,要选择有好的教友的地方,要选择能一门心思地修习的地方。这就是说,要想学佛就要选择容易得到化缘、没有盗贼的好去处;要选择水土干净不会使你生病的上好之地;要选择志向一致的好教友;要选择清静而没有干扰的、便于入定于瑜伽的地方。 《莊嚴經淪》中說:有識者應當選擇好修習之地,要選擇便於化緣的地方,要選擇上乘的地方,要選擇有好的教友的地方,要選擇能一門心思地修習的地方。這就是說,要想學佛就要選擇容易得到化緣、沒有盜賊的好去處;要選擇水土乾淨不會使你生病的上好之地;要選擇志向一致的好教友;要選擇清靜而沒有乾擾的、便於入定於瑜伽的地方。
《劝戒亲友书》中说:要置身于适宜的环境。 《勸戒親友書》中說:要置身於適宜的環境。
《入行论》也指出:自当厌离俗世间,欢喜置身幽静地;争执烦恼皆乌有,身处寂静好修佛。这就是说,学佛要对世俗的嘈杂、放逸采取厌烦的态度,从而远远地离开它们,置身于寂静的地方事佛。 《入行論》也指出:自當厭離俗世間,歡喜置身幽靜地;爭執煩惱皆烏有,身處寂靜好修佛。這就是說,學佛要對世俗的嘈雜、放逸採取厭煩的態度,從而遠遠地離開它們,置身於寂靜的地方事佛。
至于在寂静的地方如何学佛的问题,《入行论》中指出:要深刻体会幽静之地的好处和优点,消除一切杂念,一心一意地默修菩提之心。也就是说要修习慈悲之心和自己与他人换位思考的菩提心。 至於在寂靜的地方如何學佛的問題,《入行論》中指出:要深刻體會幽靜之地的好處和優點,消除一切雜念,一心一意地默修菩提之心。也就是說要修習慈悲之心和自己與他人換位思考的菩提心。 此外,佛祖在回答宝云和圣雄长者提出的问题时也指出,要置身于幽静的地方一门心思地事善。 此外,佛祖在回答寶雲和聖雄長者提出的問題時也指出,要置身於幽靜的地方一門心思地事善。
关于置身于幽静之地的好处,《月炬》中说:身处幽僻之地的好处是能使你始终对诸行产生厌离之心,使你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产生欲望。这样有漏即烦恼不会加重。 關於置身於幽靜之地的好處,《月炬》中說:身處幽僻之地的好處是能使你始終對諸行產生厭離之心,使你對世間的一切都不產生慾望。這樣有漏即煩惱不會加重。
阿底峡说:在成为贤德之士之前,世俗的纷乱对学佛极有害。因此,学佛就应该到偏僻的幽静之地。”“应该置身于偏僻的幽静之地,彻底放弃此生的俗事与欲望,一门心思地
学佛,从而使你感到无悔于此生。
阿底峽說:在成為賢德之士之前,世俗的紛亂對學佛極有害。因此,學佛就應該到偏僻的幽靜之地。”“應該置身於偏僻的幽靜之地,徹底放棄此生的俗事與慾望,一門心思地學佛,從而使你感到無悔於此生。
仲顿巴也说:如今处在浊世时期,凡夫们首先应该到偏僻的幽静之地修习仁爱慈悲之心,而不是直接给众生以利益的时期。 仲頓巴也說:如今處在濁世時期,凡夫們首先應該到偏僻的幽靜之地修習仁愛慈悲之心,而不是直接給眾生以利益的時期。
格西波多瓦也说:置身幽静之地是使三昧大增的先决条件,是守戒的有利因素。 格西波多瓦也說:置身幽靜之地是使三昧大增的先決條件,是守戒的有利因素。
纽苏瓦说;要想正确地扬善弃恶的话,就应该放弃一切俗务置身于幽静之地。 紐蘇瓦說;要想正確地揚善棄惡的話,就應該放棄一切俗務置身於幽靜之地。
格西朗巴瓦也指出:如果不能把内心修炼好的话,就不能使虔诚之心永恒。因此,应该置身幽静,修习菩提之心。 格西朗巴瓦也指出:如果不能把內心修煉好的話,就不能使虔誠之心永恆。因此,應該置身幽靜,修習菩提之心。
佛子陀美指出:因此,应该抛弃对仇人的怨恨、对亲人的感情、享乐的欲望、对至友的依恋,要置身于幽静圣地为普天下众生的幸福时时修习菩提之心。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我们,而且身体力行,彻底实践了这些内容。 佛子陀美指出:因此,應該拋棄對仇人的怨恨、對親人的感情、享樂的慾望、對至友的依戀,要置身於幽靜聖地為普天下眾生的幸福時時修習菩提之心。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我們,而且身體力行,徹底實踐了這些內容。

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

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

德高望重的大成就者——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是釋迦牟尼佛十六位大弟子之一巴沽拉尊者的轉世。 世尊在涅槃之前選定了十六位弟子,要求他們不入涅槃,留在娑婆世界上宏揚佛法,護持正教,廣度眾生,直到未來佛出世為止。這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自性的化現,是世尊恩澤加持的大德聖者。 雖假名為羅漢,實際早已成佛。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尊者就曾預言他要在西康地區轉世七次,如今的曲吉扎巴大堪布,正是預言中的第三世,他是寧瑪巴竹慶派的大堪布,早年因學識淵博、精通教證而被竹慶寺授予護西門班智達的稱號。班禪大師曾任命他為中國藏語系佛學院高級研究員及顧問。 文革後,任四川省藏語佛學院首席堪布,教導各大教派的活佛們。 曲吉扎巴仁波切諳熟各教派理論與修法,是藏傳佛教“利美”運動中的一代宗師,在其座下,僧才濟濟,其中有許多是轉世活佛、堪布及學行高深的修行人,他們如今都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成為佛教界中的中流砥柱。曲吉扎巴仁波切在其一生的傳法生涯中,從其修學出家的弟子數以萬計,其中最傑出、修證最​​高的心子就有十多位,造就出了許多位一流的佛學大師

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尊者攝受祈請文

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尊者攝受祈請文
竹慶白瑪格桑仁波切造

諸佛總集大恩上師尊土登曲吉扎巴我祈請
祈願生生世世恆攝受究竟成就與尊無二別

錄入者註:此文也是祈請老上師早日轉世的祈禱文,除平時念誦外,可於放生、會供後多念。改天發個藏漢文對照掃描版。

德高望重的大成就者--土登. 曲吉扎巴仁波切是釋迦牟尼佛十六位大弟子之一巴沽拉尊者的轉世。 世尊在涅槃之前選定了十六位弟子,要求他們不入涅槃,留在娑婆世界上宏揚佛法,護持正教,廣度眾生,直到未來佛出世為止。這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自性的化現,是世尊恩澤加持的大德聖者。 雖假名為羅漢,實際早已成佛。

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尊者就曾預言他要在西康地區轉世七次,如今的曲吉扎巴大堪布,正是預言中的第三世,他是寧瑪巴竹慶派的大堪布,早年因學識淵博、精通教證而被竹慶寺授予護西門班智達的稱號。班禪大師曾任命他為中國藏語系佛學院高級研究員及顧問。 文革後,任四川省藏語佛學院首席堪布,教導各大教派的活佛們。 曲吉扎巴仁波切諳熟各教派理論與修法,是藏傳佛教利美運動中的一代宗師,在其座下,僧才濟濟,其中有許多是轉世活佛、堪布及學行高深的修行人,他們如今都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成為佛教界中的中流砥柱。曲吉扎巴仁波切在其一生的傳法生涯中,從其修學出家的弟子數以萬計,其中最傑出、修證最​​高的心子就有十多位,造就出了許多位一流的佛學大師。

                   ——《智者妙音》中的介紹

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曲扎老上師)荼毘大法會

    寧瑪派大學者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曲扎老上師)於公元200558日圓寂,享年九十有餘。 曲扎老上師的荼毘(火化)大法會於公元2005525日在四川甘孜州塔公佛學院隆重舉行。佐欽白瑪格桑法王應邀主持大法會。 由於參加荼毘法會時祈請、發願極為殊勝,因此有許多僧眾和居士前往參加,參加法會的還有甘孜州地區的寧瑪派、薩迦派等教派的許多寺廟的住持和僧眾,以及曲扎老上師的主要弟子多吉扎西仁波切、阿土仁波切、噶陀寺的嘎瑪仁波切和根讓仁波切等高僧大德。

佐欽寺官方網站的信息(有圖,請查看)
http://www.zuoqinsi.com/98kanqintudengqujizhabaquzhalaoshangshi.html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一)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佛子行诠释(佛弟子菩萨的实践及其详解) 佛子陀美作 土登曲吉扎巴详解 达瓦次仁翻译 录一 . 礼赞与誓愿 佛子行詮釋(佛弟子菩薩的實踐及其詳解) 佛子陀美作土登曲吉扎巴詳解達瓦次仁翻譯 目錄一 . 禮讚與誓願
(一)礼赞 (一)禮讚
(二)誓愿 (二)誓願
. 详解 . 詳解
(一)皈依佛门 (一)皈依佛門
1.
暇满人生的意义……… 1. 暇滿人生的意義………
2.
舍弃故里……………… 2. 捨棄故里………………
3.
置身幽静 3. 置身幽靜 …………… ……………
4.
舍弃此生……………… 4. 捨棄此生………………
5.
抛弃恶友……………… 5. 拋棄惡友………………
6.
投拜善师友………… 6. 投拜善師友…………
(1)从思想上投拜老师……… (1)從思想上投拜老師………
2 )从物质上投拜老师…… 2 )從物質上投拜老師……
7.
皈依…………………… 7. 皈依……………………
(二)三士之道 (二)三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3.
上士之道…………… 3. 上士之道……………
(1)发菩提心 (1)發菩提心
(2)实践菩提二心 (2)實踐菩提二心
〈一〉修行实践世俗谛菩提心 〈一〉修行實踐世俗諦菩提心
1.
修行等引自他相换…… 1. 修行等引自他相換……
2.
勇于接受后得的不幸和灾难 2. 勇於接受後得的不幸和災難
a.
勇于接受四个不愿意 a. 勇於接受四個不願意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
(2)勇于接受苦难 (2)勇於接受苦難
(3)承受毁誉 (3)承受毀譽
(4)承受贬损 (4)承受貶損
b.
忍受两个难以忍受的遭遇 b. 忍受兩個難以忍受的遭遇
(1)忍受恩将仇报的行为 (1)忍受恩將仇報的行為
(2)忍受欺凌 (2)忍受欺凌
c.
贫富都能忍受……… c. 貧富都能忍受………
(1)忍受贫困 (1)忍受貧困
(2)能够承受富贵 (2)能夠承受富貴
d.
爱和恨都能承受…… d. 愛和恨都能承受……
(1)能够承受恨 (1)能夠承受恨
(2)能够承受爱 (2)能夠承受愛
〈二〉修行实践胜义谛菩提心 〈二〉修行實踐勝義諦菩提心
1.
平等住离戏思想………… 1. 平等住離戲思想…………
2.
修行克服对后得的爱恨之物的爱憎思想 2. 修行克服對後得的愛恨之物的愛憎思想
(1)修行克服对爱物的爱恋思想 (1)修行克服對愛物的愛戀思想
(2)修行克服对可恨之人和事的憎恶思想 (2)修行克服對可恨之人和事的憎惡思想
3.
学习发菩提心的教导 3. 學習發菩提心的教導
A
学习并实践六波罗蜜多 ( 六度 ) A 學習並實踐六波羅蜜多 ( 六度 )
(1)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布施 (1)學習並實踐徹底的布施
(2)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守戒 (2)學習並實踐徹底的守戒
(3)学习并实践彻底的能忍 (3)學習並實踐徹底的能忍
(4)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精进 (4)學習並實踐徹底的精進
(5)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禅定 (5)學習並實踐徹底的禪定
(6)学习并实践彻底的上智 (6)學習並實踐徹底的上智
B
学习四法…… B 學習四法……
(1)自行鉴别并克服自迷…… (1)自行鑑別並克服自迷……
(2)放弃指摘菩提心者的过错 (2)放棄指摘菩提心者的過錯
(3)克服对施主家的依恋之心 (3)克服對施主家的依戀之心
(4)决不说恶语粗言……… (4)決不說惡語粗言………
C
学习克服烦恼…… C 學習克服煩惱……
D
学习清醒而自觉地为他人谋利…… D 學習清醒而自覺地為他人謀利……
E
善果利于圆满成佛…… E 善果利於圓滿成佛……
. 结束语…………… . 結束語……………
()写作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
()正确的行为准则………… ()正確的行為準則…………
()自谦地请求他人见谅………… ()自謙地請求他人見諒…………
()撰写本论所获得的善果用于成就菩提心 ()撰寫本論所獲得的善果用於成就菩提心
()四完美的署名……… ()四完美的署名………
跋语…………………… 跋語……………………
《佛子行》原文………………… 《佛子行》原文…………………
佛子陀美生平简介…… 佛子陀美生平簡介……
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简介…… 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簡介……

一、礼赞与誓愿 一、禮讚與誓願

(一)礼赞 (一)禮讚

   南无罗嘎夏热亚! 一语为梵文,意思是向自在梵天 (应为观自在 叩头。 南無羅嘎夏熱亞! 一語為梵文,意思是向自在梵天 (應為觀自在 叩頭。

明知诸法无来去,只缘一心为众生,上师观音勤不懈,我当时时三门拜。 明知諸法無來去,只緣一心為眾生,上師觀音勤不懈,我當時時三門拜。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不知的遍知一切者,他们本来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所谓来与去,无所谓产生与消亡,并不存在永恒与断灭,等等。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師和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不知的遍知一切者,他們本來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無所謂來與去,無所謂產生與消亡,並不存在永恆與斷滅,等等。 然而,出于大慈大悲的悲悯之心,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众生的利益。 然而,出於大慈大悲的悲憫之心,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眾生的利益。 他们是指引人们走上大乘之路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则是集一切佛陀的慈悲之心于一 身的慈悲化身,是众生的怙主。 他們是指引人們走上大乘之路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則是集一切佛陀的慈悲之心於一身的慈悲化身,是眾生的怙主。 我们要时时刻刻以身、语、意向上师和观音菩萨叩头致礼。 我們要時時刻刻以身、語、意向上師和觀音菩薩叩頭緻禮。

(二)誓愿 (二)誓願

众生利乐源自佛,事佛方能成佛陀,能否成佛在行动,故而讲说佛子行 眾生利樂源自佛,事佛方能成佛陀,能否成佛在行動,故而講說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众佛是众生眼前的利益与终极安乐的源泉。 這段話的意思是:眾佛是眾生眼前的利益與終極安樂的源泉。 而众佛都是通过彻底实践大乘之道来成佛的。 而眾佛都是通過徹底實踐大乘之道來成佛的。 也就是说,首先要发大慈大悲的根 本之心,然后要实践施舍等方法并弄懂诸法无自性的上智等六波罗蜜多所包含的二资粮。 也就是說,首先要發大慈大悲的根本之心,然後要實踐施捨等方法並弄懂諸法無自性的上智等六波羅蜜多所包含的二資糧。 我决心为那些想成佛而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们讲授佛子们如何实践大乘佛法菩提心的问题。 我決心為那些想成佛而修習大乘佛法的人們講授佛子們如何實踐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問題。
《毗卢遮那现证》中指出:密乘本尊的上智是从慈悲之心得到的,是从菩提之心得到的。菩提之心是至上 ( 彻底 ) 的方法。 《毘盧遮那現證》中指出:密乘本尊的上智是從慈悲之心得到的,是從菩提之心得到的。菩提之心是至上 ( 徹底 ) 的方法。
龙树所作的《致国王书》中指出:要想成为菩提心者就要树立稳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树立对普天下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慈悲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上智。 龍樹所作的《致國王書》中指出:要想成為菩提心者就要樹立穩如大山一般的菩提之心,要樹立對普天下所有眾生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上智。
佛子陀美之所以敢于讲述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是因为他拜了许多善师友学习并通晓了浩如烟海的大乘经典,受到了本尊的垂视,完全具备了撰写本论的条件。 佛子陀美之所以敢於講述佛子菩薩的行為準則是因為他拜了許多善師友學習並通曉了浩如煙海的大乘經典,受到了本尊的垂視,完全具備了撰寫本論的條件。 特别是他本人完全实践了佛子菩萨的行为准则,因而的确有资格讲述本论。 特別是他本人完全實踐了佛子菩薩的行為準則,因而的確有資格講述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