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2 月 2012

[轉載]晚餐與身體健康、身體疾病的關係

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晚餐吃錯了,小心疾病上身。

晚餐與肥胖︰

90 %的胖子緣於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上晚上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與糖尿病︰

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素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並且晚餐吃太多,吃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是會引發糖尿病。

晚餐與腸癌︰

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及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慢,延長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大腸癌發病率。

晚餐與尿結石︰

人的排鈣尖峰期在餐後的4 5小時,若晚餐太晚吃,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長期下來就擴大形成​​結石。

晚餐與高血脂症:

晚餐若採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與高血壓:

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細小動脈更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容易讓血壓猛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

晚餐與動脈硬化與心髒病:

晚餐的飲食若偏高油脂,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硬化和心髒病的一大原因。此外,動脈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太晚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與脂肪肝:

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與急性胰腺炎:

晚餐若暴飲暴食,加上飲酒,容易誘發急性胰臟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與腦部退化:

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覺時胃腸及附近的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並且腦部的血液供應也會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部老化。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後有五分之一機率會罹患失智症。

晚餐與睡眠品質︰

晚餐的盛食,飽食,必然造成胃腸,肝,膽,胰臟在睡眠時仍不斷工作且傳訊息給大腦,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中,造成多夢,失眠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吃好晚餐向健康看齊

做完晚餐的上述多項檢視後,應該明白自己與家人的晚餐習慣健不健康?罹患疾病的風險高不高?啟新診所醫學健康促進中心營養師建議下列5個健康吃晚餐的方法,讓你的晚餐吃得更健康。

1 。晚餐吃少,定量為好,不暴飲暴食。

2 。晚餐時間在6 7點最有益健康。

3 。晚餐要多吃素食,不吃葷食。

4 。晚上少吃高油,高脂肪,高熱量,高鈣,脹氣食物。

5 ..育中的孩子可以適當的多加一餐。

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出來的問題,持之以恆攝取燕麥,洋蔥,蘋果,鮭魚等食物,就可達到降低膽固醇效果。根據捐血中心的分析,台灣人的血幾乎都太油了,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更是中年人最普遍的問題,對健康將是一大隱憂。

陽明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兼 任助理 教授 呂萬安 醫師指出,其實,用飲食的自然方法,就可以安全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有九類食物最有效。

呂萬安醫師表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出來的問題,他建議徹底改掉不當的飲食習慣,同時多攝取以下九類能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持之以恆,具體而行,短期內即可看到效果。

1 、早餐吃一碗燕麥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麥粥,持續8星期就可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10 % ,好的膽固醇上升。燕麥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能在腸胃道中阻止膽固醇及脂肪的吸收,因而達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膽固醇的效果。

2 、中餐吃半碗豆類

豆類都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每天只要吃半碗豆類,可以在8週時間內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20 % 。豆類食品含有多種降膽固醇的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物質要屬豆類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

3、以橄欖油做為食用油

橄欖油可讓血中壞膽固醇下降,也會讓好膽固醇上升,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最佳的保護作用。選擇用冷壓方式萃取出的橄欖油最佳,以高溫加熱抽取的橄欖油,則易使油質變性致癌。

4 、每天吃酪梨或蘋果一個

酪梨中所含的脂肪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對人體非常有益處。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有降膽固醇的功效。

5 、每星期喝一碗薑湯

將曬乾的薑磨成粉衝熱水喝下,姜中的成分生薑醇姜烯酚可使高血脂病患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下降27 % ,而且使壞膽固醇的濃度下降了33 % 。

6 、添加紅麴於菜餚中

紅麴是古老中國的偉大發明,除了用作調味料和釀酒外,它還有降低膽固醇的醫療作用。科學家發現紅麴菌的成分林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更進一步發現其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的機轉。

 

 

觀世音菩薩誕辰-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

農曆219619日 、919日 ,都是觀音誕。 農曆219日 是觀世音菩薩出生的日子即觀世音菩薩的生日。 農曆619日 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的日子。 農曆919日 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的日子。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是傳統中國人對觀世音菩薩的普遍印象;每個時代的苦難眾生,都會期待這樣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現身、解救人們於煩惱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有感必應,所求如願,一切順道。從隋唐以來,民間更是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並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宗教節日, 二月十九日 為觀音誕生日,因為這天是她為人的生日,她成了三公主。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這天是她為人跳火坑的日子,因為她的父親不讓她學佛,命人活活的燒死了她,其實這天是菩薩的忌日,也是她最苦最傷心的一天,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因為這天她修成了菩薩,坐上了蓮台,是一個喜慶的日子。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希望各位佛友別忘了在 農曆219日 、619日 、919日 這三個日子,虔誠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

淨空法師2012.2.20開示:不要以為清淨心是什麼都沒有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2032012220日講於香港,淨空法師開示:不要以為清淨心是什麼都沒有。

開者,開佛知見,亦常云'開示'之意。

開示這兩個字意義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現在一般都是請法師開示、請大德居士開示,這是過分的尊重。就像稱人大師一樣,大師不能隨便稱的,大師只有對佛稱大師的,菩薩沒有稱大師的,菩薩稱大士沒稱大師的。這一些一般佛教裡面的禮節我們要懂。現在都不懂了,沒人講究了。

開示至少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才有資格開示。開佛知見,是佛知見,那麼大眾看到了、聽到了,他會入佛知見、悟佛知見,他會悟,他會入。是明白了,是契入了、證得了。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沒有能力悟入,老師就用不著開示了,開示白費力氣,但是有一個學生能夠悟入,都要開示,那其他的人是旁聽,真正得受用是悟入。

怎樣才能悟入?那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就悟入一分;十分誠敬你悟入十分。那麼今天最困難的,誠敬心沒有了!到哪裡去找誠敬心的人?所以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常說的可遇不可求,總是師生有緣分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師資道合,這才能成就。所以我們看《壇經》,記載著惠能大師一生的行誼,在黃梅住了八個月,跟五祖也只是幾面之緣,八個月並不常見,只見過幾次面。我們在《壇經》裡頭仔細的觀察,能大師謙卑、誠敬,謙卑誠敬到極處,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對人、對事都做到了誠敬,對事的誠敬認真負責,分配給他的工作努力去做,個子小身體重量不夠,找幾塊大石頭綁在身上,舂米嘛,需要力氣。你看,顯示出他認真負責,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曾經說過,神秀大師對五祖百分恭敬,他得百分利益了;惠能大師對忍和尚萬分恭敬,他就得萬分利益,不一樣啊。一般大眾大概是二、三十分吧,大概只有這樣子。忍和尚天天講開示,天天說法,大眾得的利益不多,全在聽眾啊!

那麼對於惠能這個人,老和尚要開特別法門,跟他一個人說,所以在半夜三更召見他,一說就開悟了,真的明心見性了,衣缽就傳給他了,立他為禪宗第六代祖。神秀沒得到,神秀是個聰明人,看到六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他很服氣,他不是不服氣,很服氣,覺得什麼呢?惠能大師真的比他高,有悟性,這不如他。惠能在那個時候沒做偈子,只是把神秀的偈子改了,改了確實比他的好、比他的高明,服了。但是一般人不服,一般人這就是情執。大概都認為老和尚糊塗了,怎麼把衣缽傳給那麼一個人,為什麼不傳給神秀呢?每一個人都希望神秀成為六祖,這情執,老和尚沒有情執。這說明一樁什麼事?誠敬多重要!全在誠敬上。

誠敬真難啊!到哪裡去找啊?真正萬分誠敬的人,老師沒有開悟他都會開悟,這個世法、佛法都不例外,世法裡頭老師是個秀才,學生去考考到狀元,狀 元的 老師是秀才,秀才沒考到狀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很多菩薩的老師是阿羅漢,老師沒有得到菩薩的地位,學生得到了;有些修行成佛了,證到佛果了,老師是菩薩。這個例子很多。

從這些例子我們就能明白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真的是遇緣不同。緣裡頭大概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真誠,還是誠敬心。具足誠敬心的人往生品位高啊!為什麼?誠敬就听話,他就真幹,我們講老實。誠敬能不老實嗎?不老實的誠敬不圓滿。

學誠敬不是個容易事情,為什麼呢?有障礙。哪些障礙?煩惱習氣放不下,你就學不會。真正老實人你看他具足誠敬,他老實,他沒有什麼煩惱習氣,誠懇慈悲,顯示出來一定是這個樣子,值得人尊敬;他雜念少,妄想少,暗合道妙啊!

所以古人讀書,老師跟家長都會注意到,不能讓小孩學太多了、看太多了、讀太多了,不行!為什麼呢?妄念多了。這妄想多了,這個妄想將來都會產生障礙,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為什麼學教你一樣一樣學?一定要服 從 老師的指導,老師不讓看的就不能碰,老師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瞭如指掌,他進門來是一張白紙,他是清淨心進來的,你如何能保持他的清淨心,幫助他回歸自性,這是老師最高明的地方。

讓學生開悟,開悟大家都知道,這個方法都從佛教傳過來的,心要定下來,因定開慧,一門深入容易得定。小孩只教他念、教他背,不要跟他講,就是教他背書。小孩是越純越好,知道東西越少越好,讓他養什麼?養忍辱,禪定的基礎。他也有懷疑,要問,他問不必答复,老師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他就乖乖的是是,修忍辱波羅密。到什麼時候給你講?在古時候十三歲以後,知識慢慢開了,才給你講。把你的天真保持到十二歲,十二歲之前什麼都不告訴你,你就好好背書;十二歲之後再跟你研究討論,你發問老師詳細給你解釋。中國這套教學法,跟佛門的教學法通,真負責任吶!現在沒人懂了,失傳了,這真可惜!

恢復也許有可能,但是肯定不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佛菩薩、有古聖先賢轉世再來,慢慢的從根再把它培養起來。這個古老的文化是真理,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妄想,不是通過心意識,眾生有福了。

現在眾生沒福,造業造太重了,這聖賢不來。眾生真正有福報,聖賢都出世了。那麼要聖賢出世,眾生得修福,哪個地方人修福,哪個地方人出聖人。

那麼這是開示。

"法藏者,又名佛法藏。"

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名字稱法藏法藏比丘”“法藏菩薩,都是他在因地別人稱他的,是法性之理體。

是有含藏的意思。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在這中,這個里面一樣都不缺。法性的理體,也就是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

佛法藏是誰啊?佛法藏就是我們的本性,老祖宗告訴我們本性本善。藏性本善,樣樣具足。怎麼說他樣樣具足?他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萬法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都是藏性變現出來的。你說它含藏的多麼廣大、多麼深,說之不盡。現代科學所謂的能量、信息、物質統統都藏在如來藏性裡頭,藏性雖然什麼都沒有,常寂光,但是它什麼都能現,它所現的我們要知道,現的是相,這個相不是真的,幻象;性是真的。佛家裡面講真假,它的定義是:永遠不變是真的。只要會變就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永遠不變,那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性是清淨的。

我們養心要清淨,清淨就是最健康的。不要以為清淨心什麼都沒有,那我什麼都不知道了?錯了。清淨心什麼都知道,學過的知道,沒有學過的也知道,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既然是自性所生、所變,哪有不知道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給我們做了具體的說明;惠能大師方丈室裡面開悟了,也就告訴我們,他學過的他會,他不學過的也會,全通了,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了。這個一起作用,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本具如來藏性,這一句話跟這個《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一個意思。本來有,沒有失掉,不會失掉的,你想丟都丟不掉。現在不能現前只是臨時障礙而已,這不是永久障礙,臨時障礙。

佛告訴我們: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成佛就這麼簡單。覺跟迷就在一念,一念覺,眾生成佛了。所以這個眾生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沒有看到他有什麼修行、有什麼功夫,為什麼一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我們看到莫名其妙啊!感到很驚訝。

真的有很多人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善導大師說的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啊!這個里頭的意思很深吶!緣不同是在大前提下的一個解釋,不是細說,那個緣是許許多多方面。我們講誠敬,誠敬大概是最關重要的。

誠敬的人就是老實。我們常講老實、聽話、真幹,他真聽話、真相信一點懷疑沒有,他真的認真幹,非常認真負責,絲毫不苟,做得很徹底,這樣的人很少見。我們在當前看到的有幾個,不算是圓滿,在某一方面他做得非常好。我們細細去思維、深深去體會能得到一點信息:總不外乎信、解、行、證的程度,隨著眾生千差萬別。亦復如是,這樁事情與宿世前生有關聯,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在修行,修行得再好,如果一念之差,這就緣不同,一念之差可能全毀掉了。

我們看悟達國師,唐朝時候人,十世高僧不容易,每一世都出家,都得人身,死了以後到人間來,十次啊,真叫不昧本因。每一世往上提升一級,十世提升到做了皇帝的老師國師。出家人也得有福報,那個福報十世修的。那我們就想到要做一個國王、國家領導人,十世不行,總得十世以上。十世以上的修行,他沒有出家,沒有去做國師,他做國王去了,像唐太宗一樣,他搞到地獄去了,這是什麼?這錯了!我們想想唐太宗,過去生中是不是出家人、修行人?肯定是。他做皇帝大護法,而且他有智慧。他清淨平等,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了,他不排斥;伊斯蘭教也傳到中國,他也接受,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不單是佛門的護法了,他是總護法,宗教的總護法。

但是做一個王位,王最怕的嗔恚。嗔恚他就要殺人。他掌握著生殺之權,不如意的他就得殺人。墮地獄是什麼罪業?殺業太重。尤其是開國的帝王,開國帝王多半用武力奪取政權,死多少人!做再好的皇帝,這唐太宗講的,給我們透的這個信息,做再好的皇帝,殺人還是償命,因果逃不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自己說的。他死了之後到畜生道,畜生道不知道輪迴了幾次,又到人道來了;在人道沒多久,就到地獄道了。在地獄道的時間最長。

真做了好事,這樁好事讓他離開地獄。這樁事情就是他編的《群書治要》。我們也想到這個東西,冥冥之中有祖宗在加持、有佛菩薩在加持,沒有失掉,還能把這部書找到。這部書真的,湯恩比說的這麼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他並沒有具體說出,孔孟學說就是傳統文化。那麼唐太宗這部書就是傳統文化里頭的精華,現在要這個東西才管用。如果不是這個東西,誰去做這個工作?《四庫全書》有,擺在那裡,什麼人去做這個工作?當年他想出這樁事情,讓底下的臣子們給他編的這套書,功不可沒!真正好事,好事還是歸結到教學,這是法藏。

民國初年有一些大德、漢學家,為後人編了一套《國學治要》,理念、方式都是根據《群書治要》來的。《群書治要》裡頭沒有幾部,《治要》裡頭經、史、子、集全有。這一部經書是《四庫全書》的鑰匙。

這兩部《治要》,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有指望了。中國學術像大海,我們從哪裡下手?這兩樣東西有了下手之處了。所以文言文不能不恢復。不恢復文言文就等於說把中國幾千年老祖宗的智慧、方法、經驗統統丟掉了,沒有人能夠從頭再起,能搞一套這些東西,決定不可能,只有繼承,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從這個基礎上發揚光大,可以做得到。這個根基不能丟掉啊!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就是這個!

把佛找回來,要肯定佛不是宗教。你們細細去看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今天宗教裡頭的行為,釋迦牟尼佛都沒有。佛家裡面講的跟儒家說的,性質相同,它是幫助一個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的一個標準。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戒律是個標準。是叫你自己從心地、從言論、從行為上修正你自己的過錯、過失。用意在此地,你身心才能端正,身心端正才能進一步修定。

修定實在就是講放下,放下心就定了,智慧就開了,這個他很清楚、很明白了。真知道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裡頭統統具足。你有智慧你會看、你會聽,你接觸你全知道。只是這些東西迷惑了你,三千年來越陷越深。

今天人可憐,特別是最近二百年沒人教了。過去有人教,迷得不深,容易覺悟。沒人教了,迷得很深,教你你也不相信。所以今天教學真難,老師想教都搖頭啊!學生不願意接受啊,不是老師不教。

學校制度也出了問題。現在學校就像商店一樣,是生意買賣,不是傳道,不是修道。修道、傳道的時候,這原本是學校的事情,現在學校沒有了。這教育徹底失敗了,造成社會動亂,地球的災變,人民活在這個世間過得這麼辛苦,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人完全沒有安全感,你說這個多可憐!

古時候中國人,他的一生安全的寄託,依靠就是家,所以叫老家。無論你在哪個地方,你遭遇到困難,誰支持你?你家支持你。現在家沒有了,誰來保障你?古代家庭養老育幼,所以人老不怕了,家養,這就是大家族有它的好處。當然缺點也有,優點也有。現在的小家庭是很自由,但是沒有保障。兩者比較,還是大家庭比小家庭好。

你說君主跟民主兩種制度來說,我深深感覺到君主比民主好。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好了沒有一樣不好。教育好了,人教好了,不好的製度他也會做好事;人要學壞了,再好的製度,他也一樣做壞事。問題在人。中國古人懂得了,人是本啊。講這個治國,法是治國之本;人吶,是法之源也。法的根源是人。人好,法就好。如何把人教好,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齊家、治國頭等大事。把人教好。現在我們把這個大事忘掉了,​​誰想到這一點啊。只想到去賺錢,多多益善。

 

淨空法師:佛教所說的開光是指什麼?

問:什麼是佛教的開光?

答:佛像落成後,擇日緻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或曰開眼供養。即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啟用典​​禮的時候,把佛像供養的意義跟大家說明白,這就是開光。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

佛教中,開光是一種表示恭敬、隆重的儀式,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內容在裡面。《事師五十頌》中稱開光聖住聖住為標準稱呼,意為請佛菩薩安住。譬如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我們見到這個佛,我們就覺而不迷,覺就是光!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你就想到,開自己的光,我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

如果說這一尊佛菩薩形像,請一位法師來給他開光,他就靈了,不開光他就不靈。因為有很多人找我去開光,給佛菩薩開光。我就老實告訴他,你不要供養佛菩薩了,他問為什麼?我叫他靈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我比他還靈,你供養我就好了,你供養他幹什麼?你想想對不對?這叫迷信。所以我也可以去裝模作樣比劃比劃,我幫他這一比劃,他就靈了,你們想想,我豈不是比他更靈嗎?連這一點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癡迷惑到極處。一個頭腦冷靜聰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實真相。我說替佛菩薩開光,他就靈,這是欺騙眾生,你們未免也太愚癡、太糊塗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開光是宣說這個佛菩薩代表的意義。譬如說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這個本願宣說出來。我們供養佛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要效法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這一種悲願。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形像,聽到觀音菩薩的名號,就把我們大慈悲心引發出來。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愛護、關懷、幫助,這是這一尊名號,這一尊形像開發我們自性慈悲的光明,這叫做開光。所以是藉佛菩薩名號,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薩的形像,啟發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個意思。決定不能搞錯,錯了,那你就迷信。迷,決定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才能解決問題。這個是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至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來給佛像開光,對於佛菩薩的經論、歷史淵源,他所表達的意義,都能夠通達明了,為大家解說清楚、解說明白,這就對了。絕對不在那些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都要把它講解清楚、講解明白,才不致於趨向迷信,把佛菩薩當作鬼神來崇敬、來崇拜,祈求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來賜福,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正常的想法。淨空法師

 

佛教中的菩提,菩提樹是指什麼?

問:佛教中的菩提是指什麼?

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菩提是印度梵文bodhi的音譯,是佛教名詞,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菩提一詞來源於菩提樹,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毘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一般樹高15米 ,直徑2米 。樹皮黃白色,樹幹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三角狀卵形;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說法即成為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即成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傳說修證菩提的人火化後,骨灰中會出現舍利子,既灰質與礦物的結合晶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頗有禪意。而人生之中的昇華涅槃僅為參透這個禪,菩提就是參禪的那個一刻的頓悟。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顆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反之,若只迷信於外在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什麼是極樂世界?

問:什麼是極樂世界?

答:有修士問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極樂者,梵語須摩提譯中文名也。或譯安養、安樂、清泰等。名雖有殊,皆極樂義。世界者,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時空交融,故稱世界。經書中也曾講過: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環境是何等莊嚴;極樂世界當中有一尊佛叫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容貌、身色等又是何等莊嚴……。《要解》謂極樂世界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眾苦者,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也。娑婆有此八苦,極樂則永離。安隱者,安泰而無任何隱憂之謂。極樂世界是第一安隱之處。《西齋淨土詩》所謂:十方一等莊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者,此也。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有這麼一段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的記載:有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佛在一起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大德出家眾,都是大阿羅漢,大家都認識:有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nóu/兔)樓馱,有這麼多的大弟子。還有許多菩薩、大菩薩:有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等各位大菩薩。以及釋提桓因等許多天上的人都在一起。

這時佛告訴長老舍利弗,從我們這個世界一直向西方去,經過十萬億個佛國土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有一尊佛,名字叫做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裡演說佛法。

舍利弗,這個國土為什麼叫做極樂世界?因為這個國土的眾生沒有種種的苦惱,只有種種的快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又舍利弗,極樂國土宮殿樓閣之外有七重欄杆圍護之、上空有七重寶網、前後相間佈列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所成,而且周遍重重圍繞,是故這個國土叫做極樂世界。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所成的水池,池中的水俱有八種功德,時常充足盈滿於寶池之中。池底是純用金沙鋪地,四邊階沿,亦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交相合成的。寶池上還有許多樓閣,亦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這七種寶貝莊嚴雕飾而成。池內的蓮花,有車輪一樣大,青色的蓮花會放出青色的光來、黃色的蓮花會放出黃色的光來、紅色的蓮花會放出紅色的光來、白色的蓮花會放出白色的光來,而且這種蓮花都是很好很香很潔淨的。舍利弗,極樂國土如此美好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成功的!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常常有很好聽的各種音樂,地面是黃金鋪設的。在晝夜六時中,天上不停地落下曼陀羅花,極樂世界的眾生,常常在清晨的時候,各以自己的衣角,裝滿了美妙的天花,去供養他方世界十萬億佛。只不過一頓飯的功夫,就能回到本來的國土,用過早飯就去繞佛修行。舍利弗,極樂國土阿彌陀佛成就的功德就是如此莊嚴美好!

其次,舍利弗,這個國土中常有種種奇妙的各種顏色的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的鳥​​。這種種的鳥,晝夜六時發出柔和清雅的聲音來,都是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種種佛法。極樂世界的眾生,聽了這種種法音,大家也一齊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舍利弗,你不要以為這些鳥是因為有罪才投生到這裡的。為什麼呢?因為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舍利弗,極樂國土連惡道的名字都沒有,怎麼會有真實罪報所生之眾鳥呢?!這麼多的鳥,都是阿彌陀佛為了佛法的宣布流通變化而有的。舍利弗,極樂國土的微風吹動了行樹和羅網時,就會發出微妙的音樂,好像百千種樂器同時奏響。聽到這個音樂就自然而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來。舍利弗,這個國土阿彌陀佛成就的功德就是如此美好!

 

如何擺脫痛苦?

人生在世,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如意之事,從而產生很多的煩惱和痛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比如當人處於生氣的狀態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緒。我們為什麼會生氣?多半是由我們的執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徵,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就如佛所說:執著於什麼,就會被什麼所困,捨棄妄我,離欲則苦解脫。所以,只要捨棄妄我,才能真正擺脫煩惱和痛苦。那麼,妄我是什麼呢?人由外在世界的色與內心世界的受想行識構成了一個假我、妄我,一生都被這個假我妄我所驅役。人應該捨棄這個妄我,而無我的融入他所處的時空中。心中我是妄我,自然之我是真我。心有我我附魔,心中無我我即佛。當妄我消失了,你就得到了快樂。至於如何捨棄妄我,就需要了解佛的一些基本教義,學會修身養性,明心見性,做到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修容下之心、除佔有之欲,達無我之境,則煩惱痛苦就會遠離你了。當然,一般人不可能完全做到捨棄妄我,但盡可能減少一些貪慾和過分的期望還是能夠做到的,這樣你的心情就會輕鬆一些,自然煩惱也就會減少。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兩個方面,治療身體上的病變,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及生活上的調養。那麼,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現在的人往往採取轉移法,如喝酒、跳舞、看電視、打麻將、購物等等,通過轉換環境來忘卻痛苦,但這些辦法能起到暫時的緩解與平衡作用,決不能究竟地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痛苦時,你讓他不痛苦;一個人放不下時,你讓他放下,這都不現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煩惱都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個人想要不煩惱,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是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們要養成每天禪修、念佛的習慣,逐步地增長自己的定力。另外,還要不執著,對財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為無論我們在乎的是什麼,它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傷害到我們。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有找到痛苦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它。

 

孤獨是一種美的絕境

孤獨是什麼?有人說孤獨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也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個性的濃縮,是一種寂寞的悲哀,是一種欲蓋彌彰的表現我說,孤獨其實是一種心境;整天為世間的得失忙忙碌碌。

孤獨是什麼?有人說孤獨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也有人說孤獨是一種的濃縮,是一種寂寞的悲哀,是一種欲蓋彌彰的表現……我說,孤獨其實是一種心境;整天為世間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會體驗到還會有一種東西叫孤獨;沉湎與浮澡和焦慮中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孤獨所擁有的那獨特的滋味。只有平和而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到孤獨是一種難得的心境。擁有了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靈感在孤獨中產生,創造在孤獨中萌發,在孤獨中閃爍。有了孤獨,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不是一個性格孤癖的人,甚至說,我有時挺開朗、活潑、挺合群的。但是,我有我的另一面,那就是安靜。這或許就是人類學中所說的性格反差吧。我一直認為孤獨是一樂趣,一種不同於朋友一起談笑的樂趣,一種無法解釋清的樂趣。當孤獨的時候,你可以隨心所欲,你不必去顧慮他人的眼神。這樣的一份自在,足以令身心徹底的放鬆。而感受到這份自在,便已是孤獨中的一大樂趣。

很多時候,我喜歡孤獨,喜歡孤獨的感覺,喜歡在孤獨中獨自享受。當孤獨來臨的時候,我總是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它。沖一杯濃濃的咖啡,細細地品味自己的心境,緩緩地敲打著自己心底的那份淡淡的;看著月色,那詩境中的圓月,皎潔​​的月光如輕紗般披在我身上,靈魂被月光洗禮。我沉醉,沉醉在這孤獨的的中。只是這樣靜靜的夜晚,過的飛逝,我的需要這樣的一種寧靜,在那份寧靜的孤獨中,不必為生活中的爾虞我詐而,不再為日常生活中的壓抑而苦悶,讓在孤獨中擁有一份獨特的享受。

孤獨,有時候更像一杯水,沒有雜質、沒有污染,是一種清靜幽雅的美。當沉浸於孤獨中的時候,沒有了喧鬧的雜亂,沒有可以打擾到我的思緒,也不會因衝動而留下遺憾和;沉浸在孤獨中,能讓我平和、讓我冷靜、讓我思考、讓我穩重、給我思考、讓我有著一種超越世俗的感覺,讓我聆聽自己的心語,讓我感受這不易察覺的美。

孤獨的時間也是珍貴的,孤獨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體會孤獨也是因人而異的,體會的孤獨感覺是被動的,是需要你去爭取去領悟。懂得領悟孤獨的人,就會體味人生中孤獨所擁有的獨特景緻。

孤獨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在孤獨中創造,多一份孤獨的快樂;一份無為的浪費,讓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至於虛度。在孤獨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切,你就會覺得你一點也不孤獨,於是你就會白,能夠真正擁有孤獨的人是世界上最為的人。

其實,人在孤獨的時候,總是在感受和品味曾經的種種,在這個時候,總是會想起曾經的,心情也就隨之降到了冰點,悲傷的,揮不去的就會填滿整個心底。於是,悲哀著自己的悲哀,感傷著自己的情懷!孤獨中的人可以尋找到自己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信仰;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喜與無奈;也會讓你明白該如何去切換生活的。

讓你的小憩在孤獨小丹之中,享受一回孤獨,品味一次孤獨。別害怕孤獨會淹沒了你,因為孤獨不是海,它是你的空間,是屬於你的另一個空間。你可以在那裡找回很多久違了的感受,也可以在那裡找到你心靈出發的起點,找回你生命中最想要的東西。

所以,我從不拒絕孤獨,當孤獨來臨時,我會融入於我的生命,融入於它給我帶來的淡淡溫情中。此時,時地,靈魂在漸漸的淨化,思想在走向昇華……孤獨的樂趣,也並非是人人都能享受,人人都會懂得享受;這是受於先天,或是靠後天慢慢習得的;孤獨能讓一個人脆弱,也能讓人更加的堅強,它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造就一個人。有的人儘管天賦極高,才華橫溢,卻不能面對孤獨,面對孤獨的生活。因此,他只能在中逐漸消沉,在寂寞中走向死亡。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把孤獨當作一種心境、一種。

於是,在人海沉浮之際,我要為自己留一段空白,留一段雲淡風清的孤獨。如果,有一天,有人問起我,孤獨是什麼?我會很認真,很用心地告訴她:其實孤獨是一種幸福,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絕美的心境。

 

大寶法王噶瑪巴2012關於眾生痛苦與災難的開示

大寶法王噶瑪巴:到底要多久我們才會了解到其它眾生的痛苦呢?我們需要等到整個太平洋被染為一片血海嗎?還是等到動物們能夠為它們自己喊屈伸冤的一天呢?悲心的培養不需要等到大難臨頭,不用等到所謂2012年的世界末日,悲心必須是自願自發,以自然、幾近於直覺的這種方式來培養開展出來。

法王開示說,現在世界各地的災難太多、太重而且太快了。在以前古老的年代,殺生用的是人力,數量不會一下子累積狠多;但是現在殺生是工業化、企業化的,殺生的數目是難以想像的。法王進一步說,砍樹破壞地球的林貌也是如此,以前砍樹是一刀一斧的砍,速度有限;現在用的是大規模的企業經營,破壞的力道讓許多雨林、原始森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中。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方法趕快對治,這一切都會來不及的。法王說他有二十一世的轉世,但是他也說如果我們不努力拯救地球、整救這個世界,說不定這二十一世都還來不及出生,這個世界就已經毀滅了。所以法王是以這樣的心情在思惟這一切,以這樣的心念在作不動佛的儀軌。

有居士就問法王,金剛薩埵不也是淨除罪障的嗎?法王說是。但是金剛薩埵淨除罪障比較是針對我們學佛的人,一個佛弟子如果違犯了各種戒律或是三昧耶戒等過患,我們可以透過金剛薩埵來懺悔。但是法王也說我們有沒有想過,有狠多不是佛教徒的人,他們怎麼辦呢?況且大多數人並非佛教徒,所以他的心想得更多、更廣。法王說這個世界須要有更大的力量與修法,以幫助大家從災難中得到解脫,他說這就是不動佛的修持,因為不動佛的修持跟不動佛的咒語,說的是任何再重、再大的罪業,如果能夠透過修持這個法門,都可以得到清淨。這是一個因緣。

 

淨空法師2012.2.19開示:布施、持戒也得有智慧

我們只要把煩惱習氣放下了,我們自性的光明就透出來,這個是真正的智慧。智慧能帶給我們幸福、能帶給我們快樂。常識有限,往往帶錯了。學佛求智慧,有智慧,常識自然豐富。常識裡頭沒有智慧,智慧裡頭有常識。

【解】佛之智光如日,佛智能照破無明煩惱,如日破暗。

這是講阿彌陀佛、釋迦如來他們的智光像太陽一樣能破黑暗。

【解】故雲:'滅除煩惱岸'也。

智慧,能破無明,比喻作日光。

我們在看下邊這一段:

庚三、開慧達善

【經】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這些對我們現前都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解】眼之用為見,故常以眼表見。

實際上這個地方是講

【解】常喻曰:般若如目,餘度如盲。

六度裡頭,般若度好比眼睛,其他的五度,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前邊五度你學習沒有智慧的話,這個五種都是世間的福報;如果做錯了呢?做錯了都是世間的罪過。你有智慧,你就完全明瞭、通達,不至於做錯事情。五種都需要智慧。

佈施有沒有智慧?佈施有沒有過失?有啊。如果你佈施這些貧苦的人,貧苦的人拿到你的錢了,去買魚買肉、去殺生,你這個佈施就有問題了,他拿去做壞事,不是做好事,你說佈施要不要智慧?

持戒,持戒也得要智慧,有智慧才能曉得。這個戒怎麼持法,因為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要是不懂的話,該持的時候沒持,應該開的時候不開。應該持的時候不持,這就錯了,完全錯了。還有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麼?因戒得定。這說清楚了,持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有沒有得到定?沒有得到定。沒有得到定反而去障礙別人,自己持戒了,別人沒有持戒,天天罵他破戒了,這變成什麼了?變成我們造口業了。我們是真的持戒嗎?不是,真持戒的人不造口業。自己以為戒行很高了,我的戒持的很好,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讓別人來供養我、來讚歎我,這是拿著戒律去造罪業,騙人!

所以哪一樣都要智慧。有智慧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不動的,沒有一樣不如法。沒有智慧自己常常犯過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反而造了很多過失?這叫愚癡,這叫沒智慧。所以這個開彼智慧眼就比什麼都重要了。

【解】宗門常雲:參方須具參方眼。

參方是什麼?是參學,是十方,我們現在沒辦法到上、下,只有八方,四面八方。你有智慧,你沒有智慧參方,好東西沒學到,壞的全學到了。

底下還有一句:

【解】看教需具看教眼。

是什麼?是經典,你讀經要有讀經的眼,這個眼才能見什麼呢?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沒有智慧,你看這個經完全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說這多重要!

那要怎樣才具有看教眼呢?首先你要曉得佛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釋迦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你一定要知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說一個字,你說看經上有這個意思、那個意思,這意思從哪來的?沒意思。

那我們應該怎麼看教呢?離心意識。你看看《大乘起信論》裡頭馬鳴菩薩他教給我們,可不能忘記啊!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相,別執著;不要執著名字相,這經典裡頭的名詞術語別執著;第三個別執著心緣相,這看到的這個是什麼意思我想起來了,這個是你的心緣相,這不是佛的真實義,佛的真實義沒有意思,就是佛的意思。

如果看經遵守馬鳴菩薩的這個看法,會得什麼效果呢?會得定。看經也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了豁然大悟、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後你才曉得經裡頭的真實義。聽講經亦如是。佛當年在世天天講經。聽講經要用什麼心呢?也要用這套方法。看經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聽經呢?不著音聲的相,語言音聲,不執著它,不要去理會它,也沒有心緣相。聽經入定了,看經也入定了,定能生慧。聽經會開悟,我們聽一輩子經沒開悟,為什麼呢?著相了。我們聽法師講的音聲,著了相;又看到熒幕上有字幕,著了文字相。

所以,我們聽的是皮毛,真正佛的意思沒聽到,真正佛的意思就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意思。所以佛的示現、佛的說法也沒有意思,佛法的難就難在此地。

參方眼、看教眼,誰有啊?所以這高了,圓教初住菩薩。古時候確實如此,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敢講經,當然更不敢著書,那怎麼辦?不 能離開 老師,老師帶你。老師要把你帶到開悟了,古時人叫出師,現在人叫畢業,畢業了你可以離開老師了,你可以獨立了,為什麼?你有能力,就是你有這個智慧眼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善惡、真假,你有這個能力,你可以出去,老師叫你多看、多聽、多接觸。參方是什麼,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你有資格出去參學了,智慧開了。那麼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智慧;沒有開悟,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煩惱,那怎麼行呢!

聽講能開悟,你看印光大師怎麼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敬心,誠是什麼?一念不生就叫誠。聽經能不能起心動念?不能!要用清淨心聽,要用平等心聽,要用正覺心聽,用清淨平等覺,那是菩薩、法身大士。

我們不是菩薩,我們用真誠心聽。真誠清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那個太細了;粗的不分別、不執著。聽懂了,就是你悟入的地方;聽不懂了,不要去管,不要緊。你要想到佛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那我們聽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懂了就明白了,不透過思考,我們講的直覺,這就對了,這就真正聽法了。沒有自己任何意思,懂就懂,不懂沒關係,不要去理它,想都不要去想它,一遍一遍地聽,聽久了自然就懂了。不是我怎樣去思考研究,這都落到第六識裡頭,不是你真心聽,你是用意識去聽,宗門教下老和尚都教人離心意識,參學離心意識參。

什麼叫心意識?第八識落印象,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離心意識,離心不落印象,這很不容易做到。離第七識,不執著;離第六識,不分別,這從這上下手。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執著心。你就去聽,聽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在修定,定慧等學。不分別、不執著是定,這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

看經亦如是、讀經亦如是,所以你才會啊!不會呢?不會就把佛法當做世間書籍來看,把它當文學來看,把它當小說來看。有人看《華嚴經》把它當小說看:它寫得真好,內容非常豐富,想像力很強。他用這個角度去看。他看得很熟,他也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他說的不是佛法。什麼叫不是佛法?他說的那套你聽了不會開悟。你聽了會開悟那個是佛法。聽了不開悟不是佛法。

所以佛說法有條件的,因人而異,淺深、廣狹各個不同,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願各得解,妙意無窮,一字一句,圓融含攝一切意。

所以,佛法沒有意思,佛法有無量意思。他要有意思,他是死的,他就一個講法、一個意思。為什麼古大德注經每個人注的都不一樣、每個人意思都不相同?他們所學習的並沒有錯誤,都能夠幫助後學逐漸契入境界,所以同一部經有很多不同的註解,大概以《金剛經》最多,《金剛經》註解大概有五百種以上。所以佛門叫具眼,參方須具參方眼,簡單的稱具足慧眼,你才有這個能力。

慧從哪裡來的?一定從清淨心來的。所以一個人平時言談舉止端正、莊嚴,這是智慧的相;浮躁、輕率,沒有智慧。中國古人有所謂吉人,這個人吉祥是說他有智慧、有福德;這種人言語少,他的舉止穩重、溫柔、慈悲。反面的就是浮躁;浮躁是心,表現在外面,他動作很多,言語很多,身心都不能夠定下來,他學習就比較困難。那這樣的人佛怎麼教他?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佛教他持戒,這叫真教初學,就是守規矩,先從身穩重學起,然後再慢慢教你修定。宗門沒有開悟不准你看經,為什麼?他有道理,你看經看得是胡思亂想,不是如來真實意。你得定開智慧了,可以看經,經會幫助你開悟。所以沒有定功你不能參學,有定功的人可以參學,不定遇到什麼人,機緣巧合你豁然大悟,你明心見性了。都得要有基礎,沒有基礎不行啊!

依照這種理念要求,我們這一代可能找不到這種人了,那怎麼辦呢?真的,黃念老告訴我,參禪,不但沒看到開悟的,連得定的都沒看到,像虛雲老和尚那有的人現在沒有了。虛雲老和尚沒開悟,得定了。他入定,有時候半個月、一個月,現在這種人看不到了。學教的人,他還來修行,教都是修止觀,止觀也是禪,也沒有開悟的了。所以,從這個時代以後,黃念老說了一句很堅定的話:只有念佛求生淨土,禪、教、密都沒有人了。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決定得生。搞其他的法門,好看!得真實利益,很難!要求的法門太高。那個法門不是不好,我們讚歎,我們尊重,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做不到啊。人,欺騙別人,不能欺騙自己。騙人有過失,騙自己過失更重。一定要量力,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我們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這樣的根性,除老實念佛之外很難有成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得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唯獨這一門,它不要斷煩惱,它不要消業障,所以我們才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機會往生淨土,脫離六道輪迴,還脫離十法界。這個好處除淨土法門之外找不到第二家,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