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3 月 2011

《你是幸運的》

你是幸運的,但是你有時忘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明就仁波切,教你發現你的幸運,開發你內在最大的能力,記起心靈密碼,提領你生命中最大的財富。

只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

在克服障礙的過程中,你會得到喜悅。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脆弱與不完美的感覺之中,蘊含著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關鍵。如果我們能面對生命中的煩惱和難題,就會找到內心與外在的安樂。如果我沒有面對我大部分年輕時的恐慌和焦慮,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我永遠不會有勇氣或心力搭飛機和環遊世界,並坐在一群陌生人前傳達智慧。這智慧不只是來自於我的體驗,也是我的指導老師們,那些真正偉大成就者的體驗。

開展佛性,開展成佛的潛能

我們都是佛,只是沒有認出來。文化薰陶、家庭教育、個人經歷,以及靠神經元記憶庫,去分辨和評估當下體驗及未來希懼的基本生理傾向等等,局限了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觀點。

旦你承諾要開展自身佛性的覺察力,你一定會開始看到你每天的體驗都在轉變。本來會困擾你的事情,逐漸失去影響力。你會更有直觀的智慧、更放鬆和更真誠。你會開始瞭解障礙是成長的機會。當局限和脆弱的幻覺逐漸消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心深處,真正偉大的自己。

最棒的是,當你看到自己的潛能,你也會開始認識身邊每個人的潛能。佛性不是少數幸運者才能擁有的特質。真正認識佛性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如此平凡——你會知道所有生命體都有佛性,只是並非每位眾生都能認出它就在自身中。所以,當有人對你咆哮或用其他方法傷害你,你不會緊閉心門,反而更為開敞。你知道他們不是「無聊份子」,而是如你一般,一個想要快樂和平靜的人。他們做出無聊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認出自己的真實本性,而且被脆弱和恐懼弄得不知所措。

從發願開始

你可以先從簡單的發願開始,發願自己會修持得更好,以更大的覺察與洞見去面對一切,並且對他人更敞開你的心胸。決定你是痛苦或平靜的唯一因素,就是動機。智慧與悲心是同步進展的。當你愈專注,愈深入檢視對境,會更容易生起悲心。當你為別人更敞開自心,你所有的行持就會更有智慧和更專注。

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在任何時刻,你可以選擇追隨強化「我自己是脆弱而受限的」那些念頭、情緒和感覺;或者,你可以憶持自己的真實本性是清淨、無限和不會受傷。你可以一直沈溺在無明的昏睡中,或者,你可以憶持自己一直是覺醒的。無論是哪一種選擇,你都在表達真實本性的無限本性。無明、脆弱、恐懼、生氣和慾望都是佛性無限潛力的表達。無論選擇什麼都沒有對錯。佛法修持的成果,純粹就是認識所有的煩惱只不過是我們的不同選擇,因為我們的真正本質是無限的。

我們選擇無明是「自己的選擇」。我們選擇覺醒也是「自己的選擇」。輪迴與涅槃純粹是不同的觀點,端視我們選擇要如何檢視並認定我們的體驗。涅槃並不神秘,輪迴也沒什麼不好。如果你決定要根據過去經驗去認定自己是有限、憂慮、脆弱或害怕,你只要瞭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用不同方式去體驗自己的機會,一直都在。

走向陌生但有光的地方

大體上,佛教的修行之道,提供了「熟悉」與「實用」兩種選擇:維持熟悉的念頭和行為習性,當然會很舒適和穩定;如果要跨出舒適熟悉的領域,必須走向可怕和不熟悉的領域——那不舒服的灰色地帶,就像我在閉關時的體驗,你不知道是該回去熟悉但令人害怕的地方,還是直接走向純粹只是因為不熟悉而心生恐懼的地方。

和折磨自己的關係,分手吧

當你選擇要認出自己的潛能,心中會有不確定感。好幾位學生告訴我,那就像要結束一段折磨的關係。放下這段關係,會有不捨與失敗的感覺。

割捨一段折磨的關係,與進入佛法修持之道的主要不同是,當你進入佛法修持之道,你等於是結束了跟「你自己」的折磨關係。選擇要認出自己真正潛能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像過去那麼經常的輕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更積極與光明磊落,你是那麼自信和慶幸自己是活著的啊!

同時,你開始瞭解周圍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潛能,無論他們自己是否知道。你不會視他們為威脅或敵人,你能感同身受他們的恐懼和不快樂。你會自然的著重替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著重在問題本身。

選擇看著煩惱,而非被煩惱綁架

終究,喜悅的智慧來自於你選擇「覺察煩惱」引起的不安,還是選擇「被煩惱控制」的不安。如果你單純安住在覺察念頭、感覺和感官知覺之中,並瞭解它們是你身心交互作用的產物,我不能保證你會永遠的快樂。反而,你用這種方式看自己還有可能會非常不愉悅。

幫自己度過磨合期和撞牆期

這種情況同樣會發生在新事情上,像是到健身房、新工作的開始或節食。開始的前幾個月總是困難的。你為了掌握新工作而需要學習所有技能,是很辛苦的;你要激勵自己去運動,是非常費力的;每天要吃得很健康,是相當不易的。但是,一陣子過後,愈來愈容易了。你開始覺得很愉快、很有成就感,整個自我的感覺開始改變。

禪修也是一樣。前幾天也許會覺得不錯,但是,可能一個星期之後,修持成了折磨。你找不到時間修持,禪坐並不舒服,你無法專心,內心倦怠。你面臨瓶頸,就像跑者想要多跑半英里,身體說:「我辦不到。」但心裡卻說:「我應該要這麼做。」兩種聲音都令人不愉快,我們無法滿足兩種要求。

佛教通常會提到「中道」。它提供了第三種選擇。如果你連一秒鐘都無法專注在聲音或燭火,那麼你無論如何就應該停下來,否則,禪修就成了苦差事。你最後會想:「噢!不會吧!現在是七點十五分。我必須坐下來培養覺性。」用這種心態修持是不會進步的。不過,如果你可以再繼續一、兩分鐘,那麼就繼續下去。你會有驚人的發現。你會察覺在抗拒的時候,你不想承認的念頭和感覺就會出現,或者,你會發現安住自心的時間,超出了預期,光是這樣就讓你對自己更有信心。

看著自己的心,也看見了一切有情的心

但是,最棒的是,無論禪修時間的長短,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佛教禪修中的每個技巧,終究是在增長悲心。每當你看著自己的心,你就不可能看不見周遭人跟你的相似之處;當你發現自己渴望快樂,你就不可能看不見別人也有同樣的渴望;當你清楚看到自己的恐懼、瞋恨或厭惡,你就不可能看不到周遭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恐懼、瞋恨和厭惡。

 

「止‧觀」是通往覺悟的二扇大門

一切修持的根本即是「止」,證悟實相的道路即是「觀」,止與觀即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基與精華。

創古仁波切將藏傳佛法的心要教導止觀禪修,以循序次第、歷史典故、經論依據、旁徵博引、以及經驗傳授等方式,讓教法精華全面且清楚的呈現在弟子們面前。

「止觀禪修」是創古仁波切以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知識寶藏》做為開示的基礎,涵蓋了大、小乘和金剛乘對禪定的見解及修持方法,如百科全書般廣博。

尊貴的創古仁波切在兩次開示中,循序漸進地闡釋兩種主要的禪修——「止」和「觀」,深入淺出導讀經典中對禪定的見解及修持方法,更舉出鮮明的例子,讓初機者易學易懂,身體力行。

為何要修持禪定

修持禪定和「熟習」或「熟悉化」的過程非常類似。因為即使有時候禪修進行得並不好,修持者仍然要繼續修持下去。障礙及問題時常會升起,但是,只要繼續下去,使自己習慣于禪修,禪修終會變得自然、容易。

三摩地包括「止」的禪修和「觀」的禪修,即梵文所稱的「奢摩他(śamatha)」和「毗缽舍那(vipaśyanā)」。得受這兩種禪修的教導之後,我們必須用理智加以分析而徹底的瞭解。

在瞭解這兩者之後,我們還必須實際去修持禪定,如此,我們所學習的一切才能被心所吸收。否則,縱使我們的佛法知識非常豐富,若不瞭解「止」、「觀」的禪修,我們仍然無法真正獲益。

創古仁波切說:「我在歐洲及北美洲各地弘法時,許多人告訴我他們的私人問題——心理問題、生理問題、財產問題、以及工作上的不快樂……等等。儘管問題的類別不勝枚舉,答案卻都是一樣的:使自心平靜、平和,並開展瞭解實相的層次及智慧。所以,世俗快樂的根源是修持「止」和「觀」。」

「止」和「觀」的要義  

「止」實際上是心專一地安住於一個物件或對境上,所以沒有許多念頭升起,心因而變得非常穩定及平靜,而安住于平和之中。「止」的藏文是「息內(shi-ne),意為「平和」、「平靜」,所以,「止」就是「安住于平和之中」。

僅只使心保持專一並不是「止」的禪修,因為在真正的「止」當中,專注的物件應當是正面的。負面的對象會使貪執、瞋恚或愚癡等煩惱在心中升起,使心無法平靜地安住於事物上,將心安住在正面的物件上,心才能安住于平和之中。

修持「止」可防止許多念頭的紛紛升起。我們或許會認為「止」是一種無念的狀態,甚而像是一塊石頭般。這是不正確的見解,因為在「止」的禪修中,心不僅非常平靜及穩定,也非常清明,因此能分別及辨識一切現象,並把一切事物看得非常分明。這就是「觀」或「毗缽舍那」,它是經由「止」而開展出來的。

「止」和「觀」雙修的必要性

行者或許會認為單獨修「止」,或只修「觀」而完全不修「止」是可能的。事實上,不論行者修的是佛教的哪一乘或派別,一定要同時修持「止」和「觀」。

西藏人過去用來照明的酥油燈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例證。酥油燈的光非常清晰、明亮,但是它必須具有穩定、不被風吹動的特質,才會放出明亮的光;如果燈的火焰不光亮或不穩定,我們就看不到黑暗中的事物。

同樣地,若要看見現象的真實本性,行者必須有清晰的瞭解,並能將心持久地專注於對象上;如果其中任何一項缺失了,事物的本性就無法被覺受到,行者必須同時具有「止」(不動盪的燈焰)及「觀」(明亮的燈光)。若兩者兼具,行者就擁有專注於任何事物的全然自由,能淨除一切煩惱染汙,並開展所需的智慧。

禪修時,心或一般意識被收攝、融入根本識或阿賴耶識中,例如,如果我們把波浪當做是念頭,根本識是海洋,那麼,波浪起源于海洋,升起之後,又消逝于海洋之中。密勒日巴(Milarepa)的一首歌中即敍述道:心顯現的方式就如同海洋顯現的方式一樣,波浪會回到海洋中安住,如同念頭會回到心中安住一般。如此,念頭只是心的顯現或變幻而已。所以,念頭自心升起,因為它們來自心;因此,從根本識升起的風平息時,心就變平靜了。

所以,「止」的究竟形式就是使念頭沒入根本識之中,心因而變得很穩定、很放鬆。換句話說,倘若行者有很多念頭源自根本識,禪修時,他必須更加努力地把這些念頭收攝回來,融入根本識無間、無礙的明性中,如此,行者將會有一個放鬆及平靜的心

禪修的成果

佛陀說過:做任何禪修都是非常好的。例如,他說:即使某人只具有他將要去何處及做什麼的念頭,雖然他尚未到達此處或做任何事,這個念頭也將會帶來有益的結果,同樣的,只是想到未來的修持,也將會帶來好的結果。一般而言,只是往禪修地點走一、兩步,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利益,但是,根據佛陀所說,這終究會帶來有益的結果。

所以,我們的禪定修持是非常有益的,我們不應該認為由於我們缺乏如同密勒日巴的大精進力,修持禪定就沒有意義或不會有利益,這是不正確的看法。

穩定、持續地修持禪定非常重要,但若只是在一段密集期間內精進地修持,然後因為沒有成果而放棄,反而不當。我們需要的精進力是恒久、不變的精進力,這種精進力能讓我們保持修持的持續性,同時具有這種精進力及不執著任何禪修覺受,至為重要。

 

[禪宗故事] 安心、懺罪與解脫

[禪宗故事] 安心、懺罪與解脫

出處: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放出溈山水牯牛,無人堅執繩鼻頭。

綠陽芳草春風岸,高臥橫眠得自由。

百丈懷海禪師

 

太和十年的十二月,河南嵩山大雪紛紛,天地蒼茫,一片銀裝素裹。

 

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禪師為了求法,不避嚴寒,冒著風雪來到了嵩山少林寺。他要拜訪的是那位不遠萬里,泛海東來的印度高僧菩提達摩。

 

當神光禪師來到達摩的面壁岩洞時,達摩祖師正在神遊太虛,修習禪定。神光不敢打擾,便肅立在風雪之中,靜待達摩從定中醒來。室外的大雪紛飛,不久神光禪師身上便披滿了白雪,儼然成了雪人。

 

達摩祖師自定中悠悠醒覺,見到神光禪師靜立雪中,便問:「你一直站在雪裏幹什麼,究竟有什麼心願?」

 

神光回答:「願師父您教我佛法。」

 

菩提達摩說:「三世諸佛為求無上妙道,不惜花費千萬劫的時間去修行。憑你這點決心就想得到佛法,恐怕是很難如願的。」

 

神光見達摩不肯傳法,便揮刀斬掉自己的左臂,以明自己求道的決心。

 

達摩祖師見神光的求道之心如此堅決,為之感動,便收下這位立雪斷臂的弟子。

 

那時,神光問達摩祖師說:「弟子心中不安,請師父為弟子安心。」

 

達摩回答:「你拿心來吧。只要你把心拿來,我便與你安心。」

 

神光心中一楞,突然悟到了很多,立即回答:「弟子找了好久,可就是找不出心來。」

 

達摩祖師微微一笑,說:「假如你能找到的話,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好了,我已給你安好心了,你知道了嗎?」

 

神光心中的不安經達摩一問,早就消失了,他高興萬分,連忙回答:「弟子明白了。」

 

禪中道義

 

「不安、罪孽、束縛」,一切感受都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心境。看不透,人便會為之牽累,終日痛苦不堪;若看透了,則可超越它們,過一種逍遙自在的快樂生活。

 

人生於世,誰能沒有痛苦、不安、抑鬱和憂愁,各種束縛限制必會縈繞在你的周圍,伺機在你心中掀起巨浪波濤。倘若沉溺其中,為之所累,那樣的人生還有何歡樂可言。「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一個能自制的人,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獲得不被外在環境所動的真正自由。

夢參老和尚:看破財色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劃得來嗎?那時候,我住在廈門大學附近,這期間廈 門大學發生幾件事情,有一位男生跳海,一位女生跳樓。他們愛情怎麼樣,當然不管了,反正是為了情。兩個人,一個是讀外語的,一個是讀科技的,畢業了得受國 家分配,你要找工作,國家給你找。一個分配到雲南,一個飛到河北,這兩個人就不能結婚了。

 

這一離離很遠,大學畢業了,想不開,一個就跳海,一個就跳樓。有 些人還表示贊成,說他們為了情死,是演紅樓夢。他不曉得紅樓夢是一部道書,林黛玉最後變成草,賈寶玉還變成石頭,只是頑石而已。那是假的、虛幻,最初就告 訴你虛幻、假的,你認識不到,當成真的,這樣就死了。

 

有些學生問我:「他們為情而死,死了之後該會很好吧?」我說:「他們都下地獄,下地獄像射箭那麼快,比他殺快得多。」密宗的中陰身也講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不詳細講,這就是迷色。

大家想一想,這兩種都叫迷,一個迷財,一個迷色,大家要看破。看破了之後,你才能夠解脫。財色是生死根本,你要想解脫,一定要看破財色。

 

這些問題在《阿含經》、《俱舍論》講得非常之多,學《華嚴》的人不講這些?《華嚴》就是從這 個開始啊!看看〈淨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問了一百一十種問題,文殊師利菩薩就答四個字「善用其心」。你的心,要會用,別迷到財色上。怎麼用法呢? 如果不理解了,你把〈淨行品〉念一念,有一百四十一願,見什麼發什麼願,不是成佛就是度眾生,,一百四十一願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總義就是「善用其心」。

 

現在我們聞到佛法,隨時緣念佛、緣念法、緣念僧,這就叫修行,就是「善用其心」。看到罪惡的事情,你躲開一點。自己那些不好的念頭,對人家沒利益,對己又有害,絕對別做,絕對別起這個念頭。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害,一定要做。學佛的人,要把一切眾生擺在前頭。

 

現代進步的社會,民 主文明的國家,都標榜著為人民服務,全世界都是這樣子。我走過的國家還少了一點,我所看到的國家當中,很少是為人民服務,反而是顛倒過來為己服務。不論廣告說得多好,處處為人著想,其實為我賺錢,很簡單。

 

我們可以看看事實,我們要看做的、看行的,不要聽說的。所以我勸大家,不要聽我說的,我說這 個你要去做,或者我也得去做。誰要這樣做,我們就認為他是佛子;誰沒這樣做,不是佛子。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怎麼來判斷呢?就是依著佛所說的話,看他所行 的。我們不要聽說的,我們要看做的。他要是這樣做,絕對能成道,也絕對入道;不這樣做,入不了道。每位道友,你要想離苦得樂,你要想得到佛菩薩加持,一定 要做。

 

「你說那麼多名相,我記不得!」你記得佛、法、僧就成了。「那麼多修行,我入不去!」你就念 佛、念法、念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你就這樣念,你就成了,一定能入道,你會開智慧的。開了智慧,你再看經,自己看自己就懂得。佛經就是這樣, 跟世間典籍不同。如果不懂,你念,一遍沒懂念兩遍,兩遍沒懂念十遍,十遍沒懂念一百遍。

 

若我求地藏菩薩、求觀世音菩薩,我念十聲不行,念一百聲不行,念一千聲不行,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念到一百萬聲,有點熱呼氣兒,一直念下去,絕對加持你。

 

淨空法師:幫助沒有學佛的人種下佛種

佛的同學一定要發這個心,就是說幫助一切沒有學佛的人種佛種子,這個種子怎麼種?我們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他聽到了,種子種下去了;我們身上帶阿彌陀佛的 像,他看到了,種子種下去了;我們手上戴一串念珠,他一看念珠,他就想到這是佛教,佛的種子種下去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你要會,你幫助許許多多人成佛, 你怎麼能不成佛!

 

早年,說這個話大概四十多年前,我參加台中李老師的大專佛學講座。以後我也參加道安法師在台北中國佛教會辦的大專佛學講座,那個講座辦得很成功,每個星期天上課,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不容易。台灣從新竹到基隆這一帶學校來參加講座,大專學生八百多人。

 

我就教這些同學,你們要幫助所有同學給他種佛種,怎麼種法?你們念書不都有課本嗎?課本,課本一般人都寫名子,我說你不要寫名字,你寫上阿彌陀佛。你每個同學看了這本書,阿彌陀佛,他就會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是你的書,人家佛種子種下去了。

 

手上戴串念珠,不怕同學笑,開玩笑也沒有關係,他看到,佛種子全種下去了。你們學校老師、同學全種了佛種,你天天在那播種,應該這樣做法。

 

位要曉得,佛陀教育是名符其實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麼?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九界眾生沒有例外,都把它當作主要的教育。你能把這麼好 的東西介紹給大家,首先介紹給你的家人,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介紹給你的鄰里鄉黨,介紹給社會,介紹給大眾。讓他心裡面有一個佛字就行了,有個阿彌陀佛就 更好,更殊勝

 

 

聖嚴法師—教育與禪修

社會變遷下,青少年涉及暴力的事件越來越多,犯罪率也日益增加,有許多老師或教育人員,在處理暴力事件的過程中,常常有很深的挫折感與無奈感。

 

法鼓山有許多從事教職的信眾,他們也常常問我說:「師父,怎麼辦啊!有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辦法,可以改善這種情況?」他們都希望將禪坐推廣到校園,用以導正學生的某些偏差行為,甚至把佛法應用到教學上,協助學校教育發揮最大的功效。

 

有二句話:「用慈悲關懷別人,用智慧照顧自己」,用慈悲處理人、對待人;用智慧處理事、對待事。世上沒有壞人,只是會做壞事,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們應有此 胸襟才對;用慈悲與智慧來面對今日的社會現象,就不會感到那麼絕望和無奈。而且整個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風氣形成的原因也是錯綜複雜,非學校單方面所能掌 控,亦非一個學校或一個地區可改善。所以更積極的作法應該是:改善社會風氣,創新社會風氣,帶動社會風氣。

 

首先,從人心、人性來改善,由點漸漸推至全面,由暫時到永久。並且由宗

教界及教育工作者本身做起,再帶動家人、工作環境乃至整個社會,漸次擴大。若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就我所知,現在臺北有幾所高中教學生禪修打坐,效果不錯。但是在推動時,應該先使他在價值觀念上有所體認和釐清,才會有真正的成效,否則只是做做表面工夫,內在心靈上沒有感受,一旦出了校門,所學得的禪修觀念勢必蕩然無存,原有的問題還是會再發生。

 

教育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大家長期來共同推動,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倒要有百年樹人的心理準備,想要推動禪修也不是只有在禪修時,或親近師父時才做,否則風氣過後又沒有了,終究還是應該靠大家長時間共同的努力。

 

淨空法師: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

你用什麼心去看,外面境界就隨你的心在變,境隨心轉。

 

講到最小的境界,就是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健康狀況、面貌不同,看相的人說各隨其心。相貌是你心變的,你的意念變的,你要是肯好好的修,相貌會轉變,一般講大概三年真的變了。你天天念阿彌陀佛,三年之後你的相就像佛相一樣;天天念觀音菩薩,三年之後你的相就像觀世音菩薩,相像,身體也像。

 

也許同學問我,我念佛十幾年二十年,怎麼相貌還沒變?有人說我念觀音菩薩念了一輩子,相貌為什麼不像觀音菩薩?那是因為你不會念,所以念一輩子也不像。如果會念,不會超過三年。

 

什麼叫會念?什麼叫不會念?會念的人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叫會念;不會念的,他有懷疑、他有夾雜、他會間斷。你們自己想想對不對?你是不是有懷疑?是不是有夾雜?是不是會間斷?這不會念。

 

會念就會變,不會念他就不變。有真會念的,真變了,證明佛在經上講的相隨心轉,一點都不錯。我們的體質也隨心轉,再擴大,社會隨我們的心念在轉,地球也是隨我們心念在轉。

 

 

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五)

7. 皈依 7. 皈依
关于入佛之先在于皈依三宝,本论说: 關於入佛之先在於皈依三寶,本論說:

世神身陷轮回狱,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护佑不负众,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神身陷輪迴獄,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護佑不負眾,皈依三寶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些世间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轮回的牢狱中,并被业和烦恼的铁链束缚,因而不论他们有多大的神通,都没有能力解救任何一个众生出恶趣和轮回的苦难。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世間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輪迴的牢獄中,並被業和煩惱的鐵鍊束縛,因而不論他們有多大的神通,都沒有能力解救任何一個眾生出惡趣和輪迴的苦難。 佛法僧三宝是惟一能够解救众生出轮回苦难的、使一切皈依者永远不失望的、最神圣的怙主。 佛法僧三寶是惟一能夠解救眾生出輪迴苦難的、使一切皈依者永遠不失望的、最神聖的怙主。 皈依三宝,一切拜托三宝,是佛子菩萨们的实践之一。 皈依三寶,一切拜託三寶,是佛子菩薩們的實踐之一。
《入行论》中说:佛法僧是众生的怙主,是为解救众生出轮回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难的神通极大的怙主。从今以后决心一切拜托佛法僧。 《入行論》中說:佛法僧是眾生的怙主,是為解救眾生出輪迴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難的神通極大的怙主。從今以後決心一切拜託佛法僧。
所谓众生的怙主是指对所有众生一样慈悲,没有亲疏之分。 所謂眾生的怙主是指對所有眾生一樣慈悲,沒有親疏之分。 不论这个生灵是不是对三宝供奉过,三宝都一样地一心为护佑所有众生而努力不止。 不論這個生靈是不是對三寶供奉過,三寶都一樣地一心為護佑所有眾生而努力不止。
所谓神通极大是指三宝都是自己已经从恐惧中摆脱出来的意思。 所謂神通極大是指三寶都是自己已經從恐懼中擺脫出來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难是指善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難是指善於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意思。
我们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这四种特点的人。 我們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這四種特點的人。 只有佛才具有这四个特点。 只有佛才具有這四個特點。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备这些特点。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備這些特點。 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因此必須、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同样,佛所讲述的佛法以及追随佛陀并实践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对象。 同樣,佛所講述的佛法以及追隨佛陀並實踐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對象。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脱者的皈依处。至于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为佛门弟子等等。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脫者的皈依處。至於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為佛門弟子等等。
归结起来,正像《现观庄严简论》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体的话,那么这三干大世界都装不下它。 歸結起來,正像《現觀莊嚴簡論》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體的話,那麼這三干大世界都裝不下它。
假如不虔诚地信奉三宝的话,就难以获得这些功德。 假如不虔誠地信奉三寶的話,就難以獲得這些功德。 至于不皈依的害处则正好与上述功德相反(有关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导请参看相关的经、论和书籍)。 至於不皈依的害處則正好與上述功德相反(有關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導請參看相關的經、論和書籍)。
阿底峡说:上师和三宝是至上的皈依处。要好好地投拜他们,要热忱地、虔诚地依靠善业的大福田上师和三宝。 阿底峽說:上師和三寶是至上的皈依處。要好好地投拜他們,要熱忱地、虔誠地依靠善業的大福田上師和三寶。
阿底峡把皈依看作学佛的最根本东西,并在聂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阿底峽把皈依看作學佛的最根本東西,並在聶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人们称他为皈依上师。 人們稱他為皈依上師。
仲顿巴也说: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是很困难的。同样轮回的苦难也是难以忍受的,你肩负着解救父母等众生出轮回的责任,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托处,没有什么比三宝更好的皈依拜托处。”“没有可与佛陀相匹配的导师,没有可与佛法相匹配的护佑者,没有可与僧侣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仲頓巴也說:要想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很困難的。同樣輪迴的苦難也是難以忍受的,你肩負著解救父母等眾生出輪迴的責任,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託處,沒有什麼比三寶更好的皈依拜託處。”“沒有可與佛陀相匹配的導師,沒有可與佛法相匹配的護佑者,沒有可與僧侶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们这些身处轮回和恶趣痛苦之中的人们应该皈依如来佛。其他世间的卜卦师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广大的神与鲁等都不配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当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时便更加信仰佛;当你的心灵越发纯净时便会得到加持。由于你坚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诚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导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个灵验的卦师。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們這些身處輪迴和惡趣痛苦之中的人們應該皈依如來佛。其他世間的卜卦師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廣大的神與魯等都不配作我們的皈依處。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當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時便更加信仰佛;當你的心靈越發純淨時便會得到加持。由於你堅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誠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導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個靈驗的卦師。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没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坚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声望的当属坚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皈依佛、法、僧,同样也会获得平安、幸福和声望。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沒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堅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聲望的當屬堅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皈依佛、法、僧,同樣也會獲得平安、幸福和聲望。
卡热巴说:只要皈依就决不会欺骗你,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时时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卡熱巴說:只要皈依就決不會欺騙你,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時時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佛子陀美指出:世间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还未从轮回的危难中解脱出来,因而没有解救其他众生出轮回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众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只有佛法僧才能给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乐。因此要真诚地拜托佛法僧,并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并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学佛的一切障碍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指出:世間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還未從輪迴的危難中解脫出來,因而沒有解救其他眾生出輪迴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眾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只有佛法僧才能給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樂。因此要真誠地拜託佛法僧,並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並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學佛的一切障礙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了这些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了這些教導。

(二)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个层次,这就是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個層次,這就是三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恶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惡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释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恶业生。'即令身处生死关,誓不作恶佛子行。 釋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惡業生。'即令身處生死關,誓不作惡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恶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说去感受,就连听到都叫人害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三惡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說去感受,就連聽到都叫人害怕。
这些痛苦绝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恶的行为所造成的。 這些痛苦絕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惡的行為所造成的。 这是深明业及业的因果关系的、遍知一切的释迦牟尼所说的。 這是深明業及業的因果關係的、遍知一切的釋迦牟尼所說的。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胁也决不作罪恶的事情。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脅也決不作罪惡的事情。 这是一切想成为菩萨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恶取舍无误的具体行动之一。 這是一切想成為菩薩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惡取捨無誤的具體行動之一。
《致国王书》中说:应该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热的地狱;要想到时刻又饥又渴的饿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无数痛苦的畜类。 《致國王書》中說:應該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熱的地獄;要想到時刻又飢又渴的餓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無數痛苦的畜類。
地狱分十八层,饿鬼分三类,畜类则分两类。 地獄分十八層,餓鬼分三類,畜類則分兩類。
处在三恶趣的众生遭受冷热、饥饿、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们作了不善的原故。 處在三惡趣的眾生遭受冷熱、飢餓、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們作了不善的原故。 因此说:前世不善今生苦,恶趣皆因罪业起。 因此說:前世不善今生苦,惡趣皆因罪業起。
《入行论》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种恐惧、欲望不能实现等都是由罪恶的行为造成的。又指出:苦难皆由不善来。……应该时时想到这一点。由此可见,应该时时想到因果报应,这是很重要的。 《入行論》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種恐懼、慾望不能實現等都是由罪惡的行為造成的。又指出:苦難皆由不善來。……應該時時想到這一點。由此可見,應該時時想到因果報應,這是很重要的。
至于如何思考因果报应问题呢 ? 至於如何思考因果報應問題呢 ?
总体上说,因果报应是:业必有果,业果增长极快,非业因不遇,业果不会消失等。 總體上說,因果報應是:業必有果,業果增長極快,非業因不遇,業果不會消失等。
具体地说,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恶报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报。 具體地說,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惡報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報。
有异熟果、等流果、灌顶果等等。 有異熟果、等流果、灌頂果等等。 而且该得什么果就会得到什么果,决不会错乱,对此应该深信不疑,从而产生坚定的信仰。 而且該得什麼果就會得到什麼果,決不會錯亂,對此應該深信不疑,從而產生堅定的信仰。 这是极为重要的! 這是極為重要的!
只要认识到轮回的苦难就会产生厌离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認識到輪迴的
苦難就會產生厭離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认识到因果报应就会以虔诚之心正确地进行取舍。 只要認識到因果報應就會以虔誠之心正確地進行取捨。 这些都是认识、思考因果报应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這些都是認識、思考因果報應所帶來的積極作用。 如果,不认识、不思考因果报应就会有相反的消极作用。 如果,不認識、不思考因果報應就會有相反的消極作用。
尊者阿底峡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结果招来恶趣苦。”“最深奥的莫过于业报,见到本尊便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带毒的,枝叶也一定是带毒的。 尊者阿底峽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結果招來惡趣苦。”“最深奧的莫過於業報,見到本尊便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帶毒的,枝葉也一定是帶毒的。
由于阿底峡在阿里专讲因果报应,因此人们称他为因果上师。 由於阿底峽在阿里專講因果報應,因此人們稱他為因果上師。
仲顿巴也指出:一旦堕入三恶趣,那只有痛苦而没有一丝安乐。生前行善或作恶,来世必有业报。 仲頓巴也指出:一旦墮入三惡趣,那隻有痛苦而沒有一絲安樂。生前行善或作惡,來世必有業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话,来生一定会遭到痛苦。”“阿底峡派们不应该太大意,这因缘很脆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話,來生一定會遭到痛苦。”“阿底峽派們不應該太大意,這因緣很脆弱。
格西波多瓦说:只要我们此生放弃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话,那么你希望碰到三恶趣也不会碰到。相反如果放弃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话,那么善趣和解脱是绝对与你无缘。”“最严密、最深刻的莫过于业与果,自性空之理也证明了这一点。 格西波多瓦說:只要我們此生放棄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話,那麼你希望碰到三惡趣也不會碰到。相反如果放棄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話,那麼善趣和解脫是絕對與你無緣。”“最嚴密、最深刻的莫過於業與果,自性空之理也證明了這一點。
普琼瓦说: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学会区分贤与愚。 普瓊瓦說: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學會區分賢與愚。
康隆巴问普琼瓦:过去格西们一再指出,惟有认识业果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讲、不值得听、不值得修习的东西呢 ? 认识业与果还是不是最难的事情 ? 康隆巴問普瓊瓦:過去格西們一再指出,惟有認識業果是最重要的。那麼,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講、不值得聽、不值得修習的東西呢 ? 認識業與果還是不是最難的事情 ?
普琼瓦答道;正是这样。认识业与果是最难的事情。 普瓊瓦答道;正是這樣。認識業與果是最難的事情。
朗唐巴向坚俄瓦请求赐示时,坚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峡大师传授的思考业与果这个诀语。 朗唐巴向堅俄瓦請求賜示時,堅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峽大師傳授的思考業與果這個訣語。
卡热巴说:恶趣即为苦之源,劝君莫作罪恶事。 卡熱巴說:惡趣即為苦之源,勸君莫作罪惡事。
夏热瓦说:不去认识和思考业与果就想获取至上修习成果,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样是决不可能的。 夏熱瓦說:不去認識和思考業與果就想獲取至上修習成果,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樣是決不可能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热饥饿相蚕食,种种苦难恶趣煎。善趣恶趣乐与苦,皆由善业恶业来,即令到死莫作恶,时时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熱飢餓相蠶食,種種苦難惡趣煎。善趣惡趣樂與苦,皆由善業惡業來,即令到死莫作惡,時時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亲身实践了这一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親身實踐了這一教導。
2.
中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中士道就是不满足于轮回的安乐而追求自身解脱。 中士道就是不滿足於輪迴的安樂而追求自身解脫。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三界安乐草尖露,瞬间即逝是常理,解脱才是永恒道,致力解脱佛子行。 三界安樂草尖露,瞬間即逝是常理,解脫才是永恆道,致力解脫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乐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间就会消失,因而决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樂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間就會消失,因而決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 只有至上解脱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恒不变的安乐之道。 只有至上解脫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恆不變的安樂之道。 因此要怀着对轮回厌离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因此要懷著對輪迴厭離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这正是佛子菩萨们争取解脱成佛的实践之一。 這正是佛子菩薩們爭取解脫成佛的實踐之一。
《四百颂》中说:只要对轮回还没有产生悲厌之心,就不可能产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愿望。 《四百頌》中說:只要對輪迴還沒有產生悲厭之心,就不可能產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願望。
《入行论》中也指出:没有感受过痛苦的人不可能产生厌离之心。 《入行論》中也指出: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不可能產生厭離之心。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轮回本来就是充满苦难,没有产生摆脱这一苦难的愿望,就不可能产生为消除这一苦难而求解脱的欲望。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認識到輪迴本來就是充滿苦難,沒有產生擺脫這一苦難的願望,就不可能產生為消除這一苦難而求解脫的慾望。 因此要有一种对善趣的安乐也不依恋的心情。 因此要有一種對善趣的安樂也不依戀的心情。 如果依恋善趣的安乐,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如果依戀善趣的安樂,就不可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经藏》中指出:凡是依恋轮回的人始终深陷在轮回之中。要想产生追求解脱的厌离之心,就必须认清轮回的害处以及轮回的成因。 《經藏》中指出:凡是依戀輪迴的人始終深陷在輪迴之中。要想產生追求解脫的厭離之心,就必須認清輪迴的害處以及輪迴的成因。
轮回的总体害处有:仇人和亲人不固定、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断更换和丢弃灵魂所寄居的躯体、灵魂又不断地入胎,众生之间的彼此地位高低总是在变化、孤独无友等共六个害处。 輪迴的總體害處有:仇人和親人不固定、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不斷更換和丟棄靈魂所寄居的軀體、靈魂又不斷地入胎,眾生之間的彼此地位高低總是在變化、孤獨無友等共六個害處。 还有八苦或三苦等。 還有八苦或三苦等。 正如前述,每个苦也可具体细分,不仅三恶趣充满苦难,而且三善趣也充满苦难。 正如前述,每個苦也可具體細分,不僅三惡趣充滿苦難,而且三善趣也充滿苦難。
《经藏》指出:轮回如同坐针尖。 《經藏》指出:輪迴如同坐針尖。
慈氏说:肮脏的东西不可能发出香气,五趣类都没有安乐。 慈氏說:骯髒的東西不可能發出香氣,五趣類都沒有安樂。
《四百颂》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连善趣也同地狱一样可怕。 《四百頌》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連善趣也同地獄一樣可怕。
修习中士道时只是达到下士道的认识——即只是认识到恶趣的罪孽——还不够。 修習中士道時只是達到下士道的認識——即只是認識到惡趣的罪孽——還不夠。 应该认识到整个轮回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样苦不堪忍。 應該認識到整個輪迴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樣苦不堪忍。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追求解脱,从而获得涅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會追求解脫,從而獲得涅    寂静。 寂靜。
《章论》指出:如果认清了上述诸多罪因,便能很快获得涅 《章論》指出:如果認清了上述諸多罪因,便能很快獲得涅   
关于集谛及轮回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轮回的一切苦难都是积诸业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烦恼集所形成的。 關於集諦及輪迴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輪迴的一切苦難都是積諸業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煩惱集所形成的。 烦恼的根源则是我执。 煩惱的根源則是我執。 如果能克服我执就能消除一切苦难,进而求得解脱。 如果能克服我執就能消除一切苦難,進而求得解脫。
所谓解脱就是指:从烦恼业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所謂解脫就是指:從煩惱業的束縛下解脫出來。
解脱的道路就是实践戒、定、慧。 解脫的道路就是實踐戒、定、慧。
其中克服轮回之根源——即我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无我的智慧。 其中克服輪迴之根源——即我執——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樹立無我的智慧。 而这一智慧则要靠禅定来实现。 而這一智慧則要靠禪定來實現。
这一切的基础是守戒。 這一切的基礎是守戒。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劝戒亲友书》中说:为了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要为消除转生而努力。我们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没有生在八无暇,有幸——获得非常好的因缘,为根除转生、求得解脱而努力。 正是由於這一點,《勸戒親友書》中說:為了擺脫生死輪迴而努力。”“要為消除轉生而努力。我們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沒有生在八無暇,有幸——獲得非常好的因緣,為根除轉生、求得解脫而努力。
阿底峡指出:各位朋友,在轮回的泥潭中没有任何安乐,应该登上解脱的干地。 阿底峽指出:各位朋友,在輪迴的泥潭中沒有任何安樂,應該登上解脫的干地。
即令是彻底遵守了三律,但是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产生厌离之心的话,那

星雲法師:世間最困難的戰爭是內心佛魔之戰

導語:人類乃至一切眾生,要生存於天地之間,戰鬥精神無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內外眾魔軍,得證圓滿佛果,需要強大的戰鬥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邊逆境,乃至身心協調、起心動念之間,無一不須具備戰鬥精神。

 

眾生顛倒,往往以邪為正, 以惡為善,若無代表正義的韋馱、伽藍諸大戰將,以武力來維護世間和平,則群魔倡狂,善良的百姓無以安居樂業。人間是個佛魔各半的世間,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隨 著勝利凱旋之歌才能到來。如同今日,世界各國高峰會議,若無強大的國防力量做後盾,則無爭取和談的籌碼;維護治安的軍警人員,若無強大的正義使命感,以及 精良的戰術武器,則無懲惡擒凶,降伏惡勢力的條件。

 

然而敵我武力之戰,終非究 竟,驍勇善戰如希臘亞曆山大大帝,征服廣大疆域,死後帝國隨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國成吉思汗,戰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而今戰績安在?又各國相互征伐, 免不了共業纏縛,冤冤相報,徒增生靈塗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經》中說:若人善巧解戰鬥,獨自伏得百萬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間真鬥士。過去阿育 王統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討,所戰皆捷,在四方臣伏之下,並未贏得百姓民心。由於高僧目犍連子帝須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後,政風丕變,德風遠播,因此被譽為輪 王化世。

 

以佛教而言,戰鬥力之顯 現,於內則為悲心大願之深度開發;於外則為堅毅不屈之理念開展。其中勇猛無畏之代表者,如目犍連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廣辯才折服六師外道;富樓 那自願投身蠻地,以循循善誘之耐力化導愚迷;大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結集經律,防範正法湮滅。以上均為佛教戰鬥力之不同展現。

世間最困難的戰爭,不在於百萬雄兵對峙,也不在於敵我陣勢相當,而在於內心當中的佛魔之戰。因此《四十二章經》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陣與百萬魔軍作戰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廢,唯有堅持願力者能夠達到最後的勝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幾種戰略:

 

一、以正見持戒為盔甲:

有形的盔甲可以抵禦強敵,保衛自身;正見的盔甲可以抵擋誘惑,遠離三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則雲: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見,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確的人生觀,還要持戒力行,才能圓滿生命。

 

二、以智能方便為刀箭: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能箭,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薩,手持寶 劍,即象徵以智能劍斬斷煩惱魔軍。因此,《佛遺教經》雲:若有智能,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所以,有智能才能斬斷煩惱的荊 棘,建設心靈的殿堂。

 

三、以精進勇猛為力量: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求菩提時,擐精進甲,以大誓願而為器杖,日夜精勤,增長功德,猶初白月漸漸圓滿。凡事能精進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難,成就勝果。

 

四、以慈忍大願為戰術:

《忍辱經》雲: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又雲: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間 一切的功德。佛陀對於統理萬民的國王,也有五點開示: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諫, 無受讒言;五者、少欲戒貪,心不放逸。是則仁王治世,文武兼備,則無有鄰國怨敵。

 

五、以戒定慧為統帥:

《維 摩經》雲: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 定慧,攝諸無智。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心地的污垢;定如瓔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學做為我們與煩惱戰鬥的統帥,可 以降魔,可以獲得無量的聖財。

 

六、以八種正道為大軍:

正道是離苦得樂之道,是轉凡成聖的途徑。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正思,喜舍、慈愛、巧慧、結緣;言語誠實、柔軟、愛語、善言;護生不殺、佈 施不貪、持戒不淫、惜福物資;從事合理的經濟生活;精進的增長悲智,斷除貪瞋;以四念住做為安住身心之處;以見性悟道的正定,開啟般若智能。依戒定慧為統 帥,領導八正道的大軍,是吾人防守六賊的堅固城牆,亦是戰勝波旬的勇猛大軍。

 

人天導師的佛陀,就是世間 偉大的鬥士,能在五濁惡世降服內外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間,建立和合僧團,派出法音使者,將光明解脫的大法傳播印度十六大國。在思想上,突破了當時六 師外道非究竟、非解脫的異風邪說;在社會組織上,破除根深蒂固的四姓階級制度,將人類從各種纏縛中解救出來。因此,佛陀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會革命 家,一生為了傳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奮鬥。孫中山先生有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言流傳至今,佛陀則有菩提,精進,度眾生的楷模傳承千古。

 

綜合上述所說,佛教的戰鬥 觀,主張人類生存在世間,必須要有強盛的鬥志,勇於向自心的無明、懈怠、執著挑戰,提升心靈的境界,讓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進步、成長,這才是人生的最高 價值。對於人類整體的生命形態來說,世界各國除了對物質科學的關注外,在心靈科學的研究上更應該加強,利益一切眾生。

 

 

忽然看見老爸的白髮

轉貼

忽然看見老爸的白髮

今年過年,無意之間看到老爸兩鬢和分線髮根的白髮,忽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心酸。這幾天過年,我像個老人似的,回想了不少從小到大,和老爸一起相處的情景。

 

小時候,我不知有多黏他呵,長大,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一或國二吧,忽然對男性有著極強烈的厭惡感,也包括我老爸。自此便常常對他頂嘴,家裡父母的管教比起一般同學算是嚴格許多。

 

國中時還不被允許單獨和同學去逛街看電影,所以都是和父母一起出門,但那時光是買衣服就發生很多爭執了。我受不了母親一直管我,還把我當小孩子看待,連要買件色調較暗的衣服都不高興,一直唸唸唸:「穿那麼暗幹什麼?」

 

上了高中,可以跟同學一同單獨出門玩了,每天就算放學不知要做啥,也一定會去書店百貨公司或是那裡晃一下才回家。這時,變得極端的討厭我的父親,因工作不 常回來的他,一回來就要看看我,可是我實在是很討厭被他「看」,也不喜歡被他抱,被他摸頭什麼,總之我就是不要他碰我。

 

一開始他是很生氣,說:「那有女兒不給爸爸抱的?」可是我就是他一過來想碰我一下,我就非常兇的大喊:「走開!不要碰我!」

 

媽媽說,妳那是對父母的態度嗎?妳……

 

總之,父女關係有時還好,有時很惡劣。老爸每次被我激怒,就會很生氣的反唇相譏,反罵一些很難聽的話,更生氣的我也會反過去,最後,我甚至懷疑他是否真的愛我,還是只要一個會唸書,可以在同儕之間誇耀的女兒。

 

我也很不滿他們一直唸哥哥,但每次吵過架後,第二天,或是我出個門回來,他們出個門回來,一切又都像沒事一樣,父母會變得輕聲細語的,想和好如初,我也順其自然,只是衝突真是很容易就發生了。

 

常零用錢都是媽媽在給的,但有時老爸也會給我一些,好像是想討我歡心的感覺,但通常都是我跟他要,或是吵架,是他太過份的時候,不知何時,我已多久沒跟他 們一起上街,就是一起去吃個飯,我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挽著老爸的手了。倒是他會自己過來,拉起我的手,但通常我都是甩開,要他別碰我,以前我對他態度兇,他 會反過來罵我,兩人開戰。可是最近我發現,他很少繼續跟我吵了。我關進房間,他也不像以前來敲我的房門,繼續教訓,覺得他好像很怕我不理他,不跟他說話, 事後總是小心翼翼的樣子,想跟我和好。

 

有時真是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但爭執依然不斷發生,那一次的事件,就在今年一月中 吧,也也許是一月初,補習班導師打了好幾通電話,最後他們終於發現,我翹了幾乎整整一學期的英文課。我早就不想上了,之前也跟他們說過。但媽總說:「妳成 績那麼差,還不補習?」而他們因為不放心我一個人在晚上九點多坐公車,所以總是來接我下課,我每次都是刷了卡,然後在自習室唸書,只是常常在書店混了一下 才去的。也就是說,我根本沒去上課。然後等他們來接我。是最近幾個禮拜來不及刷卡,補習班老師發現,本想查我小考成績,證明我有去上課,好補點名記錄進 去,結果一查,發現我一整個學期都沒有小考成績。

 

爸爸很生氣很生氣很生氣,媽媽接到電話後,爸爸一直罵,非常大的一次脾氣。媽媽到我房間和我談,我跟她說不想補了,而且是我說了兩三次,她都堅持要我補,我只好用我自己的方法。媽媽聽了沒生什麼氣,只是我們說好可以不用補了。爸爸則是氣得一個人在餐廳喝悶酒。

 

二天早上,爸爸因在台北開會而送我上學,媽媽給我帶了一盒只剩下一點點的蛋糕,給我在車上當早餐。爸爸和我在車上都沒講話,我在車上吃完蛋糕,爸爸看了, 輕輕的問:「吃完了?」我點點頭,但沒有看他一眼,他趕緊,真的是趕緊,把蛋糕盒子拿到一邊放好,(從來都是我把垃圾拿下車丟的),然後從口袋中拿出兩百 元給我,(對一向不給子女錢的他來說,這算是很多了。)我很「自然的」接過放進錢包,不說一句話。但卻拿的莫名奇妙,我憑什麼拿錢?今天錯的是我呀,我翹 了整整一學期的課呀。

 

感覺得出來,老爸怕我不理他,不跟他講話。下了車,眼淚不自禁的想要掉下來,想回過頭說聲再見,想道歉,但,卻說不出口。

 

多可憐的老爸,奔波辛苦一輩子,還為了子女而不得不消磨原來的自己。

 

今年過年,猛然發現他的白髮,這幾天真是想了很多很多,從過去一直想到現在,已不知偷偷掉了幾次眼淚。

 

二那天晚上,我們又發生爭執了,爸爸走出房間,過了一會,他又走進來,搭我的肩,說:「女兒呀,爸爸知道妳只是發發牢騷……」可是我一下把他的手甩開,他 又過來想搭,我又把他甩開,這樣來回了三次,他說話,我很兇的反回去。最後,他走出房間,但出去時說話的語氣,顯的有些落寞。

 

晚上,因不是在自己家過年,所以我和父母睡一間,哥哥一人睡一間,爸爸進來,看看正在看電視不理他的我,沒說什麼,但睡前,他又輕輕的說:「快睡吧。」就這樣,算是和好了。

 

這幾天我只要一想到這樣的爸爸,就很想哭。我對他做了些什麼啊?只要一想到他那怕我不理他的樣子,就覺得很感動又很羞愧,我拼命的回想小時候我有多黏他,到現在……。他心中一定很感慨很難過吧……

 

這幾天不知掉了多少眼淚,偷偷地。

 

可是一看到他那白髮就忍不住……

 

初三回台北,陪他去看了場電影,不知有多久沒跟老爸一起去看電影了呀!看的是「鐵達尼號」,我已看過的電影,而老爸最不喜歡的那一種電影,看完後,最討厭看這種愛情片的老爸,卻一直拉著我的手說「好看,好看……。」

 

我真的好愛好愛我老爸,可是我卻一直傷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