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佛學常識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

拈花

世尊在進入大般涅槃前不久,在靈鷲山頂,對百萬人天及諸比丘宣說:「不久我就要入涅槃了,諸位想要問法的,就快點隨你所想知的問題問罷。」

大梵天王以千葉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花,奉獻佛陀,退後頂禮,並且請佛為眾生說法,並將自己的身體,化作莊嚴寶座,請如來坐。

世尊受此蓮花,坐些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此時與會大眾,大家面面相覷,都不知道世尊拿這個花的意思為何。只有迦葉尊者微微的笑笑。

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

佛就把這個花給迦葉,這是禪宗裡頭第一個公案。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他明白了,他開悟了,在世尊這一個動作當中,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來傳釋迦牟尼佛的衣缽。最初釋迦牟尼佛傳迦葉不是衣缽,是大梵天王供養的這一朵花,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

神秘的西藏飾品、藏密法器!




神秘的西藏飾品、藏密法器!

迷戀藏飾不僅僅是陽光與雪域的誘惑,這裏雕琢著亙古而來的神秘文化,擁有一件西藏的天然飾品,也許收穫的不僅是飾品本身……
           將高原風情“戴在身上” 
       西藏,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 
           她就像一幅畫:傲立的雪峰,靜默的聖湖,眩目的藍天,神奇的廟宇,虔誠的居民,那種震撼的美讓無數人魂牽夢繞。西藏,又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又透過藏飾折射出那份神秘和恒久。         藏飾,一個能讓人充滿遐想空間的古樸符號,滲透著藏文化的遠古和神秘……           精挑細選的寶石和精美的雕刻,藏著雪域高原手工藝的最高境界,每一件都是藏族藝人的驕傲。透過那特色、精緻的雕琢,你是否也能感受到藏人的那份天然的淳樸、突出自我的個性……其實那片土地離我們並不遙遠,真正遙遠的是那份心情。是否踏上過那片土地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找到靈魂的淨土、心中的西藏。69中文之家  還記得那樣一句話:民族即世界。少數民族飾品日益成為都市時尚的主流,行走在街頭,不經意間就能看到頸項、手腕、胸前佩戴民族飾品的女子,洋溢著濃濃的民族特色。其中藏飾以她古樸、粗獷、洋溢著神秘的色彩而博得眾人的喜愛,而西藏風格的服飾也成為人們追逐的時尚,西藏服飾藝術除服裝鞋帽外,首飾同樣以豐富的種類,富有特色地為傳統的服飾文化增添著耀眼的光彩。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在這個佛教盛行的地域,首飾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成為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節日中還是去朝拜,人們都會“渾身披掛”各種裝飾品。頭上戴的巴珠、簪子、髮卡、骨環、玉磐;髮辮的銀幣;各類耳環;項間戴的項鏈、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盒子、腰包、奶勾、藏刀、腰扣、鼻煙壺、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後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等應有盡有。 

       在飾品店裏也可以買到來自雪域高原的美麗飾品,這些首飾掛件均為西藏民間工匠以手工精製而成,尤其對金銀珠寶的選料和製作頗有獨到之處。如藏東德格的金屬工藝,對金銀的加工處理和藏刀的圖紋鏤刻上,在整個藏區有很高的聲譽。以裝飾為目的的首飾、掛件,藏族十分看中其藝術性與文化性,並十分善於將生活中的動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變為圖紋在首飾中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圖紋已成為社會各階層與職業範圍的標識。更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給予圖紋的強烈影響,以及藏民族對首飾掛件所賦予的宗教觀念。如宗教文化中“噴焰三寶”、“十項自在”、“雙鹿**”、“鵬鳥”、“水龍”和眾多的宗教符號,均以各種形式給予採納、應用。藏傳佛教推崇的數位“九”已成為珠寶圖紋的最吉祥數位。藏族對綠松石的喜好和廣泛應用,不僅因其豔麗,據說還是神的賜予。天珠因為取於喜馬拉雅山脈4000海拔以上的瑪瑙礦石而顯得神秘、神聖,因其極高的收藏價值。有些藏飾因具有磁療作用以及不同的釋義和功用,成為人們收藏饋贈的珍品。

       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遊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物,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

       藏飾酷一族 
 
       那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雄壯而綺麗,更有純樸的民情和基於藏傳佛教的獨特文化。 

       在美麗的西藏,每一個藏族人都是藏傳佛教的虔誠信仰者。他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生活態度簡單直接,隨意而不拘小節。這種純樸民風體現在飾品上,則保持了材料天然的形態和色調。而飾品中的每一種圖案和色彩也都是有其特殊含意的:雙魚象徵愛情,法器可保平安,六字真言是代表著“吉祥如意”的祝願…… 

       滲透著西藏文化精髓的各種飾品,隨著人們對個性的崇尚而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鍾愛。在一家風情濃郁的西藏飾品專賣店,店主介紹說,藏族飾品全都是由手工製作完成的,主題通常反映宗教神話故事、勞動生活場景以及作者的願望和美好幻想。可以說,每一件飾品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都表達著一種誠摯的祝福,尤其適合贈送親朋和居家裝飾。 

       1、藏族的護身符都與藏傳佛教有很深的淵源,釋為含有佛教咒語的神秘圖案。有六字真言、嘎烏、法器、雷石和寶石等幾類。在藏族傳統看來,護身符的避邪作用高於裝飾價值,他們相信佩戴護身符的地方都是人體的關鍵部位,如果戴上護身符,就可以防止邪惡進入。 

       2、十相自在,是時輪之精髓。它是由七個梵文字母和三個圖形聯合組成。標誌密乘本尊及其壇場和合為一體的一個時輪圖形。另一種解釋為佛經所說的在之權。有“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自願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八關齋戒的一個傳奇和功德

八 關 齋戒 傳 奇

摘自:《百緣經 卷六》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來到祇樹給孤獨園。他們至誠頂禮佛陀,佛陀亦為他們宣說佛法大意,最後皆證得須陀洹果。阿難尊者見五百位天人因緣如此殊勝,便向佛陀請示原因,世尊於是將過去的因緣娓娓道來。

在迦葉佛的時代,有兩位婆羅門跟隨國王去拜見佛陀。這時,有位優婆塞就勸發他們說:「今日你們有因緣跟隨國王來拜見佛陀,更應該把握機會求受八關齋戒。」婆羅門好奇地問:「受此齋法,有何好處呢?」優婆塞回答:「可以隨意所求,必如所願。」婆羅門聽了非常心動,於是就乞請佛陀為他們兩人受戒。

受戒畢,其中一位婆羅門至心默禱:「願此受戒功德,令弟子來世生為天人!」另一位婆羅門也非常誠心地回向:「願此受戒功德,令弟子來生轉世為王,威震寰宇!」結束後,兩人便一起走回婆羅門的聚會場所。

其他婆羅門看到他們回來,紛紛熱情地招呼他們吃東西。但是兩人因為已經受持八關齋戒,所以只好將今天受戒的經過告訴大家,並且表明過午不食。其他人聽了,驚訝地說:「什麼?受八齋齋戒?你們身為婆羅門,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經足夠,何必再去受佛門外道的戒法?」在大眾殷勤的勸請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隨順眾意,吃喝起來。

由於非時而食,婆羅門沒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隨其業緣往生為龍。而另一位婆羅門卻因一日一夜持戒清淨,以持戒功德故,如願轉世為王。又由於當初兩人共同受戒的緣故,所以這條龍乃投生於皇宮的禦池之中。

一天,御花園的園丁在池水旁撿到一枚從沒見過的奈果,異香撲鼻,芳美奇特。於是捧去巴結御花園的門監。門監收到這樣的奇珍異果,自己也捨不得食用,將奈果轉送給了後宮權大勢大的黃門。黃門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獻給皇后,表達赤誠。最後,這枚光澤鮮麗、稀有可愛的奈果,由皇后親手呈給了國王享用。

國王吃了這枚奈果,頓覺身心清暢,百憂齊解,興奮地問王后:「這顆奇妙的珍果是從哪來的?」「是黃門供養我的。」國王命黃門入宮報告這枚奈果從何而來,黃門一五一十地回稟。

於是國王召來門監、園丁,斥責他們以皇宮之物私做人情,並指示園丁,從此以後,每天呈送一顆。園丁撲通一聲跪下,哭了起來:「報告國王,這個奇異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撿到的,過去從沒見到過,今後恐怕也不會再出現呀!」「既然撿得到,只要盡心找就不會沒有,如果找不來,那就拿你的人頭來替代!」

可憐的園丁一路來到禦泉池畔,呆呆望著池水,愈想愈感到絕望,淚珠不住滾落。

「您為何如此傷心呢?」不知何時,一位青年出現在園丁的身旁。園丁抽抽搭搭地將事情本末說了出來,青年聆聽後,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見他忽然化身為一尾蛟龍,潛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寶盤,滿滿盛著五顏六色的奈果,連盤帶果送到老園丁的胸前。

「其實,我是掌管禦泉的龍。國王和我有前世之誼,我們同為婆羅門,同受八關齋戒。他因為持戒圓滿,如願轉世為王,我卻因為持守不全,隨業轉世為龍。」青年說:「這些奈果請為我送給國王,並轉告國王這段前世因緣,請他為我準備一部『八關齋法』,令我受持,脫離龍身。如果國王不肯,我將以龍族的神力,化國土成汪洋!」語畢,隱身而去。

目瞪口呆的園丁一路捧著奈果沖向禦書房,將此奇遇報告國王。

國王聽完,良久不發一語。當時離迦葉佛末法時代已遠,「八關齋法」早已散佚,而龍王卻以家國相脅!國王召來最倚重的大臣,對他說:「龍王求索『八關齋文』,倘若未能如願,就要毀我國土子民!現今你是全國唯一的希望!請你立刻出發尋訪,一旦找到了,國家就有救了。」

「皇上,現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問盡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否則只好拿你的頭來複命!」

大臣回到家中,年邁的父親觀察到兒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問之下,大臣只好將自己危險的處境告訴了父親。年邁的父親聽了,竟然毫不發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們家族從久遠、久遠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盡時遭逢迫害才中斷。

「兒啊,家裏正廳的堂柱一直以來常常放光。你不妨挖開柱壁尋找,或許裏面藏有什麼稀世珍寶啊!」
孝順的大臣不願拂逆父親的心意,召集長工斬柱開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豈非傳說中珍貴難得的佛經!大臣打開層層錦布包裹的經盒,一部《十二因緣經》、一部《八關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間。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宮。國王將《八關齋文》恭置於金盤之上,親自送到禦龍泉畔。龍王感恩不已,將泉底龍宮的寶物傾囊贈與。

龍王獲此法寶後,回到龍宮,與其五百龍子精勤修持八關齋法。命終後,如願脫卻龍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這五百位天人,就是當時的五百龍子。眾比丘聽完開示後,心有所悟,亦發菩提道心,歡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一共有十二條,都是佛經上所說的。這裏扼要的介紹一下。

 

第一,脫離病苦。 《藥師經》上說如果要想解除疾病痛苦,就應該受持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疾病必然逐漸減少。

第二,消滅罪障。 我們要想懺悔,必然要受持八關齋戒。《優婆塞戒經》上說得很清楚,能夠受持八齋戒,除了犯有五逆罪以外,其他的罪障都可以消除。

第三,免除橫禍。我們要想求得平安,免除各種飛災橫禍,必須受持八關齋戒。《四天王經》上說:有人受持八關齋戒,這個地方惡鬼遠離,這個地方必定平安。所以我們只要在六齋日裏頭精進地持齋守戒,那必然福慧增長,災難遠離。

第四,遠離惡道。 如果我們害怕今生死後墮三惡道,那麼,我們就應該認真受持八關齋戒。《十善業經》上說得很清楚,能受持八關齋戒的人第一不墮地獄,第二不墮餓鬼,第三不墮畜牲,第四不墮阿修羅。阿修羅是可善可惡,也可以劃歸惡道。

第五,福報優厚。 如果有人擔心今後世道亂了,會遭到饑餓的痛苦,那麼應當受持八關齋戒。《佛說護戒經》上說:一個人能夠認真地受持八關齋戒,他可以得到六十萬世不愁吃、不愁穿的果報。

第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紀大了,身體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了。或者關在監獄裏頭,性命朝夕不保的人,要想在很短的時間就獲得很殊勝的果報,必須受持八關齋戒。因為受持八關齋戒的方法只要求你一日一夜,時間短,功德大。佛經上舉了個例,有一位優陀羨王的夫人,病已垂危,臨終前一天要求受八關齋戒,死後就生到天上。

第七,來世尊貴。 如果要想求得來世投生到尊貴人家去,那必須受持八關齋戒。《佛說普達王經》上舉了這樣一個例:有個國王的隨從,他曾經跟隨國王受持八關齋戒,這個人死了過後,下世就轉身為王子。

第八,得生天上。 要想求生到天上去享福報,也要受持八關齋戒。佛經上舉了一個例,有一位天女,她的相貌非常莊嚴,人家問她為什麼得到這麼好的果報,她說就是因為受持八關齋戒。

第九,往生助緣。 要想求生淨土的人,必須受持八關齋戒。佛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八關齋戒若一日一夜,就憑這種功德拿來回向求生淨土,能夠得到中品中生。(依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第十,臨終歡樂。 如果我們雖然在念佛,但我們的功夫沒有達到一心不亂,耽心臨終時沒有把握往生,也應該受持八關齋戒。《藥師經》上說受持八關齋戒的人就憑這個善因,到了臨命終時,就會有八位大菩薩接引他往生淨土。

第十一,得相好身。 《長爪梵志請問經》上說:有一位婆羅門問佛陀,您作什麼功德才得這麼好的相?佛說受持八關齋戒,就會得這種果報。

第十二,成佛道緣。 《阿含經》上說:受持八關齋戒,可以促使我們獲漏盡通,入於涅盤城。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我們受持八關齋戒,可以說是成佛道的重要勝因。

上面這十二條就是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這都是佛經上的開示。所以我們瞭解了這些,可以增進信心,這個八關齋戒,時間短,功德利益殊勝無比,我們應當認真受持。

 

藏傳佛教僧眾服飾源流概述

藏傳佛教僧眾服飾源流概述

藏傳佛教的僧人身著紅色僧服,頭戴紅色或黃色的僧帽,這種獨特裝束令信徒肅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為三寶之一,把僧衣視為佛衣,十分珍惜。就連一塊紅布頭加以供奉,絕不褻瀆。如此受信徒珍視的僧服起源于何時,藏區的僧服有哪些特色,這是本文所要講述的內容。

 

仁曾旺修仁波切 


 
在印度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於印度。當年,釋迦牟尼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拋棄了社稷王位,在清淨塔前自我受戒,削髮為僧時,脫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從此以後,凡是入佛門的僧人,釋迦牟尼都讓他們效仿自己,身著出家衣服這成為制度。
 
釋迦牟尼所規定的僧服有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複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紮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製,而不能隨意制做。
  1.
朗袈(南加)
 
朗袈是把黃布剪裁成布條縫製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種,朗袈是比丘在禮佛、化緣、講經、聽經、參加儀軌聚會等時所穿的蔔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條數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大小種大的朗架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條縫製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數是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的。大中小各類內又分三類。朗袈須用裁布縫製,並且要縫成網格狀。是用方形的綢布拼縫成魚鱗狀的。即由中間向兩邊一塊壓一塊,並且留有大小一致的邊頭。橫向邊頭的縫線是交錯的。選用裁布意在除卻貪戀之心。縫製成網狀是用以區別於外道的袈裟。釋迦牟尼最初設計的袈裟並不是網格狀的。有一天摩竭陀國的國王影堅王外出時路遇外道師,國王誤以為是佛教僧人便頂禮叩拜。據此.釋迦牟尼特意規定佛僧的袈裟必須縫製成網格狀的以示區別。律經規定.比丘應把朗袈視為珍貴用品。只有受過比丘250條戒才可著朗袈,沙彌等沒有資格著朗架。
  2.秋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彌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條和副布縫製而成,大小與朗架相同。
  3.
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網格裙,由五條一副半布縫製而成的。

  4.
夏木特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來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與唐奎相同。在藏區沙彌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5.
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間所穿的內裙,尺寸與唐奎相同。
  6
.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內上衣。相當於汗衫。意在防止汗濕襲裴。尺寸與上衣相同。
  7.
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間著於上衣內的內衫。尺寸與上衣相同。
  8.
東其
 
東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見方的辣臉布.
  9.
納森

 
納森即比丘在患膿瘡病時所穿的衣服。大小與喇奎相同。
  10.
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瘡衣,是比丘用以遮護疥瘡的。盡寸為長六肘、寬三肘。
  11
.紮賽
 
紮賽即剃發佈。是比丘剃發時用來裝剃下來的頭髮的。尺寸為長三肘、寬一肘半。
  12.
頂娃
 
頂娃是比丘夜間睡覺時鋪的墊子。長三肘、寬二肘六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13.
亞奎
 
亞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長九肘,寬三肘八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比丘們在使用上述這些衣物時應想到衣服只不過是用來遮體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恆不滅的。應意識到之所以著僧服是用以區別於外道,區別於世俗的人。也是用來提醒自己是釋迦牟尼的虔誠的信徒和追隨者的,而不是用來裝飾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這些衣物決不能做成華麗的,不能有任何裝飾物。比如,腰帶上不能飾以珍寶等綴物,也不能用小鈴等響動的墜子。俗人的衣著往往出於打扮,出於顯示自己的財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顏色選擇也有嚴格規定,只能是紅、藍、赤黃三種顏色。

  蓮師身像身穿九層袍衣,象徵對九乘的了悟,這其中包含三層僧袍及藍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這些之上是一件錦緞斗篷。三層僧袍象徵他對小乘法教的嫺熟成就;藍袍象徵他對大乘法教的嫺熟成就;錦緞斗篷象徵他對密乘法教的嫺熟成就。   

 僧衣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傳入,僧衣也傳人藏區。

藏區的僧衣及其特色
 
佛教最早是在第三十三代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傳入吐蕃的。但是,當時沒有職業佛教徒。到了第三十八代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修建了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寺院桑耶寺。當時為了檢驗吐蕃人能不能出家為僧,特意從印度請來了十二位比丘為七名吐蕃人剃度受戒。於是,藏區有了第一批僧人。他們所穿的僧服與印度佛教僧人所穿的僧服一樣。從此出現了穿紅色僧服在寺的比丘和著白色衣服、蓄發在家的俗師的兩種宗教職業者。從此以後,不管佛教在藏區如何盛衰,僧人的衣服基本沒有變化;不管出現了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等多種教派,各教派之問僧服上也沒有區別。當然,由於藏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因此雖然朗架、法衣等與印度僧人相同,但是有些僧服件與印度的僧人略有差別,這是不足為怪的。這正是佛祖所說的:傳播佛法要適應當時當地的情況。比如,漢地的僧人著有袖長衫,穿長褲.這也是根據當地的條件而定的。
 
藏區僧服有哪些獨特地方呢?藏區僧人的衣物有:森(披單、堆嘎(無袖上衣)、汗衫、裙、夏曲、才曲瑪、下衣、布靴、夏蘇瑪、法衣等。比丘僧服除上述之外還有架裝、唐奎等。這些衣物的著法以及選料縫製方法,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別是僧帽因教派的不同而差別較大,總的講,各教派都戴班夏(班智達帽)、菩提帽、卓孜瑪、卓魯等帽,腰間掛恰魯(淨水袋)但是,各教派有其獨特僧帽。比如,格魯派戴黃色的帽子、著黃色的法衣和架裝,穿紅色僧裙和披單。
  夏木特是藏區比較盛行的僧服之一。不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覺囊巴、希切乃至本教僧人都穿深紅色夏木特。最早流行於前宏期。藏區僧人沒有專門的汗衫。森(披單)起著喇奎和汗衫兩件農服的作用。堆嘎(坎肩)是藏區獨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後宏期出現的這是由於藏區氣候寒冷,光穿汗衫不能低禦寒冷,因此較厚的堆嘎代替汗衫。

      堆嘎形似大象的頭皮堆嘎之所以做成形似大象的頭皮是因為大象是動物中體格最大、最強壯的。著堆嘎其寓意是表示仟悔、行善的決心堅定不移、能力最大。堆嘎上的兩個伸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兩尺耳朵,並且用藍線縫有邊子。這是為了紀念後宏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後宏期之初,約格迥乃和藏繞賽等人給喇欽?貢巴饒賽受戒時,有幾個漢僧參加受戒。這些藍線邊子正是為了紀念這幾位漢僧的功德。堆嘎上還有藍線的勾環,這是比丘出門時插住大姆指用的。律經規定,比丘外出時不能甩動胳臂。為此堆嘎上縫上了兩個藍線環,出外時把大姆指別線上環內以避免甩動胳臂。不過,後來只是成了裝飾,實際上沒有用。堆嘎的質地分黃綢黃緞堆嘎、赤黃緞子堆嘎、赤紅或深紅毛料堆嘎、金黃毛料堆嘎,堆嘎等。選用什麼料做堆嘎上沒有什麼教派之分,只是有些寺院僧位高低不同而選用的料子不同。過去沙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三大寺、地方政府的僧官、布達拉宮的僧人、紮什倫布孜滾康的僧人等均一律著黃綢堆嘎,三大寺紮倉群則以上僧職人員則著赤黃緞子堆嘎,一般僧人著紅毛料或紅氆氌堆嘎。上密宗院僧人著黃色毛料堆嘎。下密宗院僧人著紅色毛料堆嘎。其他寺院在選用堆嘎料子上不講僧位高低。如今各寺僧人更是不講什麼僧位高低。
 
 藏傳佛教僧人各教派都穿式樣相同的法衣、朗裂和夏木特,而且其顏色都是赤黃色的。唯有紮什倫布寺的密宗紮倉的僧人則著深紅色確奎(上衣)。這是由於無量佛著深紅色確奎,班禪是無量佛的化身,四世班禪洛桑確堅就穿深紅色的確奎。因此,四世班禪之後紮什倫布寺的密宗紮倉的僧人便時興著深紅色僧服。
    夏木特裙從折皺上分藏隋和衛隋。裙子的後面兩邊都有折的稱之為藏隋,只有一邊有折的稱之為衛隋。藏隋之所以有兩個折皺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據說這是因為紮什倫布寺有西傳律統和東傳律統戒律。藏隋上的兩個折皺正是代表這兩上戒律。不過甯瑪派的門竹林寺的僧人的夏木特裙後面也有兩個折皺。三大寺和紮什倫布寺的達普多僧人(浪蕩僧)所穿的夏木特前面沒有折皺。而後面卻有許多折皺,並且折皺特意弄成油亮的。達普多僧人的披單也比一般的披單短一些。薩迦派和寧瑪派的穿白布裙的是蓄發俗人職業宗教者。這表示居家者,而不是比丘僧。僧官所穿的披單鑲有緞子的邊。三大寺的執事僧翁則所穿的堆嘎肩部很寬,夏木特的折皺也多一些。
 
藏區僧人的斗篷是紅色的。唯有三大寺的堪布著黃色斗篷。而紮什倫布寺的僧人也都著黃色斗篷。這是為了體現紮什倫布寺創始人根敦珠巴殊優之處,也是表示紮什倫布寺享有與三大寺一樣的地位。
  藏區的僧帽

班智達帽
 
藏區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現出多樣性。藏區的僧帽有班仁、班同、卓孜瑪、卓魯、菩提帽、烏堅班夏、貢夏等。
 
1.班仁和班同
 
班仁和班同是班智達帽的兩類。精通大小十明學科的班智達才可戴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只能戴班同
。就象現在獲得博士學位的戴博士帽一樣。班仁與班同形狀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長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達帽有一個高高的尖頂,象徵佛法至高無上的中道觀,兩塊延片則代表二義諦。班智達帽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人藏區。班智達帽是代表最高學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師可戴這種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則不能戴班智達帽。

  2.卓孜瑪和卓魯
 
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蒙族地區的僧人也戴這兩類帽子,那是隨藏傳佛教傳入蒙族地區的。
 
卓孜瑪和卓魯形似雞冠。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卓孜瑪的冠穗是攏在一起的,而卓魯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魯,大小執事僧則戴卓孜瑪。紮什倫布寺內密宗僧人和有學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瑪,其他僧人則一律戴卓魯。布達拉宮的僧人和紮什倫布寺孜滾僧人所戴的卓孜瑪其頂端略彎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瑪噶舉派平時的宗教活動都戴卓孜瑪或卓魯。在舉行重大儀式時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狀像孔雀開屏。其他教派則與三大寺一樣,在戴帽子上也講僧位高低。
 
除格
魯派以外的其他各教派所戴僧帽是紅色的,唯獨格魯派的僧帽則是黃色的,因而格魯派俗稱黃帽教。
格魯派戴黃帽有其歷史原因,後弘期之初,魯美?崔陳洛迫等十名衛藏人從喇欽?貢巴燒賽處受戒並師從喇欽.貢巴饒賽。後來魯美?崔陳洛追返回衛藏地區。臨行時喇欽?貢巴饒賽賜給他一頂黃色帽子,並對他說:你戴上這頂帽子就會時常想起我。從此以後,凡是持律僧人都戴黃色僧帽。宗喀巴也戴黃帽以示師承關係,這樣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的僧人形成了戴黃帽的教規。第巴仁布巴執政的鼎盛時期,壓制格魯派,發佈了嚴禁三大寺的僧人參加拉薩傳召法令、禁止戴黃帽的法令。當時,格魯派僧人便把僧帽做成裏外兩色,即裏面為紅色,外面為黃色。寺內黃色朝外,出外時翻過來紅色朝外。格魯派的黃帽其形狀有豐富的內涵:
  “(
黃帽)前端合掌雙運齊,
 
釋迦化身著金黃;
 
絨線冠穗現佛祖,
 
無計冠氄法八萬;
 
並興福智資糧足,
 
帽片兩塊二義諦;
 
赤紅帽纓似飄仙,
 
鑲邊白線護法在。
 
 
空行雲集寶冠

菩提心帽
是說自己想修學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主要修學課程,或者已經發起菩提心者所戴的帽子,並非說普通人不可以戴

一般是常年閉關或者住山修持的人所戴。即使很有學問的格西,如果沒有這種修持,一般也不戴,這是修持佛法的象徵。

黑寶冠
     
寧瑪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達帽和烏堅班夏帽,其餘僧人則戴紅色卓孜瑪和卓魯。這一點除格魯派以外的其他教派都一樣。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獨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國王所贈。比如,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瑪巴擔任元帝師時皇帝所賜。噶瑪噶舉紅帽派的紅帽也是元帝所賜。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降欽曲傑.釋迎益西擔任明帝國師時,明帝賜給他一頂黑帽。四世班禪所戴貢夏帽是一頂中央為黃色,四周為紅色的帽子。相傳這是一位甯瑪派活佛所獻。當時,四世班禪看到這頂帽子時很高興地說:這頂帽子很吉利,象徵宗喀巴創立的教派永恆不滅。


  蓮花生大士所戴的帽子叫做白瑪同垂帽。這種帽子裏外共兩層.象徵密宗生園次第。這種帽子還有三個尖,象徵佛的三身。帽子的五種顏色象徵果五身。帽子上的日月圖案象徵方便智慧的結合。藍色的帽沿象徵誓言永不改。金剛頂飾象徵禪定堅不可摧。鷹羽裝飾象徵至上的佛法。這種帽子又稱薩霍爾班智達帽,是當年薩霍爾王獻給蓮花生大師的。


 
僧帽的種類除了上述這些以外,還有禪師所戴的帽子、康區的僧人在夏季所戴的白帽、格魯派在修行時所戴的菩提帽,大活佛在夏季所戴的唐秀帽、僧官冬季騎馬出外時所戴的達夏帽和夏季所戴的斯特普帽。冬李僧人一般戴嘎布帽。嘎布帽是從噶瑪嘎巴以後流地起來的。夏天則戴沒有頂飾的白帽。
 
 
藏區的僧鞋
 
據律經,印度佛教僧人穿的僧鞋有大頭鞋、鉤鼻鞋、尖頭鞋、長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區由於地理和氣候與印度大不一樣,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一徉,因此與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藏區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為底的長筒鞋。不論是三大寺,還是其他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區的一般僧人都穿連底皮靴。活佛、堪布、布達拉宮的僧人、紮什倫布寺的孜滾僧等則穿厚底僧鞋。職位較高的僧官則穿厚底錦緞鞋,一般僧官則穿果科鞋。三大寺等大多數寺院僧人不穿松巴鞋。但是後藏地區紮什倫布寺等許多寺院僧人卻穿松巴鞋。不過,鞋筒和鞋幫帶等都是深紅色的。當然,僧人穿的松巴鞋沒有像俗人穿的松巴鞋那樣的華麗繡花。
 
原地方政府的僧官和紮什倫布的孜仲著一種袖口鑲有綢子邊的俄僵上衣。在重大儀式上則穿袖口鑲有緞子邊的官服上衣。這類上衣叫嘎堆,當初是元帝賜給噶瑪巴的。五世達賴喇嘛之後成為僧官的官服,並改名奎堆。在康區,噶舉派的僧人也穿這種上衣。
 
康區和青海一帶僧人穿羔皮堆察和羊皮長袍嘎仁。這並不違背戒律。僧服的選料完全取決於地理和氣候條件。不過.目前一些僧人帶腰刀、頭戴狐狸帽或錦緞俗帽等是完全不符合戒律的。

 

行善即是修行

我們修行,佛只教我們十善,十善展開,在小乘阿羅漢,三千威儀,十條變成三千條;大乘菩薩更殊勝,把它展開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歸納就是十善。十善的功德不可思議,不能小看它,佛光當中顯示的就是十善業道。我們看許多畫的佛像,畫的佛像頭部有個圓光,畫一個圓光,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一般是梵文,也有用藏文寫的,用中國文字寫的,發音相同,叫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分配在身口意,唵是身業,不殺、不盜、不淫;阿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吽是意業,不貪、不瞋、不癡。佛圓光頂上這三個字就表法,表顯十善圓滿就成佛。十善圓滿是一切善法圓滿,展開為八萬四千,再擴大就是無量善法,無量無邊善法歸納起來就這十條。佛經裏面用這個方法用得很多,我們要明瞭它的意思。

 

  四色,四原色展開之後是無量無邊的色彩。四色摩尼,紅綠青白,「此諸寶」,經上舉這些例子,「總攝眾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極樂世界的寶有無量的善德、妙德,善德帶給我們智慧,妙德帶給我們福德,福慧增長。所以善妙代表福慧,妙善也可以,妙善跟善妙意思完全相通。一個表福德,一個表智慧,用妙代表智慧,善就是福德;善代表智慧,妙就是福德,可以互用。這都是一切眾生念念所希求的,告訴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切所求圓滿成就。「最上之寶,故稱眾寶之王」,它能夠變現無量無邊的妙寶。「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這是『眾寶之王以為瓔珞』。

 

  下面,『雲聚寶鏁』。這個地方的「鏁」,是「指建築物中相鉤連之結構」。柱跟梁如何把它結構在一起,讓它堅固下來。古時候這個工做得巧妙,完全用木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它用榫頭,榫頭把它結著,這個都叫鏁,把它鎖住。這是最高的建築,不用一個釘,不用一切附屬的這些成品,完全用原來的材料做榫頭,讓它自然結構,這是最高的藝術品。我們普通人都用釘子把它釘牢,把它鎖緊,用釘子這個手段來做。「雲聚者乃寶之名」,這是寶名。雲聚寶鏁,「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鏁。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鉤連結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共修一下十念法,願每位有條件的師兄出聲或默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回向求生極樂世界!

佛學是越辯越明

中國翻譯出來的經典,說釋迦牟尼佛個子很高,常常講丈六金身,他的身體一丈六尺。一丈六尺很高,差不多我們普通人兩個人那麼高,這樣的人走出去,別人都看傻了​​,怎麼這麼高!所以弘一大師做周尺考,做考據,周朝的尺到底多長,跟現在的尺來比,這一篇文字收在弘一大師《律學三十三種》裏面。這個書我收藏了有,可能在澳洲。過去搬家搬的次數太多,景美那裏留下有一部分,達拉斯也留下一部分,聖荷西那邊也留下一部分,多半都收藏在澳洲淨宗學院。弘一大師的考據,周朝的一尺,大概現在合我們的市尺六寸,這差距就很大,它的一丈就是現在六尺。丈六金身,這就講得通,大概現在的高度一八0、一九0,大概就是這樣的,這是個高個子,高不是太多。由旬,說法都不定,印度每個國家有它自己說的長度。

 

  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我們可以相信。「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裏」,這《無量壽經》上佛說的。「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兩個一比,佛太高,樹太小,很不相稱,但是經上確實有這個字樣,誰也不敢改動。下面念老給我們折衷來說,「實則此亦無礙」,實實在在講,怎麼說也沒有什麼妨礙。「種種說量」,這個量就是度量衡,「皆隨眾生機宜,故不拘於一格」,我們不要執著這些。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叫城邦國家,部落,小國只有二、三十裏;換句話說,就是比較大一點的村莊,他居住在那一方,它就是一國。鄰居二、三十裏出去,就出了國界,另外一個國家。你看中國在周朝時候,中國的版圖不大,北面黃河流域,南面長江流域,還沒有達到珠江,也就是現在講的中原這個地帶,多少個國家?八百,八百諸侯。大國,一百里是大國​​;小國,二、三十裏,真的是現在一個村莊。現在一個鎮,比以前一個國都大。

 

  中國古時候的文字,諸位要是去研究,很多種不同的寫法,是不是造字人造的?不是,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人寫法,多一劃、少一劃不一定。你看用得最多的壽字、福字,一百多個,一、二百個,你去搜集,那是什麼?各個不同地方寫法,很複雜。統一文字,秦始皇,完全用小篆。像鐘鼎、甲骨,那地方的就很多,各個地方不一樣。秦統一之後,統一文字統統用小篆。中國的典籍靠這個保留下來流傳到現在,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草書,就有很多種流派。「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故不拘於一格」,這個說法好。「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廣狹自在玄門,《華嚴經》所說的。廣狹無礙,廣能容狹,狹也能容廣,大能容小,小也能容大,互相沒有妨礙,這就講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無障礙的法界。

佛學與科學印證

科學家今天發現這個,了不起!這是佛在經上講過的,佛說用我們的意識,就是思想,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這兩個都是管思想的,一個是思,一個是想。思是第七識,末那,想是第六意識,打妄想,就這兩樣東西。思想在佛法講是兩個,一個第六識、一個第七識,是兩個。它們所緣的力量太大了,它對外能夠攀緣到宇宙,宇宙的邊緣它能攀緣到,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阿賴耶就是三細相,就是物質、精神跟自然現象,從哪里來的它能緣得到。現在科學家緣到了,物質講得清楚,跟佛一樣,精神講得沒有佛講得清楚,自然現象也都沒講得清楚。佛經是高等科學,科學所講的出不了佛經的範圍,佛經上所講的,科學還沒有做到、還沒有發現。

 

  科學家講的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他講的資訊就是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如果從四分上來說,能量是阿賴耶的自證分,阿賴耶的自證分是能量,資訊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科學家能夠做到這裏。宏觀宇宙,研究宏觀宇宙的,他的報告說,用現代最先進、最精密的儀器去觀察,實際上只能觀察全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不見了。這是宏觀宇宙的報告。微觀世界的這些量子力學家,他們的報告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都知道。宏觀宇宙,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到哪里去了?他不知道,我們知道。到哪去了?用淨土宗的說法,它回常寂光了。回常寂光你怎麼知道?你找不到。為什麼?常寂光裏沒有現象,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沒有自然現象,你當然找不到它。換句話說,科學家能夠找到實報土,他找不到常寂光。

 

  我們相信,科學再有二、三十年的進步,肯定會承認佛教是高等科學,不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是大科學家。方東美先生當年介紹給我的,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哲學家,現在我們發現釋迦牟尼佛是科學家。他一生所講的,我們把它分為五大類,五個科目,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是普世教育。教人做好人、行好事,能夠帶給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輝煌,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能達到這個目的。再向上提升,那就是科學跟哲學,都到了登峰造極。了不起的大學問!沒人知道,真可惜。

《了義炬》簡介:

《了義炬》簡介:

 

 

教法與證法

 

世親菩薩說:“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分為兩大類——教法與證法。”關於教法和證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從廣義上講,對佛法進行聞思、研究、辯論以及討論等行為,都屬於教法;教法主要以聞思的方式來維持佛法、弘揚佛法。

 

而閉關修行,或是從具德上師那裏得到傳承,並按照上師的指導念佛、禮拜、打坐等,則屬於證法;證法注重的是實踐修持,以修持的方式維持佛法。再簡單一點說,聽到一句佛法,即是教法;做到一句佛法,即是證法。

 

當然,教法和證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並且互相依存。倘若只追求教法而忽視修證,就會像“鸚鵡學舌”一般,雖能言語卻不懂言語的意思;如果只追求證法而輕視教法,就會像“盲人行路”,雖能往前挪步,卻看不見方向和各種情況,危險異常。也就是說,對於我們學佛而言,沒有教法就得不到證法,沒有證法也得不到教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教法與證法融合在一起,先學習佛法、慢慢思考,再去實修,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所提到過的“聞思修”。

 

修行建立在思考上,思考建立在聽聞上,三者既有先後順序,又可以同時進行。我們學習教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法,也就是修正自己、解脫輪回、證得佛果,以這樣的動機來學佛,教法與證法便可以同時得到了。

 

學習佛法,最為重要的其實是當下,並不一定要學習完全部的教法,也不一定要歷經多年閉關修行才能得到證法。一位真正的修行之人,或許只需聽聞四句教法就已足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然後依照它去實修,把內心的煩惱儘量去除,這就是證法。

 

現在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要按照《了義炬》去實修,就必須先從教法的角度瞭解它的內容。

 

單從字面意思去看,《了義炬》的內容似乎並不艱深,因為文中並沒有涉及到“空性”、“中觀”等相對比較複雜的內容。但它真實的含義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反而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佛法亦是如此。同樣的內容由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不同,最終被理解的程度也不同。

 

譬如,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的《了義炬》、巴珠仁波切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等書,初學者看來,會覺得頗容易理解;而成就者看來,反而會覺得其中諸多奧義還無法完全理解。

 

面對大海一般深奧、天空一般無邊無際的佛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教法與證法互相配合,不斷深入,才能真正學有所得。若是真心祈望解脫輪回的苦痛,修得佛果,在研究《了義炬》的同時則務必要按照它的內容進行實修。

 

 

*     *     *

 

《了義炬》的作者

 

 

《了義炬》的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生於1813年,於1899年圓寂,是雪域藏地近代持教大師之首,猶如寶幢頂珠般崇高無上。

 

他智慧圓滿,以淨觀之寬宏視野無分別地看待所有教派;他通達佛陀所有經典,把所有佛法進行了濃縮與歸納,再以大慈大悲之心傳承下來。

 

他是利美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宏法利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偉大事業,他編寫了佛教巨著《五巨寶藏》等一百多部經卷,令噶舉,寧瑪,薩迦,覺囊等教派浩瀚的傳承法教繁榮興盛,在實修傳承祖師教法瀕臨滅絕之際,使這些法得以複生。此外,他還撰寫了醫藥,曆算等大小五明之釋論及指引等著作,令後世學者大開眼界。

他依止過來自所有教派的三十五位善知識,其中包括根本上師貝瑪寧傑旺波,以及嘉華特秋多傑,巴沃祖拉確嘉,蔣揚欽哲旺波,鄔金秋吉德千林巴等五位。當時在雪域西藏可獲得的教法,似乎沒有他未曾聽聞過的,這令他成為佛法的殊勝寶藏。他的一生中大半的時間隱居于山林,圓滿了百部新舊密乘的修誦,直接顯明的通達金剛密意的證境,成為實義傳承黃金珠鬘中的上師。

 

《了義炬》是他撰寫地又一部完整無缺、正確無誤的佛法教義。此教義可以讓我們解脫輪回之苦,獲得圓滿佛果,書中可謂字字珠璣、價值無量。若能認知到《了義炬》的巨大價值,定會生出一種歡喜心,而以歡喜的心態來聽聞《了義炬》,哪怕只聽到一個字,對我們的生生世世也會有異常大的益處。

 

對於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來說,《了義炬》是必須要學習的,而且還要反復溫習。它是佛教的精髓,也是傳承上師的訣竅,學習的人不但能獲得無比的加持,更會讓自己迅速覺悟和成就,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不僅如此,藏傳佛教特別強調四加行的修習,如果沒有學過《了義炬》,四加行就將無法修習。

 

 

佛學常識

佛法所講求的是戒定慧三學,淨土宗也不例外,我們信願持名,這就是戒律。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真正相信,願意往生,這個願望非常懇切。有信、有願就是菩提心,本經裡面講「發菩提心」,真信、真願就是發菩提心。怎樣去?下面有一句話,「一向專念」,向是方向,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經要不要念?果然真信了,經念不念沒關係。念經的目的何在?念經目的是修定。但是念佛也是修定,如果念佛不能攝心,就讀經,讀經不能攝心,聽講解。真正聽懂、聽明白了,死心塌地就在這一門上,這問題就解決了。死心塌地時間久了就得定,這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再有一段時間,就能開悟。這個原理通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不離這個原則,持戒、修定、開悟。

人為什麼不能開悟?因為你的心亂了,你的妄想多,你的雜念多,你的疑惑多,所以你不能得定。不能得定當然你就不能開智慧,不開智慧,你對於這一切法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你沒有辦法選擇,叫擇法眼,哪個法門我學起來容易,我能夠學,具足這個條件,我能成就,你就選擇這個法門。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387
我學佛六十二年,選擇淨土法門是後面的三十年,換句話說,前面三十多年我還沒有選定淨宗,興趣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愈學愈覺得自己智慧、福德不夠。老師勸我學這個法門,勸我多次,我非常感激。這個法門我有把握,我真的有信心,我不懷疑。我真想往生,念念都想往生,這個世間太苦了。有人說見佛,我相信,為什麼?我也見到阿彌陀佛,只有一次,時間不長。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接我,我不知道,反正我的壽命是延長了。壽命延長應該是要我在這個世間多幫助一些人,幫他們生起信心,幫助他們發願求生淨土,大概就為這個事情。畢竟我六十多年沒有離開經本,沒有離開講台,說話大家比較容易相信,不是隨便說的。所以希望大家要堅定信心,要堅定願心,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搖。他怎麼說是他的事情,我不受外頭環境幹擾。

  譬如這一部會集本,你看前幾年,國內、國外反對的人有多少,批評的人有多少,多少人依會集本修行的人放棄了,改學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我讀過、我學過,我在台中學《無量壽經》就是用的康僧鎧的本子,那時候沒有看到會集本。以後看到這個本子,我把康僧鎧的本子放下,專學這一本。它說得詳細,它說得圓滿,文字不生澀,容易懂。再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我肯定這個本子能度世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脫離苦海,往生極樂。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387

所以你要問我,我現在年歲大了,距離往生的日子愈來愈近,我其他的全放棄,世出世間法我統統放下,我每天就是這一部經,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看,沒有第二個本子,一門深入,給大家做個好榜樣。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跟《無量壽經》上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意思,他講得更簡單,更容易懂。真信切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無比殊勝,誰說的?這部經上說的,你真正把這部經參透,把念老這個註解看熟,你就相信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比不上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六個字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

 

  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這是我們第八代的祖師,《竹窗隨筆》裡面有一段文字,佛門叫公案。有人向大師請教,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祖師,向他請教,你教別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別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你自己呢?我自己念阿彌陀佛,不念南無。人家問:為什麼?他說:別人未必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加上南無,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皈命的意思,加上這個好;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我就是這個願,其他的願我都沒有了,南無這個客氣話就不要了。經上世尊說「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上沒有加南無的,南無是皈依、皈命、禮敬,是這個意思。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387

所以他自己決心求淨土,就不用這些客氣,直截了當的就一句佛號,蓮池大師給我們做榜樣。蕅益大師是第九代,私淑蓮池。怎麼叫私淑蓮池?他修淨土法門是跟蓮池大師學,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跟什麼,我們就知道,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在,他是根據這一本。晚年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什麼都放下。

 

  一定要專、要精,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如果你用心不專、不精,精就是不雜,專就是專一,不但不夾雜世間法,連佛法都不夾雜。《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又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今天把心放在一處,就放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有真信、有真願,這就是菩提心具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執持名號,決定得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本經專門講往生,還在後面,第二十三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這幾品專講念佛往生。我們今天是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介紹極樂世界的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在介紹這些。極樂世界一切法都能如人意。換句話說,我們世間人常講心想事成,這是一個願望,不是真的。但是在極樂世界確實心想事成,它不是假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在極樂世界完全實現。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387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任何一個法門,成就都不容易,所以我們把它分成兩階。四弘誓願,我在二、三十年前就說,四願我只修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就是一願,為了要圓滿這一願,後面三願必須要成就,如果不成就,這一願你做不到,你那個願是虛願,假的,不是真的。為了這一願要落實,自己不能不成就。我要度眾生,先度自己,自己沒度不能度人,所以後面三願是自度。度自己第一個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如果有煩惱,法門是學不成的。佛陀、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斷煩惱,教我只學一門。學一門容易得定,學兩門就會有妄念,學三門妄念更多,得定不容易,你要學一點知識可以,你要得念佛三昧不可能。真正要得三昧是一門深入,一門可以得定。得定之後智慧開了,智慧開了才能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印光大師開示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西曆8月殊勝日

西曆8月殊勝日


藏曆六月二十五,西曆81,一切女性本尊及空行母會集薈供日、供養龍王日、煙供火供吉祥日

 

藏曆六月二十八,西曆84,十齋日


藏曆六月二十九,西曆85,大護法及一切勇父護法會集薈供日、供養龍王日;十齋日


藏曆六月三十,西曆86釋迦牟尼佛節日,作何善惡成九億倍、布薩誦戒日、煙供火供吉祥日;十齋日


藏曆七月初一,西曆87,禪定勝王佛節日,作何善惡成百倍;十齋日


藏曆七月初八,西曆814,藥師佛節日,作何善惡成千倍;十齋日


藏曆七月初十,西曆816,蓮師薈供日;千劫佛節日,作何善惡成十萬倍

 

藏曆七月十三,西曆819,大勢至菩薩聖誕(漢傳)

 

藏曆七月十四,西曆820,十齋日


藏曆七月十五,西曆821,阿彌陀佛節日,作何善惡成百萬倍;佛歡喜日(盂蘭盆會);十齋日


藏曆七月十六,西曆(無)

 

藏曆七月十八,西曆823,觀世音菩薩節日,作何善惡成千萬倍


藏曆七月十九,西曆824,十齋日

 

藏曆七月二十一,西曆826,地藏王菩薩節日,作何善惡成億倍

 

藏曆七月二十四,西曆829,十齋日


藏曆七月二十四,西曆(閏)830,十齋日


藏曆七月二十五,西曆831,一切女性本尊及空行母會集薈供日、供養龍王日、煙供火供吉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