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10 月 2011

骨鬆非女專利 中年男更嚴重

轉貼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天表示,男性罹患骨質疏鬆人數逐年增加,檢測高屏地區男女骨密度,50歲以下男性患骨鬆比女性嚴重。

 

高醫醫師林志隆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談老年人骨質疏鬆危害健康,請國人重視男人也會骨質疏鬆,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警告,骨鬆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成為全球人健康2號殺手。

 

林志隆表示,骨鬆症已成為國內65歲以上長者第二大慢性病,約有50萬人。其中,女性每3人就約有1人罹患,發生比例全球排名僅次於北歐國家。

 

林志隆說,台灣近10年流行病統計調查發現,台灣每年有6萬人因骨質疏鬆造成脊椎骨折;65歲以上城市婦女,約有19.8%比例已發生一個以上的脊柱體壓迫性骨折;男性發生率為12.5%

 

林志隆說,根據一項高屏地區男女骨密度檢測結果,女性50歲後大幅下降骨質密度,男性較緩和,但也逐年下降,且50歲以下男性骨質流失率比女性快,男性更應提早注意與治療,女性在更年期及停經後就該提高警覺。

林志隆說,保骨應懂得「新5足」,即足夠鈣質、足夠維生素、足夠礦物質、足夠肌力及足夠運動,許可情況下,12年做1次骨密度檢查。

 

治療篇-持續治療 年年都好

骨鬆的治療,最終目的是希望使骨本穩固,降低骨折發生率。楊榮森強調,骨鬆藥物的迅速發展已能有效預防骨折,目前現行骨鬆藥物有:

1.傳統口服型,這是最常使用的骨鬆藥物。

2.一季或一年一針的針劑型,這類治療能提高用藥順從度,克服腸胃不適,提升服藥意願或遏阻自行停藥的問題,讓療效不打折。

 

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當遵醫囑性須達八成以上,才能發揮骨鬆療效。除了接受治療,仍需持續補充維他命D與鈣質,每年按時回診。降低骨折風險對於服藥頻率低、治療效果差的民眾而言是一大福音。

 

楊榮森提到,骨鬆藥物能有效降低脊骨、非脊椎及髖骨骨折風險,目前衛生署新核可男性骨折針劑型的藥物治療。研究顯示,一年一針的針劑藥物能降低髖關節骨折後的死亡率,也減緩腰酸背痛或身高變矮的機率。

 

天冷提防心血管疾病復發 定時服藥不可少

天氣漸冷,進入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心臟病的患者要按時服藥,才能防止心臟病復發。一位75歲老先生四個月前心肌梗塞,心臟裝了兩支支架,但他未按時服藥,日前又發生心肌梗塞的情況,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

 

署立嘉義醫院黃英和醫師表示,心血管分類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及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日前這位七十五歲老翁,因為沒有定時用藥,使得心肌梗塞再度發作,緊急使用氣球擴張術,才挽回一命,但心臟功能已大不如前。

 

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心臟病人也要適度運動,但避免太熱或太冷的天氣到戶外運動,尤其冬天必須注意保暖;運動中如發現胸前不適或胸痛現象,應立即停止運動,找醫師診治;運動以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為主,勿做劇烈運動及競賽性的活動。

 

有心臟宿疾 應避免過度激動

嘉市聖馬爾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冠華表示,研判該名老翁因為看到愛鳥被蛇生吞,一時情緒過度激動,刺激交感神經過度亢進,造成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發病時伴隨胸痛、頭暈、冒冷汗、氣喘等症狀,若有親友在旁,應立即將他送醫。

 

李冠華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應固定服食預防血管阻塞的藥物,調整生活作息,放鬆心情,應儘量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引發心臟疾病發生。

 

嘉基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孫德光也說,高齡長輩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這些都是造成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平日應在心臟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定期追蹤,避免心血管疾病瞬間爆發,若有呼吸困難、胸口絞痛等不適症狀,應提早就醫,避免憾事。

 

秋冬溫差大 易中風

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又大,有心血管病史的人可要特別當心。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欽翔呼籲,最近因腦中風就醫的病人有增加趨勢,容易對生命造成威脅,應盡速就醫,把握治療的黃金三小時。

 

莊醫師指出,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機,中風的機率從三十歲後便會大幅提升,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就要特別注意。當腦部血管阻塞,會導致腦組織功能障礙及壞死,一但延誤就醫,就可能導致動作、聽力、言語的神經受損造成癱瘓,甚至死亡。

 

莊醫師提醒,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然出現的單眼或兩眼視力模糊,或是半邊顏面、肢體麻木或無力,突然出現嚴重頭痛、耳鳴、理解、說話能力障礙、 步態不穩、眩暈、失去平衡感或協調能力,這些肢體控制失常的情況,都有可能是腦部血管阻塞導致,應盡速就醫,千萬別休息一下就好。

 

莊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喝溫水,能降低血液濃稠度,減少產生血栓的可能,一旦有中風的症狀,都應盡速就醫。除把握黃金三小時的原則,最好能在二小時內送醫,預留一小時進行診療,才能確保最佳的治療時機。

 

一名六十多歲男子,日前在家突然癱軟倒地,家人趕忙將他送醫急救。經斷層掃瞄發現是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讓阻塞的血管恢復暢通, 但還是有生命危險。莊欽翔表示,病人有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因血液產生血栓,經由心臟打入腦部造成血管阻塞,才會產生手腳突然無力的 症狀。

 

心律法師:什麼人與佛有緣

李明從小到大一直很順利,上學時候成績優秀,升學就業對他來說都根本不是問題;工作不久就結婚了,妻子是相戀多年的同學,大家都羡慕他們是金童玉女。工作幾年後,積累了一定的經濟、人脈基礎後,他就開始自己做生意,生意做得也很順利,成了同學朋友間的成功人士。

 

前幾年,先是金融危機對他的生意影響很大,損失不小;後來父親突然發病,他就把父親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可在這個過程中,妻子表現出了不孝順老人的一面,屢屢出言不遜,讓李明的父親住不下去。李明很是生氣,先是勸解妻子,後來就和妻子理論,家庭矛盾全面爆發。

 

父親終於還是回老家了,後來不久就去世了。李明每每想起,都覺得對不起父親,也就難免對妻子形之於色;再加上生意的不順,李明的心情很低落。

這時候的妻子,卻紅杏出牆,而且還正被李明給發現了。

 

萬念俱灰的李明,很想出家修行,徹底割捨人世間的七情六欲。可是,想起老母親,還有年幼的孩子,都需要他,就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了。

 

有次,與我相遇,李明就和我談到了自己的困惑,說等母親去世、孩子長大以後,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家,讓我看看他與佛有緣沒?

 

我建議他看看這則故事:

「兄弟二人都立志遠遊修道,無奈父母年邁、妹妹年幼,老大家裏還有病妻,就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過,兄弟二人要拜其為師,並將家中難處訴說一遍。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喃喃自語:「舍得,舍得,沒有舍哪來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夠,十年後我會再來。」然後,飄然而去。

 

哥哥頓悟,手持經書決絕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終不能捨棄。十年後,哥哥歸來,口 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略見一斑。再看弟弟,彎腰弓背,面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遲鈍。高僧如期而至,問二人收穫。哥哥說十年內遊遍高山大川,走遍 寺廟道觀,背誦真經千卷,感悟萬萬千千。

 

弟弟說,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復。幼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誦讀經書,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決定收弟弟為徒。

哥哥不解,追問緣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父母尚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捨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

哥哥默然。

 

心律開示:正如高僧所言「佛在心中,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活好當下,盡自己的義務,上孝父母,下育子女,縱在紅塵,亦與佛有緣。

 

修行八正道

修行正道大致包括以下內容,粗略註解如下:

一、正見

凡是合於規律,合於本性,合於中道的知見為正見。凡是以分別心來認識、判斷、處理事物的知見,都屬於偏知偏見。以分別心把一切事物分為善惡、好壞、是非、對錯等,然後執其一邊,排斥另一邊,這既是偏見。如果反對和攻擊另一邊,則屬於邪見。佛法是不二法門,看一切事物都是一不是二,沒有對立的法門,也沒有誰排斥誰,誰要消滅誰的事物。如果存在誰排斥誰,或誰要消滅誰的觀點,既是偏知邪見。

 

二、正思維

合於正知正見的思維屬於正思維。不分別、不攀緣、不執著、不煩惱的清靜思維屬於正思維。一切胡思亂想的妄念、邪念都不屬於正思維。

 

三、正語

古人講:「非禮勿言為正語」 。何為「禮」?符合道德為禮。在正知正見的前提下,凡是不符合正知正見的話不說。如大菩薩,不度眾生不開口,開口必利生。具體講,不說是非,不說人過失,不攻擊譭謗人和事物,不說廢語妄言,謂之正語。

 

四、正業

做利國利民,利益眾生的職業為正業。凡是破壞環境和道德的職業為邪業。如開賭館、吸毒、販毒、販賣牲畜、殺業、妓院、電子遊戲、電腦賭博、販賣黃色影視書籍、養畜生為賣給他人宰殺等,此類屬於邪業。

 

五、正命

所作所為都是光明磊落,沒有見不得人的行為,謂之正命。有五邪命:一是標異現奇(為圖名利搞一些違反常規的名堂,如現在社會上、電視裡推出的「挑戰者」之類);二是說己功德;三是佔相吉凶(給人看相算命);四是高聲現威;五是說人供養。

 

六、正精進

在正知正見的前提下修行「五戒 、「十善」 、「六度」等法,依八正道而精進修行為正精進。邪精進是修旁門左道,執著神通,執著修無益苦行,為有所求而精進等。

 

七、正念

時刻心繫佛、法、僧(覺、正、淨)既是正念。邪念是念偏見、念情愛、念私慾、念財、色、名、食、睡等。

 

八、正定

修四禪八定,一法不見,心如如不動為正定。邪定是執著定中境界,著相、著魔為邪定。

 

多元化的學習,才能擴展潛能

轉貼

*唸書並非是學生的專利,終生學習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指標。

 

*多多了解其他不同層面的活動與領域,並接受多元化的訊息。

 

*終身學習不是一個口號,必須內化成,個人學習的基本動力。

 

*培養多角度的思維,才能激發更多的創意與想像力。

 

*唯有藉著不斷的學習與嘗試,才可能找到自己的潛在能力。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唸書並非是學生的專利,終生學習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指標之一。

 

最近,發現很多不同領域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進入不同的學校,繼續進修。

 

小嫻是一位非常稱職的廣播人,大學時唸外文系,目前仍在研究所進修。就讀口譯組的她,因所學上的需要,有大半年的時間須在英語系國家裡學習,於是就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到了加拿大的姊妹校西蒙菲莎大學就讀。

 

兩個學期八個月的時間,讓她的英語聽說更為流暢,主要是處在英語的環境當中,中文與英文之間的翻譯轉換速度更快,對於本身所學助益很大。

 

流利的外語能力,讓她在工作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國際新聞的編譯之外,她也曾被派遣至美國做事,此行令她印象深刻、大開眼界,也體會到特派記者在國外採訪實屬不易。

 

成功絕非偶然。小嫻回憶起一年多前剛進電台不久,正好遇到新聞部節目與新聞的變革;當時,對廣播播音的運作還不熟悉,有很多技巧都要從頭學起,而且又要企劃新的節目內容,忙得不可開交,加上學校課業亦需投注心力,真是蠟燭兩頭燒、令她心力交瘁。

 

由於小嫻一直對傳播有極大的興趣,但在進入電台之前,始終沒有機會接觸傳播,對廣播這個行業的了解更是有限。

 

「剛開始做節目時,都是從做中學,我把自己的節目錄下來,邊聽邊檢討怎樣講話才能讓聽眾聽起來更容易瞭解,怎樣敘述才能畫龍點睛,也練習避免氣音等播音的小技巧,希望讓節目的品質更好。」

 

小嫻用心地在一年之間,磨練播音與節目製作的基本功,也意外地增進了部分的學業表現,包括對於新聞議題的口譯能夠更快速的進入狀況,口譯時面對麥克風也不致於太緊張。

 

在求學與廣播工作的路上,小嫻期許自己與時間的賽跑,會是一場淋漓盡致、穩紮穩打的馬拉松。

 

而亭亭最近甫完成終生大事與自己的個人工作室,由於每天的行程幾乎滿檔,當她跟朋友提起,想再進修EMBA在職班研究所時,所有的人都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都知道她實在太忙了。

 

大學唸的是大眾傳播系,畢業後,十幾年來工作忙碌,之所以會想回學校進修,她認為除了金錢、名氣這些像浮雲一樣的東西外,有什麼是可以留一輩子的,她想,「學問」應該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於是鼓足勇氣準備考試,果真一次就考上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轉換跑道其實還蠻好的,認識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並增加自己的人脈與工作方面的動能,她覺得收穫很大。

 

宜娟自專科學校畢業後,就踏入社會工作,今年暑假剛考上藝術學研究所,她說:「經過這麼多年的工作,覺得真的有充實的必要,雖然工作已經滿檔,但還是決定好好的『半工半讀』。」

 

宜娟對藝術一直相當熱愛,因此,藝術學研究更是她致力研究的方向。

 

這樣的學生生活,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即使,有時會黑著眼圈上班,但是她仍樂此不疲,她說:「充電是必要的,找個自己有與趣的領域,繼續研究,感覺真的很棒,我相信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美紋目前正在進修傳播管理研究所的課程,除了是好媽媽、太太、主持人的角色,她可是用盡心思,「我真的很感謝家人的支持,先生、公婆還幫我分擔家務、照料小孩,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唸書。」

 

時的工作,美紋仍用極大的心思準備,不受課業影響,但之前為準備研究所考試,也是花了好一番功夫,她覺得自己是很有福氣的,唸書有同事、家人的鼓勵,還遇 到一群好同學相助,我們有四個人組了一個「讀書會」,大家一起準備總複習,經過我們的相助合作,後來大家都順利上榜了。

 

有那麼多人為著不同的理由,沒有放棄進修,不管再苦都堅持下去,這樣的熱誠會讓人很感動。

 

面對複雜多變的職場環境,要如何讓自己有更新的動力來面對挑戰,就要適時的改變環境,並擴展我們已習慣的領域。

 

要如何有效地調適壓力?可以藉著旅遊、多元化的活動、工作上的輪調、廣泛的進修……這些都是改變環境、增加實力的好方法。

 

國內有許多的企業家,經常參與國外、內的救濟活動,親身了解與經歷其他人的苦難,體驗了不同的人生境遇,這往往讓他們領悟出更富哲理的經營理念與管理哲學。

 

多元化活動,就是多接觸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多多了解其他不同層面的活動與領域,並接受多元化的訊息。

 

廣泛的進修在知識經濟時代,除了講求專業的技能外,更要跨領域廣泛地涉獵不同的知識,包括文學、藝術、人文、科學、歷史等等,並加以應用與整合。

 

當你透過廣泛的閱讀與演講來吸收新知,培養多角度的思維,才能激發更多的創意與想像力。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裡,終身學習不是一個口號,必須內化成個人學習的基本動力。

 

至於工作上的輪調是希望藉著工作上的調整,不僅可以擴大專業能力,也可以體驗不同的立場與做法。

 

例如不同單位的人,如果能藉由輪調的方式,可以多多了解其他部門的狀況,每個人都潛藏著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潛能,唯有藉著不斷的學習與嘗試,才可能找到自己的潛在能力。

 

究竟有多少能力、耐力、潛力?多數人並沒有概念,我們必須藉由不斷的學習、嘗試、努力,以及各種失敗的打擊,最重要的是,要有接受錯誤的勇氣,切忌把自己 關閉起來,停下學習並害怕有創新的未來,不願給自己潛能說話餘地、拒絕嘗試時,將辜負老天爺賜給你的才能,潛力永遠處在休眠狀態,不但沒法發展,也更難了 解發現真正的自己,當然也就無從體認那一份超越自我的樂趣了。

 

人都有惰性,藉口就是惰性的外套,遇阻則退,是阻礙進步的最大障礙,駝鳥心理,則是埋葬成長的敵人。

 

人因為怕做錯事、怕失敗,而使得我們喪失了發現和給自己發揮潛力的時機。

 

很多人終其一生,從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因為,他們早就事先認定自己不行。

 

如果可以,不妨給自己設立目標,再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機會,多一分勇氣、多一分鼓勵、多一些奮往直前的幹勁,並且時常告訴自己︰﹁我願意試試!﹂

 

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做得很好,但還沒做就先放棄自己,任何人都幫不了你的,因為主控權是在於自己。

 

強而有力的堅定意志就是成就一切的最大動力。

 

我們都知道,汽車要發動,需要有汽油,否則再精密的機器,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而已。

 

對任何人而言,潛力加上努力,就是汽油;而信念和堅持,則是水箱裡的水,少了任何一項都不行,當然,人要活得快樂、自在、有希望,必須當下決心:多給自己一些機會,去發掘自己內在的寶庫。

 

遵守生活7撇步 活百歲超簡單

心臟權威醫師表示,多數人只要遵守7個簡單步驟,就能長命百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今天報導,加拿大心臟病專家楊西(Clyde Yancy)教授表示,改變生活方式,例如維持健康體重、不抽菸及控制膽固醇量,都是讓你壽命增加10年或更久的簡單方法。

 

楊西表示,90%聽從他建議的人可以活到90歲,甚至100歲。其他步驟則是監控血壓、控制糖尿病、健康飲食及多做運動。

 

楊西明天將在加拿大心血管疾病大會上,向全世界專家發表他的理論,即「實現這7個簡單的生活方式要素,可使人們有9成機會活到90、甚至100歲,不僅可免於心臟病和中風,還可避免慢性疾病侵襲,包括癌症」。

「遵循這些步驟,我們可以抑制威脅生命的疾病,並在可能的最長壽命內維持生活品質。」

 

楊西是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在芝加哥的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醫學教授兼心臟病權威。

 

楊西敦促各國政府實施新方案,例如強制食品製造業減低食物含鹽量、實施抽菸禁令及推行學校健康教育,以改變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趨勢。

楊西說:「我們現在就必須行動。」

他表示,10個美國人中僅有不到1人遵守這7個步驟。

 

進補時節將至 呷補嘛愛顧體態防變胖

天氣轉涼,又到了冬令進補時節,國民健康局建議,天氣寒冷想要喝溫熱飲品,可選擇低糖熱花茶、水果茶或清湯。薑母鴨、火鍋、羊肉爐等誘人鍋品可加入大量蔬果,食用上更要適量,以免造成身體額外負擔。

 

 

 

國民健康局於今年推動「健康100,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並建置「0800-367-100瘦下(落)去、要動動」減重諮詢專線。國民健康局表示,從民眾踴躍來電諮詢中,發現體重管理已經蔚為風潮,坊間也有許多關於減重的專書,而其中有幾項錯誤觀念需要澄清。

 

 

 

正確觀念包括:

 

一、體重控制,過猶不及,絕不是體重計數字追低就好。

 

二、熱量易進難出,不能忽略卡路里。

 

三、不要丟掉體重計,常量體重,有助體重控制。

 

四、天天五蔬果,可促進身體健康。

 

五、消耗脂肪瘦全身,這樣有助緊實身體曲線。

 

 

 

減重遇到瓶頸時,國民健康局建議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尋求營養師或肥胖專科醫師的指導,詢問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可相信偏方。

 

.

證嚴法師:時時心存善念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份很清淨的本性,這也是佛陀所說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過被社會不良環境所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心念來支配時間。有心利用時間,就會將分分秒秒運用得很踏實;若不用心支配時間,任憑時日空過,就無法精進。因此,「心念」會運轉時日,也會使人空過時光。

 

佛,就要學得一念「心專」——用心在當下所從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專,即使整日工作、應酬、從事娛樂休閒活動,看似忙碌,其實都是在空過時日。普賢菩薩 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日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隨之日減。減去了壽命的時間,就少了服務人群、成就功德的機會;無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佛說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沒有機緣可造福。譬如天堂時日雖長,卻是人人享樂,沒有造福的機會。所以,我們應把握時間,投入有意義的工作。

 

樣是生活,人卻有不同的情況與環境:有些人要穿沒得穿,肚子餓了沒飯吃,為日常所需疲於應付,怎有多餘的時間去造福?有些人則是生活不虞匱乏,每日奔忙於 各種應酬,卻也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實地求知、求學,每一分、每一秒都運用的很得當。同樣都是人,過日子的心態卻不同,這些 差別也是由「心」起。

 

臺灣有一大群「愛心」人士——「愛心」就是愛自己的心,把我們自己的心顧好;時時心存善念,即是日日在造福,這就是修行。

 

人以為,以東西佈施於人就是有愛心;其實,那只是付出行動去幫助人。事實上,應該要感恩讓我們幫助的人,因為他讓我們學會愛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惡念,照 顧自己的心,時時發揮善的功能。所以說,「愛心」不是給人物質,而是經由別人啟發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無示現苦相的眾生,只看經文、誦些句讀,是很難啟 發人心的大悲、大願。

 

慈濟有許多志工,不惜付出時間、金錢投入服務的工作,他們感激示現苦相的病患,讓他們舉手投足都能發揮菩薩願力。他們做得很歡喜,歡喜心就是菩薩的心、覺悟的心,這都是起自於「愛心」。所以說,發出愛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為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有些人付出關懷後,就計較「我是為你而做、為你付出的」,這樣心中反而會常起煩惱;不知道「幫助別人,受益的是自己」,這叫做「愚福」。

 

此外,有所求而發出的愛心,修得的僅是「人天」之福。我們學佛者,要用智慧造福,體會愛心的真義,覺悟「付出愛心」就是在修行;時時刻刻關照愛心,不要因為貪愛、瞋恨、愚癡而起心動念。有機會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淨之愛」。

 

 

慧律法師:莫拒外境念念清靜

學佛的過程中,往往必須經歷重複的掙紮;重複的創傷、挫折;重複的憂鬱感;重複的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無力感。然後,才慢慢地體悟出真理。

 

不過,雖然我們常常在境界申迷失,落人重複的痛苦煩惱,重複的情緒輪回之中。但是,我們不怕失敗,只怕沒有耐心,想放棄。學佛就是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儒家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學佛也是如此,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薩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是經過無量劫的痛苦、挫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後才開悟,見性成佛。

 

管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大撤大悟,有「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心境,但至少要不斷地進步。大家要永遠記住一句話,不要抗拒境界,因為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 現,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反過來說,對眾生好,就是對自己好。如果能永遠的寬恕眾生,我們的心境就一天天的進步,倘若動一個念頭去排斥、傷害眾生,等 於傷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靜安祥。這就像封別人起瞋恨心,對方還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就已經遭到染汙了。

 

所以,永遠要保持慈悲喜舍的 心念,因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樂,全在一念之間。其實,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過著痛苦煩惱的生活。只要慢慢地迴光返照,煩惱自然就會減 少。面對生活中的創傷、挫折無需掙紮,該來的,終究跑不掉,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餘的煩惱和妄想是沒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當下,保持現前一念清淨

 

 

低下頭,遍地是幸福

低下頭,是謙遜

低下頭,是包容

低下頭,是自知

低下頭,是慈悲

低下頭,是開闊

很多人都是高高舉起自己偉大的自尊,不願向幸福低頭,但捫心自問,又何嘗願意如此,不過是不願﹁認輸﹂而已,但不認輸,並不代表就贏了,有可能你會輸的更多、更慘。

 

就像在牌桌上,以為自己再賭一把就可能會回本,沒想到,卻越輸越多,終至還不起的地步。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把青春當做賭本,以為自己還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可以浪擲,但一轉眼間,青春就已消逝無踪。

 

「認輸是一種對自己的慈悲。」不認輸,不一定贏的更多,但認輸並不是選擇放棄或者是消極的退讓,而是用一種柔軟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用溫柔的力量活著,而不要用對抗力量撐著,過於執著會消耗我們的精力,過於堅硬個性會耗損我們的能量,生命不該是如此辛苦。

 

人生要學會認輸。學會認輸,是陷進泥沼裡時,還能知道該及時爬起,並盡快地離開那個泥沼地。學會認輸,是上錯車時,能夠趕緊下車,改坐另一輛車,學會認輸,是賭本即使所剩不多,但總比輸光好。

 

一個堅持死不認輸的人,最後,卻輸掉了全部人生!

 

倔強的人得不到幸福,從不認輸的人亦然。人生遍地是幸福,但你要先低下頭來,才能撿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