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6 月 2013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宗薩欽哲仁波切 )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 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 / Serena;校對 / 馬君美

整理 / Anika Tokarchuk、吳青蓉

一生當中,如何同時成為一個小乘行者、大乘行者、金剛乘行者、商人、臺灣人?如何同時做個好學生、好老師、好人?

談到佛法,人們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開來,佛法並不包含在生活之中,人們認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修法只在寺廟當中,而不在辦公室、洗澡的時候、搭火車的時候、交通壅塞的時候等等。人們以為修法要剃頭、改變服裝,或最少在家裏應該有一個佛堂;還要有一個特定做功課的時間,比如說是早上或晚上;加上一些佛像、佛書,甚至一個法名;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例如金剛結,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佛教徒。這是一般的狀況。

我常常跟人們說:這樣的佛教修行,對我們可能沒什麼幫助。檢查一下自己,我們真的是一個金剛乘行者嗎?不要說金剛乘,金剛乘有點太高遠了,就以小乘來說吧,我們算得上是一個小乘行者嗎?幾乎不是。同樣的問題:我們真的是大乘行者嗎?可能也不是。或許在名義上算是吧,也許我們遇過一些大乘的和尚、金剛乘的喇嘛,他們給我們一些教授或灌頂,我們就認為自己是大乘或金剛乘的學生。做為一個大乘的學生,你們一定接受過很多關於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們真的慈悲嗎?幾乎沒有。我們都聽過慈悲的教法,但是「聽過」和「具備」是不一樣的。除非真正具備慈悲,才是個大乘的修行者,否則你只是個聽聞佛法的人。所以我們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只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的「聽聞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的「修行者」。

 

而且,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嗎?我不這麼認為。也許有一些人對「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就不會對此生如此地執著。我們擁有的東西,朋友、房子、車子,我們對於這些還是有著很多的執著,這證明我們並不想遠離這些東西、遠離輪回,這也間接指出了我們並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

然而,我們都學過「成佛」的概念,人們也常談到「成佛」、「法身」、「報身」、「大圓滿」、「大手印」;人們聽到、談到「大圓滿」、「大手印」這種高深的教授,就像是某種你這些日子想聽的音樂一樣,讓我們的腦子放鬆而已。事實上,人們通常不修行它,包括我也一樣。或許在座有些人不是這樣,但是我真的是這樣。

 

所以,學習和追尋是不同的。先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真的是小乘行者嗎?也許你想問:我們真的需要變成一個小乘行者嗎?可能很多人都被大乘的老師寵壞了,也一定聽過大乘的老師提到,小乘比大乘在層次上低。金剛乘的老師,大多數也很看不起小乘行者。我個人的意見是,如果小乘基礎不好,就無法學好大乘;大乘基礎不好,就學不好金剛乘,一定要全部都學。目前在座有兩位尼師,或許將來會有更多人出家,這些學習「律藏」,都必須學習小乘並且依此修行。

然而,做為一個小乘行者,並不代表要將頭髮剃掉、到廟裏出家。如何成為一個小乘行者的臺灣商人?要知道,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話:捨棄傷害別人的因以及傷害別人的行為。作為一個生意人,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有這種純淨的動機,就算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至少可以不傷害別人;這樣的話,作為一個商人,就可以同時也是小乘行者。

 

或許你認為,不傷害別人是很容易的事,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在無意間傷害了別人。你所吃的肉,究竟對動物造成了多少傷害?就算是開車吧,不讓別人超車也可能傷害了他。很多這樣微細的事一直在發生,所造成的業雖小,卻連佛陀都無法幫你找藉口。舉例來說,很多金剛乘的學生請上師修法,為了生意順利。如果這是出於好的動機,或許沒什麼問題,但我知道很多人請法,只是想要變得有錢而已。有人想要獲利,就是另外人的損失。這些金剛乘的學生們不喜歡對方,有時會到上師面前……

…….很多類似的情況,我相信你們都可以瞭解。如果你真能避免那些無論是粗重或微細而傷害別人的行為,能具有很清淨的動機,就可以成為清淨的小乘行者,同時具有商人等身分。只要做一個好人,好好經營你的事業,除去傷害別人的動機與行為;像是公車裏的推擠行為,都是一種傷害。這是很簡單的事,但常被我們忽略掉了。

如何成為一個大乘行者以及一般人?大乘行者,不只不傷害別人,還要去幫助別人。小乘行者要做的很單純,不去傷害別人、不要介入別人的事件當中就好了。但大乘行者還要去幫助別人。然而若要幫助別人,首先便要厘清:到底要如何幫助別人?如果不夠聰明,有時候你認為的幫忙反而是一種傷害,所以你需要一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幫助別人的動機是否純正?也許你的行為很粗魯、很溫柔,或是各種不同的行為,內在都必須要有清淨的動機、慈悲、與慈愛。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幫助別人有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大乘的修持當中,最重要的是修「心」,這個基礎若是穩固的話,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將更容易。你可以由於「不打擾」而幫助別人,也可以「去打擾」而幫助別人;可以用歡喜、讚歎來幫助他們。來到一座美麗的寺廟,沒什麼可以幫忙的,那你可以讚歎說:啊,真是一個美好的寺廟,多麼適合讓人修持佛法!這也是一種幫助,心智上的幫助。像這樣有善良的動機,常常歡喜讚歎的人,就不會傷害到別人。不傷害,便是一種幫助。

綜而言之,關心別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關心別人,就不會打擾到他。有時候上師好像都不關心你、不理會你,或許這就是他的關心。談到如何同時成為一個大乘行者及好人,你不需要改變任何東西,只要達到這樣的品質就好了,甚至不需要大乘或小乘的名號。只要避免傷害別人、同時儘量幫助別人,就算是一個大乘行者及小乘行者了。名稱並不是很重要,在佛教裏稱為大乘行者,在基督教、回教等其他宗教裏有別的名稱,這些都不重要。名稱不能改變事實,名稱只是造出來的。

再來,如何成為一個金剛乘行者又同時是個生意人?要成為金剛乘行者,同時必須是大乘行者。經典中提到,大乘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因」乘,一個是「果」乘。「因」乘就是一般所謂的大乘,「果」乘就是金剛乘。修法的主要目的在清淨。在清淨的過程裏,「被淨化」的物件是衣服,「能淨化」的物質是水和肥皂。然後,洗衣服的結果是「一件乾淨的衣服」,另外還有那被洗掉的污垢。各位需要有一個基本概念:所謂的「淨化」都可以分為這幾個部分:(被清淨的)基礎物、(所洗掉的)塵土、清洗劑(淨化的方式),以及淨化的結果。

頂禮就包含了這四個過程,當你頂禮的時候,你所洗掉的污垢是「我執」、「傲慢」;淨化的方式是頂禮的動作,因為「自我」平時是不會將自己放得那麼低的。淨化的結果是成佛之後,就會有「無見頂相」(頂髻),而這裏的基礎是佛性。以洗衣服來說,所清淨的基礎物是衣服;能夠清淨的東西是水和肥皂;所洗出來的髒東西是汗水、污垢等等;結果是衣服變乾淨了。為什麼大乘稱為「因」乘呢?因為他們談論污垢和能清淨的肥皂、水。而在我們所說的「果」乘的大乘,也就是金剛乘,它並不強調污垢、水和肥皂,而著重在衣服本身。金剛乘認為,衣服不可能本來就是髒的;如果它本來就是髒的,就不可能被洗乾淨。因為污垢只是一種忽然、暫時的狀態,因此可以被洗掉。所以,我們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在洗污垢。衣服從來不需要被清洗,衣服永遠只是衣服,它不是髒的、也不是乾淨的,因為你沒有辦法讓它乾淨,如果你要讓一個東西變乾淨,它必須原來是髒的。這是為什麼大家認為金剛乘是最好的原因,但我不相信這樣的說法,我認為金剛乘比小乘更低等,小乘是最高等的,你認為呢?

所以各位已經知道所謂「因乘」的大乘和「果乘」的大乘:「因乘」的大乘教法,就是要去幫助別人;現在要說明如何成為一個金剛乘行者的商人。身為一個金剛乘行者,最重要的是「淨觀」(sacred outlook)。小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傷害別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是「不傷害別人,又幫助別人」;金剛乘行者最重要的是「淨觀」。人們都很懶惰,他們去傷害別人、不幫助別人,也根本就把別人都看成是糟糕的:唉唷,這個人有個大鼻子、那個人有個長鼻子、短鼻子,看到的都是糟糕的外表;或是,他真笨、她很漂亮,像這些,都是以分別心來看待事情。要斷除這類東西,只要想著,大家都是好的、神聖的。就算你沒有辦法做到這點,起碼要做到把大家看成不好也不壞。你就是一個很好的金剛乘行者。為了讓大家修持這一點,金剛乘上師就教導很多不同的法門,像是觀想每個人都是本尊;這就是要讓你知道,每個人都是清淨的、同等地清淨。

以「如何成為金剛乘行者又是生意人」這個教授來說,也可以談到如何成為一個「大圓滿行者」和商人,以及如何成為「大手印行者」和商人,也可以談如何成為「對輪回、涅盤沒有分別心的行者」和生意人。

我們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認定自己是某先生、某小姐,而這是小乘、這是大乘、這是金剛乘、這是大手印、這是大圓滿;我們把自己與這些都分開來了--這不是我。你們接受過灌頂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接受過上百種灌頂了吧,你們真的曾經想過自己是一個菩薩嗎?我猜是不敢想,因為你認為菩薩就應該是在壇城上這些有四隻手臂、第三只眼、其他的腳、不尋常的身色,你是這樣想的。在接受過灌頂之後,你已經受了菩薩戒,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菩薩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升官了,而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須要去幫助別人。為什麼你不認為自己是菩薩?第一個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也不願意去想,甚至你不關心、也根本不知道菩薩到底是什麼。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幾百萬個灌頂,也不會有效。

 

在灌頂的時候,你跟著上師念誦的內容一開始是皈依,念皈依文、剪頭髮、取一個法名,這些到底有什麼用?你依然有這麼多、或許更多的欲望,有那麼多、就算沒有更多的憤怒,有那麼多的問題,為什麼?因為你從來沒有真實而真誠地皈依佛、法、僧三寶,因為你從來沒有在快樂的時候想到它,只有在不快樂的時候想到佛法。這表示三寶是你責怪的對象,而不是皈依的對象。你如果是以這樣的態度皈依,不如不要皈依。一旦你皈依了,不論面對好或不好的處境,你都要想到三寶。我看到很多人帶著護身符,這多少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三寶不能保護我們的話,這些繩子能保護我們嗎?你不相信佛,而相信這些繩子;同時也不相信法和僧。

所以,你們真的皈依過嗎?從心裏真的皈依嗎?好好想想。

傷害別人、不幫助別人,而且也從不認為別人是清淨的,分別朋友和敵人、分別上師的不同,就算在朋友之中也是有分別心,對於美、醜也有分別心,如果這樣,就不是一個金剛乘行者。金剛乘行者必須對每個人都有「淨觀」。現在有一些金剛乘行者,由於他們的欲望而有所謂的伴侶,他們並不是在修金剛乘的修持,而是在修自己的欲望。如果他們真的是很好的金剛乘行者,就算走在街上遇到一條母狗,都應該可以和母狗修持雙運。這是個例子,問題是如何修持「淨觀」?若要重覆告訴自己眾生都是神聖的,這不僅很難、也是個謊言。你所修持的法本,也一樣不斷告訴自己,大家都是好的、大家都是好的;然而,一旦出了門,你還是覺得大家都是壞的。

像是念「諸法化空咒」,觀想一切眾生都化空,每個人都變成蓮花、佛陀,你這樣騙了自己一個鐘頭,你應該覺得慚愧,尤其在法王、蓮師、文殊菩薩、佛陀十二相成道圖、以及壇城上的龍等等的面前,你應該覺得慚愧,因為你對他們說了一小時的謊。你口中念著一切眾生都是好的,但是並沒有從心裏這樣認為;因為,當你離開修持的地方、進入你平常生活的環境時,開車、塞車、推擠等等很多人、事、物讓你忌妒、憤怒,這些情緒就算沒有更多的話,也依然在你心理升起。

所以,別再說謊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不要想一下子跳到最高深的教授,首先,就算你無法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淨的,起碼你對上師要有淨觀。我所要求的是:只對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想「我的上師是好的」就可以了。不管他做了什麼、也許很瘋狂,你們會想:上師好像有點問題,他像我一樣,會吃東西、打哈欠、上廁所、發現漂亮的女孩子也會瞄一下,對於嘮叨也會不耐煩等等。你不認為上師是清淨的,而對上師有淨觀是很重要的。不過,在臺灣有個很大的問題--你們有很多的上師,你們不只需要將成千上百的眾生看成是清淨的,還得將成千上百的上師看成是清淨的,這真有點困難。

也許,在我們把上師看成清淨之前,我們必須先認為自己是清淨的。認為自己清淨,並不表示自己是最好的,也不需要認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別人,如果這樣想,表示你在和別人比較。在你的裏面有一個東西,在不和別人比較的情況之下,就是好的。

我們在意識中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壞的,但潛意識當中,我們總認為自己缺乏了什麼。你應該思索的是:「自己缺乏了什麼東西」這樣的念頭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你和別人比較的結果。因為你認為別人在享受、而我在受苦;別人都很有價值、而自己總有點自卑,所以認為自己沒什麼用,潛意識裏你是這樣想的。所以不要跟別人比較,不要和社會、歷史、格言、道德等等比較,讓你只是你自己。沒有敵人可以恨、沒有朋友可以愛,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該怎麼辦?試著想想這種情形。

或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會知道,如果不依賴上師,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把上師看成是清淨的,並且有虔誠心是很重要的事情。但要小心你的虔誠心,通常我們只會對言行舉止符合我們期待的人有虔誠心。你會喜歡的上師就是那種你所喜歡的人,而非你所需要的人。你所需要的人,才更重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我希望別人照我所希望的去做,我希望別人向我頂禮,你或許希望別人跟你握手,他或許希望別人照他想做的去做。我們對待上師也是一樣,我們希望他們能照我們需要的做,這樣想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去做他們要我們做的事,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去做我們想要他做的事。我看到很多這樣的邏輯,像是一種賄賂的行為,學生賄賂上師、上師賄賂學生,很多這樣的情形。純正的金剛乘行者不是這樣,這不是淨觀。

如何成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你不需要改變什麼,而需要具備三種特質。身為一個小乘行者,能夠不傷害別人;身為一個大乘行者,能夠不傷害他人並幫助他;身為一個金剛乘行者,需要知道什麼是淨觀,同時具有這三種特質。這跟之前提到「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淨的」很相似,只不過是不同的路徑。從字義上來說,你必須知道的是,每件事情都是一味。「大手印」提到每樣東西都是同樣的味道,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現在這個品嘗的人,不是只用舌頭嘗味道,而是用六識品嘗味道。為什麼我們用「味道」來做比喻?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來自經驗與感受。所有這些感受與經驗,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是「心」製造出來的。你只有一個心,而它有六種不同的僕人。假設你從來沒有眼睛的話,你會有視覺嗎?如果你從來沒有眼睛,你就看不到東西,那還會有所謂美、醜的分別嗎?

同樣地,如果你沒有耳朵的話,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有聲音存在嗎?所以一個接一個地,你把這些所有都摧毀掉了,然後你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存在那裏,美麗的物體、醜陋的物體,美麗的聲音、吵雜的聲音,都只是在那裏。因為你有這些感官存在,然後你認為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因為你有這個「心」,於是你製造了這些美醜。因此,同樣的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是好的、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不好的,好和壞並沒有真的存在,是由不同的人所捏造出來的。這些捏造又是從何而來的?是從習慣來的。

故而,身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需要不去分別好壞、美醜。這樣的哲理很好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修持,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很簡單。我們需要做的是減少極端的想法,這是很重要、但又很難簡單說明的。舉例來說,很抱歉拿這裏的住持來解釋,如果他很喜歡這個佛堂的地板,而我把水滴到地板上了,他或許會生氣,這便是個極端的想法。也許他站起來,而把所有的水倒在地上了,由於是他自己做的,所以他沒生氣,這也是個極端的想法。我們要減少這些極端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思量這個道理--比如說,有個蚊子在咬你,而你反手就打,這是非常不好的。蚊子又不認識你,它只是認為這裏有一大塊食物,它是為了早餐而來的,這麼一個小東西能夠拿走你多少血?可能也是一點點而已。你用這麼大的手打下去、還帶著這些毛髮,取了它的生命,像這個就是極端的念頭。

減少這樣極端的念頭吧,慢慢地減少,你會逐漸習慣這樣的狀況。以喝酒來說,當你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帶著酒瓶、酒杯,那你是如何開始喝酒的?首先,你從會喝酒的老師那兒學到喝酒的方法,而你第一次喝酒的經驗並不好、很熱,這就是四加行。然後你越喝越多,變得很擅長喝酒、是一個很好的學生。之後你再也不需要老師,而且可以教學生。像這樣,一個人可以越來越習慣一些事情,所以,要減少極端的想法,然後對於好壞的分別心便會逐漸減少。

很抱歉這麼說,對於西藏人而言,臺灣人有太多的迷信。如果在修法的時候下了雨,有時候也許是好的,很多人很高興地認為這是個加持;若是另一個仁波切在別的地方修法,或許他們則會認為下雨是障礙。如果看到彩虹,會認為是很吉祥的事;或者晚上夢到你的上師來到你面前,你會認為很好。這些都是極端的想法,減少它們,不要在意,不要太去想它們。就算釋迦牟尼佛走進來,把手放在你頭上,你也不要動;就算你真的動了,之後也別去在意,這樣子你就成為「大手印」行者了。因為不管是什麼來了,佛來了也好、魔來了也好,都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舌頭所感受到的,不過如此。由於你們是噶舉派行者,所以我從我的觀點來談了「大手印」。

剛剛我是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說明,就像你可以買到的英文範本、數學範本一樣,這是一個佛學範本。

問:如果我們修持一個本尊很久,也很誠懇、專注,有一天本尊真的來到面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跟他說,你都是我眼睛的幻現,快走吧?

仁波切:你什麼都不要說,甚至連想都不要想第二遍,更不要想該如何處理?如果你一旦想說該怎麼辦,就表示你有期待與恐懼。這樣的話,就不能成為很好的戰士,如果你聽過「覺悟戰士」的開示就知道,你會因此失掉你的戰場。

問:可是通常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沒有動機的話,就會變成盲目地做。

仁波切:我並沒有談到不要有動機,而是說你不要去捏造一些東西。

問:可不可再說明一下「捏造」?

仁波切:就是去認為什麼是好的、壞的。

問:何謂「淨觀」?

仁波切:這是個好問題,意義很多,表示某種可以給你加持的東西,什麼樣的加持呢?不要把淨觀看成是會給你灌一些甘露等等的東西,這不是所謂的「加持」。你認為某個杯子是壞的、是個極端;而那個是好的、是個極端,所以我想要那個、不想要這個。試著這麼想,每樣東西都無所謂好壞,認為它們都是清淨的、不好也不壞,接著你就不會因為它壞所以想推開它、也不會因為它好所以想擁有它,於是你就不會痛苦。這就是加持,獨特的加持。你認為把手放在頭上就是加持嗎?其實不是的。然而以大寶法王、薩迦法王、頂果欽哲法王來說,如果他們把手放在你頭上,則是五方佛的加持。不過以我們這種人來說,(把手放在你頭上)只是一種按摩而已,並不會讓你沒有痛苦。甚至在公眾場合來說,這樣做讓我覺得更不好意思,好像自己是耶穌基督。我覺得握手或許加持更大,可以有很多感覺,也可以彼此按摩一下。

問:如果我們不能把人認為是清淨的,是不是可以認為他們的心是清淨的?

仁波切:這很好,是第一步。不要去想這是中國人、那是美國人、這是西藏人、那是非洲人,大家都是人,如果你能這樣想,真的會幫助你。廣東人、福建人、臺灣人等等,不要去想這些東西,就能夠幫助你;道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如果你能夠不這樣想的話,就能夠幫助你;大乘、小乘、金剛乘,不要再想了,大家都是佛教徒;各大宗派的想法也都可以放下了,你可以有很多方法去想大家都是清淨的。

或許剩下的以後再說吧,講了這麼多罵人的話,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來了。(笑)你們很幸運,因為這裏有喇嘛、寺廟,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修很多東西。

 

 

 

 

西藏的轉世喇嘛(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

西藏的轉世喇嘛(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問:可否請您談談西藏的轉世喇嘛?

答:喇嘛事實上是指很高的人,沒有比他更高的,但在西藏還有很多不同的術語稱呼,像仁波切、圖庫等。圖庫是指化身的意思,他們都源自法身的釋迦牟尼佛,圖庫不一定是轉世的,他可能是任何一個佛、菩薩的化身。你剛提到的轉世仁波切或喇嘛,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西藏才有,但每個人都是自己過去世的轉世。

  無論如何在西藏有特定的轉世定義,為什麼呢?其目的乃在於西藏受佛教的影響深遠,佛法已成為西藏的一部分,他們做任何事,即使是走路都受影響,因此可見佛法對西藏的影響之大;而佛教的修行者、領導者,像一些大喇嘛、仁波切等,對西藏社會的影響太大了,所以當他們過逝後,他們的學生,繼續找出他的轉世來助益有情眾生,也有一些是喇嘛自己想再來利益眾生的;因此在西藏,去認定一個轉世,他是某某佛菩薩或喇嘛的再來是十分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廣義地說,佛菩薩的化身是無處不在的,但這些並沒有被認定,像在西藏、臺灣或其他任何地方,不同文化、語言、膚色的人都可能是佛菩薩慈悲地示現來饒益有情,無論他們有沒有被認定。

問:人們對如何認定轉世的喇嘛十分好奇,可否請您談談?

答:有許多或大部分轉世喇嘛是由大修行者所認定出的,或是身為轉世者前生的弟子,也可認出這個人是不是他以前的上師。像Gmb他的轉世一向是由他自己認出的,在他圓寂前,他寫下自己轉世家庭父母的名稱、年月日、特徵等等,十分清楚。例如十四世DL喇嘛則是由他的上師認定的,他到特定的地方去修本尊法,然後到大黑天護法的一個特殊湖泊去,湖上有許多象徵符號使他觀察而瞭解,有時候道湖會有很清晰的指示,經過這些手續終於找到第十三世DL喇嘛的轉世者,然後再給他許多他上一世所用過的東西讓他選擇來確認。

  而今天許多仁波切很容易就可認定出來,但利益眾生並不一定要被認定是轉世的。許多的總統、議員、國王不必被認定就辛勤地為眾生謀福利,他們很可能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但沒有被認出來,也沒有必要被認出來。佛法中說:即使是“佛教”這名也不十分重要,名稱引起了太多的問題,只要是能讓你了悟心的實相的道路,不管它是否稱為佛教都沒問題。  

 

 


 

 

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湣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嗔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等到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為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千里來,欲以我為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並將三歸五戒十善與淨土法門,略釋其義,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為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

  一、 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般來,即便趨向,是歸投義。上般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為依,即登彼岸。既歸依佛,以佛為師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歸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五戒者

  一、 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不殺生者,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眾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升降超沉,我與彼等,於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拔,何忍殺乎?一切眾生,皆不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輾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然殺生之由,起於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聖大賢,皆所難免。何也?以公濟私,損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陽取為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於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慎,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謂不犯之利,害謂犯之禍害。)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

  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於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並及蔥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五葷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慳貪;九、不嗔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殺盜淫妄,已於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妄,導人邪念等。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鬥構兩頭等。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到不能體察,今略舉一二: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細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於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嬌慣,致成匪類。於鄰里鄉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於僕使當慈愛,於公事則盡心竭力,同於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貸哄騙於人。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吧,便能消禍亂於未萌,致刑罰於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怎如何學密【慈誠羅珠堪布】


作為修學密宗的人,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

一、學密的基礎——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為什麼在這裏還要反復強調呢?因為,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過這兩關,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勝的、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前題下,即使閉關九年修大圓滿,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圓滿,時間不是一兩天或幾個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以泥封門、謝客、斷絕所有外界往來的情況下,卻因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足以讓我們警醒: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圓滿,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的種子!所以,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極為重要。

很多人因為缺少這些知識,只知道密宗殊勝無比,就好高騖遠,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於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頂,不亦樂乎地修習密宗,最終卻竹籃打水、收效甚微。這一切過失,不能歸咎于密宗,而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學密的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所有的無上密宗都十分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時,一旦離開空性見和慈悲心,即使能將佛像觀想得一清二楚,也毫無意義。同樣,正如經書所言,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誦了上億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沒有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懂得生、圓次第的情況下,盲目地念誦一些本尊的修法儀規,以圖獲得收效。於此必須提醒諸位,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顯宗、密宗都一致認為,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開啟修心門扉》中也講過,如果某人是為了今生(圓滿)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這一世能如願以償,其結果也不過如此;如果因前世業力而未能如願,這些善行也不會引發絲毫出世間果報。因為在修行之時,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度眾生、成佛等等,而僅僅是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既然其發心已經如此明朗,那麼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決不可能。

經書裏也有這樣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被饑餓所逼迫,正萬般無奈地掙紮在生死線上,假如不立即進食,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這時,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絕對是食物。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同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極為殊勝,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目前,我們暫時還不需要生圓次第的修法,當務之急,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還有一個比喻:古代東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牆,必須經過城門方可進入城內。假如此城只有一門,再無其他入城門徑,每一個想進城的人就必須通過此門。城裏有很多人家,一旦進城之後,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此門,便只能徘徊於城外,永遠無法進入城內。這個比喻說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門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後,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或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便可隨意選擇。但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想修成這些法,無異於螳臂擋車,實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圓滿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因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故爾要反復修習,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唯有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究竟什麼是劃分有無出離心的界線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才叫生起出離心。這個標準比較高,薄地凡夫一時難以做到,所以我們暫時只能提出一種較低層次的出離心衡量標準:沒有出離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此外便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沒有更高的追求;有出離心的人,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這些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學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離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

今天我們不講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而是要再次重申,學密之人必須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認為,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頂,也就不可能有密乘戒。因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礎,即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就沒有菩薩戒;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而,修學菩提心在密宗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必要,這是僅僅通過聞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可修可不修,關鍵問題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沒有念誦上億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觀想不清楚,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曾看過一則故事: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詢問船夫:“你懂不懂數學?”“我不懂!?”“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又問:“那麼,你懂不懂哲學呢?”“還是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行至河中間時,船出了故障,船夫就問學者:“你會不會游泳?”“我不會!!”“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船夫不無遺憾地說。 同樣,沒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反之,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所以,這兩個基礎很重要!

二、密法修習次第

在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密宗的修法。榮森班智達是甯瑪巴一位傑出的成就者,他將學密者從開始發心到最後獲得成就的過程分成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依止密宗金剛上師。

因為密法是不能通過看書,而僅僅從字面上去領會的。比如,密宗續部的專有名詞一般人根本無法了知其含義;又如,密宗為了使外道不至於盜法,而在很多續部中故意打亂修法順序,後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後,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私自按照書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煉,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世人皆知,哪怕顯宗的修法,也要依靠上師的指導才能學修,更何況殊勝的無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剛上師。現在,有些居士在沒有上師引導的情況下,私自閱讀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學,這是極端錯誤的行為。最終結果,他不但不會有所成就,而且有盜法的罪過。 對金剛上師的要求,在《大圓滿心性休息》、《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有關金剛上師的開示中講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師之前,能仔細參閱這些法本。

第二個階段,是入密宗壇城接受灌頂。

依照以前的密法規程,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四個層次,是根據受灌頂者的根基而分開傳授的,受者能夠修到什麼程度,就授予相應程度的灌頂,決不輕易違越次第。 時過境遷,現在無上密宗的灌頂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頂。雖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大家一定要量體裁衣,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適合的灌頂。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漢地。因為此前已經做過有關灌頂的開示,在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有相關的內容,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個階段,是接受密宗戒律。

實際上,灌頂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榮森班智達將它分成了兩部分,首先是進入密宗的壇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須瞭解密乘戒的內容,再抉擇是否接受。也就是說,在接受灌頂之前,準備接受者首先必須拿到戒本,詳細閱讀與灌頂相應的密乘戒,並在確認自己能做到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頂,否則就不能接受。 戒律都是這樣。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幾條戒,就受哪幾條戒;菩薩戒也是可以選擇的,鈍根者只需受持一條願菩提心,其他的可以暫時不受;中等根機者可以受無著菩薩著作中所講的四條根本戒(分開有八條),其餘的可待將來再受;利根眾生則可以受持龍樹菩薩所講的二十條根本戒(也可以說十八條)。密乘戒也是一樣,只有量力而行,才是護持淨戒的必要保證。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的授灌頂者在灌頂時,並不太強調密乘戒,求灌頂者也根本不知道在灌頂背後還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滿以為灌頂結束之後,就萬事大吉。其實,灌頂之後最難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個階段是聞思,這是極其關鍵的步驟。

首先要學習密宗特殊的見解,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密宗的具體修法。

第五個階段,是學成後到靜處修行。

以上是榮森班智達所講的學密的五個步驟。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五個階段——修行,也即學習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三、略談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歸納為兩條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圓滿次第。

下麵分別對其進行簡略說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時,一般要觀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壇城,這有什麼作用呢?凡夫因為被無明所遮蔽,所見所及全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通過密宗的見解,才使我們領悟到:這一切都不是實在的,是幻覺、是本來清淨的。 顯宗也認為,八地菩薩眼中的外器世間(即山河大地)是很清淨的。怎樣的清淨呢?彌勒五論的《經莊嚴論》裏講過 ,菩薩到八地時,開始轉識成智 ,當其五根識(眼識、耳識等)轉化成智慧以後,所見就如同極樂世界一樣: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礫,而是琉璃珍寶等等……,其實,在人們心中所謂“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淨的,但因為人們喜歡琉璃等珠寶,才將清淨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寶的樣子,這是針對人們的喜好而言的。實際上,在菩薩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現象、非常清淨的現象:所聞是妙法音聲,所飲是甘露……,當然,凡是言詞所能傳遞的,都屬於分別念的範疇,都無法真實地表達菩薩的境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顯宗認為:要想真實感受這一切,只有通過首先發菩提心,依顯宗的修法長劫修煉,積累無數資糧,證達無我空性,達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行現前萬法本來清淨的境界。

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現見本來清淨的境界。為什麼密宗能辦到,而顯宗卻不能辦到呢? 《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講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淨,就應當自淨其心。心淨,則外境清淨,修行至心淨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淨。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淨,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淨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 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刹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清淨的。舍利子不以為然,就反駁道:此佛土是不清淨的!於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刹土一樣,十分清淨莊嚴。之後,佛陀告訴大眾: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 此經是純粹的顯宗經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來清淨”的說法,可見本來清淨的觀點,並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榮森班智達講過,雖然在小乘經典裏,也有釋迦牟尼佛如何發心、成佛,以及諸多菩薩如何修行、成道、度化眾生的記載,但因為缺少相應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無法成就諸佛菩薩的果位。

同樣,雖然顯宗也談到了世界的本來清淨,卻無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親身感受到這種境界。但是,因為密宗有更直截了當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萬法本來清淨之後,用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淨的現象逐漸消失,而深切體會到這種清淨。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達到其最高頂點:在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外面的一切自然顯現為佛的清淨刹土,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現量看到的境界。 為什麼要修生起次第呢?因為,我們凡夫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觸所及,都執為不清淨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淨,那也無可奈何。但實際上,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既然是清淨的,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令這種清淨快速顯現呢?如上所述,顯宗沒有這種方法,而密宗卻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義就在於此。 

2、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夠現量看到一切外境皆為佛的壇城。但是,如果不能證悟空性,又會執著佛的壇城為實有。這時,雖然一切外境顯現為清淨,但這種對清淨的執著,與對不清淨的執著一樣都是執著,所以仍然要斷除。如何斷除呢?這就需要借助於圓滿次第的修法。 圓滿次第可以分為兩種:

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

格魯派和薩迦派大多數圓滿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圓滿次第,也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法,如時輪金剛中的氣脈明點修法。 修氣脈明點為什麼能證悟空性呢?麥彭仁波切在時輪金剛的解釋中講過,假如在頭一點不疼的時候觀想頭痛,在觀想一兩天之後,頭肯定會真的痛起來,這是一種心的作用,但見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頭,那麼在木棍落在頭上的瞬間,立刻就會有頭痛的感受。 這個比喻說明,雖然可以用顯宗《入中論》、《中論》裏的推理方法來推翻我執,但是進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從凡夫修到真正證悟空性的一地菩薩,需要一個阿僧祗劫(無數大劫),這是一個漫長得連天文數字都無法表述的時間概念。然而在密宗裏,卻可以通過修氣脈明點,快速地證悟空性。為何能夠快速證悟呢?因為我們的心和肉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通過對氣脈明點的調節,就可以使心發生決定性的改變。 在觀修生起次第時,確實可以見到一切外境、眾生皆為佛的壇城。通過圓滿次第證悟空性以後,雖然佛的壇城依舊存在,卻能了達這一切並不是實有,而是如夢如幻的。這就是修圓滿次第的意義所在。 無相圓滿次第主要是指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續部中也有一部分。

無相圓滿次第是指不借助於觀想以及修氣脈明點,而直接證悟空性的修法。它與顯宗的證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講,顯宗就如觀想頭痛,僅能依靠推理來證悟空性。而密宗,特別是大圓滿,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剛剛發菩提心、剛剛進入密乘不久,不必經歷無數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去感受、體會空性。顯宗的空性是理論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卻是切身的體會,所以進步神速。 大圓滿中既包含了無相圓滿次第,也含攝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圓滿的生起次第不是通過觀想佛像,而從外面看到本尊壇城,而是藉由禪定,從內心向外發出佛的壇城。這是沒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純淨的一種佛的壇城。 觀想唐卡雖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淨的顯現,但還是有造作的成分,因為唐卡畢竟是人畫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較亮、下半部分較暗,並以此唐卡為對境而作觀想。當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所顯現的本尊或者壇城也會上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這說明,這種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雖然有造作,但它卻能控制我們對不清淨的執著。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並不乾淨,終究要被洗掉,但我們卻可以用它來洗淨雙手。

同樣,這種生起次第雖然有造作,但造作的東西也可以推翻許多不清淨的現象,所以暫時可以利用它。 然而,大圓滿卻不是這樣。修大圓滿時,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觀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永遠離不開空性,也永遠離不開現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時,現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發出來,那便是純潔而無有造作的佛之壇城。大圓滿沒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後卻達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勝的目的。所以,大圓滿修法涵蓋了一切生圓次第的修法。 以上內容,介紹了生圓次第的概念。雖然密宗各大派別的修法異彩紛呈、各有千秋,但所有修法都可歸納於生圓次第的修法當中。 以上所講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為環境、時間等各種因素,我們的修行不一定會按照以上順序進行,而往往是在出離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後,直接進入大圓滿的修法。因為大圓滿法,並不是專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像你們這樣的居士,在加行基礎打好之後都可以修,你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修大圓滿

 

蓮師財神總攝多瑪寶瓶

蓮師財神總攝多瑪寶瓶(實體:高29cm*22cm)

緣起:蓮花生大士一切財神總集,是蓮花生大士總攝所有財神,係自蓮師所授記,廣行慈悲利濟眾生。此法為大伏藏師秋吉爹千寧巴所取出,此法為一切功德、智慧、財富、福祿、運勢、壽命、名望之根源。蓮師財神為蓮師如意摩尼寶珠,主事業增上,而寶生部蓮師骨鬘尊,為召攝福德壽命。此法總集一切財神部主:金剛部白財神、寶生部黃財神、蓮花部紅財神、羯摩部綠財神,其他尚有不計其數諸財神,皆為蓮師所攝持,故增益之加持力甚大。勤修供養、禮讚財神法軌心咒,可得財運順利、增上福德、受人敬愛、延命長壽之加持,更能消除違緣、不順遂、阻礙及貧窮之苦難,福報、運氣、事業速得提昇旺盛,一切善求速能滿願,究竟法上可解脫成就。

 

這非常殊勝珍貴的蓮師財神多瑪寶瓶是蓮師財神及17 位財神( 包括五姓財神)

及其所有眷屬的宮殿( 壇城) ,此蓮師財神多瑪的傳承是由大伏藏師秋吉林巴傳

至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再傳至十五世大寶法王,然後傳至第二世蔣貢康楚仁

波切,再傳至桑傑旦增仁波切,再由桑傑旦增仁波切傳至巴金仁波切。

蓮師財神總攝多瑪寶瓶(實體:高29cm*22cm)

其功德利益如下:

1. 無論此財神寶瓶置於何處,皆能平息該處地水火風的障礙,得令風調雨順、穀霧豐收、財興畜旺。

2. 平息一切有情的障難,產生如最初具圓劫時的殊勝財富。

3. 就個人方面而言,在世間法上能致令長壽、增長財富、福德、權力、威望,提升衰敗的運勢,使所有心願得以如願,平息一切疾病、障礙。另家中財富、財運不斷增長。在究竟上,圓滿福慧二資糧,能得往生極樂淨土。 

紫晶宮出品www.tzyy-jing-gong.com.tw 品質保證價格便宜

 

金剛杵介紹

杵長:約25公分  材質:香樟木。
獨股杵為二臂穢跡金剛、密跡金剛力士、千手觀音四十手中之金剛杵手及金剛藏王菩薩一八臂中右手之一所持之物。

為密教真言行者所持金剛杵(梵 vajra,音譯跋摺囉)之一。又稱獨鈷杵、獨股、獨鈷、一股杵、一股跋摺囉。股,又作鈷、離、古,乃借音字。金剛杵,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在密教中象徵摧破煩惱之菩提心,乃諸尊之持物或真言行者修法之道具,以分叉情形又分為獨股、三股、五股、九股等數種,各象徵不同之意義。獨股乃標示大日如來獨一法界之智;又表精進勇猛、摧破之義。以其兩頭皆不開叉而為單峰之杵狀,故稱獨股。為密跡金剛力士、千手觀音四十手中之金剛杵手及金剛藏王菩薩一八臂中右手之一所持之物。乃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中之大精進菩薩、二十天中之帝釋天、胎藏界曼荼羅之發生金剛部菩薩、住無戲論菩薩等之三昧耶形。

 獨股另有忿怒形與普通形之兩類,亦有以把手中央之作鬼目或鬼面等形狀,而稱之為「鬼目獨鈷杵」或「鬼面獨鈷杵」者。密教修大壇時,大壇之西方,即置獨股杵,與蓮華部相應,代表金剛界阿彌陀如來、胎藏界無量壽如來之妙觀察智。此外,以獨股杵作三昧耶形,或表示獨股杵之手印等,皆稱獨股印。〔蘇婆呼童子經捲上、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卷六、哞迦陀野儀軌卷一、大日經疏卷一、卷五、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十六末〕

在修法上常用金剛杵,金剛鈴。金剛杵有獨鈷金剛杵,三鈷金剛杵,五鈷金剛杵,七鈷金剛杵,九鈷金剛杵之分別。一般運用上分成以上數種也是表喻人的修為。一鈷金剛杵表一真法界。三鈷金剛杵,表喻三界真空。修行者的自性三界,有必要內空,自性空,心空,俾一切清淨,一切內性空無罣礙。同時又表身口意。五鈷杵表五智、五佛。七鈷杵表打盡七識。九鈷杵表清淨菴摩羅識。再以鈴杵二者合論:鈴表智慧;杵表方便。一切法相中也以男相表方便;女相表智慧。因此金剛乘中佛父抱佛母的雙身相,即表不離方便智慧的密義。其實本來就不必有此雙身之相,只要知道方便,就是知道佛父;知道智慧,就是知道佛母了。此外,所有法器一般人誤以為是純銅所鑄成的,其實不是。若是純銅所鑄造,無法發出如此響亮之聲。它是由金、銀、銅、鐵、錫等五種合金鑄成的。或木雕而成都是極為殊聖法寶.

紫晶宮出品www.tzyy-jing-gong.com.tw 品質保證.價格便宜.接受各種法寶開發精雕.

淨空法師:萬事隨緣,隨順自然

淨空法師:萬事隨緣,隨順自然

萬事隨緣,隨順自然。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于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明瞭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在遷流變化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

生活完全隨緣,沒有希求,這個心永遠是清淨的、平等的;有絲毫攀緣的心,你的心就不清淨、不平等。在修學過程當中,清淨、平等是關鍵。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慧不必學,清淨、平等決定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平日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靜、平等、慈悲心。慈悲要有理性、覺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靜心是隨緣不攀緣,凡事順其自然,心地清淨,不管環境再艱難,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淨,想看也會看錯。所以清靜心能生智慧,這就是自性的本能。

隨緣隨力幫助社會大眾:一、見好人讚歎。自己做榜樣,勸人行善,因為言教不如身教。二、自己有才智要藏一步、收斂一點,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才是真實持戒修福之人。三、不要說人家的過失,讚歎別人要有智慧,過分讚歎,使人得意忘形,就不會有進步了。

 

只念咒、念經重要,還是知道經、咒的含義重要?

只念咒、念經重要,還是知道經、咒的含義重要?

居士問:學佛時只要精進的念咒、念經就可以呢?還是說不但要念,而且還要知道經咒的含義和傳承呢?數量重要還是品質重要呢?

 

 

答:修行人有兩種,一種是智慧較高的,另一種是對三寶非常虔誠,但缺乏智慧的。

 

無論是哪一種修行人,如果對經文或咒語的含義通達,對本尊、上師的傳承背景都瞭解的話當然好。但對於忙於瑣事的在家居士們而言,其中的道理不瞭解也沒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經文、心咒、祈禱文都是佛菩薩的金剛真言,誰虔誠祈禱,誰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只要具備虔誠就足夠了。佛法的真正加持主要源自于對它的信心,而並不是人人都要具備佛法的知識才能獲得成就。對佛法的信心是上等的,那麼得到的加持就是上等的;信心是下等的,得到的加持就是下等;如果沒有信心,想要獲得加持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虔誠心極其重要。

 

 

如果對佛法沒有具足虔誠心,僅僅停留在佛法理論知識、研究的層面上,那得到加持或感應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而且這類人很可能成為“法油子”。

 

 

為什麼說修行中對佛法知識的學習是相對次要的呢?

 

因為我們凡夫本來就是迷惑、錯亂、顛倒的,不管怎麼思考還是無法超越迷惑的思想範疇。所以光靠邏輯推理,研究思考佛法而不重視實修,最後仍然是無法獲得證悟的。但如果特別虔誠地讀誦經文、修持心咒的話,僅依靠佛菩薩的加持,成就者們的證悟境界是離我們越來越近的,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此以虔誠心實修佛法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在實修佛法時,如果僅僅追求持咒的數量這是不夠的,還一定要在虔誠心的基礎上,調整心態、保持正念、專注於持咒,這樣才會進一步改善內在的素質和淨化心靈。譬如:念觀音菩薩心咒的時候,就起到念得越多嗔恨越少,念得越久慈悲越大的作用。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成效,那我們就真的做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證一分功德,斷一分煩惱”的境界了。

 

 

基於悠久的佛教文化及古老的傳統習慣,現在中國內地學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如今很多的學佛人,只是通過看一些經文、書本、光碟和網路上的資訊,自己就去修,我覺得雖然這是一種時代的變化,不得不接受,但如果僅僅依靠這種方式修學佛法還是不夠的。

 

 

為什麼現在修行人這麼多,但成就的卻很少呢?

 

原因有三個:

 

 

一、沒有尋找具德的上師,或者沒有親近活生生的善知識,因此,起初缺乏具德上師的正確引導。其次,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具德上師的護佑。

 

二、沒有接受正規法教的傳承,無法得到歷代傳承上師們的加持。

 

三、缺乏上師們傳教的竅訣或不經過聞思高僧大德們宣講的經、論,而直接閱讀一些佛經後自己就去盲修瞎練。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傳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說佛法太廣,法脈太多了,而人的智慧卻很淺,福報薄弱、壽命極短,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繁忙。所以我們不可能依靠自力來辨別哪一種法是了義還是不了義的,哪一種法是比較適合自己根器的,哪一種法是真正能幫助淨化自己心靈的,哪一種法是能對治我們煩惱的,這些我們自己都非常難以把握。如果只按照書本上的經文來修行的話,我們根本找不到對治煩惱的竅訣,更不知道從哪里著手。

 

 

因為這樣的原因,在修行過程中出問題的學佛人也不少。他們不但沒有從佛法中獲得解脫,有些人還會誤入歧途,甚至可能走火入魔等情況。

 

這些並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學佛人對佛法的認識有誤,內心缺乏正知正見,導致了偏差。我建議當今的修行人不要僅僅靠書本、經典、網路上的資訊或是書本中的解釋去盲修瞎練,這樣修很可能會出問題,因此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謹慎。

 

 

現代忙於瑣事的學佛修行人不一定要持很多不同的咒,只要很虔誠地念六字真言應該就足夠了。

 

古代大德們說,六字真言是萬咒之王,是八萬四千法門之精髓,一切成就之根本。所以藏地的修行人非常重視六字真言,連三歲的小孩都會念。在家居士們也不一定要看很多經文、閱讀大量論典等等,因為忙於瑣事的同時研究這些深奧的佛經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在依靠自己信心的基礎上,依止一位跟自己有緣的具德上師,並且在他的引導下,專心修行、一門深入,這樣的修行才是比較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學習佛法時有具德上師的指點,在繁忙的社會中也會一樣獲得佛法的加持。

如果我們能夠將佛法的修持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不但在生活中可以獲得佛法的幫助,還能減輕工作上的種種壓力,而且生活也會因此變得輕鬆且有意義。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長期的修行,讓自己的心逐漸平靜下來,生起慈悲心等內在的功德,真正達到實修的成效,慢慢獲得解脫,最後成就圓滿佛果。

 

[省思] 善與惡

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複雜,難以分辨, 所以不要盡可能不要要斷絕念頭,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一艘遊輪遭遇海難,船上有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 艇上只剩一個位子,這時,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後, 自己跳上了救生艇。女人站在漸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話… …

講到這裏,老師問學生:“你們猜,女人會喊出什麼話?”

學生們群情激憤,都說“我恨你”、“我瞎了眼”……

這時老師注意到有個學生一直沒發言,就向他提問,這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女人會喊——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老師一驚,問:“你聽過這個故事?”學生搖頭:“沒有, 但我母親生病去世前,就是對我父親這樣說的!”老師感慨道:“ 回答正確。下面,大家聽我把這個故事講完。”

輪船沉沒了,男人回到家鄉,獨自帶大女兒。多年後,男人病故, 女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原來, 父親和母親乘坐遊輪時,母親已患了絕症。關鍵時刻, 父親衝向了那唯一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我不能。為了女兒, 我只能讓你一個人長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講完,教室裏沉默了,老師知道,學生們已經聽懂了這個故事: 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複雜,難以分辨,所以不要, 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星雲說偈] 淨土在哪裡?

[星雲說偈] 淨土在哪裡? 



世界何緣稱極樂?
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
──元•中峰明本《三時繫念•懷淨土詩》

淨土在哪裡?元代的中峰國師在這首詩偈中,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解答。

佛教將人類居住的地球稱之為「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間。為什麼稱為娑婆世界呢?因為這裡的人心充斥著貪欲、瞋怨與愚癡,有很多的無明、苦惱。除了娑婆世界,還有很多無量的世界,是諸佛菩薩居住的淨土世界。

在這些世界中,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居住的國土,剛好與我們的娑婆世界相對稱:一處極樂,一處極苦。

極樂世界為什麼名為「極樂」呢?正如《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裡沒有男女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人我的是非與欺淩,沒有生活的飢寒交迫,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的出現。日用生活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整個環境,有大自然的鳥語花香,山河壯闊,處處都像公園一般;四邊街道、地面全是黃金舖地,平坦且整齊清潔。

所以「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侵」,凡是一切苦的原因,在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會發生,那裡的眾生都是享受快樂的結果。

「道人若要尋歸路」,修道的人,應該如何找尋自己未來的前途,為自己找到一條究竟的道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只要能夠了斷自心的妄想雜念,在六塵之中,解脫種種的欲望、欲念、欲苦,進而就能照見自己的清淨自心,明心見性。

彌陀和淨土在哪裡?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實都在我們的心中,當下就能求得的。只要能在五欲六塵中了卻自心,當下就是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