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僧眾服飾源流概述

藏傳佛教僧眾服飾源流概述

藏傳佛教的僧人身著紅色僧服,頭戴紅色或黃色的僧帽,這種獨特裝束令信徒肅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為三寶之一,把僧衣視為佛衣,十分珍惜。就連一塊紅布頭加以供奉,絕不褻瀆。如此受信徒珍視的僧服起源于何時,藏區的僧服有哪些特色,這是本文所要講述的內容。

 

仁曾旺修仁波切 


 
在印度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於印度。當年,釋迦牟尼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拋棄了社稷王位,在清淨塔前自我受戒,削髮為僧時,脫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從此以後,凡是入佛門的僧人,釋迦牟尼都讓他們效仿自己,身著出家衣服這成為制度。
 
釋迦牟尼所規定的僧服有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複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紮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製,而不能隨意制做。
  1.
朗袈(南加)
 
朗袈是把黃布剪裁成布條縫製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種,朗袈是比丘在禮佛、化緣、講經、聽經、參加儀軌聚會等時所穿的蔔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條數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大小種大的朗架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條縫製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數是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的。大中小各類內又分三類。朗袈須用裁布縫製,並且要縫成網格狀。是用方形的綢布拼縫成魚鱗狀的。即由中間向兩邊一塊壓一塊,並且留有大小一致的邊頭。橫向邊頭的縫線是交錯的。選用裁布意在除卻貪戀之心。縫製成網狀是用以區別於外道的袈裟。釋迦牟尼最初設計的袈裟並不是網格狀的。有一天摩竭陀國的國王影堅王外出時路遇外道師,國王誤以為是佛教僧人便頂禮叩拜。據此.釋迦牟尼特意規定佛僧的袈裟必須縫製成網格狀的以示區別。律經規定.比丘應把朗袈視為珍貴用品。只有受過比丘250條戒才可著朗袈,沙彌等沒有資格著朗架。
  2.秋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彌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條和副布縫製而成,大小與朗架相同。
  3.
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網格裙,由五條一副半布縫製而成的。

  4.
夏木特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來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與唐奎相同。在藏區沙彌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5.
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間所穿的內裙,尺寸與唐奎相同。
  6
.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內上衣。相當於汗衫。意在防止汗濕襲裴。尺寸與上衣相同。
  7.
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間著於上衣內的內衫。尺寸與上衣相同。
  8.
東其
 
東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見方的辣臉布.
  9.
納森

 
納森即比丘在患膿瘡病時所穿的衣服。大小與喇奎相同。
  10.
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瘡衣,是比丘用以遮護疥瘡的。盡寸為長六肘、寬三肘。
  11
.紮賽
 
紮賽即剃發佈。是比丘剃發時用來裝剃下來的頭髮的。尺寸為長三肘、寬一肘半。
  12.
頂娃
 
頂娃是比丘夜間睡覺時鋪的墊子。長三肘、寬二肘六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13.
亞奎
 
亞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長九肘,寬三肘八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比丘們在使用上述這些衣物時應想到衣服只不過是用來遮體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恆不滅的。應意識到之所以著僧服是用以區別於外道,區別於世俗的人。也是用來提醒自己是釋迦牟尼的虔誠的信徒和追隨者的,而不是用來裝飾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這些衣物決不能做成華麗的,不能有任何裝飾物。比如,腰帶上不能飾以珍寶等綴物,也不能用小鈴等響動的墜子。俗人的衣著往往出於打扮,出於顯示自己的財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顏色選擇也有嚴格規定,只能是紅、藍、赤黃三種顏色。

  蓮師身像身穿九層袍衣,象徵對九乘的了悟,這其中包含三層僧袍及藍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這些之上是一件錦緞斗篷。三層僧袍象徵他對小乘法教的嫺熟成就;藍袍象徵他對大乘法教的嫺熟成就;錦緞斗篷象徵他對密乘法教的嫺熟成就。   

 僧衣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傳入,僧衣也傳人藏區。

藏區的僧衣及其特色
 
佛教最早是在第三十三代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傳入吐蕃的。但是,當時沒有職業佛教徒。到了第三十八代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修建了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寺院桑耶寺。當時為了檢驗吐蕃人能不能出家為僧,特意從印度請來了十二位比丘為七名吐蕃人剃度受戒。於是,藏區有了第一批僧人。他們所穿的僧服與印度佛教僧人所穿的僧服一樣。從此出現了穿紅色僧服在寺的比丘和著白色衣服、蓄發在家的俗師的兩種宗教職業者。從此以後,不管佛教在藏區如何盛衰,僧人的衣服基本沒有變化;不管出現了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等多種教派,各教派之問僧服上也沒有區別。當然,由於藏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因此雖然朗架、法衣等與印度僧人相同,但是有些僧服件與印度的僧人略有差別,這是不足為怪的。這正是佛祖所說的:傳播佛法要適應當時當地的情況。比如,漢地的僧人著有袖長衫,穿長褲.這也是根據當地的條件而定的。
 
藏區僧服有哪些獨特地方呢?藏區僧人的衣物有:森(披單、堆嘎(無袖上衣)、汗衫、裙、夏曲、才曲瑪、下衣、布靴、夏蘇瑪、法衣等。比丘僧服除上述之外還有架裝、唐奎等。這些衣物的著法以及選料縫製方法,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別是僧帽因教派的不同而差別較大,總的講,各教派都戴班夏(班智達帽)、菩提帽、卓孜瑪、卓魯等帽,腰間掛恰魯(淨水袋)但是,各教派有其獨特僧帽。比如,格魯派戴黃色的帽子、著黃色的法衣和架裝,穿紅色僧裙和披單。
  夏木特是藏區比較盛行的僧服之一。不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覺囊巴、希切乃至本教僧人都穿深紅色夏木特。最早流行於前宏期。藏區僧人沒有專門的汗衫。森(披單)起著喇奎和汗衫兩件農服的作用。堆嘎(坎肩)是藏區獨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後宏期出現的這是由於藏區氣候寒冷,光穿汗衫不能低禦寒冷,因此較厚的堆嘎代替汗衫。

      堆嘎形似大象的頭皮堆嘎之所以做成形似大象的頭皮是因為大象是動物中體格最大、最強壯的。著堆嘎其寓意是表示仟悔、行善的決心堅定不移、能力最大。堆嘎上的兩個伸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兩尺耳朵,並且用藍線縫有邊子。這是為了紀念後宏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後宏期之初,約格迥乃和藏繞賽等人給喇欽?貢巴饒賽受戒時,有幾個漢僧參加受戒。這些藍線邊子正是為了紀念這幾位漢僧的功德。堆嘎上還有藍線的勾環,這是比丘出門時插住大姆指用的。律經規定,比丘外出時不能甩動胳臂。為此堆嘎上縫上了兩個藍線環,出外時把大姆指別線上環內以避免甩動胳臂。不過,後來只是成了裝飾,實際上沒有用。堆嘎的質地分黃綢黃緞堆嘎、赤黃緞子堆嘎、赤紅或深紅毛料堆嘎、金黃毛料堆嘎,堆嘎等。選用什麼料做堆嘎上沒有什麼教派之分,只是有些寺院僧位高低不同而選用的料子不同。過去沙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三大寺、地方政府的僧官、布達拉宮的僧人、紮什倫布孜滾康的僧人等均一律著黃綢堆嘎,三大寺紮倉群則以上僧職人員則著赤黃緞子堆嘎,一般僧人著紅毛料或紅氆氌堆嘎。上密宗院僧人著黃色毛料堆嘎。下密宗院僧人著紅色毛料堆嘎。其他寺院在選用堆嘎料子上不講僧位高低。如今各寺僧人更是不講什麼僧位高低。
 
 藏傳佛教僧人各教派都穿式樣相同的法衣、朗裂和夏木特,而且其顏色都是赤黃色的。唯有紮什倫布寺的密宗紮倉的僧人則著深紅色確奎(上衣)。這是由於無量佛著深紅色確奎,班禪是無量佛的化身,四世班禪洛桑確堅就穿深紅色的確奎。因此,四世班禪之後紮什倫布寺的密宗紮倉的僧人便時興著深紅色僧服。
    夏木特裙從折皺上分藏隋和衛隋。裙子的後面兩邊都有折的稱之為藏隋,只有一邊有折的稱之為衛隋。藏隋之所以有兩個折皺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據說這是因為紮什倫布寺有西傳律統和東傳律統戒律。藏隋上的兩個折皺正是代表這兩上戒律。不過甯瑪派的門竹林寺的僧人的夏木特裙後面也有兩個折皺。三大寺和紮什倫布寺的達普多僧人(浪蕩僧)所穿的夏木特前面沒有折皺。而後面卻有許多折皺,並且折皺特意弄成油亮的。達普多僧人的披單也比一般的披單短一些。薩迦派和寧瑪派的穿白布裙的是蓄發俗人職業宗教者。這表示居家者,而不是比丘僧。僧官所穿的披單鑲有緞子的邊。三大寺的執事僧翁則所穿的堆嘎肩部很寬,夏木特的折皺也多一些。
 
藏區僧人的斗篷是紅色的。唯有三大寺的堪布著黃色斗篷。而紮什倫布寺的僧人也都著黃色斗篷。這是為了體現紮什倫布寺創始人根敦珠巴殊優之處,也是表示紮什倫布寺享有與三大寺一樣的地位。
  藏區的僧帽

班智達帽
 
藏區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現出多樣性。藏區的僧帽有班仁、班同、卓孜瑪、卓魯、菩提帽、烏堅班夏、貢夏等。
 
1.班仁和班同
 
班仁和班同是班智達帽的兩類。精通大小十明學科的班智達才可戴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只能戴班同
。就象現在獲得博士學位的戴博士帽一樣。班仁與班同形狀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長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達帽有一個高高的尖頂,象徵佛法至高無上的中道觀,兩塊延片則代表二義諦。班智達帽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人藏區。班智達帽是代表最高學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師可戴這種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則不能戴班智達帽。

  2.卓孜瑪和卓魯
 
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蒙族地區的僧人也戴這兩類帽子,那是隨藏傳佛教傳入蒙族地區的。
 
卓孜瑪和卓魯形似雞冠。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卓孜瑪的冠穗是攏在一起的,而卓魯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魯,大小執事僧則戴卓孜瑪。紮什倫布寺內密宗僧人和有學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瑪,其他僧人則一律戴卓魯。布達拉宮的僧人和紮什倫布寺孜滾僧人所戴的卓孜瑪其頂端略彎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瑪噶舉派平時的宗教活動都戴卓孜瑪或卓魯。在舉行重大儀式時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狀像孔雀開屏。其他教派則與三大寺一樣,在戴帽子上也講僧位高低。
 
除格
魯派以外的其他各教派所戴僧帽是紅色的,唯獨格魯派的僧帽則是黃色的,因而格魯派俗稱黃帽教。
格魯派戴黃帽有其歷史原因,後弘期之初,魯美?崔陳洛迫等十名衛藏人從喇欽?貢巴燒賽處受戒並師從喇欽.貢巴饒賽。後來魯美?崔陳洛追返回衛藏地區。臨行時喇欽?貢巴饒賽賜給他一頂黃色帽子,並對他說:你戴上這頂帽子就會時常想起我。從此以後,凡是持律僧人都戴黃色僧帽。宗喀巴也戴黃帽以示師承關係,這樣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的僧人形成了戴黃帽的教規。第巴仁布巴執政的鼎盛時期,壓制格魯派,發佈了嚴禁三大寺的僧人參加拉薩傳召法令、禁止戴黃帽的法令。當時,格魯派僧人便把僧帽做成裏外兩色,即裏面為紅色,外面為黃色。寺內黃色朝外,出外時翻過來紅色朝外。格魯派的黃帽其形狀有豐富的內涵:
  “(
黃帽)前端合掌雙運齊,
 
釋迦化身著金黃;
 
絨線冠穗現佛祖,
 
無計冠氄法八萬;
 
並興福智資糧足,
 
帽片兩塊二義諦;
 
赤紅帽纓似飄仙,
 
鑲邊白線護法在。
 
 
空行雲集寶冠

菩提心帽
是說自己想修學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主要修學課程,或者已經發起菩提心者所戴的帽子,並非說普通人不可以戴

一般是常年閉關或者住山修持的人所戴。即使很有學問的格西,如果沒有這種修持,一般也不戴,這是修持佛法的象徵。

黑寶冠
     
寧瑪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達帽和烏堅班夏帽,其餘僧人則戴紅色卓孜瑪和卓魯。這一點除格魯派以外的其他教派都一樣。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獨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國王所贈。比如,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瑪巴擔任元帝師時皇帝所賜。噶瑪噶舉紅帽派的紅帽也是元帝所賜。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降欽曲傑.釋迎益西擔任明帝國師時,明帝賜給他一頂黑帽。四世班禪所戴貢夏帽是一頂中央為黃色,四周為紅色的帽子。相傳這是一位甯瑪派活佛所獻。當時,四世班禪看到這頂帽子時很高興地說:這頂帽子很吉利,象徵宗喀巴創立的教派永恆不滅。


  蓮花生大士所戴的帽子叫做白瑪同垂帽。這種帽子裏外共兩層.象徵密宗生園次第。這種帽子還有三個尖,象徵佛的三身。帽子的五種顏色象徵果五身。帽子上的日月圖案象徵方便智慧的結合。藍色的帽沿象徵誓言永不改。金剛頂飾象徵禪定堅不可摧。鷹羽裝飾象徵至上的佛法。這種帽子又稱薩霍爾班智達帽,是當年薩霍爾王獻給蓮花生大師的。


 
僧帽的種類除了上述這些以外,還有禪師所戴的帽子、康區的僧人在夏季所戴的白帽、格魯派在修行時所戴的菩提帽,大活佛在夏季所戴的唐秀帽、僧官冬季騎馬出外時所戴的達夏帽和夏季所戴的斯特普帽。冬李僧人一般戴嘎布帽。嘎布帽是從噶瑪嘎巴以後流地起來的。夏天則戴沒有頂飾的白帽。
 
 
藏區的僧鞋
 
據律經,印度佛教僧人穿的僧鞋有大頭鞋、鉤鼻鞋、尖頭鞋、長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區由於地理和氣候與印度大不一樣,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一徉,因此與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藏區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為底的長筒鞋。不論是三大寺,還是其他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區的一般僧人都穿連底皮靴。活佛、堪布、布達拉宮的僧人、紮什倫布寺的孜滾僧等則穿厚底僧鞋。職位較高的僧官則穿厚底錦緞鞋,一般僧官則穿果科鞋。三大寺等大多數寺院僧人不穿松巴鞋。但是後藏地區紮什倫布寺等許多寺院僧人卻穿松巴鞋。不過,鞋筒和鞋幫帶等都是深紅色的。當然,僧人穿的松巴鞋沒有像俗人穿的松巴鞋那樣的華麗繡花。
 
原地方政府的僧官和紮什倫布的孜仲著一種袖口鑲有綢子邊的俄僵上衣。在重大儀式上則穿袖口鑲有緞子邊的官服上衣。這類上衣叫嘎堆,當初是元帝賜給噶瑪巴的。五世達賴喇嘛之後成為僧官的官服,並改名奎堆。在康區,噶舉派的僧人也穿這種上衣。
 
康區和青海一帶僧人穿羔皮堆察和羊皮長袍嘎仁。這並不違背戒律。僧服的選料完全取決於地理和氣候條件。不過.目前一些僧人帶腰刀、頭戴狐狸帽或錦緞俗帽等是完全不符合戒律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