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炬》簡介:

《了義炬》簡介:

 

 

教法與證法

 

世親菩薩說:“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分為兩大類——教法與證法。”關於教法和證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從廣義上講,對佛法進行聞思、研究、辯論以及討論等行為,都屬於教法;教法主要以聞思的方式來維持佛法、弘揚佛法。

 

而閉關修行,或是從具德上師那裏得到傳承,並按照上師的指導念佛、禮拜、打坐等,則屬於證法;證法注重的是實踐修持,以修持的方式維持佛法。再簡單一點說,聽到一句佛法,即是教法;做到一句佛法,即是證法。

 

當然,教法和證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並且互相依存。倘若只追求教法而忽視修證,就會像“鸚鵡學舌”一般,雖能言語卻不懂言語的意思;如果只追求證法而輕視教法,就會像“盲人行路”,雖能往前挪步,卻看不見方向和各種情況,危險異常。也就是說,對於我們學佛而言,沒有教法就得不到證法,沒有證法也得不到教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教法與證法融合在一起,先學習佛法、慢慢思考,再去實修,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所提到過的“聞思修”。

 

修行建立在思考上,思考建立在聽聞上,三者既有先後順序,又可以同時進行。我們學習教法的目的是為了證法,也就是修正自己、解脫輪回、證得佛果,以這樣的動機來學佛,教法與證法便可以同時得到了。

 

學習佛法,最為重要的其實是當下,並不一定要學習完全部的教法,也不一定要歷經多年閉關修行才能得到證法。一位真正的修行之人,或許只需聽聞四句教法就已足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然後依照它去實修,把內心的煩惱儘量去除,這就是證法。

 

現在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要按照《了義炬》去實修,就必須先從教法的角度瞭解它的內容。

 

單從字面意思去看,《了義炬》的內容似乎並不艱深,因為文中並沒有涉及到“空性”、“中觀”等相對比較複雜的內容。但它真實的含義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反而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佛法亦是如此。同樣的內容由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不同,最終被理解的程度也不同。

 

譬如,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的《了義炬》、巴珠仁波切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等書,初學者看來,會覺得頗容易理解;而成就者看來,反而會覺得其中諸多奧義還無法完全理解。

 

面對大海一般深奧、天空一般無邊無際的佛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教法與證法互相配合,不斷深入,才能真正學有所得。若是真心祈望解脫輪回的苦痛,修得佛果,在研究《了義炬》的同時則務必要按照它的內容進行實修。

 

 

*     *     *

 

《了義炬》的作者

 

 

《了義炬》的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生於1813年,於1899年圓寂,是雪域藏地近代持教大師之首,猶如寶幢頂珠般崇高無上。

 

他智慧圓滿,以淨觀之寬宏視野無分別地看待所有教派;他通達佛陀所有經典,把所有佛法進行了濃縮與歸納,再以大慈大悲之心傳承下來。

 

他是利美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宏法利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偉大事業,他編寫了佛教巨著《五巨寶藏》等一百多部經卷,令噶舉,寧瑪,薩迦,覺囊等教派浩瀚的傳承法教繁榮興盛,在實修傳承祖師教法瀕臨滅絕之際,使這些法得以複生。此外,他還撰寫了醫藥,曆算等大小五明之釋論及指引等著作,令後世學者大開眼界。

他依止過來自所有教派的三十五位善知識,其中包括根本上師貝瑪寧傑旺波,以及嘉華特秋多傑,巴沃祖拉確嘉,蔣揚欽哲旺波,鄔金秋吉德千林巴等五位。當時在雪域西藏可獲得的教法,似乎沒有他未曾聽聞過的,這令他成為佛法的殊勝寶藏。他的一生中大半的時間隱居于山林,圓滿了百部新舊密乘的修誦,直接顯明的通達金剛密意的證境,成為實義傳承黃金珠鬘中的上師。

 

《了義炬》是他撰寫地又一部完整無缺、正確無誤的佛法教義。此教義可以讓我們解脫輪回之苦,獲得圓滿佛果,書中可謂字字珠璣、價值無量。若能認知到《了義炬》的巨大價值,定會生出一種歡喜心,而以歡喜的心態來聽聞《了義炬》,哪怕只聽到一個字,對我們的生生世世也會有異常大的益處。

 

對於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來說,《了義炬》是必須要學習的,而且還要反復溫習。它是佛教的精髓,也是傳承上師的訣竅,學習的人不但能獲得無比的加持,更會讓自己迅速覺悟和成就,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不僅如此,藏傳佛教特別強調四加行的修習,如果沒有學過《了義炬》,四加行就將無法修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