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存檔:2 月 2011

久咳不癒–福音

久咳不癒,試看看,真的好喝又有效哦!

年初時整整咳了兩個月,超難過,有痰又整天咳醫生說:不行得去住院了會變成肺炎就糟了

蓮藕枸杞茶對久咳不癒很有幫助煮來喝喝看吧^^

煮來喝三大杯… 500c .c大概隔天就化很多痰出來.由黃轉白轉淡很努力喝了一星期醫生不相信我竟然幾乎痊癒了!?

一天至少早晚各喝250 -500c .c小朋友氣管差的多少喝一些也有幫助喔!

要溫溫的喝若涼了,再加熱或隔水熱一樣OK

材料:

1.枸杞約30顆. 

2. 紅棗含籽約5顆

3.老薑兩片,大大的

4.兩小匙蓮藕粉

煮法:

1.材料先沖兩次水乾淨後,將紅棗壓破,連同750c.c.一起煮滾了後轉小火熬20分鐘,最後把紅棗、薑片撈起不要(喜歡吃的人就吃掉!)

2.另用小碗先將兩小匙蓮藕粉 + 一小匙黑糖 +水適量先調開喔!

3.將調好的蓮藕粉水,倒入再

八識田

八識 : ( ) ( ),鼻 ( ),舌 ( ),身 ( ),意 ,末那識,阿賴耶識。

一開始只是器官,再往下進入五識表示接受,然後再進入六識,也就是意識,道德標準。

六識的作用是分別,分別是必須存在的一個功能,無分好壞。

有了意識才有七情六慾,是人之本能。

七識執著。( 和我有關的一切 )

七識轉八識也就是將知識轉成智慧。

所有事情的經過,六識的研判和跟我有關的七識轉入八識田。

也就是靈魂,一個人的記憶庫。

總合來說,我們一天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是屬於五識。

而我們所碰到的一切以我們六識來判斷,分別,經過七識中自己認為與我們有關的,而不是別人。

如果當天睡覺前沒有把你所執著跟你有關的事放下,睡覺時就會歸擋在海馬回,進入第八識,進入八識田,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所以會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為頭腦在整理你所執著沒有放下的思想。

進入八識田後,要等以後你碰到類似狀況時才會浮出來,你會更有所感覺,如果你沒有處理圓滿,那累積的情緒又會再存回去,這就是我們要學習處理的部份。

生命是不會死的,生命是永恒的,死亡的是肉身。

靈魂 + 精神體才成為一個生命。

前世今生的記憶在潛意識 ( 八識田 ) ,會跟你生生世世的。

真到你完美的解決一切的執著,這一些事物才會真的遠離你。

八識這東西還真的有點混亂。

說簡單一點的就是,每天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跟我們無關的,我們就不會放在心上。

可是和我們有關的人事物,我們就會在意。

如果當天這一些我們會在意的人事物沒有處理好,就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

當我們在睡覺時就會把所產生的情緒儲存在我們記憶深處。

也就是潛意識。

等到又有相同的人事物發生時,這一些情緒就會出現,再加上你新的情緒,所以你會感覺到更加的嚴重。

如果你這一次又沒有處理好的話,又會再度被儲存在潛意識中。

不斷的重覆出現著。

直到你在發生時能處理的圓滿時,沒有再產生情緒上不滿變化時,那這種會讓你不滿的事就不會再讓你受傷了。


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

所以,想要什麼果,就要種什麼因。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八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本

                                    識 

 

 

 

從"心"笑起

""笑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品以艱澀難讀著稱,但是他的個性卻溫和幽默。他的生活明朗、作品沉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特質交集,源於他有一個智障的兒子大江光。

 

在逆境中開悟生命意趣

大江健三郎青年時代就以「文學」作為人生的第一個壯志來追求,年輕時就受到日本文壇的矚目。沒想到三十一歲時生下第一個孩子大江光,是一個頭蓋骨不全的重度智障兒。

 

據大江健三郎的回憶,大江光出生在廣島,當時廣島正在舉行反核大遊行,健三郎懷著混亂的心情去參加。大會之後,一群原爆犧牲者的親屬,聚集在河邊追悼死 者,並為死去的人放河燈,他們把死者的名字寫在燈籠上,隨水漂流。當時悵望河水,被絕望心情包圍的健三郎,也為「大江光」寫了一個河燈,隨水流去,在心裡 希望,自己的孩子就這樣死去。

 

隨後不久,大江健三郎去訪問原爆醫院,聽院長告訴他,醫院裡有一些年輕醫生,由於觸目所見, 都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自己又不能為病人解除痛苦,終於積鬱自殺;造成深受痛苦的病人掙扎求生,身無病痛但過度嚴肅的醫生反而自殺的荒謬情況。大 江健三郎聽了大有所悟,回東京後立刻請醫生為大江光開刀,並立下第二個人生的壯志:與大江光共同活下去。

 

大江光雖是智障兒,又犯有嚴重的癲癇,但在父母親悉心的照護下,不只心靈澄明無染,對音樂還有超凡的才華。如今出版兩張個人的音樂專輯「大江光的音樂」、「薩爾斯堡」,引起日本樂壇的震撼,甚至被喻為「日本古典樂壇的奇葩

 

在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一場演講會,他對聽眾自嘲說:「據說我兒子的音樂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有催眠曲的效果,如果有人聽了大江光的音樂還睡不著,就請看我的書吧!」

 

我讀了大江健三郎的報導,心裡突然浮起「嚴肅,是一種病」這句話,就像在原爆醫院自殺的醫生一樣,他們的嚴肅所帶出來的傷害反而比受輻射的病人嚴重得多。一個人對待生活過於嚴肅,甚至可以嚴重失去生命的意趣呢!!

 

給人歡樂,是件好事

在柏林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喜劇演員蕭芳芳,她認為即使最嚴肅的題材也要有幽默感,她說:「我對喜劇是情有獨鍾的,因為人生已經夠苦了,能夠帶給別人歡樂,是一件好事

 

蕭芳芳在實際生活中也飽受打擊,她年幼喪父,少女時代經歷過不順利的婚姻,中年罹患了嚴重的耳疾,即使在得獎的時刻還照顧著患了老人癡呆症的母親。雖然生命有這麼多的歷鍊,由於蕭芳芳有幽默感,使她保有充沛的創造力,總是那麼可親、喜悅、優雅,遠非只靠美貌的女星可比。

 

最長壽的人瑞法國女子尚妮加蒙,最近度過120歲的生日,路透社的記者問她長壽的秘訣,她說:「常保笑容,我認為這是我長壽的要訣,我要在笑中去世,這是我的計畫之一。」她對疾病,壓力,沮喪有絕佳的抵抗力,對每件事都感興趣但又不過於熱衷。

 

一直到120歲,還保持極佳的幽默感,既樂天,又喜歡開玩笑。她說:「我總共有一條皺紋,而我就坐在它上面。」「我對凡事都感興趣。」「上帝已忘了我的存在,他還不急著見我,他知我甚深。」

 

能一直輕鬆喜悅的活到一百二十歲,真是幸福的事,想一想,有許多人才二十歲就活得不耐煩了呢!!

 

品嘗生命,從心笑起

說日本興起一種補習班,叫做「微笑補習班」,許多人都繳費去學習微笑,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早就忘記應該怎麼笑了。微笑還需要補習,其中實有深意,因 為微笑人人都會,但許多人都留在「技術層面」,有的是「皮笑肉不笑」,有的是「肉笑心不笑」,如果要「從心笑起」,就需要學習了。

 

想要「從心笑起」,大概需要具備幾個基本的品質,一是遊戲的心情;二是包容的胸懷;三是幽默的態度。

 

沒有遊戲的心情,就會對苦樂過於執著,對成敗過於掛懷,便難以苦中作樂,品嘗生命的真味。

沒有包容的胸懷,就會思想僵化、不能容納異見,難以接受批評,把別人視為寇仇,處處設限,也就難以歡喜。

沒有幽默的態度,就不懂得自嘲,不知甘於平凡,也不會對世事一笑置之,就會畫地自限,想不開。

 

嚴肅,真是一種病,那些外表嚴肅,內心充滿怨恨的人,是生病了。那些執著於財勢名位、不能放下的人,也是生病了。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只是輕重緩急不同罷了。我們應該認識這種病,革除這種病,讓我們懂得笑,懂得遊戲,懂得包容、懂得輕鬆和幽默。

 

每天早晨,對和我們會面的熟人真情一笑;對和我們錯身而過的陌生人點頭微笑;或者,拯救社會就是從這裡做起。

 

生已經夠苦了,能夠帶給別人歡笑,是一件好事。

 

 

大寶法王:內在的喜悅是究竟大樂的因

大寶法王:內在的喜悅是究竟大樂的因

英文筆記提供:阿尼強帕

中文翻譯:噶瑪噶舉中國論壇 翻譯義工dorophy101

2006419

 

筆者注:此前,法王噶瑪巴給予了六字大明咒的口傳。自上一次在此大殿與法王締結法緣至今,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法王向前來的仁波切以及弟子表示了歡迎。

 

每一個前來聽法的人們,都懷著獲得寧靜與快樂的目的和心願,同時也希望能免除痛苦。不管我們是不是佛法修行者,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普遍的願望,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關心著類似的問題。

 

既然每個人都有此獲得平靜與喜樂的心願,假若一名修行者能夠真的得到快樂,或者因為他們的修行而帶來了一些好的結果,這應該是一生中非常大的成就。

 

身為修行者,應該一直努力追求修行的成效。如果你達到了你一直以來所渴求的結果,那非常的好!但如果你的思想與動機一直沒有改變,那就不好了。一般,一知半解的人們會認為西方社會的技術更先進,西方人認為應該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因此把物質條件的提高視為他們修行的成就。

 

然而,當你觀察這些修行者,你會發現他們並非總是平和的,也不能總保持快樂。修行者也有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但通常,因為他們更關心內心的世界,因此不會為外在條件而感到那麼的沮喪。

 

「格旺」,或曰「平和、寧靜」,是可以在一個人的臉上被看到的。「格旺」是暫時性的平和,而真正的寧靜與喜樂是持久永恆的。真正的大樂我們現在還不能觸及,但它會在未來出現。

 

當我們試圖分析他人心中的快樂,我們會發現,並不能僅僅通過物質條件或者外相去判斷。內心的快樂仰賴每個人的內在狀況而非他們的物質外相,平靜與喜樂深存於內心,卻並不依賴外物或一個人的物質條件,而應全賴於他們內在修持的圓滿。

 

在西方,生活似乎更優越,但同樣充滿挑戰與競爭。人們每天要做非常多的事情,他們筋疲力盡,特別是在生活中沒有精神修持的情況下,更為糟糕。事實上,對佛 法感興趣是非常好的,這能令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絲寧靜。當你得到一些內在的進步,這將會增加你的平和。通過這些內在的改善,會最終帶來甚大的收穫。

 

因此,無論一個人是否佛教徒,也無論你對佛陀以及佛陀的教法是否虔誠,在獲得證悟的究竟大樂與安寧之前,你必須認識到內在的喜悅是究竟大樂的因。為獲得內 在的平和與喜樂,你必須明白,無需要通過物質外緣,相反更需要的是去除所有的負面行為。通過這樣的修持方法,你會在未來得到永續的喜悅。

 

總而言之,要在內心以及生命裏獲得你所希望的喜悅與平和,你要明白,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三毒:貪、嗔、癡。因而你還需要知道去除此三毒的方法,並在生活中 運用之。如果這樣做,你將永遠擁有快樂。每個人都可以在他們的嗔恨、貪欲、無明不那麼炙盛的時候經驗到喜悅。

 

也許我們會想像那是一種鎮定的狀態,當然不是 像喝了濃茶的那種狀態,在那種狀態下,我們沒有三毒的存在。然而事實上的意思是,我們必須通過更多的善行、喜悅以及為利他而解脫的願望,或者通過菩提心而 減少三毒,因為這樣我們將變得調和,並最終得到我們的究竟成就。

 

我們要在日常的基礎上不斷的自我提升,直到獲得證悟。舉例來說,我們現在在此集會,如果你 去觀察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處在過分傲慢、自大或是憤怒的狀態,然而我們都知道,三毒仍然存在,並且需要繼續努力去除掉三毒,因為我們內在仍然有 著這些特質。

 

筆者注:法王說,他在未來兩個月會非常的忙,所以在這一段長時間內,你們應該到其他的佛法中心去學習,並修持所教授的內容。

 

 

《培養孩子的慈悲心》

愛是用心感同身受

 

    「泛愛眾」,泛是指廣泛,廣泛的愛護眾人、眾物。這個眾不單指人,一切人事物我們都應該去愛護。什麼叫愛,愛(繁體字「」)是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用心來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愛不是控制對方,不是要對方跟著你的方向走,假如是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話,就變成控制別人,這樣做是慾望而不是愛。所以,我們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才能感受和隨喜別人愛的付出和愛的回報。

 

    仁慈之心源自孝心

 

    我們教導孩子有一分仁愛之心,首先要教他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愛起。他懂得愛護父母,才能把這一分愛心繼續向外延伸。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定要從自己最親的父母開始愛護,進而推衍到愛護別人的父母、愛護別人的孩子、仁愛人民;再從仁愛人民這分愛心繼續擴展到愛護一切萬物,包含動物、植物、礦物。我們只要順著這個次第去做,孩子的愛心就會不斷擴展。

 

    引導孩子推己及人 關愛他人

 

    當孩子懂得孝了,就要進一步告訴他「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他就懂得尊敬一切人的長輩。還要告訴孩子,所有的長輩絕對都不願意他的孩子受到傷害,就像你假如受到傷害,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別的小朋友受到傷害了,他的父母也很傷心,所以我們不應該欺負別的小朋友。

 

    再進一步引導孩子,對各行各業的長輩都應該尊敬,因為社會國家是互助之體。要讓孩子明白這個觀念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功利主義之下,人的觀念可能會產生偏差,他們會用錢來衡量價值,而不是用服務來觀察價值,這樣人心就會扭曲。我們要從小告訴孩子,要尊重各個行業的服務,職業無貴賤之分。我在教書時,早上六點多就開車出門,馬路上非常整齊清潔,那些樹葉都到哪裡去了?是環保同仁清晨四、五點就開始打掃。我跟學生講:「我們今天有清潔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情愉快的來上班、來讀書,都是很多人的付出,所以我們面對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抱持著感恩的態度。」當孩子能這樣領受,他到商店或書局時,面對服務人員,他就會親切的向人問好,跟人道謝。

 

    我們也要對一些特殊的人群給予關懷、關愛,如流浪漢、鰥寡孤獨廢疾者。鰥是指喪妻的,寡是喪夫的,孤是沒有父母,獨是沒有兒女,廢是殘廢,疾是生病者,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弱勢沒有能力的人群,我們要做到使這些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而現在也有不少社會福利團體去照顧這些人群。我們有閒暇時,也可以去當義工,服務這些人群。假如沒有時間,可以有錢出錢,有物出物。

 

    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會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真正瞭解社會上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長養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們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家庭照顧好,否則家裏亂成一團,可能就有副作用。要先修身然後齊家,齊家而後才能發揮影響力去治國、平天下,這個次第要謹慎對待。

 

    引導孩子懂得動物亦有靈知不可隨意傷害

 

    動物跟我們人類一樣都有靈知、感覺,它也會痛,也會傷心、難過。西藏有一個獵人,一天早上看到遠方有一隻藏羚羊,這獵人一看到獵物,就下意識的趕快把槍舉起來,瞄準了這只藏羚羊,他正準備射殺時,只見這一隻藏羚羊看著他,雙膝跪下,這一幕讓他很驚訝,也覺得很奇怪,但是他還是把它殺害了。射殺完之後,就把藏羚羊剖開來,結果一看肚子裏面有一隻小藏羚羊。這個獵人突然明白這只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就是求他饒了它孩子一命。這位獵人也是為人父親,看到藏羚羊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他很感動也很慚愧,體會到所有的動物都有親情,從此就把獵槍放下,再也不打獵了。

 

    有一個專門用獵具夾黃鼠狼的獵人,有一天發現他的獵具夾住了一隻黃鼠狼,他走近一看,只見黃鼠狼的皮,黃鼠狼的身體卻不見了。這個獵人就順著黃鼠狼留下的血跡一直跟過去,跟到黃鼠狼的窩裏一看,這只黃鼠狼是使盡全力把它的皮脫掉,然後跑回窩裏,正在給它的小孩哺乳,其實這只黃鼠狼已經去世了,但它的小孩還在吃它的奶水。一隻黃鼠狼縱使在生命攸關的時刻,它的念頭還是為了孩子,它那分母愛不輸給我們人類。獵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從此不再打獵了。我們從這裏聯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詩:「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對動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去拆散動物的家庭。

 

    動物有天倫,都愛惜子女,還會孝順父母,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彼此學習。現在有些商人拿些小動物出來賣,小朋友一看很好玩,就買回家去玩,由於不知道它們喜歡吃些什麼東西,結果小動物都被玩死了。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去買這些小動物,因為我們愈買,商人就愈抓;我們不買,不法的商人就沒有利潤,他就不會去做這種事。

 

    植物跟我們是一體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

 

    植物與人類是一樣,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我曾經看到小孩爬上樹,一直在搖那個樹枝,要把它扯斷,他只是覺得好玩。假如孩子從小就覺得好玩的都可以任意去擺弄,那他可能會從傷害植物逐漸變成傷害動物,進而他就會去打人。孩子對物不敬,他對人能尊敬嗎? 「一真一切真」,「一」就是一個人的存心。他的恭敬真誠已經內化在心裏,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都是恭敬真誠;他對物不真誠、都糟蹋,為所欲為,則其心已經失去恭敬,等到他面對人的時候,就不可能對人恭敬真誠。

 

    我看到孩子在傷害植物,沒有當面去指責,等到下一節課上課,我跟孩子說:「諸位小朋友,請問一個人缺乏什麼,只要缺乏五分鐘,他就無法活命?」小朋友說:「氧氣。 」假如人缺食物還可以撐個八天、十天,如果兩、三天沒喝水,可能還沒關係,但是只要五分鐘沒有氧氣就死定了。我又問:「請問氧氣從哪裡來?」他們都答得很快:「從植物來的。」我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說:「植物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植物,我們五分鐘都活不成,所以植物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它給了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那我們拿什麼對待它?」小朋友回答:「我們對植物要愛護。」植物不只是提供我們氧氣,它還對人類有很多的幫助,我藉此機會讓孩子們觀察植物對他們的重要性,對他們生命的貢獻。它對我們的奉獻是無私的,更值得我們去尊重、學習。

 

    傷害萬物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因為人不尊重植物,產生了非常多的自然災害,比如每次下雨都會發生泥石流。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沒有聽說有泥石流,為什麼突然幾十年後都出現了?都是現代人做了某一些事,才會產生這些新現象。因為濫砍濫伐,植被破壞,土壤鬆動,一下大雨就造成泥石流。所以,現在所謂的天災,仔細去思考,其實都是人禍造成的。

 

    樹蔭可以調節溫度,一個都市裏樹木愈多,氣溫就愈穩定。假如樹木都砍伐光了,陽光會直接照射,溫度就很高,人們在這樣的環境裏居住,身體都會受傷害。人類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一些髒空氣,都必須通過植物來進行吸收、轉化,如果樹都砍伐光了,被污染的空氣就一直在氣層凝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就形成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排不出去,就會愈來愈高,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熱帶地區出現下雪的現象。這些異常現像是天災嗎?人類要認真的思考,我們與大自然是共存的,我們能保護它們就可以共存共榮,傷害它們絕對是兩敗俱傷。

 

    迷失慈心就是滅絕人類

 

    老祖宗期許我們要有天、地、人三才。有一個數字顯示,在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消失。我們看看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短短幾十年,全球的萬物瀕臨浩劫,快速滅絕。誰的傑作?人類。當地球上的人類滅絕以後,其他的動物可能會開慶祝會,所以人類應該好好地省思。

 

    假如用癌症來做比喻,人類就是地球的癌細胞,癌細胞快速擴展,去破壞其他的內臟,還自以為愈來愈壯大,結果突然有一天,人的身體垮了,癌細胞的下場是什麼?死亡。它雖然不斷擴展,到最後迫使人體不能生存,最終還是瀕臨死亡。我們人類也正是掠奪瞭如此之多的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人類的數量好像是愈來愈多了,但是等到地球全部被人類破壞了,地球也不能生存,而人類照樣要滅亡。所以,人類不要自以為聰明,不可短視近利,一定要從對人的關懷,再擴展到對一切萬物的尊重。我們懂得尊重萬物,也就是教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同時也長養了孩子們的仁慈之心。下一代具備了仁慈之心,誰的受益最大?當然是他的父母、家庭。人要明理,不明理會做出很多令一生都後悔的事情。

 

    我們人類與萬物生活在同一個天地之間,都是依靠大地滋養才能得以生存。我們在愛護一切萬物的同時,也是做到了孝與悌。有一位老師跟我說:「能愛護所有的萬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著又說:「天為父,地為母,每個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長養我們,假如沒有大地,我們就會受到缺少食物的威脅。大地長養了我們,我們要常常感念大地的恩德。大地為母親,而母親所長養出來所有的萬物都是兄弟姐妹,我們不應該去殘害動物,這樣就沒有孝悌的態度。」這位老師把心量擴展得很寬,我們要向他學習。大地確實為萬物之慈母,人類不懂得尊重動物,整個家庭氣氛就會非常混亂。許多動物在滅絕,當這些動物看到人的時候,馬上就跑,尤其是遇到了中國人跑得更快,因為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裏遊的,他們都敢吃。所以,這口腹之欲一定要節制,不然不知會荼害多少生靈!很多動物都是被人吃盡了才滅絕的,我們人類一定要反省。

 

《淨空法師 九種人常常墮在阿鼻大地獄中》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除了五逆罪,佛還告訴僧護,他說有九種人常常墮落在阿鼻大地獄中,比這五逆又加了四條。加了四條,第一個,食僧物,吃出家人的東西,我們聽到太害怕了,許多在家居士到道場來吃出家的東西,這怎麼辦?好在淨宗學會跟居士林都是在家人的道場,我們出家人來吃在家人的東西,不是在家人吃出家人的東西;我們在這個道場是出家人吃在家人的東西。這是講十方常住,怎麼個吃法?盜心吃、貪心吃,這就有罪。你到寺院裏面,寺院裏面主持的人請你去吃,這沒有罪過,這是諸位都曉得的。過去寺院叢林裏面,居士來掛單的很多,諸位要在中國大陸看大的寺院叢林,它分內院跟外院,內院出家人住的,外院居士住的。因為在古時候跟現在的社會制度不相同,農業的時代,農業社會裏面休閒的時間長,他不是在耕作的期間大家都有空閒,有空閒有很多人到寺院去掛單,一掛就幾個月。到寺院去幹什麼?聽經、念佛、參禪,所以他到寺院去。

 

到寺院去討單,這就是掛單住在那邊,寺院裏面同樣也分一份工作給你做,這個吃就沒有問題,這不是白吃,分一份工作給你做。一般讀書人分的工作多半是寫經,從前沒有印刷術,只有寫。念書人你住在這裏歡迎你,你替我寫經,抄寫經本,藏經樓裏面藏經就豐富了。本來只有一部經,你能夠再寫一部,它就多一部,再寫兩部它就多兩部。所以一般讀書人到寺院裏面的工作,一定是請他寫經。要不是寫經的,就分配給一些比較勞力的這一些工作,像打掃環境,廚房裏面幫忙、槽坊裏面幫忙這些事情。因為過去寺院的住眾多,生活也艱難,廚房裏面燒柴火,柴火要有人去砍柴,砍回來還要劈柴,都很粗重的工作。米都是糙米,米收的是稻穀,稻穀要把它磨成米、糙米,米再舂熟,都需要人工。所以在寺廟討單的時候,多半要兼這些工作。所以到寺院裏面來住,真是福慧雙修,那就沒有問題。你要是到寺院來是白吃,這個罪過就很重。食僧物要講清楚,不講清楚大家都害怕,都不敢到寺院來了。

 

第二個是佛物,隨便用供佛的這些物品,這罪過很重。所以一切物品是先供佛僧,然後我們自己再受用。第三個殺父,第四殺母,第五殺阿羅漢,第六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裏頭有的。第七破比丘淨戒,慫恿教唆比丘犯戒,這是墮阿鼻地獄。第八個是犯淨行尼,比丘尼,清淨的比丘尼,你侵犯她,墮阿鼻地獄。第九個作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就是我們一般講心裏面充滿邪惡,念念都與邪知見、十惡業相應,這樣的人就是一闡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邪惡,所以說他沒有善根。佛講這九種人常常在地獄。地獄出來之後,諸位要曉得,他還有惡的習氣,縱然前世修的有福報得人身,可是這個習氣在。好像他不作惡他就很難過,他日子就過不了,這是噁心惡意、惡言惡行成了一種習慣,這是非常非常可怕。所以到人天時間並不長,他又造罪業,失了人身之後他又回到地獄。本經對這個事情說得很詳細,勞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真慈悲。

 

20110226建造五輪塔札記(第四座五輪塔裝藏名冊)公告七天


第四座五輪塔坐落台東太麻里裝藏(協助建造裝藏五輪塔.贊助經書法寶流通名冊)如有漏失錯誤請告知.公告七天

以然燈之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YNd9I9NGxmY讓佛法普傳.佛光普照世間.無災無難.國泰民安.家庭安和樂利.

感謝師兄姐贊助協助建造大型五輪塔第一座田中.第二座屏東浦田.第三座屏東融一法師道場.第四座台東太麻里清淨法師道場3月12日裝藏安置法會.目前還有六座五輪塔.我們期望大眾繼續提共供俸地基.及五輪塔.讓大型五輪塔遍滿台灣寶島.也期望家家都有小型五輪塔.每天供養五輪香塔.改變家中及國家磁場讓佛世界早日來臨.讓家家安和樂利平安快樂我們現在公佈贊助協助名單如下如有錯誤或漏失請告知謝謝 .我們每月都回給于修法迴向:

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釋印隆師父曾王美惠曾董誼曾旭鏗盧玠瑚曾映瑀曾匹佑。曾彥齊.賴麗玲曾祈瑜施叡凝施叡凝未來之子.施居龍王愛惠朱一新朱香嚴施宜伶朱一新施宜伶未來之子女齋藤幸男齋藤愛子盧莉莉詹前驥詹浚銓詹前驥未來之子女張郁敏楊代慶張庭輔張瑀軒.林煥宗許美麗許江匹許金周林柏良吳佳螢林柏良吳佳螢未來2林許清香歐玲如林施秀嬌林復生蔡滿足林茂蒼林誠長陳文 萍林虹徽林政隆林政治林資佳 分類:建造五輪塔系列 | 日期: | 作者:

20120226建造五輪塔札記(第四座五輪塔裝藏安置法會流程)

第四座五輪塔裝藏安置法會流程:

()供香:

 

(1)供五方佛.五盤圓盤底下放些綠檀香粉沫以五輪塔香疊成金字塔.

五方安置

 

(2)供龍天護法一大盤. 底下放些綠檀香粉沫以五輪塔香疊成金字塔.

 

(3)供土地公(一個小盤香塔及一對燈)

 

()供水:水一箱

 

()供燈:

 

(1)老上師.上師.師父.清淨法師.塔主(15)

 

(2)大眾可依自己需求點燈.自己攜帶.如無可向許師姐購買燈座20(可帶回家中供燈.下次法會自己帶).酥油粒一個10元都依成本價供應.

 

()供花:塔主供奉49對蘭花(請清淨法師帶領.沙彌小師父.塔主及大眾供奉)

 

()供果:水果.餅乾(請清淨法師帶領.塔主及大眾供奉)

 

裝藏流程(依九品蓮花十供養裝藏):

 

(一)淨化五輪塔以檀香粉舖底.(由清淨法師)五包檀香粉.

 

(二)五色水晶由塔主開始大眾各拿一個免洗杯供奉裝藏.

 

(三))錢幣財庫.讓大眾生生世世資糧無缺(由大眾供奉以錢幣為主).

 

(四)四方木化石(由陳師兄.許師姐恭奉)

 

(五)戒定真香—-五輪檀香塔供養(象徵意義:戒香)   焚起衝上   眾等虔誠  爇在金鑪放  頃刻氤氳  即遍滿十方  昔日耶輸  免難消災障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請清淨法師供奉)

 

(六)花奉獻——水晶蓮花(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 文殊共普賢  牡丹芍藥真堪羨 百花獻納黃金殿  花開花謝綻金蓮 青衣童子持花親睹慈尊面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塔主供奉)

 

(七)燈晃耀—-蘇油燈兩粒 (象徵意義:光明) 盈煌列寶臺  光明遍照周沙界 昏衢朗耀俱無礙  閻魔瞻禮紫金臺 然燈佛成道曾受人天拜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田中五輪塔主供奉)

()曹溪水礦泉水供養   (象徵意義:甘露水,撫慰眾生煩惱) 一派向東流  觀音瓶內除災咎  醍醐灌頂滌塵垢  楊枝灑處潤焦枯  咽喉中甘露自有瓊漿透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屏東五輪塔主供奉)

(八)衹園果龍眼乾果供養   (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滋味甚堪嘗  青瓜紅柿阿梨樣 荔枝龍眼堪供養  唵摩羅果世無雙 婆羅門仙人親獻蓮臺上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王師姐家族發心一座五輪塔供奉)

(九)春先蕊茶葉一罐供養   (象徵意義:清醒) 百草甚奇青   茶芽點出馨香噴 玉甌展內雪花輝  趙州公案又重新 睡魔王能退幾度黃昏陣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王師姐家族發心一座五輪塔供奉)

(十)天廚供五穀糧食供養   (象徵意義:禪悅妙食) 純陀最後來  饑餐麻麥充皮袋 仙人又送齋食在  雙雙牧女獻香糜 四天王捧缽遙望靈山拜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陳師姐為報父母恩感恩老上師發心一座五輪塔供奉)

(十一)       世間寶琉璃.三色水晶球.琥珀.珍珠.瑪瑙.珊瑚.硨榘供養 (象徵意義:摩尼寶珠) 歷代古今傳  珊瑚琥珀銀絲線 硨磲瑪瑙連珠串  給孤長者捨衹園 金輪王說法永鎮龍宮殿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蔡師兄家族發心一座五輪塔供奉)

(十二)       衣奉獻老上師僧衣.清淨法師僧衣供養   (象徵意義:柔和忍辱,出離生死) 綾羅錦繡紗  銷金掛子難描畫 龍女織就金絲帕  波斯匿王捨袈裟 馬鳴王菩薩誓願神通化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請清淨法師恭奉)

 

(十三)       水晶碎石(由大眾)

 

(十四)       240個陀羅尼經文咒(由大眾輪流供奉請拿正面恭奉)

 

(十五)       一百八寶供養 恭奉經書.陀羅尼經.新金光明經.藥師經.地藏經.法華經.金剛經.法華三懺.大寶法王演講佛子行三十七頌講稿..……共約30部顯密佛教經典經書.大眾書寫經書.清淨法師持咒CD一套.協助建造五輪塔裝藏經書法寶流通名單(象徵意義:法寶) 持經滿藏圖  消災延壽藥師佛 毘盧心內瑜伽部  大乘經典共彌陀 證南方龍女直至菩提路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請清淨法師供奉)

 

(十六)       水晶碎石(由大眾)

 

(十七)       佛像.大日如來(塔主恭奉)五大明王(請護法師兄供奉).龍劍(沙彌小師父供奉).大鵬金剛4尊(請護法師兄供奉).(請恭奉).18陀羅尼經咒供奉老上師(台南佛堂恭奉).五輪塔銅片12(台中佛堂)

 

(十八)       白水晶球(塔主恭奉)

 

(十九)       水晶碎石(由大眾)

 

(二十)       供奉米糧 讓大眾及佛寺生生世世資糧無缺(由大眾)

 

(二十一)              供奉五方佛.供香塔36(請清淨法師恭奉)

 

(二十二)              供奉米糧 讓大眾及佛寺生生世世資糧無缺(由大眾)

 

(二十三)              安置黃布(五色布)

 

(二十四)              五輪塔.大隨求(裱褙)

 

(二十五)              安置五輪塔

 

(二十六)              禮敬供奉五輪佛塔繞塔:

 

供香(清淨法師.塔主.)

 

供花(清淨法師.塔主.大眾)

 

請清淨法師傳陀羅尼咒

 

大眾由清淨法師帶領持咒繞塔完成今天工作.

 

              五穀供養龍天護法.供養大眾祖先.有緣眾生.

 

               請師兄姐們幫忙復原.感謝大家.

 

             ***裝藏.供奉.右繞五輪塔記得邀請你們供奉的佛菩薩.祖先.父母親.現世累世親朋好友一起來與會並將功德利益回向給一切有緣眾生.將此難得功德利益與他們分享.極為殊聖***

 

 

 

 

 

 

 

 

 

 

 

 

《佛子行三十七頌》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四)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11)

此偈文開示出自他交換的修持方法。

第一句是指,由於自私自利與自大傲慢的心而產生痛苦,很容易明白,就不多作解釋。

第二句是說,佛從利他心所生,所謂的「他」泛指一切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東西。這一句也不難理解,因為僅僅是呼吸之間,我們和「他」都在互助互利。我們呼出的氣幫助了自然界,自然界也給予了有益我們的氣息。我們透過捨棄與關愛才能存活下來。

雖然這是明顯易見的事實,但如果沒有紮實的修持,就算知識上理解,還是會做出相反的行為。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自他交換的行持。

其實,自他交換並不是甚麼新鮮的方法,平常生活中我們都一直在將自己的一部分給予他人,並從他人得到另外一部分,例如做生意、飲食等一切行住坐臥的行為,自他交換早已是我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我們特別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一個要點:與他人的施受關係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方式。透過佛法特別的修持,會讓我們更清楚認知此點。

但同時可能會有阻礙,這個阻礙就是我執。由於我執,我們以為一切都是靠自己而完成,其實這只是片面的想法。本來個人愛惜自己是應該的,但如果自視甚高而輕慢他人,則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學習放下自傲的想法,尊重他人。這即是自他交換的修持。

自他交換或者施受法的修持,即是自己呼氣時,觀想將功德分享給他人,吸氣時,觀想他人的惡業、病痛吸進自己承擔。

許多修持施受法的行者,首先觀想苦難的人在前方,或者將一張病人的照片放在前方,這樣準備好之後,開始修施受法。首先,會想把對方的病痛拿過來自己承受,就觀想從自己鼻孔吸進對方的魔障病痛之黑煙,不久之後,如果對方是一位腳痛的病患,可能自己的腳也好像真的痛起來了,如果對方頭痛,觀修之後,再加上自己的妄想分別,好像自己也真的頭痛了。自己誤以為,透過施受法雖然沒有百分百將對方病痛拿過來,但至少也拿到了百分之五十。

針對以上這個不太正確的想法,我們要問一個問題,那是真的施受法修持嗎? 我覺得不是。所謂施受法,是對治我執的方法,是降伏自私自利心態的方法,因此自己頭痛腳痛並不代表甚麼。

我們透過觀想將對方的病痛、魔障、不淨領受過來,目的是要做甚麼呢?施受法並不是用來危害自己身體健康,那是錯誤的。正確的作法是,首先我們觀想自己成為兩個,並不是將自己身體切成一半,而是將心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強烈執著自我的部分,另一個是雖然覺得自己很重要,但認為也應該尊重別人的部分。這時候,我們當自己是後者,然後對前者那個強烈的自我說:「這會兒要你好看了!」雖然所謂的我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形狀,但這時可觀想那個強烈的自我是一塊石頭或者一個油燈。然後將觀想吸進的業障、病痛、黑煙打在油燈上,想像把痛苦加在那個油燈上。

如此觀想,事實上並不會傷害到自己。因為所謂的強烈自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自己的執著而已。真正存在的我,是自他平等的那個我。因此,首先確定了一點,施受法並不會傷害到自己。

接下來自他平等的觀修法,是以一念清淨的善心,透過祈願而將自己的福德給予他人,這對他人會有幫助。我們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福德壽命會有減損,雖然這種觀想法是一種捨棄,但是並非將自己的福德真的給了出去。那麼他人得到的是甚麼呢? 是由於自己一念給予的善心而產生的新的福氣。

總的來說,自他交換法是一個幫助我們降伏我執,並增長利他善心的一個方法。我們應該好好地練習。

縱彼因貪親攫取,或令他來奪一切,
仍將身財三世善,迴向於彼佛子行。(12)

事實上,如果東西被搶被偷,應該就趕快報警,但這裡還提出了修持的方法。

我先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形容我的家鄉牧民沒有勇氣的故事,因此我家鄉的人不是太喜歡這個故事。

有一天,家鄉拉拓村的一個牧民在路上遇到了強盜,把他搶得精光,最後只剩下他放在藏袍懷裡的一個碗。當時他驚慌失措之下,甚至把這個碗也交了出去,給的時候,還用敬語說:「尊敬的強盜啊!我們拉拓的人都不壞,這個碗你也拿去吧!」想想這種被迫的給予是會很難過的。

財富本來都是身外物,來來去去,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東西被搶而太難過,有的人太執著甚而丟了性命,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我們要懂得判斷甚麼是重要的。為了珍貴的事情而捨棄生命是值得的,但如果為小事而捨棄生命就不值得了。

最後一句說:迴向於彼佛子行,事實上,一切被搶光了,也沒有東西好迴向,因此這句的重點是提醒自己要有能捨的心。

吾雖無有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13)

這很不容易做到。我們最好把證悟高的偈文先放一邊,如果在座有證悟高的人可以修持,那很好。但這裡我就不多作解釋了。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徧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宣他德是佛子行。(14)

這個似乎也很難。不用說謠傳三千了,在面前聽到幾句誹謗自己的話,馬上就會翻臉,氣也上來了。

其實換個角度來想,例如別人在背後說盡自己的壞話,我們會因為沒聽到而沒甚麼感覺。就像這樣,當有人在面前毀謗自己時,如果我們把心轉移焦點,不管他說甚麼就像沒聽到的話,我們同樣也不會有甚麼感覺。我們應該用如此避開的方法,因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降伏煩惱的。我覺得避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縱他於眾集會中,揭吾隱私惡言惱,
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15)

有時在聽到別人說自己,當下很生氣,但之後平下心想,覺得對方說得也有些道理。因此,一個懂得反省的人,會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指教,把對方當成益友與善知識。這個偈子告訴我們應該如此去做,至於能否做到,就看個人的努力了。

雖待彼人若愛子,他卻視我如怨敵,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16)

與自己關愛與相信的人反目成仇,這是最讓人痛心的一件事了。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無論是如這裡所說的「若愛子」,或者再親近的任何人,還是會有我們無法理解的部分,因此,對方是有可能作出一些無法理解的事。若能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我們就能處之泰然而不生氣。

與吾同等或不及,心懷傲慢屢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師,恒頂戴是佛子行。(17)

我們要有面對挫折的承擔力。但如果過頭了,變得和牛羊一樣卑微,任人驅使,那也太可憐了,那是不對的。這個偈文是告訴我們,當面對別人的欺凌時,不要激動易怒被煩惱牽動,而要懂得控制自己,保持住本來的自己。也就是說個性本來溫和的,會好言以對,個性比較直的,會直話直說,總之,自己要沉得住氣,保有本來面目去應對。要不然若是以煩惱心處理,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這個偈子不是要我們變得卑微不堪,唯唯諾諾。如我過去時常說的,一個人首先不懂得自重自愛,卻又裝著向他人禮拜依師,那也只是做戲而已,並不是真心的,如此裝模作樣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因此,我們要尊重恭敬別人之前,首先要多尊重自己。 

雖因貧困為人賤,復遭重病及魔侵,
眾生罪苦仍代受,無怯懦是佛子行。(18)

無論是貧困、為人輕賤、遭重病或者魔侵等,每一次事件,都是豐富的經驗與感受,一個沒有人生閱歷的人,將無法具備大智慧。因此,我們要以經驗為借鏡。

同時經歷挫折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灰心,要具備希望。這一念希望,就像躲藏在山間觀望著的偵查員一樣,專注的等待著每一次的機會。

挫折的經驗,是一名藍圖的策劃者;一念希望,是一位精神抖擻的偵查員。有了經驗的策劃者,你會充滿信心找出方法;有了希望的偵查員,你會充滿光明而勇往直前。因此,只要具備這兩者,就算人生遇到再大的打擊,我們都能重新站起來,屹立不搖。

雖負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
當知榮華無實義,離驕慢是佛子行。(19)

對於離驕慢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切所知如同大海,有個好奇的孩童在這大海邊玩耍,有時他會拾到美麗的白色石頭,各色貝殼或者寶石而手舞足蹈,興奮不已。我們應該要像那充滿好奇的孩子,人生才會豐富。如果我們自傲的以為自己甚麼都會,那將會失去很多的機會。

哪怕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單詞,如果你願意虛心請教他人,你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釋而得到豐富的經驗。因此,傲慢沒有任何好處,與其如此,你還不如大膽的說出:「我不知道。」來虛心請教,而得到更多。

若未降伏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調伏自心佛子行。(20)

一切欲樂如鹽滷,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捨卻是佛子行。(21)

平時,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並不是特別甚麼佛法的修持,只要我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就會馬上想要送人。因為執著貪愛的東西,會多出很多事情,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
如實了知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22)

這是深奧的理論,我們要做到也不容易。

設若會遇悅意境,應知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23)

諸苦猶若夢喪子,妄執實有起憂傷,
故於違緣會遇時,了知虛幻佛子行。(24)

欲證菩提身尚捨,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回報與異熟,普布施是佛子行。(25)

接下來是六度。首先是布施度,現今很多宗教都在提倡布施,這是非常好的,因為布施直接能夠幫助到他人。

作布施時,也會有障礙,即成布施魔,這個魔稱為散亂布施魔,雜亂無章之意。布施要有智慧,能夠明辨何者是應布施的對象,要不然,散亂無章的布施,反倒是行善的障礙。因此,我們要做到的是能增長善行的正確布施。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26)

持守戒律時,也會有障礙,即是持戒魔,這個魔稱為持戒苦行魔。例如有些人吃素的動機只是因為傳統習慣、佛經記載或者為了得到「素食者」的名號而吃素,事實上這樣還不如不吃好,因為並沒有具備正確的動機,沒有太大的意義。

對於吃素,我們不應輕忽,決定吃素前,應該要深刻去體會吃素的重要性,直到內心強烈生起「我一定要吃素」的意願而開始吃素,這才是正確的吃素。

同樣我們持守其他任何戒律時,例如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首先都要經過深刻的思維與判斷,不能隨意因為出家有利益就輕忽地出家,那是不對的,這種輕忽的,不具備正確動機的持戒,被稱為是持戒苦行魔。

欲想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於諸眾生捨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27)

修安忍也有一個魔,稱為安忍煎熬魔,意思是不自然的強忍著。所謂安忍,是指遇到別人的傷害時,自然發自內心的一種慈悲為懷的安忍,並不是頑強的苦忍著。例如有的人生了病,也固執的不肯服藥,這即是錯誤的。安忍也不是任人踐踏之意,任人踐踏反而是給予他人造業的機會,這是不對的。

當你認識到煩惱是不好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想要避開煩惱,自然就會安忍,而不需要刻意強迫自己甚麼。以白話來說,如果一個人要你吃糞,你對於這樣無理的要求直接就會拒絕,你不需要刻意強忍著告訴自己「我不要吃糞」,因此發自內心的安忍,即是認識到煩惱的過患,而能隨時自然的安忍。如果刻意想太多,那就不是安忍了。

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啟德源,發精進佛是子行。(28)

修持精進也有一個魔,稱為刻意精進魔。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相對來說,強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同時也不是修行。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就像偈文「猶見勤如救頭燃」的形容,你不需要想太多,也不需要刻意說服自己需要去做,而是自然反應就要趕緊撲滅頭上的火,就像如此,我們行持善法,是為了一切眾生。過去我曾看到BBC製作的介紹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影片時,心想:「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佛教能夠超離生老病死,如果自己能製造出一種藥幫助眾生遠離生老病死的痛苦,那該有多好。」總之,我們要知道受著生老病死之苦的人是無量無邊的,只要想到他們,你會很情不自禁的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甚麼。如果看到了這些景象,還需要強迫自己刻意做甚麼的話,那就真的太愚鈍了,真正體會到眾生苦的時候,你不再需要刻意做甚麼,你會奮不顧身,你會勇往直前的幫助他們,精進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強烈的熱忱。不是懶洋洋的依賴著上師,也不是滿牆壁貼著提醒自己「要忍辱」的字條。

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
故應遠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29)

修禪定時也有一個魔,稱為貪執魔。這個魔很難察覺到。像之前我一直提醒大家要多做聞思修的行持,但課程結束回到了房間,我反問自己有沒有作聞思修呢?聞還算零零碎碎聽了不少,思的成果是要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但我發覺自己的信心好像也是時有時無,而所謂的修,是指安住自心本性,這我好像連看都沒看過,一點經驗也沒有。因此,我很難說出甚麼是禪定貪執的魔。

但是,禪修時的確會有很多覺受,好的覺受,善的覺受等。因此所謂貪執的魔是指不要貪執這些覺受而以為這些覺受是最好的,是殊勝的。

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30)

修智慧也有一個魔,這個魔有九個頭,是最厲害的魔。他稱為增毒的魔。很多人讀了一點書,作了一點研究思維,得到了一點理解之後,就以為是了不起的理論而驕慢。例如有些人很執著自己是個佛教徒,有了一點帶煩惱的小聰明之後,就自以為了不起了,自讚毀他,固執己見。本來不學習還好,有點小聰明之後,反而煩惱更多,貪嗔癡更多,長時而不自知,這即是增毒的魔。

學習佛教的見解與智慧,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降伏世間錯誤的見解。逐漸降伏之後,最後即是無見之見,究竟無實。是無有任何貪執與實有存在的。

佛教聞思修的行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益盡虛空的如母眾生,根本在於利益眾生。如果因為宗派之見,自讚毀他而傷害眾生的話,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若不細查己過失,貌似道人行非法,
故當恒察自心續,斷己過是佛子行。(31)

所謂修行人,是指能夠調伏自心的人,能以不放逸與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門;如果無此反省能力,卻徒有修行人的名號,很有可能造作非法與惡行。

所謂細查己過失,並不是要自討苦吃,或者看低自己,絕望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不是如此。正確的意思是,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習歌舞時,會在四面都是鏡子的房間練習,比起別人告訴你手要抬高一點,腳要放低一點的指正,還不如自己看著鏡子來得清楚。因此重點在於,要使自己進步,就要懂得反省自己。如果不懂得反省改過,將會如同一個自負的舞者,是無法感動他人的。

我們要積極進步,過去的錯誤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但要知過能改,並且懂得珍惜把握現在已經擁有的,如此即能進步。這即是細查己過失的意思。

反省的方式有很多,平時我們習慣眼睛與心向外看,看別人在做甚麼,而沒有反觀自己,不應該如此,我們應該反觀自己,看看自己的行為如何,這是很重要的。

平時我們很少留意自己的行為,因此犯了錯也不知道。我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重要,我執很重,但真正應該執著愛護自己的時候又沒有做到。總是管別人在做甚麼,自己做錯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愛惜自己,對於自己的錯誤就應該像提防針刺到傷口一樣的保護自己,有錯即改,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散漫。如此逐步練習,對自己的行為會有了解,其中好壞的部分也就能夠知曉。

因此,我們隨時都應該好好觀察自己,無論是用眼睛觀察,還是用心反省,或者看看自己的錄影、照片,看看自己的坐姿如何,講話態度如何。沒有看過,可能還以為自己講得多好,但一看到錄影,就會很不好意思的,這代表自己沒有做好。因此應該隨時反省觀察自己。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傷害自心續,
故於大乘諸行者,不議彼過佛子行。(32)

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對方是不是一位菩薩,如果批評能夠幫助他變得更好,這即是有利益的批評。如果沒有利他的心而隨意批評的話,這會造成對方的傷害,讓他人生煩惱,同時也給自己帶來麻煩。

我們身為修行人,到底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將修行融入於生活中呢?就是寄望得到快樂與利益。如果沒有快樂,也沒有利益的修行,是不值得我們勞心勞力去做的。

很多人會在我面前評論別人。如果那個人真的有過失,那就是事實,被批評沒有甚麼了不起。但是過多的、沒完沒了的批評,卻是毫無意義。其實真正對他人有幫助的批評只要一次就夠了,過多無關痛癢的批評沒有任何意義。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別人時,就要是全面的、清楚的給予批評,要是一次能讓對方清楚認知錯誤而感到慚愧的有效批評。能夠這樣批評是最好的,要不然,隨意的批評沒有任何用處。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不會總是在犯錯,凡夫很容易轉變,所以總是時好時壞的。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成退失,
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33)

現在在東方西方有一種現象,尤其在漢地特別多,就是假喇嘛與假祖古很多,或者假的神鬼也很多。這些亂象,其實都是為了紅包。如此要能得到聞思修的學習與修持是很困難的。會造成這樣的陋習,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我們要懂得謹慎去分辨,而不是一股腦兒的見到甚麼上師、本尊都拜,在慎思熟慮之後再決定該不該結緣依止,這是很重要的。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
故於他所不悅語,絕惡言是佛子行。(34)

有時是帶著利益之心而口出惡言,但我們大部分的惡言,都是因為嗔心而起。要帶著慈愛之心而說惡言,並不容易。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想想,自己聽到惡言時感受如何,別人的感受雖然不見得完全和自己一樣,但也會造成類似的不舒服。因為,眾生追求離苦得樂的欲求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口出惡言。

煩惱串習甚難除,勇執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斬斷是佛子行。(35)

此偈唸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一開始要斬斷煩惱並不容易,因此先懂得避開是很重要的。這像這裡所說,由於我們串習已久,因此只要煩惱生起,要斬斷是不容易的。因此,當煩惱快要生起時,我們應該好好思維一番,我們至少要想;首先自己覺知到快要生氣了,然後要馬上想到自己相信的上師,所謂相信即是自己歡喜與親近的上師,他曾經對我們說:「不要跟隨煩惱呀!生氣的時候要注意呀!」如此回憶上師的提醒,靜下心反省:「喔,上師曾經這樣告訴過我的,我要注意。」如此的想法,雖然不是直接降伏煩惱的對治法,但是因為擔心違背了上師的話語與對上師的恭敬心生起,這將幫助我們避免生起煩惱。

或者我們可以回憶自己喜歡的經典詞句,例如勿貪勿嗔的經文,心中想:「喔,我最喜歡的經典曾經這樣說過,我應該警惕,不要起煩惱。」這樣對於避免煩惱會有一點幫助的。這是在煩惱快要生起的時候可以想的,也就是呼呼喘著氣,快要生氣之前要思維的。

何時何處行何事,應觀自心何行相,
恆具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佛子行。(36)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愛護眼睛的人,看電腦或電視久了之後,他會閉起眼睛休息一下,或者到戶外看看綠樹等。我們愛護自心也是一樣,如果每分每秒都觀察著自己,那是很累的,除非裝一台監視器。但是我們可以規定自己每隔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或一小時靜下來,看看自己。如果我們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心的話,那會非常的好。

「成辦利他佛子行」,利他並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許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個情況就是,自己很想幫助某個人,但實在想不出方法,因此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候不需要難過,你可以看看周圍有沒有垃圾,隨手將垃圾丟到垃圾桶裡去,這樣心情也會好一點,會覺得自己至少還能做些甚麼事情。因為有時自己實在沒辦法了,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利他的確並不容易,有時自己對人微笑,迎來的卻是一張張臭臉,或者想給別人一顆糖,別人卻視若無睹,讓自己很不好意思。那時候真的會不知該怎麼辦的。所以這時候,例如將垃圾丟進桶裡這麼一件小事,至少讓我們有點信心。所以說,利益他人時要懂得方便善巧,不要一下子寄望太高,作多少是多少,要量力而為。如此會比較安心,也不會有無力感。

如是勤修所生善,為除眾生諸苦難,
悉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37)

由於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因此我們要做迴向。

依據經續諸論典,及眾聖賢所說義,為利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三十七。

吾慧淺薄少學故,文劣難令智者喜,因依經論與教言,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諸深廣佛子行,愚鈍如我難盡測,若有違缺諸過失,祈請智者慈寬恕。

吾以此善願眾生,皆依二諦菩提心,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觀世音。

為利益自他故,宣說教理之沙門無著,寫於水銀寶窟。

(課程結束)

《佛子行三十七頌》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三)

此生幸得暇滿船為自他渡生死海

故於晝夜恒不懈聞思修是佛子行。 (1)

 

我們首先需知修持佛法的方法,因此要聞法。之後要對佛法確信不移,因此要思維法義。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與相信,同時要實際於自心上體驗法義,因此需要實修。

 

我們此生幸運得到暇滿具德的人身,對於細微的取捨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閒暇與機會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雖然各自具備了一些特點,但是卻沒有機會行持細微的取捨。因此,我們應該晝夜不懈地努力,不僅上課時歡喜專注地聽聞,任何時候,自己的心念與行動都要與法相結合。偈文提到晝夜都要精進,如何在白天與晚上都能夠精進修持佛法呢?這是我們要去思維的。懈怠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瞭解需要不懈怠而修持的法是什麼?什麼叫佛法的修持?什麼是正確的修持佛法呢?噶當派曾提到一個故事,說明一個人從開始不瞭解何謂修行,到明白正確修行意義的過程。

 

有一天,有一個人很專注、盡力地轉繞著佛塔。一位噶當派大師上前問道:「先生,您在做什麼啊?」那人回答:「上師,我在修行呢。」

 

大師點點頭,說道:「嗯!很好,這個修行也不錯。不過,如果你能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心想:「繞塔可能不是修行佛法吧,一定有其他方法。」他開始四處找尋,看到了一些經書,心想:「讀經、課誦應該是修行。」找到一個地方坐好,就開始認真讀經。

 

幾天後,當他大聲讀誦著經書時,大師出現了,問道:「您在做什麼呢?」他有點得意的回答:「喔,我在修行呢。在修行佛法呢。」大師點點頭,接著又說:「嗯,讀經很好。但是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聽完有點納悶兒,心想:「繞塔也不是,讀經也不是,那該做什麼呢?」正當苦悶時,突然想到:「對了,禪修!一定是這個了。」趕緊找到一個角落,坐直身體,瞇起眼睛,開始禪修。沒過多久,大師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您在做什麼?」他自覺了不起的說:「禪修著呢!」大師緩緩地說:「禪修很好,不錯,但是,修行佛法的話會更好的。」這下那個人完全糊塗了。不是繞塔、課誦、甚至不是禪修,那人只好問道:「上師啊!到底什麼是修行佛法啊?」大師回答:「修行即是斷捨貪執。」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跟這個故事的主角一樣,開始修持四加行的時候,全身酸痛,滿身大汗,還是堅持不懈地修,終於修完幾十萬遍之後,有人問道:「喔!您修完了四加行,有什麼體會嗎?」這時我們可能回答:「喔,可辛苦囉!流了好幾公斤的汗那。」這是一種答案。更好的回答是:「喔,可美妙了!心可平靜了,真快樂呀!So beautiful!」還可能更高境界的回答是:「喔!你不會相信的,當時我閉著眼睛呢,眼前出現好多天女天神,漫天飛舞」總之說一大堆誰也沒看過的事情。大部分人的答案差不多就這些。

 

那麼,到底這些是修行的徵兆,或者只是像喝醉了,或者是累過頭,生著悶氣,又不得不做下去而產生的幻覺呢?因此,修行是在每天生活當中,當煩惱升起時,自己能夠察覺,並且找到對治法平息煩惱,例如你可能說:「昨天早上九點左右,一個人讓我好生氣,但是我察覺到了,也知道生氣不好,就想辦法靜下來。」真正體會佛法,使佛法成為對治法而降服煩惱,這即是修行。

 

很多人以為修持是另外去修一個什麼東西,而與自心分開,例如慈悲的修持,認為另外要生出一個慈悲,而沒有自心與慈悲合一,自心成為慈悲的體會。我們以為,我「生出」了一個慈悲了,好像把旁邊的一個什麼東西拿到手了,因此,沒有思維菩提心時,菩提心也就不見了。

 

因此,無論做任何修持,例如慈悲心等,重點是要去體會這一切即是自心本質的一部份,與自心合為一體。要不然,任何修持都將無法降伏煩惱。

 

各位可能覺得我的姿勢與表情愈來愈多。本來我是比較內斂的,很多人說我不笑,太嚴肅了。因此,今天多一點笑容與動作,可能各位會有一些不同感受吧。(眾笑、鼓掌)

 

平時,座中(特定修法時)與座間(日常生活時)分清楚是很重要的。座中要緊密、專一地修持,例如修止或修觀等。每日靜坐下座後日常生活時,雖然沒有專一於某個法門的修持,但因為座中修持的專注與集中,能夠影響到生活當中。例如,早上修一座法(早課),專注修持,最後發願:「我要將座中的修持力,帶到一天的生活中。」下座(座間)之後,因為修法時善的牽引力量,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與作為,都將融於自心法界。座間與座中的修持,相互裨益增長。雖然不像說起來這麼容易,不過,白天生活中就要如此去修持。

 

晚上要如何修持呢?有一句話說:「以善心入睡,睡眠即成善;以惡心入睡,睡眠即成惡。」很多人睡前會習慣回想一天發生的事情,例如:今天做了什麼,明天的計畫等。這段時間很重要,我們可以反省一天做的善事與惡事,並且發願明天減少惡行,增長善行。如果能夠在睡前好好反省發願,睡眠也會變成帶有善心而有意義。

 

好,不說太多,二十一世紀的習慣,如果停在一個事情上太久不好。因此,趕快煞車換個檔,繼續向前進吧!

 

貪愛親眷如水蕩瞋憎怨敵似火燃

癡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2)

 

所謂家鄉,是指自己熟悉、習慣的對象,例如對於熟悉的親眷生起貪愛,不喜歡的怨敵生起瞋憎等。因此根本在於熟悉,例如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討厭一個人,一定需要去探究、去明白討厭他和熟悉的原因。這裡的熟悉,是指一種狹隘的、短視的執著,由於這種執著,而產生貪瞋等煩惱。由於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裡,有著更多讓我們執著的對象,因此說我們要「離家鄉」。

 

要捨棄家鄉,這一點我倒是做到了。但是,如果真的做到如理如法的離家鄉,照理說,我應該沒有貪心與嗔心了,但是,來到印度似乎比在藏地的煩惱更多。因此,所謂家鄉,是指內心執著與煩惱的家鄉。如果無法捨棄內心的執著,僅是離開外在的家鄉也沒有用。

 

狹隘短視的偏執,會讓我們變的傲慢無理,而輕忽地斷定善惡。因此,我們要盡力擦去貪瞋的圖案。

 

總之,我們愈熟悉的朋友,愈可能不去看他不為人知的一面。照顧、關心朋友是應該的,但是不應帶有認為朋友就一定對,敵人就一定壞的偏執,因為,就算是朋友也會有秘密、也會犯錯誤。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偏執所認定壞透的敵人,也可能有他的苦處,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什麼原因。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因此,就算無法做到平等對待親人與仇人,但至少,我們應該斷除偏執。

 

所以這裡「家鄉」指的並不是外在的家鄉,因為就算你問作者無著賢大師:「您的家鄉在哪兒?」他還是會回答西藏的。外在的家鄉,可以指那些山石、草木、房子等,是無記的,因此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會造成傷害的,是我們的偏執,這是我們要捨棄的。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3)

 

對於一位修持止的禪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即是依止靜處。如云:「在如法的靜地修持止的禪修,若能精進用功,半年內能得成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半年內得成就,但是很多人確實做得到。

 

我個人來說,目前也去不了什麼靜處,最靜的大概就是我的房間了。因此,所謂靜處,到底是指外在的靜處,還是內心的平靜,這是要去思維的。

 

許多人身處僻靜的地方,但內心卻充滿著貪瞋煩惱,事實上,如此內心的混亂,比外在的誘惑更危險。因為外在的一切,要亂也只是亂在眼前,但是內在的混亂,卻是在心中。無止盡的雜念紛飛,造成的痛苦更大。

 

因此,各位能夠依止靜處者,請盡力去依止。若是不能依止者,雖然身體無法前往,至少內心要找到靜處。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捨去捨此世是佛子行。 (4)

 

如何分辨什麼是修行?什麼不是修行呢?就看有沒有捨棄世間八法、捨棄此生。薩迦派離四貪執的教言提到:「貪執此生非行者。」因為一個貪執今生俗務的人,很難有機會找到真正的快樂。

 

所謂世間八法,不只是文字上的稱、譏、毀、譽等,我們要瞭解的是世間八法的癥結,即是盲目的執著,這是我們要斷除的原因。

 

很多人很喜歡修持,也好像很認真在修持佛法,但大部分都是一種逃避痛苦的安慰而已,就好像背痛塗點兒油,按摩一下一樣。然而真正應該捨棄的東西,例如世間的名聞利養,卻又放不下,雖然沒有明說,但下意識的、很自然的把俗務當成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一部份;因此,再怎麼努力修持,頂多得到的是短暫的快樂而已,不會有更深的體會。如同得了癌症,食物的養分首先讓癌細胞吸收去了,好細胞得不到;而應該對治癌細胞的藥,首先卻把好細胞給殺了,完全本末倒置。我們放不下執著的修行,就像如此:該利益的沒利益到,不該捨棄的卻捨棄了。

 

我們的心,像是一個投影機,放射出來的世間花花綠綠的俗相,充滿著整片螢幕。然而,佛法的影像,卻空白一片。我們一定要捨棄對俗務執著的心。

 

如果有來生,那麼可以捨棄此生,但是如果沒有來生,要捨棄此生就會很困難。因此,這就涉及有沒有來世的問題。許多人對輪迴存疑,同樣也有愈來愈多對輪迴存在的證明,但無論如何,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在自己最親的朋友往生時,因為太難過,他們不會相信那位朋友就完全消失了。因此,雖然朋友過世了,仍舊不斷為朋友祝福祈禱,到墓前獻花說話。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其實都期望著有來世,期待著生命的延續。這並不是佛教特殊的觀點,而是人之常情。

 

死亡並不是終結,如果相信有來世,生亡二者的痛苦將會減少,並且充滿希望。我們應該想:生命的結束,不是油盡燈滅,而是高舉生生不息的光明火炬,照亮前程,也照亮我們的下一代。如此面對死亡,將不再害怕。

 

很多事情發生是跟我們的觀念和環境有關。事實上,有生才有死,因此,如果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麼我們應該對出生也感到憤恨才是。但是,我們並沒有這麼做,我們反而大肆地慶祝出生。因此,雖然死亡的確是人生中的一大轉變,但如果我們換個思想角度,把死亡當成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有新的願望,新的機會,那麼死亡也是值得慶祝的。

 

(編者註:此處法王所指,有生則有死,在因緣法則之下有其因果關係,為一自然現象,死亡並非終結,亦無需貪生怕死盲目地對死亡產生恐懼與擔憂。然而對於人為刻意所造成的死亡,如自殺等事,則不僅已違犯不殺生與不傷害之佛陀教誡,若只為逃避煩惱痛苦而認為一死了之,更屬不智,此舉非但不能解決自身之煩惱痛苦,反更造下惡業,終需承受輪迴苦果!讀者當知!)

 

在座的法師,尤其是女眾法師們,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法友們,大家扎西德樂(吉祥如意),早安。

早安、早安、早安(法王用中文連說多次)。我好像一早就在持咒了,這是個不錯的咒語。

Ah nyo ha se yo(韓語,早安意)

有時候我覺得,像是今天這麼多人齊聚一堂,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但是卻有著同一條心,如同一體,實在很難得,我愈思惟,愈覺得不可思議。平時,我們有著各自的生活,按照自己的習慣過日子,但是今天,我們放下自己,融入整體,成為一體,這給我有一種簡單的感覺。

能夠成為一體的因緣非常多,我們相識相聚,雖然不知道背後的因緣為何,但僅僅是看到對方,就立即會生起一種歡喜的感覺。如果有一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相聚一起的背後原因,我們可能無須太多言語,只有感動的互相擁抱,微笑,或者哭泣。

無論如何,今天能夠相聚一起,那麼的融洽,絕對不是今生短暫、少許的因緣所致,而是有著間接的,或者可以說是過去多生多世的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認真去想,我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珍貴的緣分。

例如有的法友第一次來見我,也沒有甚麼特殊的原因,就說是夢到了我,原因實在很簡單,說我到他的夢中跟他說話。乍聽之下,我還納悶兒他在說甚麼,因為我總是住在房間裡,受到層層保護,怎麼會有人夢到我呢?剛開始我會覺得很奇怪,但我愈想愈覺得,好像是有點兒似曾相識的感覺。

事實上,僅僅因為夢到我或者聽某人說過我的這樣簡單理由,就讓我們聚在一起,實在是不容易。現代多少人為了要認識某人,費盡心思建立關係,最後好不容易見上一面,也不見得有甚麼好的感受。但是我們不同,我們相聚的原因是那麼的湊巧、平順,這一定有特殊的因緣,我們應該感到很高興。

多說也沒用,因為說也說不清楚。同樣,我們這次的課程在帝洛普尼寺舉行,這也是多日、多月、多年的因緣和合而成,我們很難輕易地指出是那些因緣的。

有這樣的緣分相聚,到底對各位有沒有利益,我無法知道。但是,從各位的表情看來,如果不是裝出來的話,我感覺似乎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可能是你們自己想到什麼開心的事而在自得其樂。

昨天晚上,寺院尼眾來見我,問我明年可不可以再次舉辦這樣的課程?當下不答應也不行,答應也不行,因為我知道各方面都需要經費,也不會沒有困難。因此,我思忖這樣一個課程,到底是花費困難較多呢?還是利益較多?這不是我個人能決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想一想。

無論如何,明年是明年,首先今年的課程都快要上不完了,因此,接下來進入課程。

近彼若使三毒長,聞思修業漸退失,
壞滅仁慈悲憫心,遠惡友是佛子行。(5)

我們生活中,依靠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分為善友與惡友,這個偈文說明何謂惡友。惡友是指,能夠摧毀我們細微善業的人,很多人以為惡友一定是當自己的善心廣大時才會遇到,並不是這樣的。

惡友也不一定是人類,而是泛指一切能讓我們的心趨向於惡,增長三毒煩惱的對象。因此,重點在於如果自心無法做到不去順應或對抗三毒煩惱熾盛的對象,那麼,就算自己再努力去捨棄為人的惡友,其實也於事無補。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漸增如新月,
當珍重彼更勝己,依善知識佛子行。(6)

這個偈文說明順緣、善知識。

首先兩句說明善知識的定義。釋迦牟尼佛在基礎律典中開示的依止師[i],到深層金剛乘的金剛阿闍黎有著許多不同的定義。總的來說,我們現在無法找到完全符合善知識定義的老師,但是可以依靠一位缺失較少,功德較多的老師。這是很重要的。

後兩句提到依師的方式。對於我們來說,正確的去依止與找尋善知識非常重要。

找尋善知識的時候,避免不做觀察、隨聲附和的去依止,因此說「找尋時,不要過早依止;依止時,不做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第一句「找尋時,避免過早依止」是甚麼意思?是指當我們觀察一位善知識的資格時,要專注於判斷與觀察他是否具備善知識的德行,而不在於個人情感的好惡,感情用事,有可能讓我們找到善知識,但也可能找到惡知識。因此,首先要理性地找尋與觀察善知識。

第二句「依止時,不做觀察」是甚麼意思?在做了相當的觀察之後,判定這位善知識的功德大於缺失,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的話,即可以依止。如此決定依止之後,就不應該再作觀察或者懷疑他的好壞。

依止之後應該做甚麼呢?要培養與善知識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是最重要的。甚麼叫做培養感情呢?意思是要深刻地認識依師是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為了依止而依止」、因為「佛陀說依師重要」而依止,把依師當成一種累贅、一種被動的責任,這是錯誤的。要知道依師是自己的心願,這樣的觀念很重要。舉例來說,你關愛一個人,不是因為經典說要關愛別人,或者某人說要關愛而關愛,這時不再是理性的原因,而是感性的、發自內心的一種關愛。就像這樣的比喻,決定依止某位善知識之後,不再僅是因為經典或祖師的告誡而依止,而是自己要深刻去體會,認識:依師是自己的決定,自己的心願。

本來沒有人是完美的,總會有缺失,如果依師之後,還繼續作觀察的話,你可能又會發現許多缺點,這時你又會想找尋另一位善知識,如此循環下去,你可能一輩子都在找尋上師。我們不應該如此。

彼身仍陷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應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7)

古代很多地區的人們,會有一些原始信仰,例如見到一塊特殊的石頭,就認為有特殊的力量,或者信仰一棵百年老樹,而作祭祀祈禱,希望求得消災除病的庇護等。對於自己的未來與目標,不負責任,而將希望寄託於外在神靈。

有的時候是會有點幫助。例如在藏地,常常會指說某些山特別神聖,不是指石頭或樹木等小東西了,而是整座山。當地居民會說:「喔!要好好保護這座聖山,不能在這裡胡來的。」好像害怕觸犯法律一樣,大家自然會保護環境,而且不會隨意傷害獵殺這座山中的動物。因此,我覺得有時候這樣的信仰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或許在座一些人,致力於藏地的環境保護工作,現在各位就知道了,下次如果再到偏遠藏地時,說再多科學的道理也沒有用,甚至會起反效果,這時還不如你指著一座山說:「這是一座聖山啊!有特殊的力量的。如果在這兒胡來,會有報應的。」他們才聽得進去。

例如,我的家鄉附近就有這樣的地方。小時候我們一群小朋友都會到聖山裡玩耍,雖然盡是不懂事的小小孩兒,但一到了聖山,自然會感到畏懼,不敢亂來。因此,這種信仰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規範吧。

我們看到在很多藏傳上師的教言錄當中,有很多關於「桑」與「素」的撰著。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的神祇需要供養,我並不清楚,但我覺得大師們著作的原因,或許是滿足老百姓的需要,也是藉機教導他們保護環境。

但是再怎麼說,這樣的信仰還是比較接近迷信,因此,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風俗。例如台灣,很多人會對喇嘛上師說:「為了我的生意興隆,拜託你好好唸誦護法,尤其是財神護法。」說完供養紅包,還再次提醒:「因為我很快有一筆大生意,因此拜託你了!」這位上師可能也裝著瞇著眼,唸唸咒語。如果運氣好,賺大錢了,又會跑回這位上師跟前禮拜供養,如果運氣不好,一氣之下,也會到上師跟前,不過是說:「把我供養的錢還回來。」

事實上,沒有甚麼事情是依靠神靈,或者上師叮叮咚咚的唸咒、搖鈴而能成的。一切講因緣,一件事情的成就,需要眾多因緣的和合,不是 一兩 個緣就造成的。

這都是因為迷信而導致的不良風俗。我們不應該如此,而需要有正確的理解,而皈依三寶。

重點在於,如同佛陀曾說:「自己能為己救護,他人何能救吾等?」自己要成為自己的守護,這要如何去做呢?透過認真依靠佛法所說的取捨之理,止惡行善,依靠如此實際行持的力量而生起懂得取捨的智慧,與廣大的發心,並且證得智慧、方便雙融,具備大智、大悲、大力的果位。如此之後,自己就能救護自己的苦痛與困難。

因此幫助自己的方法,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即是修持佛法。由於需要修持佛法,也就要依靠開示佛法的人,也就是佛陀。不僅如此,為了能夠修持佛法,也需要修持的友伴,即是僧伽。因此,根本在於自己,除此之外,不是在佛陀。根本在於自己有沒有正確的去行持,由於這個原因,我們需要依靠佛法僧三寶,如同偈文所說:皈依三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三塗苦,世尊說為惡業果,
縱然捨命為代價,終不造罪佛子行。(8)

這個偈文開示業果的義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自然的法則,並不是能夠隨意改變或創造出來的東西。這裡提到三惡道的痛苦,例如地獄,過去認為地獄是在地底下,現代來講,其實無需往他處找尋三惡道,我們的世界就充滿了各種惡道的痛苦,例如戰爭、災荒、疾病等,有時甚至覺得,經典中形容的惡道的苦,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惡道,不在他處,若是運氣不好,惡道就展現在我們眼前。因此,各種不善惡行,我們絕對要謹慎防範,如此才能帶給自他快樂,帶給世界和平,這是最重要的。因果業報不是要嚇唬大家的,如果不服氣的話,只能向自然法則去抱怨。由於因果的真實不虛,我們無法阻止他的運行,而應該認真去面對,順應著正面的、善良的因果法則去行持,如此我們會更快樂。要不然,反抗與爭扎只會讓事情更複雜,造成更多的痛苦。

不僅是自己,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著想。總之,任何惡業,例如殺害生命等都應該避免。

三界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9)

解脫主要在於自心。外在的苦樂隨時隨地都在變換,事實上,一切苦樂都取決於自心。外在有形的東西,不可能有無限的開展,都有一個限度而無法超越。例如一位再厲害的跳遠運動員,他也有一個極限。但是心的力量卻是無窮的,當智慧的能力愈開展,心力也會愈廣、愈大。因此,如果因為貪著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快樂,而障礙長遠究竟的快樂,這實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我們應該無量地開展智慧,並且具備開闊的眼界與願景,因此,偈文說對於無轉解脫道,要起希求之心,這即是佛子的行為。

無始劫來慈憫我,諸母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眾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10)

現代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有錢就是快樂,事實上並非如此。光是有錢,也很難讓人滿足。我以前看過一個真實的紀錄片,紀錄一個生病的小女孩,每個星期都要換血,她需要進行一次大手術,但是小女孩的家裡很窮,因此,她的同學們把自己的洋娃娃、小玩具熊賣掉,為生病女孩籌募醫療費。

當時我看到這一幕時,心中就在想,對於一個大人來說,洋娃娃可能不算甚麼,但是對孩子來說,可是最珍貴的東西了,甚至如果房子塌了,孩子也不會丟下心愛的小熊的,孩子們卻願意如此的付出,好不容易也才募集到兩三百塊錢,當時我反觀自己,我可能有能力出更多的錢,但是我卻感到慚愧。因為,我看到沒有甚麼錢的孩子們,他們的真心與愛心,這真的會讓可能捐了成千上萬的有錢人感到慚愧,更不會有任何的傲慢心了。

如果我們願意看看眾生的苦,你不會滿足於只有自己過得好,住得好,吃得好的,這些幫不了別人。因此,你會想盡辦法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名聲,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關心別人,如此,你才有可能得到滿足,得到快樂,這即是一個佛子、菩薩該有的行為。


[i] གནས་ཀྱི་བླ་མ། གནས་ཀྱི་སློབ་དཔོན། 依止師《毘奈耶經》所說五軌範師之一。對新度比丘授予遮止、修刃、開許三種教誡之先輩比丘。

 

(第三天上午課程結束)