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1 月 2012

廚房是道場

佛教不但把煮菜、燒飯的工作視為一項修行,還把廚房當作是一個道場。但願天下的母親,都能在廚房的道場裡,成就自己結緣、惜福、供養的道業!很多人為了張羅三餐,在廚房裡忙得一蹋胡塗,甚至煮了幾十年下來,別人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自己也認為無趣。這時,不免心裡升起疑惑:我難道一輩子就這樣辛苦地煮菜、燒飯嗎?這樣做有意義嗎?是的,是有意義的!其實,佛教不但把煮菜、燒飯的工作視為一項修行,還把廚房當作是一個道場。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禪師,在他二十多歲年輕的時候,曾乘船到中國參學。當船隻停泊在慶元港時,道元禪師遇到一位老典座,兩人相談甚歡,正當談得起勁,這位老典座起身向道元禪師告別。道元禪師說:今日聽到您這番話,也算有緣。今晚不妨留在船上,讓我們徹夜長談,明早您再回去吧!老典座回答:謝謝你的好意,可是明天正好要煮麵供養大眾。今天是特地出來買香菇,趕著晚上帶回去,以便明天使用,所以不方便在此過夜。道元禪師又說:就算您不在寺裡,典座也會有別人代理,少不了你一個人啊!這時,老典座正色地說:不,不能讓人代理,我到了現在這種年紀,才領到這份職務,怎麼可以輕易放棄或請人代理呢?何況我又未曾獲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壞僧團的清規。” “可是,您已經是年高德邵的長者,為什麼還要負責典座這種職務呢?應該安心坐禪,勤於讀經呀!道元禪師疑惑地問。老典座看看道元禪師說:年輕人,恐怕你還不了解什麼是文字?什麼是辦道?頓時,道元禪師心生慚愧,老典座的一句何謂文字?何謂辦道?讓他為之語塞。從此,他對典座一職視為尊貴的辦道修行,決不虛應了事,或假手他人。後來,他更在《典座教訓》裡,詳細記載當年老典座給他的教育,藉以訓示後人,鼓勵用功辦道。道元禪師回到日本後,能夠開創曹洞一宗,就是由於他在典座中得到啟發。此外,中國佛教有名的祖師大德,如六祖惠能禪師、浮山法遠禪師及黃擘希運禪師,都是來自廚房。寺院的典座必須要有相當寬廣心量,才能煮出美味好食供養大眾。因此,燒飯、煮菜在佛門裡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而廚房就是完成道業的地方。親愛的媽媽們,當你們在廚房辛苦付出時,不妨歡喜地想一想自己對家庭有多麼重要的貢獻和影響,而燒飯、煮菜又是何等有意義啊!但願天下的母親,都能在廚房的道場,成就自己結緣、惜福、供養的道業!

淺談佛法的珍貴

太橋旦曾堪布

 

    今天我們能有機會在雄偉莊嚴的蓮花精舍見面,並且在一起宣講佛法,這是很難得的事,也是一種非常殊勝的緣起。

 

 

首先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每個人都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以不正確的動機來聽聞的話,你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加持,反而所聞的佛法很可能會被煩惱染污。相反,如果你聞法的動機極其清淨且法喜充滿,那你所得到的佛法就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功德也將無法估量。因此佛法的加持有沒有得到或者功德是否具備,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如《功德藏》中所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所以大家沒有聽聞佛法之前,必須要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動機,發菩提心來諦聽。那你所得到的佛法既有加持,又有功德。

 

三界六道中的所有眾生都平等的具備同一個願望,這就是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然而,由於無明的緣故,眾生的願求與所為總是背道而馳。任何一個眾生心裡都想得到快樂,但遭遇的事情卻無不是苦、無不是造業。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我們往往無法如願以償的原因就是無始輪迴以來我們的思想跟行為沒有一致,自相續與佛法沒有相應。即便在這個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佛、菩薩及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大德們,他們以大慈大悲心來攝受眾生,盡心盡力的救渡我們,為我們傳法、引導、加持、發願,並提供了無數種方便道,但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作繭自縛、以苦為樂、執我為實,就像是朝向北方的洞裡無法被初升的太陽照耀到一般,由於我們的我執太強、習氣太重、煩惱太深,無法成為他們的所化弟子。我們的確是剛強難調的眾生,已經錯過了過去世很多良好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感到遺憾與懺悔。

 

    所幸的是,在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及其巨大的願力下我們還能夠遇到佛陀的妙法,這的確是千載難逢、百年不遇的事情。請大家好好深刻的體會並珍惜,牢牢把握這個契機。

 

    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以清淨心、歡喜心、虔誠心、渴求心來諦聽。正如《華嚴經》雲:“如病思良藥,如飢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廣聞正法才會引發聞所生慧,有了聞所生慧才能引發思所生慧,在思所生慧的前提下才能開啟修所生慧,修所生慧即可親見一切萬法原始具有的本來面目,以及宇宙與生命的真相。所以修所生慧是所有智慧當中最殊勝的,正如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集》中說:“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剎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我們每個人都懷著同一個目標——獲得解脫、圓滿成佛。解脫成佛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利益眾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換句話說,利益眾生,成就佛果是修行的最終目標。就利益眾生來說廣聞正法重要,就證得佛果來說廣聞正法一樣重要。然而,佛法僅僅聽聞是不夠的。正如《華嚴經》雲:“比如聾樂師,能令他眾樂,然自聽不見,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載他眾,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說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說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如果沒有入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阿難入胎經》中說:“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所以實修實證非常重要,聞思的當下精進實修是達波噶舉派的特色。岡波巴大師曾說:“同時聞思修佛法是不會錯的。”因此任何時候我們所聽聞的佛法,能成為斷除貪執的對治,能成為趨 ​​入涅的大道,能成為治療煩惱的良藥,能成為增上菩提心的資糧,這樣才談得上達到了聽聞佛法的意義。

 

    對一個學習大乘的修行人而言,即便是我們的能力微不足道,但利他之心仍然要放在首位。因為除了圓滿的菩提心以外沒有任何一種善行能熄滅掉強而有力的罪惡。《入行論》中說:“菩提心如末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檔,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華嚴經》中說:“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自然會具足。”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為渡諸眾生,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等等很多佛經當中再三地提到關於菩提心的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學佛修行的時候,不應該將佛法當作世間知識來學習。世間的知識,比如:化學、物理學、聲學、醫學、工藝學等等,目的都是如何獲得更好的工作、贏得與別人的競爭、賺取更多的錢財、取得更多的名利等等。如果我們站在佛教的立場來看這些世間的知識,這些都沒有太大意義,這些知識除了對物質生活有幫助外,對於獲得內在的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相反,佛法是以慈悲為懷、智慧為本的菩提大道。佛法是圓滿的智慧,它超越了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等世間的知識。世界上很多偉人、科學家、名人全都異口同聲地讚歎它。譬如:著名物理學家、北大教授黃念祖曾說:“佛教是宗教而超越宗教,是哲學而超越哲學,是科學而超越科學。”的確言之有理。  

  

    聽聞佛法時不要像聽神話故事一樣,以神奇的心態來學習,更不應該以迷信來看待,因為佛法是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就讚歎佛法,而是我們在尋找真理,世上誰說的是究竟真理我們就跟隨誰。就像印度著名學者迦羅在《勝天贊》中所講的那樣:“我不偏向於佛陀,亦不歧視外道宗,何派具有勝道理,我即依此為導師。”本師釋迦如來所說的浩如煙海的教法,沒有一句欺惑語和虛誑語,全部都能得到實踐的驗證。正如《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的另一個名稱叫如來,為什麼被稱為如來呢,因為佛陀的教法當中沒有一句欺惑語和虛誑語,全都是究竟真理。正如《瑜伽師地論》中也說:“言無虛妄,故名如來”。龍樹阿黎也曾說:“佛法是勝妙的道理,佛法能令世間快樂,能令世間歡喜,此世他世都不欺誑。”所以從古至今數不勝數的大成就者們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而真正地去實踐,最後都證得了佛陀所說的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

 

    因此佛陀所說法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議,初、中、後三個階段皆是善。譬如:最初聽聞時感到生起歡喜心、法喜充滿;中期修行時不需要經過艱難苦修,遠離二邊,依止中道;最終證悟時究竟涅,遠離一切垢染,成就無上悉地。正如《隨念三寶經》雲:“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妙義、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所以佛法是我們實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之物、無價之寶、寶中之寶。無論我們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佛法。可以沒有錢財,也可以沒有親人,甚至寧願失去生命,但決不能沒有佛法。因為錢財只是一時的友伴,親人只是半輩子的友伴,自己的生命也只是此身的友伴,而佛法不僅僅是今生今世的救星,更是生生世世、多生多劫、乃至證得佛果為止永恆長久的救星,比什麼都可靠,比什麼都值得信賴,比什麼都珍貴。

 

    佛法就像是渡過苦海的唯一船橋,是砍斷我執的利刃寶劍,是治療心靈的甘​​露妙藥,是輪迴暗夜中的唯一明燈。所以在我們滄桑的人生里,點點滴滴的生活中,需要佛法的佑護才會使我們的前途更加光明,才會解決我們內心中的煩惱,才會減輕我們身心上的壓力、操勞、憂愁、痛苦等等,更會喚醒我們沉睡中的佛性,逐漸導引我們走向解脫的大道,最終令我們證得佛果。

 

    無始輪迴以來,我們在數不勝數的生生世世、多生多劫當中,所奠定的根深蒂固的串習習氣,是我們不斷流轉輪迴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永遠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我們只會迷失方向。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為了普渡可憐的我們而傳播了八萬四千法門。由於每個眾生的根器、因緣、興趣、接受能力等都千差萬別,所以針對於眾生的根器、眾生的因緣、眾生的煩惱等等而宣說了各種各樣的法。佛陀以圓滿智慧​​察覺到眾生的無數煩惱,所以眾生具備多少煩惱,就提供了多少的對治法,就好像是一位名醫為不同的患者對症下藥一樣。譬如:有些眾生嗔恨比較大,有些眾生貪欲比較重,有些眾生愚癡比較深,有些眾生嫉妒心比較強,有些眾生我慢比較高。有些眾生喜歡布施,有些眾生喜歡持戒,有些眾生喜歡禪定等等。此外,有些眾生喜歡小乘,有些眾生喜歡大乘,有些眾生喜歡金剛乘,所以為不同的眾生宣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根結底皆是為了破眾生的我執,證得無我,獲得解脫。

   

    八萬四千法門分別為斷除眾生的三毒煩惱而歸納為經,律,論三藏。經藏法是針對於嗔恨的對治,律藏法是針對於貪欲的對治,論藏法是針對於愚癡的對治。頌云:“調伏貪惑對治法,宣說律藏二萬一;調伏嗔惑對治法,宣說經藏二萬一;調伏痴惑對治法,宣說論藏二萬一;調伏共惑對治法,宣說共藏二萬一。”因為一切眾生流轉輪迴的根本就是貪、嗔、痴三毒,獲得解脫的最大障礙也是三毒。由於具備了貪、嗔、痴的緣故,所以輪迴中所有的惡業、苦痛、憂愁、煩惱、迷惑、錯亂、顛倒等都會一一導致。換句話說,輪迴裡的一切苦痛、一切恐懼、一切損害都從中而起因它而生。若有人想要止息一切的話,要讓我們的惡業停止、煩惱斷除、我執破掉,才能使一切苦痛、恐懼、損害等自然而然的平息。解決三毒煩惱最殊勝的方法、最徹底的方法、最圓滿的方法就是佛法。而一切佛法當中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力的就是大乘金剛乘。正如《三相燈論》中所說:“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上根故,極勝秘密乘。”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集》中說: “在所有道乘中,此精華義的道乘,是殊勝的。”倘若要堪為金剛乘法門的根器,必須要具備種種條件,才能堪為金剛乘的根器弟子。成為一個金剛乘的弟子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但最起碼要有對金剛乘無比的虔敬之心,對上師的信心勝過於十方諸佛,對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通曉無礙等等。然而很可惜,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具有這樣條件的人又有多少呢,這種根器實在是寥若晨星。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金剛乘就好像是乘飛機一樣,世上有很多交通工具,但最直接最快速最舒服的就是乘飛機。而乘飛機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如身份證、機票、登機牌,還要經過安檢等許多因緣,才能具備乘上飛機的一切條件。社會上窮途潦倒的貧民、衣不遮體的乞丐都沒有辦法乘飛機,只能騎自行車,搭公交車。同樣的道理,沒有足夠福報,或是因緣未成熟的學佛人只能踏踏實實地修學顯教小乘和大乘法。一般而言,對金剛乘缺乏信心的修行人無法遇到金剛乘。即便是遇到,由於缺乏信心、福報及因緣的緣故,也不一定能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會產生誤解和邪見而導致謗法等等嚴重後果,最後會失去修持金剛乘的緣分。在這個社會上像這樣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不過這些情況 ​​並非是佛法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在五濁惡世,眾生福報微薄、缺乏智慧的時候會出現這種現象。

       

我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顯宗和密宗就像是鳳凰的一對翅膀那樣,既是一對,又是一體。對於鳳凰的左和右來說翅膀是一對,但對於鳳凰的整個身體來說翅膀是一體的,若沒有兩隻翅膀就無法在空中飛翔。同樣的,對於不同的傳承來說顯宗和密宗是兩派,但對於整個佛法來說顯宗和密宗是一體。無論如何,若沒有顯密圓融的修持就無法證得圓滿佛果。那麼一個人如何同時修持顯密圓融、雙運的法門呢?這就需要從外、內、密三個方面來學習佛陀的完整教法,並可以同時進行修持。外修持小乘的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戒, 包括 居士五戒或者出家戒,還有十二頭陀行;內修持大乘的四無量心、菩提心、六度萬行以及離一切戲論的緣起性空、中觀見地;密修持氣、脈、明點等的方便道那若六法,解脫道的大手印、大圓滿等。因此藏傳佛教各教各派的高僧大德們都既圓滿具備小乘、大乘、金剛乘的修持,又具備內、外、密的修持。就像以古印度的龍樹菩薩及帝洛巴大師等等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為典範,在真正修行者的境界中顯密是圓融的、雙運的、相輔相成的。

 

 我們知道了修持顯密圓融的重要性後,顯宗和密宗的修行人應該相互交流,彼此包容,和睦相處,共同努力化解教派內部的誤解,並將佛陀的完整教法弘揚到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令悲智的佛光普照大地,讓世界的和平更加長久!相信這是全部佛弟子的共同心願也是我最大的願望!謝謝!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法喜充滿!早日成佛!

 

 

心安人自安

一、慈悲為本,為善心安

慈悲是佛道天地自然之根本,博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眾生,覺悟得道成佛;佛說,自作善惡,自受其報。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緣,懷慈悲,修善行,人安心安。

  二、諸惡莫作,無噁心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有報,如影隨形。惡人雖能一時得志,但罪惡會陪伴他的一生,還要受到自己良心的懲戒和社會自然的責罰,這便是惡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做了虧心事,自然心難安穩,佛說,不必非要把惡事做出來才是惡,只要起心動念不善即是惡。眾善奉行,諸惡不作,無愧于良心,心自安然。

  三、放下諸多事,心中自然安

放下才能得到解脫。困擾我們的是我們的心靈,而不是當下的生活,如果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就會祛除心中的雜念,享受一種自在安寧的人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斷的得到,不斷的失去,無論得到還是失去都應坦然接受,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不要以得到為喜,更不要以失去為悲。放下諸多事,心中自然安。

  四、無求則無敵,無敵則心安

是你的,終歸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麼都得不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太多的奢求,沒有的總想有,得到的還盼望,最後是索求的越多所得的越少,懷有一種無欲無求的心態,就不會為物質所累,也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紛爭,樹立敵人,當一個人放下一切私慾時,就會達到無求則無敵,無敵則心安的境界。

  五、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

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平常心即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凡無聖。日常生活中,凡塵俗世間,若萬事以平常心去對待,就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無事時,心能澄然;有事時,心能斷然;得意時,心能淡然;失意時,心能泰然。平常心並不是要人不思進取,坐以待斃。世事無常,在各種磨難面前,在各種誘惑面前,我們都不要屈服,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自會獲得心靈的安穩。

  六、超然灑脫,豁達心安

超然是豁達,也是一種理解,一種尊重,一種激勵,更是一盞智慧的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煩惱的暗室,超然所展現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徹大悟——洞悉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超然了,方可以坦蕩,可以無拘無束,更加無塵無染,更加安然自在,當然,超然並不是無原則地放縱。佛說,要用超然之心,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活在世間要看得開,放得下,悟得透,握得住,才能超然灑脫,才能豁然心安。

  七、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種福分,別人的傷害如果是滿滿一杯的苦水,你心如是那杯,雖能容之,卻會讓你滿心痛苦;你心如是那盆,痛苦便不再滿心;你心如是那佛,如是那海,苦便不再是苦,而是一種超度,用寬容與胸懷超度了苦,化成了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做人要有寬容之心,要有度量,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八、常懷感恩之念,心中自然安

感恩是一種善行,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間萬物,並且要知恩圖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大智慧,一個人只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會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懷感恩之念,必得善念之恩澤,心境自然安寧。

  九、看透釋然,自在心安

看透才能獲自在,得解脫;人生說起來或許真的很沉重,成敗,榮辱,福禍,得失……面對挫折和苦難,一路生活,一路坎坷;若將自己沉緬於悲憂低落的圈套中,再美麗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心靈當似高山不動,在滾滾的紅塵中要有一雙看透塵世慧眼。把一些事看開看透,就會釋然,就會平撫浮躁,心自然就得安寧。

  十、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若想讓心安寧,就要一切隨緣而行,隨遇而安;但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參照:《佛養心道養性》)

 

【轉】修心之術:種心,明心;洗心,定心;造心,安心

生活即是道,道即是生活。修行就是要悟這個心、明這個心、淨這個心、定這個心,心安住了,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錯,時時刻刻都是一條光明大路。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人就是心,心就是人,當心如死灰的時候,人也就毫無生氣,與死無異了。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了,人也就完蛋了。
真正的心,是無念、無為、無住、不可說的境界,但是卻具足定力與智慧,是一個定慧等持的境界,安住在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的自己。
心是不存在的,人本無心,心只是一道八卦陣。人被心矇騙了,一會兒傷心欲絕,一會兒心花怒放,一會兒心亂如麻,一會兒心平氣和,一會兒心神恍惚,一會兒心明眼亮,一會兒心如死灰,一會兒心曠神怡,簡直被心玩弄於股掌之中。

修煉學上有心被境轉”“以心轉境之說,心被境轉為凡人,以心轉境為仙人,實際上,以心轉境是被動的,徒勞的、不究竟的,是永遠也不完的,此起彼伏,此伏彼起。靠是永遠也靠不住的。心本空,心本無,如何能靠得住?

         一旦陷入心的八卦陣,人的一輩子就是迷茫的,就會被牽著走,尋找真心”“忠心”“誠心”“赤心,防止假心”“賊心”“貪心”“花心,其結果是迷心”“苦心”“心煩意亂”“身心憔悴。

把心扔掉,做一個無心之人。心屬於人,人若無心,則成仙成佛。心是一道八卦陣,逃出心之八卦陣,人就能逃出人的一切悲歡離合苦惱而進入春光明媚美不勝收的仙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本無存,何處得心?

生活的五種心
,要有反省的心:因為有反省的心,則無過.
,要有謙虛的心:因為有謙虛的心,則無驕
.
,要有感恩的心:因為有感恩的心,則無愧
.
,要有服務的心:因為有服務的心,則無懈
.
,要有正直的心:因為有正直的心,則無邪
.

人的三十六種心相與相應的面相

心為相本,看心知相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縱使他現在已經有了兇惡的面相,可是他卻經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會轉化為吉相。反過來說,縱使他現在滿臉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積德,經常起貪愛和憎恨的念頭,那福相便會逐漸消失。所以,心是面相的樞紐,看相不如看心。
人的心相有三十六種:
明知當官辛勞,卻仍然願意為人民的公僕,服務大眾。
做事剛柔並濟。
欣慕善行,親近君子。
有美好的食物會分送他人。
不靠近小人。
時常積陰德,給人方便。
從小能幫忙治理家務。
對來乞求的人,不生厭噁心。
克制自己,利益他人。
不促成惡事,不嗜愛殺生。
聽到或遇見事情,心不驚慌。
與人約定,不會失信。
不輕易改變行持和操守。
睡前常靜思自己的過失。
勇往直前,不耽心過去,也不為往事沾沾自喜。
不讓人產生憎恨心。
不文過飾非,不掩飾自己的缺失。
為人做事圓融周到。
受人惠恩和幫助不會忘記。
心量廣大。
不欺善怕惡。
憐愍救濟孤兒、寡婦和急難的人。
不幫助強人欺侮弱者。
不忘故舊的情誼。
常做有益公眾福利的事業。
不多說話,不打妄語
得到別人的贈與,常心生慚愧。
談吐井然有序,聲音輕柔。
當別人正在言談時,不插話。
時常談論善事和別人的優點。
不嫌棄粗衣淡飯。
隨時隨地表現適當的方圓曲直。
聽到善言善事,行之不倦。
了解別人的飢渴勞苦,而且時常加以體恤。
不掛念他人的舊惡與前隙。
故友有難,竭力濟助。
做到上面三十六項,將來(或來世)便可以位極人臣,長壽善終。如果做不完全,則福禍相折;做得越少,福祿越差。做到三十項的人可以榮登刺史,做到十項以上的人,可以做上縣令或輔佐官,做到五項或七項的人也會大富。

明心

發心·明心·用心

放下即是,無須造作。入佛頻道,即是佛國!

 迷時雪山皚皚,悟後春水盈盈。
 
迷時水中撈月,悟後心月獨明。  

不明本心,學法無益。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可惜我們雖有此心,無明且無用,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悟心銘》有言: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是不見,不是不聞。  
了了覺知,不著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
   

怎麼可以洗心?

   先用真誠、善良擦拭心的里邊,再用寬容、關懷擦拭心的外面;然後用平淡無求清洗,再用清靜無欲漂洗,最後用快樂、祥和擦乾,用正直、堅毅拋光。

有什麼比今天更重要呢!!!
 
  1
、先把記憶從心裡丟掉。
  2
、把不愉快從心底忘記。

我們的心,如果不洗,那些負面情緒日積月累,那些傷痕風乾腐爛,結果就會很嚴重,雖然不至於發瘋,但是自己的心靈卻長久地被折磨,心裡結滿了疙瘩,稍微一碰,痛徹心肺,本來可以快樂的生命,被這些東西佔據著,只體會到恐懼、悲傷、擔憂、焦慮、疏離、委屈……這值得嗎?

洗心,就像洗澡一樣,是必要的,是科學的,是明智的,而人類從古到今,也一直在為自己洗心,比如和朋友長談、到教堂告解、求助於高僧或者聖賢,以及找心理諮詢師和教練……歷朝歷代,總有那麼一些人,能夠得到生命的快樂和滿足,了無遺憾地生,了無遺憾地死,這樣難道不好嗎?正如神秀大師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

【轉】行者,覺者,悟者,情者,心者,仁者

情者,兩相悅;愛者,兩相守。唯情者,無所不極,無所不破,無所不可立,然.唯情者,無已矣。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一切外面的顯現只是心的遊舞,或者是心的一種幻變。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情感,是本性的實際內容;慾望,是情感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隨後,強者和弱者又會相互轉化,強者因為太強到極限而毀滅了自己,成為弱者,而弱者弱到極限,因為無所畏忌,反而成了強者!

詩者情者,至淡者至真至濃

人生短長,寸心自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啊!逝去的青春成了人一生的追懷。

情為何物,?是牽掛,是惦念,是心有靈犀,是心心相映。

人生兩個階段時與空的距離感。準確地說,第一節是遙望,或者說是展望,第二節才是回望。時間與空間交織。人生不就是從遠望再到回望的一個過程嗎?古人說: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心者
 
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摯的情感,如同可以消融隔閡的清泉。

行者
真正的夢想不只是一個願望和空想,而是有著去實現的能力和努力;不僅僅關注於自己的得失,更是對於他者的一種扶持和分享。

成長就是看到和認識到更多的美好夢想的破滅、殘酷和荒漠的真實的存在,了解人類的虛假、滑稽和虛無的悲劇性,而又能在了解命運後重拾美好的夢想,並為之再度專注於行動,用一顆仁和的心和堅定的信念來做到它。

當你找回自己,在實現夢想的人生路上,成為一個真正的行者,必會一步步深悟人生的意義

生命都將走向同一個終點,但是過程卻各有不同。
我們無力改變結局,但可以決定過程。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一個字——“

自處與處世,如何慎獨

知止而定,知而立行,是人生學習之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且勿輕率的對待自己,無論處身於悲歡離合境地,都能夠腳踏實地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並且去完善每一刻所做之事,繼而成就真正的自己。此為君子之自處。

若是處世,須知行以下三種:
一、我想做什麼?二、我能做到什麼?三、我該怎麼去做……

小解:
不知其一,則不能真正的知己。
不能知己,如同一個在黑夜裡行走的人,永遠只在暗處繞路,不知道在黑夜之外,有一處是光亮的,也無從談起做與己有關的事情。因為心隨境轉,一切是外物的變化帶動你,你的成績只是外境中的產物,而非從你身上來,是你從容於世的自然流露和成就

不知其二,則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不識自力的人,有時好高騖遠,難能立言立行,易失品德,造成行事不周或不達;有時又自卑自閉,不能信任自己,一生隨波逐流,碌碌無為,偶有掙扎,亦如必將衰死之草木。

不知其三,則無思無慮無省無力。
無思無慮無省無力者,失心者也。能思而積存,為真實;能安而憂慮,為智慧;能省而補缺,為仁者;而能全力以行之,行者也。

以上三種,其中能得其一者,即為我師。尋學其一者,可為我友。
——
妙德粗述己見,還望各位有見地的朋友給予指正。

覺者
覺者,覺悟的人的意思,梵語叫做佛陀。
被稱為覺者的人,必須具有三個條件,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缺一就不可以被稱為覺者。
大乘義章二十末曰:'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
道言自覺,簡異凡夫,雲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

盡情體驗。深刻領悟。徹底放下。

熟能生巧。巧能生奇。反則成仙。

看到陽光,總是令我感動

這份博愛。。。

想到雨水,總是讓我感恩

這份滋潤。。。

接觸萬物,總是肅然起敬

這份美好。。。

遇見你我,總是感嘆欣賞

這份本性。。。

萬物皆有靈

願我的靈與你的靈合一

願我

相由心生–最好的保養品就是阿彌陀佛牌

  昨天要回山上過年兼辦事情,請義工菩薩來幫忙開車帶印隆上山,要出發前,義工菩薩突然跟印隆說:「法師,我最近有看到妳blog上的五年前跟妙師父拍的相片,覺得妳的面相變好多哦!以前感覺比較『利』!」

  印隆笑著說,是呀!好多人都這麼說呢!連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自己這幾天也有在整理以前的日記文章,不管是透過文字或是照片,也看到了自己的改變。

  以前聽過一句俗諺:「二十歲前的相貌靠父母,二十歲後的相貌靠自己」,真的是所言不假,相由心生啊!

  在經典中,多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形容佛陀的相好莊嚴,其實就是在讚嘆佛陀的修行功德。這是由內散發出來的氣質,不是透過矯飾所能呈現的。難怪有人說,「最好的保養品就是阿彌陀佛牌呀!」

  在《摩訶止觀》卷一(《大正藏》第46冊,頁12b),有說明觀佛相好的修行方式:「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經。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次相。」

  「三十二相」的梵語為dvatrimsan-mana-purusa-laksanani,指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等等,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與八十種好(微細隱密者)合稱「相好」。

  關於三十二相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整理圖表如下所示(此檔案為印隆之前在研究所所整理之資料,想索取檔案者可以留言):







【轉載】盡職盡責才能了緣了債

盡職盡責才能了緣了債

作者:達真堪布        文章來源:大圓滿法網站

 一定要紮紮實實地修好加行。加行修好了,以後我們修什麼都容易了。如果加行沒有修好,修其他的法非常難。那麼貪戀世間的瑣事、利益,還想修行,還想往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沒有出離心,到臨終的時候你放得下家庭、財產、兒女嗎?明明知道要離開,明明知道都要放棄,你不牽掛你的兒女,不牽掛你的財產嗎?不可能!所以對世間的貪著,一定要斷掉,一定要放下。但是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事情還要做,該盡的責任和義務還要盡。因為我們都是修行人,學佛修行就是了緣、了債、了生死。有什麼緣,一定要了什麼緣,不是逃避,而是面對。但是我們面對的過程中,不能太牽掛,太執著。出離心不是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管,不要家也不管孩子。這不是出離心,這是放棄。出離心是一種勇敢的心。你真有了出離心,你是不會害怕的,你會勇敢地面對。什麼叫會勇敢地面對?你一定會盡責任、盡義務,而且不會求回報。你不求回報的話,你就不會受委屈,也不會受到傷害,那你還怕什麼?你不怕了,就能勇敢的面對。你做家務、照顧孩子是應盡的責任。你為什麼要成家,為什麼要生孩子,因為就是這個緣。你沒有這個緣,就不會成這個家,就不會生這個孩子。你既然有這個緣,就必須要了這個緣。什麼叫了緣?一定要盡責任、盡義務。把家務干好,把家庭內部的關係搞好,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部做好,這叫了緣。培養好孩子,這就是了緣。不求回報地去關心,去付出,這樣才能了緣。如果不是這樣,你要求回報,為了暫時的利益而付出,沒有用,白費!現在有些人,看起來對家人挺關心、挺照顧、挺付出,但都是為了得到利益。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你立即就會放棄。難道不是嗎?你為他們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他們稍不順你的心,你就覺得受委屈了,受到傷害了。這都說明你有私心。如果你沒有私心,而且不要求回報,他對你好不好,關不關心你都無所謂,你不會在乎的。如果得不到回報就不滿意了,就說明了你不是真心對他們,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你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心裡就覺得受委屈,受傷害了。孩子也是,若是你真心對他好,不管他現在還是將來,對你好不好都無所謂。你照顧他、培養他、為他付出是應該的。你擔心他將來對你不好,不聽你的,心裡又受傷害了,說明了你不是真心,你有私心,你是為了利益,為了回報。成家生孩子都是緣。你想了這些緣,就要儘自己的義務,不求回報,沒有要求地去為他們付出,這樣才能了這些緣,這和出離心一點點也不衝突。如果你對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貪著,不自私不自利,不是為了自己,真正為了對方,為了他人,然後去關心照顧,這都是菩薩行,慈悲心,這樣才能了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不僅不能了緣,又增加了新的恩怨。今天你欠他,明天你還他;今天他欠你,明天他還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互相欠,互相還,這就是輪迴。

       

【轉載】今生不求回報,來世不求福報——達真堪布

今生不求回報,來世不求福報,才是真正的布施。現在我們有時候也做一些布施,也去幫助一些人,但是都沒有成為真正的布施,因為我們是求回報、求福報的。如果當下他的表現不如你所願,或者過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心裡就不舒服,開始煩惱了,這說明你做布施的時候、去幫助他人的時候發心不純,是有要求、要回報的,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煩惱與痛苦。你真心想做布施,真心想幫助他人,就不要考慮這些,這樣任何時候都是開心的、愉快的,不會有煩惱。即使對方不理解,或是沒有回報,你的心也不會動,因為你早就有準備。 大家任何時候都要調整心態。現在我們無論做什麼,最好都能成為供養或布施。供養和布施有什麼區別呢?向上是供養,向下是布施;以信心是供養,以悲心是布施。大家好好發心,包括給父母、給兒女、給親朋好友、給冤親債主時,都應該發心。若他是個有功德的人,你對他有信心,你最好供養給他;若是他沒有功德,你對他沒有信心,也可以把他視為需要幫助的眾生,然後去發慈悲心,去布施。他們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機緣,消業積福。兒女來要錢了,如果不給,怕自己將來有病了、死了,他們不聞不問;倘若給了,心裡還捨不得——面對兒女心裡都這麼矛盾,更不用說給其他人了。不要這樣!病了是否有人看,死了是否有人管,這是你自己的緣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若你有這個緣分,你有病的時候來幫助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兒女。若是沒有這個緣分,你有再多的兒女也無濟於事,關鍵的時候不會在你身邊。不要執著這些。所以,大家不要求回報。若是你心裡有要求,求回報,那是在表面上舍,心裡沒有捨。表面上的捨不是捨,心裡的捨才是真正的捨。真正的捨掉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的。如果有回報,就如法迴向,這樣才能了緣了債。


【轉】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

一、戒殺放生:歸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殺,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門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一切眾生和平相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兒時的我由於無知造盡殺業,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長過程中形影不離的伴侶。而且命中註定今生與長壽無緣。當我了解到殺生的事實真相時,我是真的怕了! 在也不敢有傷害任何眾生的念頭了。平日里念佛的功德自己不敢承受分毫全歸他們,只為求得他們的點滴諒解。夏天被蚊蟲吸食的時候,我是一動不動恭恭敬敬的供養,生怕驚擾了他們。奇妙的是,這些年來他們似乎不在惦記我,即使偶爾光顧,也沒有給我帶來過不適的感覺。看來佛所言不需:一卻眾生都有靈性。我們求福,自然要做一些善事累積功德,增長自身福慧。世間善法,總是需要時節因緣成熟方可完成。唯有放生,時時處處,不論錢多錢少,不管一人多人,只要擁有一顆愛物之心,就能完成救度千萬生命之不可思議功德。這些年來,放生治愈絕症改造命運的事例不勝枚舉。放生三施俱全:財布施、法布施、無謂布施。放生一舉盡得。戒殺放生的利益非是語言能夠表達清楚的,相信親身實踐過的同修都確信無疑!我放生的緣起難以啟齒,當時我的情況非常糟糕,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來形容絲毫也不誇張。我沒有選擇自殺是因為不敢,我害怕承受佛在經上所說的自殺的果報。我記得網上有同修說過;活者比死更可怕。我相信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在生活甚至生命陷入絕境的狀況下我開始嘗試放生,當時的心情是:反正都是死!我日中一食,每天節約出三元錢恭敬的放進自製的錢箱裡。我記得每次放生回來後我都會生病,我知道這是在消我的業障。我從不吃藥,有幾次難以忍受的時候,我還是把準備買藥的錢投進錢箱。放生到一個半月的時候,本來不可挽救的家庭關係出現了轉機。我的放生款增加到每天四元,很快我的經濟出現了危機,有幾次我餓得頭暈眼花但我都強忍者。放生到第三個月的時候,我覺得頭腦非常的清晰,考慮問題也變的全面周到了。我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並且開始改變自己的習氣,淨化自己的心靈。放生到第六個月的時候,我的現狀已經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段時期我解決的問題和得到的財富不便詳細說明,我可以非常愉快的告訴諸位:我重生了!

 

二、誦經念佛誦經念佛貴在至誠:

一心不亂.不能一味地為完成任務而追求數量。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不同,家庭情況也不相同。我們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內容的定課,以保證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我們誦經念佛的時候也可以心無牽掛。或許我們平日里不覺得,可一念起佛來便妄想紛飛,甚至障礙重重。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工夫很不得力,不念還好,一念就犯困,心浮氣躁。偶爾還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無法精進。起初我都強迫自己繼續念下去,可是我的執著在魔障面前根本力不從心。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之後,我終於學得聰明了。每次修學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暫時停下來去看看風景,或去放生、或去助印一些經書。總能收到不可思議的效果.當思緒飛走的時候,將他拉回便是,感到障礙的時候,可以變通一下。何必為此而喪失信念?

 

三、戒除邪淫:

邪淫的危害和果報觸目驚心。萬惡淫為首。古聖先賢的教誨絕非危言聳聽。邪淫的苦報如影隨形的跟在我們身邊,不少同修也深刻地領教過它的恐怖。邪淫障礙我們的道業、消耗我們的福祿、摧殘我們的身心、破壞我們的家庭。何苦為滿足一時的衝動而以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更何況那億劫輪迴無有出期的地獄苦報。持戒、誦經、念佛、放生。是我經過實踐總結出的戒除邪淫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為了現在生還有未來世,拔除邪淫的根本,已經刻不容緩!千萬不要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在去流淚,無數慘痛的教訓無數的人現身說法,難道還不足以喚醒我們的覺悟嗎!

 

四、長遠精進:

或許我們都有同樣的心情和經歷,我們在學佛發願創造命運的初始。都能以滿腔的熱情去實踐,可是時間一久或者遇到惡緣便會生起懈怠而退卻信心。歸根結底,就是缺乏長遠心和精進心。福慧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改變命運的道路或許是艱辛的,但是不改恐怕會更加辛苦。何況永遠了脫生死離苦得樂的漫漫菩提之路,又豈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就的道理?我們今生有幸得人生、聞佛法,念念修行。如果為了眼前一點微不足道的利益和困難就放棄佛法永恆的受用,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虛度嗎!遇順境而不貪,遇逆境而不嗔。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等待,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現在就要開始!

 

五、惜福惜緣:

前年,有一次我和師傅一起吃飯。一不留神,掉了幾粒米,我習慣性的順手一末,米粒落在了地上。吃完飯後,師傅二話不說,彎腰把地上的米粒揀起來吃了。那次以後,無論在什麼地方吃飯,我再也不敢有絲毫的浪費。縱然因為不慎放得發霉不能在吃的食物,我都很恭敬的撒到河裡供養魚蝦。能走路的時候,我絕不做車,我珍惜自己點點滴滴的福報過最簡單的生活而在也不在意別人藐視的目光。師傅對我說過:一個家庭裡,若有三個人吃飯時總是剩下,這家人肯定不富裕。這句話蘊涵的實質,直到我讀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地神護法品》才算徹底明了。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我們生活中享受的一切物質和資源都是堅牢地神以無限的慈悲之心變現出來的,是地神的恩賜。任何的虛耗與浪費都是對地神的褻瀆和不敬.上天因此扣掉你的福祿也是理所當然。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我們做任何事都須因緣和合才能成功。我們在修行路上處處遇到障礙,追溯原由,恐怕就是過去世結下的逆緣。我們好不容易明白了這個道理,與人相處再也不能迷惑顛倒了。為一切眾生帶來歡喜心,便是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言談謹慎,莫論人非。心存正見,行為端正。珍惜光陰,勇猛精進。珍惜福報,遠離五欲。內心清淨無染,自性中本來具有的智慧福報自然會現前.

 

六、救人急難:

人在急難之中,最渴求安慰和幫助。古語有云救急不救貧。窮苦的人,給予他物質上的照顧,有時反而適得其反,養成他懶惰貪婪的習氣。不如將佛法介紹給他,使他自求多福氣。我曾經被路邊的乞丐欺騙過,我記得那是一個穿著學生製服的小姑娘跪在寒風中請求大家供養她一點學費。現在我還隱約記得那張臉孔是多麼的清純。我不敢想像,當時負債累累的我一點微不足道的供養會為她帶來什麼?在我親眼證實自己被欺騙的瞬間,我才意識到菩薩用這種方式告訴了我人為什麼會貧窮。但是窮苦的人肯定是需要幫助的,看我們如何動用智慧。

 

七、勸人向善:

現今社會物慾橫流,人人勾心鬥角而虞我詐。佛憐憫的稱我們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有段時間我認為佛的說法過分了點,但這也是不諍的事實。人們每日的造作不必多言,就是大家茶餘飯後在一起談論最多最有趣味的大都是些殺盜淫妄的話題,說起斷惡修善,恐怕很少有人願意聽,更不用說出離世間的佛法了。不過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醒悟到冥冥之中的因果。勸人向善,才是令一個人真正得救的唯一途徑。我們自稱為佛的弟子,應當不遺餘力的用盡善巧方便去做這項事業。讓聞到善法的人都能不被迷惑的世界顛倒,走向正確的人生。他人的嘲笑隨他去吧,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清淨污染,如法修行。時間久了,我們一定能夠得到理解。

 

八、護持正法:

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世間是每一個佛子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常聽到有同修說: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錢,我要拿出多少多少來印經造像。時光一天一天的流逝,他仍在痴癡等待自己想要的財富。現代社會科技發達,為想要行善修福而又暫時拿不出錢的人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只要你真心肯去實踐,就能做到。用MP3存入自己認為莊嚴的佛像,拿到照像館裡洗出一張書本大小的佛像,冷裱一下非常精美,成本五元錢.只要心存恭敬,注意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節省出製造一張佛像的費用。何必要給自己找藉口。行善正當時,命運不等人!

 

九、謙虛仁愛:

中國五千年文明,謙虛是一種美德,人們也留下了許多關于謙虛的格言啟迪後人。善書《了凡四訓》,也極力闡述謙德受福的道理。地藏菩薩是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老師,或許論起資歷,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早。可是他在每說一句話乃至每做一件事時,首先想到佛的教誨。我們讀讀地藏經,看看地藏菩薩說哪句話時不帶上承佛威神”.他將自身擁有的神通,智慧,辯才全部歸於佛的加持。絲毫不敢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相比之下,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深重的六道凡夫,又有什麼驕傲的資本!末學不才,有幸混在佛子中間,每日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一天的造作,想起一旦境遇現前便將佛的教誨拋到腦後。總是慚愧萬分!我們看待世間的人迷惑顛倒,他們看待我們同樣也是不可理喻,難以相處。我們為了佛法的問題爭執,為了不同的觀點不肯謙讓,實際上我們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弟子應當謙虛仁愛!

 

十、為人助念:

試問世間有什麼功德比送人成佛更為殊勝?我們若遇到這樣的機緣。一定不要錯過!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去做。因果不空,送別人成佛就是度自己成佛!




【轉】【人生之十八别、二十四情、十四最、二十二戒言 】

人生十八別

人生是平淡的,別爭;

幸福是有限的,別貪;

美色是他人的,別戀;

配偶是自己的,別厭;

兒女是要債的,別拒;

權力是暫時的,別占;

責任是相伴的,別躲;

領導是聰明的,別哄;

群眾是眼亮的,別忘;

欲望是無窮的,別過;

身體是自己的,別糟;

工作是大家的,別搶;

困難是客觀的,別怕;

鈔票是消費的,別攢;

生活是豐富的,別煩;

假期是休閒的,別忙;

人格是高貴的,別賤;

感情是純潔的,別淡。

 

 

人生二十四情

最難舍的是交情;
最難談的是感情;
最難忘的是友情;
最難尋的是真情;

最難寫的是心情;
最難還的是人情;
最難懂的是表情;
最難說的是激情;

最難知的是動情;
最難免的是日久生情;
最難想的是一見鍾情;
最浪漫的是愛情;

最溫暖的是親情;
最感人的是熱情;
最憂心的是同情;
最真誠的是癡情;

最傷人的是絕情;
最可惡的是忘情;
最痛恨的是無情;
最感謝的是恩情;

最癡迷的是深情;
最討厭的是不領情;
最可笑的是自做多情;
最隨便的是人之常情。

 



 

人生十四最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無智是欺騙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

人生最可佩服的是精進

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

人生最大的債務是情債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

人生最大的欠缺是悲智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佈施

人生最可憐的性情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說話二十二戒

1、戒多言: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輕言:不要輕率地講話,輕言的人會召來責怪和羞辱。

3、戒狂言:不要不知輕重,胡侃亂說。胡侃亂說,往往後悔。

4、戒雜言:說話不可雜亂無章。雜亂無章,就會言不及義,傷害自己的美德。

5、戒戲言:不要不顧分寸地開玩笑,否則會引起衝突,招來禍害。

6、戒直言:不要不顧後果地直言不諱,否則也會引起麻煩。

7、戒盡言:說話要含蓄,不要不留有餘地。

8、戒漏言:不要洩露機密。事以密成,語以漏敗。

9、戒惡言:不說無禮中傷的話,不要惡語傷人。(刀瘡易沒,惡語難消)

10、戒巧言:不要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必然虛偽。

11、戒矜言: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自矜自誇,是涵養不夠的表現。

12、戒讒言:不要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背後說人壞話,會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13、戒訐言:不要攻人短處,揭人瘡疤。揭人瘡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

14、戒輕諾之言:不要輕易向人許願。輕易許願,會喪失信用。

15、戒強聒之言:不要嘮嘮叨叨,別人不願聽也說個不停,使人厭煩。

16、戒譏評之言:不要說譏諷別人的話。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馬虎。

17、戒出位之言:不要說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

18、戒狎下之言:不要對下屬講過份親密的話,以免下屬迎合你而落入圈套。

19、戒諂諛之言:不要說吹捧奉承別人的話。吹捧奉承別人,是人品卑微的表現。

20、戒卑屈之言:不要低三下四,說奴言卑膝的話,因為德厚者無卑詞。

21、戒取怨之言:不要說招人怨恨的話,播下使人怨恨的種子。

22、戒招禍之言:不要說招來禍害的話。許多禍害,往往是說話不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