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詮釋土登曲吉扎巴詳解 (五)

7. 皈依 7. 皈依
关于入佛之先在于皈依三宝,本论说: 關於入佛之先在於皈依三寶,本論說:

世神身陷轮回狱,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护佑不负众,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神身陷輪迴獄,自身不保怎渡人;孰能護佑不負眾,皈依三寶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些世间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轮回的牢狱中,并被业和烦恼的铁链束缚,因而不论他们有多大的神通,都没有能力解救任何一个众生出恶趣和轮回的苦难。 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世間的神仙自身深陷在輪迴的牢獄中,並被業和煩惱的鐵鍊束縛,因而不論他們有多大的神通,都沒有能力解救任何一個眾生出惡趣和輪迴的苦難。 佛法僧三宝是惟一能够解救众生出轮回苦难的、使一切皈依者永远不失望的、最神圣的怙主。 佛法僧三寶是惟一能夠解救眾生出輪迴苦難的、使一切皈依者永遠不失望的、最神聖的怙主。 皈依三宝,一切拜托三宝,是佛子菩萨们的实践之一。 皈依三寶,一切拜託三寶,是佛子菩薩們的實踐之一。
《入行论》中说:佛法僧是众生的怙主,是为解救众生出轮回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难的神通极大的怙主。从今以后决心一切拜托佛法僧。 《入行論》中說:佛法僧是眾生的怙主,是為解救眾生出輪迴而努力不止的、能消除一切危難的神通極大的怙主。從今以後決心一切拜託佛法僧。
所谓众生的怙主是指对所有众生一样慈悲,没有亲疏之分。 所謂眾生的怙主是指對所有眾生一樣慈悲,沒有親疏之分。 不论这个生灵是不是对三宝供奉过,三宝都一样地一心为护佑所有众生而努力不止。 不論這個生靈是不是對三寶供奉過,三寶都一樣地一心為護佑所有眾生而努力不止。
所谓神通极大是指三宝都是自己已经从恐惧中摆脱出来的意思。 所謂神通極大是指三寶都是自己已經從恐懼中擺脫出來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难是指善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的意思。 消除一切危難是指善於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意思。
我们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这四种特点的人。 我們就是要投拜皈依具有這四種特點的人。 只有佛才具有这四个特点。 只有佛才具有這四個特點。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备这些特点。 其他像自在天等都不具備這些特點。 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因此必須、而且只能皈依佛陀。 同样,佛所讲述的佛法以及追随佛陀并实践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对象。 同樣,佛所講述的佛法以及追隨佛陀並實踐佛法的僧人也是皈依的對象。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脱者的皈依处。至于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为佛门弟子等等。 《七十皈依》指出:佛法僧是一切想求得解脫者的皈依處。至於皈依的作用,就是使你成為佛門弟子等等。
归结起来,正像《现观庄严简论》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体的话,那么这三干大世界都装不下它。 歸結起來,正像《現觀莊嚴簡論》指出:倘若皈依所得的功德有形體的話,那麼這三干大世界都裝不下它。
假如不虔诚地信奉三宝的话,就难以获得这些功德。 假如不虔誠地信奉三寶的話,就難以獲得這些功德。 至于不皈依的害处则正好与上述功德相反(有关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导请参看相关的经、论和书籍)。 至於不皈依的害處則正好與上述功德相反(有關這一方面的共同的和特殊的重要教導請參看相關的經、論和書籍)。
阿底峡说:上师和三宝是至上的皈依处。要好好地投拜他们,要热忱地、虔诚地依靠善业的大福田上师和三宝。 阿底峽說:上師和三寶是至上的皈依處。要好好地投拜他們,要熱忱地、虔誠地依靠善業的大福田上師和三寶。
阿底峡把皈依看作学佛的最根本东西,并在聂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阿底峽把皈依看作學佛的最根本東西,並在聶塘等地促使所有僧俗都皈依了佛法。 人们称他为皈依上师。 人們稱他為皈依上師。
仲顿巴也说: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是很困难的。同样轮回的苦难也是难以忍受的,你肩负着解救父母等众生出轮回的责任,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托处,没有什么比三宝更好的皈依拜托处。”“没有可与佛陀相匹配的导师,没有可与佛法相匹配的护佑者,没有可与僧侣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仲頓巴也說:要想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很困難的。同樣輪迴的苦難也是難以忍受的,你肩負著解救父母等眾生出輪迴的責任,這一切要有牢靠的拜託處,沒有什麼比三寶更好的皈依拜託處。”“沒有可與佛陀相匹配的導師,沒有可與佛法相匹配的護佑者,沒有可與僧侶匹配的福田。因此,我要皈依佛、法、僧。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们这些身处轮回和恶趣痛苦之中的人们应该皈依如来佛。其他世间的卜卦师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广大的神与鲁等都不配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当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时便更加信仰佛;当你的心灵越发纯净时便会得到加持。由于你坚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诚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导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个灵验的卦师。 格西波多瓦指出:我們這些身處輪迴和惡趣痛苦之中的人們應該皈依如來佛。其他世間的卜卦師和自在梵天以及神通廣大的神與魯等都不配作我們的皈依處。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當你一再想到佛的功德時便更加信仰佛;當你的心靈越發純淨時便會得到加持。由於你堅信佛祖,因而也就虔誠地皈依佛祖。凡遵循佛的教導就能事佛成佛。然而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面把佛的智慧看得不如一個靈驗的卦師。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没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坚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声望的当属坚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皈依佛、法、僧,同样也会获得平安、幸福和声望。 格西康隆巴在永瓦皈依佛、法、僧。因此沒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堅俄瓦也是如此。因而在平川上最平安、最幸福、最有聲望的當屬堅俄瓦。其他事佛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皈依佛、法、僧,同樣也會獲得平安、幸福和聲望。
卡热巴说:只要皈依就决不会欺骗你,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时时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卡熱巴說:只要皈依就決不會欺騙你,這只有佛法僧才能做到。因此時時刻刻要皈依佛法僧。
佛子陀美指出:世间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还未从轮回的危难中解脱出来,因而没有解救其他众生出轮回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众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只有佛法僧才能给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乐。因此要真诚地拜托佛法僧,并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并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学佛的一切障碍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指出:世間的人和神等都因本身還未從輪迴的危難中解脫出來,因而沒有解救其他眾生出輪迴的能力。自然,神和人都不是眾生的至上怙主。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只有佛法僧才能給皈依者以眼前的利益和永久的安樂。因此要真誠地拜託佛法僧,並以恭敬之心完全皈依佛法僧。並指出,皈依是走上修佛之道的前提,是消除學佛的一切障礙的最好方法。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了这些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了這些教導。

(二)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个层次,这就是三士之道。 修佛有三個層次,這就是三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1. 下士之道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恶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下士之道就是因害怕惡趣的痛苦而不去造孽。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释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恶业生。'即令身处生死关,誓不作恶佛子行。 釋迦佛祖明言示:'痛苦皆由惡業生。'即令身處生死關,誓不作惡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恶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说去感受,就连听到都叫人害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三惡趣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不用說去感受,就連聽到都叫人害怕。
这些痛苦绝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恶的行为所造成的。 這些痛苦絕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也不是非等因的原故造成的,而是十不善等罪惡的行為所造成的。 这是深明业及业的因果关系的、遍知一切的释迦牟尼所说的。 這是深明業及業的因果關係的、遍知一切的釋迦牟尼所說的。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胁也决不作罪恶的事情。 因此即便是遇到生命的威脅也決不作罪惡的事情。 这是一切想成为菩萨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恶取舍无误的具体行动之一。 這是一切想成為菩薩的人所要遵循的善惡取捨無誤的具體行動之一。
《致国王书》中说:应该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热的地狱;要想到时刻又饥又渴的饿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无数痛苦的畜类。 《致國王書》中說:應該天天想到那非常寒冷又非常赤熱的地獄;要想到時刻又飢又渴的餓鬼的痛苦;要想到因愚昧而遭受無數痛苦的畜類。
地狱分十八层,饿鬼分三类,畜类则分两类。 地獄分十八層,餓鬼分三類,畜類則分兩類。
处在三恶趣的众生遭受冷热、饥饿、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们作了不善的原故。 處在三惡趣的眾生遭受冷熱、飢餓、互相食用等痛苦的原因是他們作了不善的原故。 因此说:前世不善今生苦,恶趣皆因罪业起。 因此說:前世不善今生苦,惡趣皆因罪業起。
《入行论》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种恐惧、欲望不能实现等都是由罪恶的行为造成的。又指出:苦难皆由不善来。……应该时时想到这一点。由此可见,应该时时想到因果报应,这是很重要的。 《入行論》指出:痛苦、心情不快、各種恐懼、慾望不能實現等都是由罪惡的行為造成的。又指出:苦難皆由不善來。……應該時時想到這一點。由此可見,應該時時想到因果報應,這是很重要的。
至于如何思考因果报应问题呢 ? 至於如何思考因果報應問題呢 ?
总体上说,因果报应是:业必有果,业果增长极快,非业因不遇,业果不会消失等。 總體上說,因果報應是:業必有果,業果增長極快,非業因不遇,業果不會消失等。
具体地说,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恶报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报。 具體地說,十不善各有不同的惡報和十善各有不同的善報。
有异熟果、等流果、灌顶果等等。 有異熟果、等流果、灌頂果等等。 而且该得什么果就会得到什么果,决不会错乱,对此应该深信不疑,从而产生坚定的信仰。 而且該得什麼果就會得到什麼果,決不會錯亂,對此應該深信不疑,從而產生堅定的信仰。 这是极为重要的! 這是極為重要的!
只要认识到轮回的苦难就会产生厌离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認識到輪迴的
苦難就會產生厭離之心和慈悲之心;

只要认识到因果报应就会以虔诚之心正确地进行取舍。 只要認識到因果報應就會以虔誠之心正確地進行取捨。 这些都是认识、思考因果报应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這些都是認識、思考因果報應所帶來的積極作用。 如果,不认识、不思考因果报应就会有相反的消极作用。 如果,不認識、不思考因果報應就會有相反的消極作用。
尊者阿底峡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结果招来恶趣苦。”“最深奥的莫过于业报,见到本尊便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带毒的,枝叶也一定是带毒的。 尊者阿底峽指出:智者不避罪孽事,結果招來惡趣苦。”“最深奧的莫過於業報,見到本尊便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這是最明智的。”“只要根子是帶毒的,枝葉也一定是帶毒的。
由于阿底峡在阿里专讲因果报应,因此人们称他为因果上师。 由於阿底峽在阿里專講因果報應,因此人們稱他為因果上師。
仲顿巴也指出:一旦堕入三恶趣,那只有痛苦而没有一丝安乐。生前行善或作恶,来世必有业报。 仲頓巴也指出:一旦墮入三惡趣,那隻有痛苦而沒有一絲安樂。生前行善或作惡,來世必有業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话,来生一定会遭到痛苦。”“阿底峡派们不应该太大意,这因缘很脆弱。 此生不努力去行善的話,來生一定會遭到痛苦。”“阿底峽派們不應該太大意,這因緣很脆弱。
格西波多瓦说:只要我们此生放弃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话,那么你希望碰到三恶趣也不会碰到。相反如果放弃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话,那么善趣和解脱是绝对与你无缘。”“最严密、最深刻的莫过于业与果,自性空之理也证明了这一点。 格西波多瓦說:只要我們此生放棄十不善去作十善的話,那麼你希望碰到三惡趣也不會碰到。相反如果放棄十善去作十不善的話,那麼善趣和解脫是絕對與你無緣。”“最嚴密、最深刻的莫過於業與果,自性空之理也證明了這一點。
普琼瓦说: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学会区分贤与愚。 普瓊瓦說:我一生受苦,直到老了才學會區分賢與愚。
康隆巴问普琼瓦:过去格西们一再指出,惟有认识业果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讲、不值得听、不值得修习的东西呢 ? 认识业与果还是不是最难的事情 ? 康隆巴問普瓊瓦:過去格西們一再指出,惟有認識業果是最重要的。那麼,如今是否已成不值得講、不值得聽、不值得修習的東西呢 ? 認識業與果還是不是最難的事情 ?
普琼瓦答道;正是这样。认识业与果是最难的事情。 普瓊瓦答道;正是這樣。認識業與果是最難的事情。
朗唐巴向坚俄瓦请求赐示时,坚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峡大师传授的思考业与果这个诀语。 朗唐巴向堅俄瓦請求賜示時,堅俄瓦答道:我只有阿底峽大師傳授的思考業與果這個訣語。
卡热巴说:恶趣即为苦之源,劝君莫作罪恶事。 卡熱巴說:惡趣即為苦之源,勸君莫作罪惡事。
夏热瓦说:不去认识和思考业与果就想获取至上修习成果,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样是决不可能的。 夏熱瓦說:不去認識和思考業與果就想獲取至上修習成果,這如同在冰面上修建城堡一樣是決不可能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热饥饿相蚕食,种种苦难恶趣煎。善趣恶趣乐与苦,皆由善业恶业来,即令到死莫作恶,时时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也指出:冷熱飢餓相蠶食,種種苦難惡趣煎。善趣惡趣樂與苦,皆由善業惡業來,即令到死莫作惡,時時努力行其善。
佛子陀美不仅这样教导人们,而且亲身实践了这一教导。 佛子陀美不僅這樣教導人們,而且親身實踐了這一教導。
2.
中士之道 2. 中士之道
中士道就是不满足于轮回的安乐而追求自身解脱。 中士道就是不滿足於輪迴的安樂而追求自身解脫。 本论中说: 本論中說:

三界安乐草尖露,瞬间即逝是常理,解脱才是永恒道,致力解脱佛子行。 三界安樂草尖露,瞬間即逝是常理,解脫才是永恆道,致力解脫佛子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乐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间就会消失,因而决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三界中的一切安樂如同青草尖上的露水瞬間就會消失,因而決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 只有至上解脱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恒不变的安乐之道。 只有至上解脫之路即成佛才是永恆不變的安樂之道。 因此要怀着对轮回厌离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因此要懷著對輪迴厭離之心踏上那大乘之道。 这正是佛子菩萨们争取解脱成佛的实践之一。 這正是佛子菩薩們爭取解脫成佛的實踐之一。
《四百颂》中说:只要对轮回还没有产生悲厌之心,就不可能产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愿望。 《四百頌》中說:只要對輪迴還沒有產生悲厭之心,就不可能產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願望。
《入行论》中也指出:没有感受过痛苦的人不可能产生厌离之心。 《入行論》中也指出: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不可能產生厭離之心。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轮回本来就是充满苦难,没有产生摆脱这一苦难的愿望,就不可能产生为消除这一苦难而求解脱的欲望。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認識到輪迴本來就是充滿苦難,沒有產生擺脫這一苦難的願望,就不可能產生為消除這一苦難而求解脫的慾望。 因此要有一种对善趣的安乐也不依恋的心情。 因此要有一種對善趣的安樂也不依戀的心情。 如果依恋善趣的安乐,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如果依戀善趣的安樂,就不可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经藏》中指出:凡是依恋轮回的人始终深陷在轮回之中。要想产生追求解脱的厌离之心,就必须认清轮回的害处以及轮回的成因。 《經藏》中指出:凡是依戀輪迴的人始終深陷在輪迴之中。要想產生追求解脫的厭離之心,就必須認清輪迴的害處以及輪迴的成因。
轮回的总体害处有:仇人和亲人不固定、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断更换和丢弃灵魂所寄居的躯体、灵魂又不断地入胎,众生之间的彼此地位高低总是在变化、孤独无友等共六个害处。 輪迴的總體害處有:仇人和親人不固定、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不斷更換和丟棄靈魂所寄居的軀體、靈魂又不斷地入胎,眾生之間的彼此地位高低總是在變化、孤獨無友等共六個害處。 还有八苦或三苦等。 還有八苦或三苦等。 正如前述,每个苦也可具体细分,不仅三恶趣充满苦难,而且三善趣也充满苦难。 正如前述,每個苦也可具體細分,不僅三惡趣充滿苦難,而且三善趣也充滿苦難。
《经藏》指出:轮回如同坐针尖。 《經藏》指出:輪迴如同坐針尖。
慈氏说:肮脏的东西不可能发出香气,五趣类都没有安乐。 慈氏說:骯髒的東西不可能發出香氣,五趣類都沒有安樂。
《四百颂》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连善趣也同地狱一样可怕。 《四百頌》中指出:在智者眼中就連善趣也同地獄一樣可怕。
修习中士道时只是达到下士道的认识——即只是认识到恶趣的罪孽——还不够。 修習中士道時只是達到下士道的認識——即只是認識到惡趣的罪孽——還不夠。 应该认识到整个轮回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样苦不堪忍。 應該認識到整個輪迴都如同呆在烈火熊熊的房屋中一樣苦不堪忍。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追求解脱,从而获得涅 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會追求解脫,從而獲得涅    寂静。 寂靜。
《章论》指出:如果认清了上述诸多罪因,便能很快获得涅 《章論》指出:如果認清了上述諸多罪因,便能很快獲得涅   
关于集谛及轮回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轮回的一切苦难都是积诸业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烦恼集所形成的。 關於集諦及輪迴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輪迴的一切苦難都是積諸業所形成的,而它又是煩惱集所形成的。 烦恼的根源则是我执。 煩惱的根源則是我執。 如果能克服我执就能消除一切苦难,进而求得解脱。 如果能克服我執就能消除一切苦難,進而求得解脫。
所谓解脱就是指:从烦恼业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所謂解脫就是指:從煩惱業的束縛下解脫出來。
解脱的道路就是实践戒、定、慧。 解脫的道路就是實踐戒、定、慧。
其中克服轮回之根源——即我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无我的智慧。 其中克服輪迴之根源——即我執——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樹立無我的智慧。 而这一智慧则要靠禅定来实现。 而這一智慧則要靠禪定來實現。
这一切的基础是守戒。 這一切的基礎是守戒。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因此,守戒是最重要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劝戒亲友书》中说:为了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要为消除转生而努力。我们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没有生在八无暇,有幸——获得非常好的因缘,为根除转生、求得解脱而努力。 正是由於這一點,《勸戒親友書》中說:為了擺脫生死輪迴而努力。”“要為消除轉生而努力。我們就是要利用今生有幸——沒有生在八無暇,有幸——獲得非常好的因緣,為根除轉生、求得解脫而努力。
阿底峡指出:各位朋友,在轮回的泥潭中没有任何安乐,应该登上解脱的干地。 阿底峽指出:各位朋友,在輪迴的泥潭中沒有任何安樂,應該登上解脫的干地。
即令是彻底遵守了三律,但是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产生厌离之心的话,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